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云龙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正卿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著名雕塑艺术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云龙有关人生、事业、阅世、交游的综合性回顾。亲历中央美术学院暨雕塑研究所的创建,参与志愿军纪念碑浮雕等传世经典作品的创作,徐悲鸿、滑田友、王临乙、蒋兆和、江丰、艾青等诸多名家学者的处世为人,沦为“右派”与辗转“劳改”的经过,改正平反后重拾塑艺、致力开创新时期城市雕塑事业的历程,俱为生动鲜活的现代美术史资料。另一个重要视点是:口述人的父亲金学成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在敌伪和国民党统治下长期从事地下斗争,解放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等领导职务,而且还是历史上第一个以优秀雕塑作品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的外国人,在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也有其地位。《高云龙口述历史(精)》以率多得自亲历亲见亲闻的讲述,填补了他没有完整传记传世的空白。
本书由我国著名雕塑学家高云龙口述,上海档案馆陈正卿采访、撰稿。
作者简介
高云龙,著名雕塑家,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父金学成是1925年入党的中共老党员,著名雕塑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他受父辈熏陶自幼热爱雕塑艺术,1948年考入北平艺专(解放后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至1955年研究生毕业后任美院雕塑研究所创作人员,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碑浮雕等重要创作。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落难,辗转各地接受“劳改”,1979年改正后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新时期以来,创作了上海汾阳路花园普希金铜像、宝山吴凇陈化成像、龙华寺十六罗汉塑像等许多优秀雕塑作品,广受好评。这本口述,回顾了他艺术人生的曲折历程,以及和家人一同走过的风风雨雨。
目录
编撰说明
第一章 忧患中的青少年时代
一、寄养在外祖父家
二、难忘的东新市小学
三、我是逃进租界的小难民
四、幸运地与父母重逢
五、亲见父亲被日本宪兵抓走
六、妈妈冒险去救爸爸
七、在澄衷钱君匀是我的启蒙老师
八、爸爸做米生意为游击队买米
九、我爱上了雕塑和充仁画室
十、爸爸在工商界交朋友
十一、爸爸参与策反丁锡山
十二、我在大同附中读高中
第二章 铁心考北平艺专,学雕塑
一、心有不甘地考上了上海税专
二、父亲又去办《改造日报》
三、星五聚餐会曾办在我家里
四、我终于北上赴北平艺专入学
五、回沪治病亲历特务到家抓父亲
第三章 中央美院的八年学习、创作生涯
一、重回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读书
二、重读大一和解放后的徐悲鸿院长
三、参加土改和抗美援朝运动
四、大二正式分专业和我的同学们
五、亲聆几位雕塑大师给我们授课
六、终生难忘恩师们的教诲
七、参加“三反”、“五反”运动和“打老虎”
八、本科毕业我留校当研究生
九、到北京后和我父亲的接触
十、“一五”计划使雕塑有用武之地
十一、到雕塑所参加志愿军纪念碑雕塑创作
第四章 反右运动中受到的挫折
一、反右运动中雕塑所和我个人的挫折
二、一篇在中央美院爆炸性的报道
三、中央美院开展的反右运动
四、一些难忘的美院反右运动记忆
五、雕塑所成了“右派窝子”
六、我受到的“右派”处理
七、反右运动连接着的中央美院“大跃进”
八、主动到北大荒劳教和兴凯湖岁月
九、被转押到天津茶淀劳改农场
十、饥饿煎熬和老同学雪中送炭
