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南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宏伟//南品仁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林宏伟、南品仁编的《百年南师》搜集能够体现南怀瑾毕生经历、功德、为人的纪念鸿文30余篇,以修齐治平四维为纲目,编排全书。全力打造一本能够纵观南师百年,深入了解南师生平与心迹的“一本通”。第一章“南老师”,选编8位不同时期跟随南怀瑾先生的作者的文章,介绍不同时期南怀瑾先生的言行身教,对其的一生和学问精细讲述。第二章“乡事”,以8篇文章道尽南怀瑾先生于幕后为家乡温州修桥架路而不居的巨大功德。第三章“利天下”9篇文章,是南怀瑾先生作为著名爱国学者,对国家民族伟大贡献的生动记录,希望工程、金温铁路、香港回归、两岸沟通,幕后均有其四处劳碌、斡旋奔波的身影。第四章“文以化人”,收录8位实录南怀瑾先生教化众人的过程,充满感情、细节动人。第五章选刊南怀瑾先生所作诗文二十篇(首),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南怀瑾先生。最后的“附录”,为南怀瑾先生年谱,为重要史料,可以纵览百年南师行迹,供读者参考。
南怀瑾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保卫民族文化而奋斗,但他的功绩尚有许多不为人知。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弥补过去的一些缺憾。
目录
Chapter 1 南老师
“佛子”南怀瑾 练性乾
怀师的巴蜀往事和故交 秦明
大家的南老师 王启宗
奇书、奇人、奇功 周瑞金
我在中国找到的老师 [美]彼得·圣吉
南公怀瑾老师逝世经过 刘雨虹
文化的救亡与清理重建 马宏达
南老先生的历史性贡献 胡方松
Chapter 2 乡事
南怀瑾先生与金温铁路 刘锡荣
大半个世纪的企盼 公木 金丹霞 沈迦
要相信中华文化的力量 南存辉
南怀瑾老师给我指点迷津 徐永光
海峡两岸第一奇人 钱兴中
愿人常做好事 南小舜
我与南怀瑾先生的两面之缘 林建伟
南怀瑾先生的家乡情怀 胡方松 林宏伟
Chapter 3 利天下
南怀瑾先生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 林宏伟 南品仁
南怀瑾:国共交流的信使 周瑞金
天香桂子落纷纷 陈佐洱
事业与思想 胡德平
中华文化基因的修补者 仇保兴
大师:从中国禅宗到第七感 [美]雷默
南老师与生命科学 朱迺欣
南师倡导佛学与科学相交流 朱清时
南怀瑾先生与中国改革开放 林宏伟
Chapter 4 文以化人
生命的安立 叶小文
南怀瑾先生与中国文化 古国治
老师 [美]艾德
南老和浙商新规 郑宇民
南师的教化 李慈雄
让生命破壳而出 吕松涛
家风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课 南一鹏
尽心耕耘慰师魂 樊英
Chapter 5 南师诗文
山川人物与永嘉禅师
《南氏族姓考存》前叙
重印《复翁诗集》赘言
附:《复翁吟草选集》前记
重刊乡贤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梅溪先生集》前言
因缘际会三代情
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赠言
重建井虹寺记
诗十二首
附录:南怀瑾先生年谱
导语
林宏伟、南品仁编的《百年南师》一书,是对南怀瑾先生的一种缅怀和致敬,也是新成立的南怀瑾人文公益基金会和新落成于温州的南怀瑾书院给社会大众的见面礼。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我辈同仁皆切盼先生学术、事业、精神,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本书收录30余篇纪念南怀瑾的鸿文,既有旧文的修改升级版,也有新文的首次整编版,更有大量从未面世过的、珍贵的南师照片,收录书中。全书致力于将针对南怀瑾先生一生功绩、事业的回忆、研究成果精心整编,全力呈现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南师风采。
后记
二○一八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
南怀瑾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南怀瑾先生的故里温州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温州市委、市政府为了打响温州“南师故里”品
牌,全面提升温州城市文化内涵,发心建设温州南
怀瑾书院,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南怀瑾先
生一百周年诞辰。为了更好地向广大读者,特别是
南师故里温州大众介绍南怀瑾先生的丰功伟绩,我
们特地编辑出版《百年南师》一书。这是我们对南
怀瑾先生的一种缅怀和致敬,也是新成立的温州南
怀瑾人文公益基金会和温州南怀瑾书院给社会大众
的见面礼。
一九一八年三月十八日,南怀瑾先生出生在浙
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叶村南宅的一个乡绅家里
。其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青年时曾跃马戍边
,参加抗日;一九四九年前往台湾,在台长达三十
六年;后旅宿美国,移居香港;晚年回归大陆,设
坛讲学。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南怀瑾先生在
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九十五岁。时任国
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唁电中说:“先生一生为弘扬中
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
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
统文人穷其一生的人生追求,也是南怀瑾先生的信
念和追求。聪明的读者一看就清楚,本书的纲目就
是按照这个顺序编排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读书是
为明理,而非谋生。他说:“明理,是先要明白做
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
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