十一、做留场职工和摸鱼捉蟹自救
十二、到北京见父亲意外得知大弟落难
十三、我调到北京卢沟桥农场种水蜜桃
十四、亲历“红八月”一天及关进“牛棚”
第五章 被遣返回家乡奉贤四团
一、被押送回上海郊区奉贤四团
二、我偷偷地回了一趟家
三、分配我到四团公社牧场去劳动
四、我在牧场种桃子取得一些成功
五、我兼当牧场船上运输工
六、险些葬身黄浦江底
七、受捉弄引发了我骨结核
八、听我父亲讲批斗、关押岁月
九、我在牧场境遇也有好转
十、听父亲讲和周总理的交往
十一、“四人帮”被抓,命运出现转机
第六章 改正后重回雕塑创作教学园地
一、中央美院来人了
二、改正后第一件作品《青年毛泽东一家》
三、为龙华寺修复开放塑佛像
四、参与创办华东师大艺术系及任教
五、陪大弟到北大讨说法,重逢王丙召老师
六、父亲回忆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历程
七、到新疆去写生和考察美术
八、让雕塑走进市民社区生活
九、结识和指导优秀民间木雕艺人
十、尝试使用新的雕塑手法
十一、重塑汾阳路普希金铜像
十二、为民族英雄陈化成和戚继光塑像
十三、老父亲竟然别我们而去
第七章 晚年退休岁月
一、退休进文史研究馆,为老馆长张元济塑像
二、感觉又进入一个创作高峰期
三、为父亲了却心愿
四、此生真和佛有缘
五、淡定使我和弘一法师的心相通
六、难忘的师生同学情
七、永怀母恩
八、我的心路历程
附录:历年主要作品目录
结语
后记
序言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首任馆长
张元济先生由毛泽东主席提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
亲聘。建馆六十余年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由历任市
长共延聘近1200名馆员。馆员专业遍及文化历史、金
石书画、新闻出版、教育学术、戏剧电影、传统医学
、传统体育等多个领域,多以深邃造诣、杰出成就和
一定的社会影响,成为专业翘楚乃至具有代表性的知
名之士。他们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所经历蕴积的波澜
起伏、经验见识和丰富阅历,是具有多重价值的宝贵
的人文历史资源。
为了充分发掘文史馆馆员群体所特有的珍贵而丰
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
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2013年
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著名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和熊月
之先生联袂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即聘请沪上
学有专长的十位文史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启动上海
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撰项目
。为了保证丛书的整体质量,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后,确定以下编撰原则:
一、丛书主要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适
当选取符合要求的馆外人士为访谈对象(即口述者)。
二、丛书恪守口述历史征集途径和开展过程的规
范性。凡列选书目,概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先根据相
关原则选取访谈对象。征得同意后,由口述历史研究
中心约聘的撰稿人拟定采访提纲,经中心审议和口述
者认同后付诸实施。访谈结束后,由撰稿人在文字笔
录对比录音、影像的基础上整理成文,最终由口述者
本人修订定稿。
三、丛书注重口述历史区别于一般“自传”或“
回忆录”的独特性。访谈范围涉及口述者家世、经历
、事业、交往、见闻等多个方面,尤其重视本人在场
或参与之所历、所见、所闻、所传、所思,具有历史
价值却缺乏文字资料的内容。
四、丛书本着客观的态度保存口述者的记忆。由
于认识水平和记忆偏差,其内容可能与事实有出入。
撰稿人应对口述中出现的人、地、物名及时、空、事
件等进行必要的核对,尽量减少常识性错误,必要时
可加以注释论证,亦可视具体情况在正文后面附录口
述者活动年表等相关资料。
五、丛书在整理成稿并交付出版时,除了部分内
容因涉及敏感暂不公开,或不得已而有所技术处理外
,应努力保持资料原貌,切忌依据主观价值标准任意
删除或更改,以此体现对口述者、对口述历史的尊重
,同时也给口述资料的使用者保留可供继续解读和分
析考证的空间。
六、丛书按照以图辅文、以图证史的原则向口述
者征集和选用图片,包括照片、书信、手稿、字画、
实物摄影等各种形式的图像资料,基本要求是:图片
题材应该与口述内容直接关联,图片质量应该达到刊
用水准,图片说明应该以新闻报道原则来撰述,时间
、地点、人物、主题,基本齐全。
我们热忱希望丛书的编撰出版能拓展史料搜集的
范围,能丰富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也衷心希望大家对
我们编撰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或差错,不吝批评指正,
以利于口述历史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2015年6月
导语
陈正卿撰稿的《高云龙口述历史(精)》为口述者高云龙对其家世亲人、艺术事业、阅世交游和坎坷人生的综合性回顾。全书按时间顺序区为七章,第一章以1928年出生迄抗战胜利为背景,讲述父亲金学成在上海沦陷时期甘冒生命危险,坚持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同时展开本人青少年时代的回忆。第二章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讲述父亲在白色恐怖环境中从事革命活动,以及本人从上海税专到北平艺专的人生选择。第三章以解放前后迄反右前夕为背景,讲述本人在中央美院历时八年的学习创作、社会活动与师友交往。第四、第五章以反右迄“文革”结束为背景,讲述本人沦为“右派”的缘由,在东北、天津和京郊接受“劳改”的经历,“文革”中被遣返回乡,以及父子三人同遭迫害的坎坷历程。第六、第七章从拨乱反正迄今为背景,讲述本人在改正平反后重拾塑艺、参与创办华东师大艺术系、致力开创新时期城市雕塑事业的历程,以及父亲重任市民委领导并终于回到党内的经过。全书约16万字,口述和撰稿相得益彰,结构丰满,布局上父与子两条线索交集展开,主次详略,彼此照应,各视具体情况,井井有条;文风上质朴平实,口感显明。是一部口述历史的佳作。
后记
第一次见到高云龙先生时,就感到他的质朴、谦
逊和热诚,丝毫没有所想象的艺术家的架子。在见到
他之前,我是已经看了一些关于他的资料,了解他父
亲是资历很深的老干部,又是得过日本文部省奖的著
名雕塑家;他本人也是中央美院的高材生,从1948年
起就北上在那所美术最高学府读书深造,得到过徐悲
鸿、滑田友、王临乙等许多美术大师的亲炙,老师和
同学中也诸多美术界精英和名流。他创作过许多各种
风格、题材的人物雕塑作品,包括上海汾阳路三角花
园的俄国大诗人普希金铜像,那是上海浪漫青年男女
最爱去的场所。
然而,当我走进到他家里以后,那是一栋沿马路
的普通老式三层楼房,光线稍暗不太明亮,木制的门
窗、楼梯和地板等也已略感陈旧,他房间里的家具都
明显是从前一个时代留下来的。高老用浓浓的浦东口
音上海话向我介绍:“这个房间过去是我爸爸住的,
他走后我就一直住着。”
待我坐定后,也才观察到这个老房间里,确实有
着独特之处,写字台上,玻璃柜内,以及衣橱顶上,
甚至房间的角角落落,都摆满了各色人物的塑像,包
括不少佛头佛像。从材质看,有石头的、金属的、石
膏的、陶瓷的,还有木头漆金的;而从时代感来看,
则有当代的、近现代的及古代的;人物身份也形形色
色,有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粗旷朴实的农民和表情
庄重的工入;性别也更是有男有女,有白发苍苍的老
人和青春靓丽少女。这才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位雕塑
家的家。
高先生和我谈起他的人生经历,平易如同说家常
一样,大约是从2015年9月起,至当年天已寒冷的12
月末,我们一共交谈了约二十余次。其中有一段日子
,因高先生身体不适曾经暂停。每一次按事先商定的
计划,所谈确定在两三个小时内,高先生很配合守时
,都按录像、录音的要求,基本端坐着坚持下来,这
使我很感动。说明他对所作的口述是认真的,对组织
这次口述的文史馆领导,还有我撰稿人,都是十分尊
重的,由此让我感到,他是一个对自己历史,以及他
人劳动都是认真对待,毫不含糊的入。
高先生的一生很坎坷。按常理说,像他那样家庭
出身的人,父亲1925年参加共产党,认识周恩来、刘
晓、沙文汉、潘汉年、刘少文、吴克坚等一批老革命
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不少重要公职;他本
人在中央美院努力学习、工作八年,思想进步,还曾
是共青团支部书记,本应有一个十分顺利,铺满鲜花
的道路。但在1957年的那场风波中,他却遭遇到沉重
的打击,并且一别就是二十二年,这是现在的年轻人
无法想象的。他述说往事的时候,有时难免带有一些
伤感,但总体是心情平和,乐观面对,总是说:“讲
这些,就是为汲取教训了。”“我现在很开心,没有
怨恨谁的念头。”“改正后只想多做些作品,艺术人
生就是苦难人生。”这些话,让笔者听了为之动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确实走了很大的一段
弯路,伤害了很多好人,现在完全有回顾总结的必要
。这也正是高先生口述历史的价值所在。高先生的口
述历史,通过他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讲述了中央
美院从1949年建院至1958年他离校时教学、创作的许
多情况,中经反右运动等一系列政治运动,这是笔者
目前所看到的一份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新中国的美
术史及文化艺术史,真是一份值得抢救的好史料。
高先生的父亲金学成,在上海长期进行革命活动
,他和我交谈时,用玩笑口吻说,你不要看我家这个
房子旧,当年沙文汉、潘汉年、林钧等领导革命工作
,都曾经来过,有的还住过或吃过饭。一些著名民主
人士黄炎培、胡厥文、盛丕华、吴羹梅、徐永祚、王
艮仲等都曾是我家客人。高先生自少年时就随父亲听
说过不少事情,改正后又陪老父安度晚年,朝夕相处
,更了解到一些当年的艰苦斗争情况,包括在“文化
大革命”中痛苦经历,这些都为研究上海革命史增添
了珍贵资料。
由于他有乐观面对的精神境界,还有扎实的艺术
功底,所以在回到创作岗位后,能创作出大量的优秀
作品,并且在创作中,敢于学习新的艺术形式即现代
雕塑手法,善于学习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包括古老的
佛像雕塑。他所塑的佛像都是竭力要反映出入世间,
人的外形体貌美和内心精神美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就是他八十高龄后,所做的弘一法师像,它确实展
示了一代艺术和佛学大师的精神世界,令人神往!我
和高先生合作很愉快,学习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在口述历史进行过程中,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领导
和周峥嵘女士都给我很多指导帮助,上海市档案馆李
红等年轻同志,不厌其烦地教我学会使用录音、录像
设备,上海书店出版社完颜绍元等编辑人员多方协助
,高先生家人也帮助阅稿、提供照片,这是我必须一
一感谢的。记录整理撰写中,倘有文字疏漏,笔力不
到之处,尚请高明者赐教,我当敬谢不及。
陈正卿
2016年6月3日
精彩页
一、寄养在外祖父家
我名叫高云龙,生于1928年6月10日。出生地是老上海人都知道的红房子医院。这家医院是姓伊丽莎白的两个美国女医学传教士创办的,在当年的城隍庙老西门外方斜路上,就是今天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医院历史悠久,医技很高。所以我是健康而顺利地降生了。
我本姓金,父亲叫金学成。因我出生时,他正在参加共产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危险性很大,我几个月大就被送到外祖父家抚养,就跟我母亲高璟姓。我外祖父家在今天的上海浦东奉贤东新市镇,当时奉贤还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外祖父叫高泉涛,在镇上开一爿染坊,我四五岁时的印象还有一点,家中迎街的门面房做门市,后间是作坊,当中是一家老小住房。家中还有两三个工人,把染好色的布高高地挂在后院竹架子上。外祖母姓吴,我们那里乡间风俗叫阿奶,她待人和气,成天笑眯眯的,持家很勤俭,因她只生了我妈妈一个女儿,特别宝贝我,我每晚都和阿奶睡。
我母亲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一个妹妹,也就是我的两个舅舅,一个姨妈。我的两个舅舅,大舅叫高中信,也叫高敏,他在解放初期就很进步,中学刚一毕业,就报名参加了解放军组织的南下工作团,在南下西南途中因生病返回上海,后来国家动员支援大西北,他就又报名去了青海。他本人多才多艺,在省里秦腔剧团当过编导,还登台演过戏,又调去给区委书记当过秘书。后来,他又转到中国科学院青海土壤研究所工作。调回到上海后,他考取了上海师范学院,又分配到上海虹口区的澄衷中学当老师,最后又到市公交公司党校任教,现在已经退休。
还有一个小舅舅叫高中昌,他曾经在核工业部参加过原子弹研发工作,核工业部曾发给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后来调回到上海金山石化厂,做技术工作,现在也已经退休了。还有一个姨妈,年轻时候考取了在上海虹口的新陆师范学校,接着又考进了上海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在光华中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外祖父家所在的东新市镇并不大,交通偏僻出行不便,我的印象中它只有一个十字街,分别叫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沿街各有十数爿店铺,有米行、布店、油酱铺、药房,等等。难得的是,镇上当年已有一小发电厂,晚上电灯一开,家家屋里通亮,因为有了电,在镇南街还有小轧米厂、榨油厂这些。
东新市镇上最有名的人家是盛家,住在镇东头,就是草婴夫人盛天民家,乡里人都传盛家在外头办厂开公司,在上海有洋房,很有钱。我外祖母同盛家的老辈姐妹有来往,我母亲高璟与盛天民是蛮要好的小姐妹,所以我也随阿奶去盛家串过门,虽然是一幢大平房,但里面建得很好,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就是当年的“豪宅”。
与东新市相邻最大的镇是新场镇,它是上海有历史的老镇,现在已是上海郊区的有名景点了,听大人讲,它要比东新市大好几倍,相隔也有六七里路,当年去那里基本是摇船,一种有木橹、木桨的小船。船要经过一座环龙桥,一座古代乾隆皇帝时修的石桥,那时跟大人跑一趟新场镇很兴奋,算是到了大地方了,外祖父或阿奶总要买点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小孩子。
我祖父家也是奉贤,是离外祖父家二三十里地的四团镇。寄居在外祖父家,也回过祖父家。祖父叫金树人,在镇上开一爿单开间的小米店,还和祖母起早贪黑做豆腐卖。那时我虽然小,但也感觉到,祖父家不如外祖父家。家里大人也嘀咕:“你外公会做生意,染坊里生意兴隆。”祖父实际是个老实本分人,祖母也勤劳吃得起苦,一天忙到夜。祖父就是爱吃一杯老酒,四团离三团三里路,和南汇县交界,既靠海边,又河网密集,鱼、虾等水产丰富,四乡的鱼贩子都到这里来买卖,被当地人唤作“鱼棺材”。祖父只要有鱼虾下酒,老酒咪咪,不大动脑筋发财。他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县我父亲,老二是我叔叔,叫金学章。弟兄俩都在四团镇小学读书,中学是奉城中学。当年四团到上海的交通很不方便,我从小就听大人讲这样一个故事,我父亲从奉城中学初中毕业,到上海考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是乘手摇橹木船经黄浦江赶来的,因江上潮水不顺,赶到考场迟到了,按规矩要取消考试资格。我父亲急得要落出眼泪,由监考老师开恩放他入场,结果他考得很好,居然考取了。当时江苏省立师范学校是住校免学费的,穷苦人家子女求学只能考师范,所以要考进去是很难的。按我父亲的家境,如考不进师范,可能就再没有读书深造的机会了。
我童年对四团的记忆,远没有东新市多,但两地乡民的淳朴、善良和勤劳刻苦。都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