,而不是为了‘生活’。”他在《论语别裁》一书
中写道:“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
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
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
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学问
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
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
,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
育。”
南怀瑾先生的学问,不仅仅来自书本,更多是
源于实践、阅历、经验乃至交游。比起书本,他的
“不言之教”(身教,身心行为)更值得人们去研
究、思索。人们常常爱称南怀瑾先生为“南老师”
,即使他的子女也习惯叫他“南老师”,而不是“
爸爸”。在开篇“南老师”这一章里,我们选编了
八位不同时期跟随南怀瑾先生的作者的文章,介绍
不同时期“南老师”的言行身教,希望读者对“南
老师”的一生和学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南怀瑾先生曾经多次提醒大家注意,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齐家”,并非是西方文化形式的小家庭
的家,也不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新式的家。古代传
统文化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
度”相结合的“大家庭”“大家族”的家。它本身
就是“社会”,所以过去中国文化中,再没有什么
另一个“社会”名称的产生。如果从“大家族”的
“社会”,与另一个家族,或其他许多家族的土地
连接起来,就是另一个团聚的名称,叫做“国”了
。家乡中国温州就是南怀瑾先生心中的“家国”。
一九四八年,三十一岁的南怀瑾先生离开家乡温州
,在外闯荡漂泊大半个世纪。直至九十五岁在太湖
大学堂逝世,他再也没有回过日夜思念的家乡温州
,哪怕是为家乡修建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金温铁路
,或者是在其母亲百岁高龄离世的时候,也是如此
,以至有人误会他对家乡政府有意见。南怀瑾先生
说:“多做好事才是真修行、真学问。”第二章八
篇家乡人写的“乡事”,就是南怀瑾先生和家乡温
州的关系证明。
南怀瑾先生一生春风化雨,化导无数,他对祖
国统一、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法制建设、国土改
造、高校教育、学术研究、儿童教育、中医现代化
、慈善公益等诸多领域的推动与贡献,是世人所少
有的。再研究他的愿力、意志、气度、襟怀,他的
弘毅、博学、笃行、担当,他的出处、行止、操守
、品格,他的定慧、喜舍、方便、慈悲,他的侠义
、韬略、文武、纵横,他的光风霁月、道德文章,
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的难行能行、难忍能
忍,他的自立立他、自觉觉他、经世致用、天下为
公……这一切,所体现的丰富学养与人格魅力,所
带给人的启发、感化和激励,也是世人所少有的。
第三章“利天下”九篇文章,就是南怀瑾先生作为
著名爱国学者对国家民族伟大贡献的生动记录,以
及教化育人的历史贡献。
南怀瑾先生的影响巨大,泽润天下,纪念文章
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实在难以割舍,第四章“文
以化人”八篇文章可以说是对前三章的一个补充。
尽管如此,还是难免有遗珠漏宝之憾。
古人云,诗言志。现代人称,作字行文,文以
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第五章选刊南怀瑾先
生所作与温州有关二十篇(首)诗文,不仅可以帮
助读者进一步认识南怀瑾先生,也可以帮助读者进
一步了解南怀瑾先生的家乡情怀。南怀瑾先生的《
狂言十二辞》,是公认的先生对自己生平的概括描
述,他对家乡先贤
精彩页
“佛子”南怀瑾
南氏家族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祖先在宋代时从中原移居此地。温州自古以来算是一个鱼米之乡,但南老师出生的乐清县地团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却是个穷地方,地少人多,旱灾、台风、潮水倒灌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十年九荒,讨饭的人很多。南家到他祖父这一辈,已经中道衰落了。他的父亲南仰周是个遗腹子,上面两个哥哥能力不强,南仰周十二岁就撑起这个大家庭的重担,凭着他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性格,总算置下了一份“小康”水平的家产,并在地方上赢得了声誉,还一度当选为乡长。
有关南老师父辈、祖辈的事情,已没有现成的文字资料可查,现在还健在的人也没有几个能说得清楚,何况那都是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我不想也没有能力把它搞得水落石出。只是从南老师在家乡的亲属的闲聊中,听到片言只语,并了解到南老师这个传奇式人物,生下来也并不是一个“天才”或“神童”,如果一定要说出南老师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特点来,倒也可以说一点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南老师的父亲到了结婚年龄,娶当地赵氏女为妻。赵氏几年后病逝,南仰周续娶了她的妹妹,当然也称赵氏。南家这时候人丁不旺,天天盼望着赵氏为南家添丁加口,偏偏她过门以后,一年,两年,三年,没有一点生儿育女的信息。现代人提倡晚婚晚育,可在当时,过门几年没有生育,做媳妇的被人戳脊梁骨,那是世之常情。本来并不礼佛的赵氏,天天跑城隍庙,求神拜佛,烧香许愿。大概是她的虔诚感动了佛爷菩萨,在她二十六岁的“高龄”,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南老师,为南家续了香火,但她此后再也没有生育。几十年后,南老师名闻海内外,家乡老一辈的亲戚茶余饭后谈起他,说他生下来后就被亲友称作“佛子”——佛菩萨送的儿子。
父母亲中年得子,又是一个独子,呵护备至,娇生惯养,自不必说,特别是母亲,更是将宠爱集于他一身。只举一例,就可以看出母亲对他是如何的宝贝。现在当妈妈的,生下孩子,有些没有喂过一天的奶,而是让孩子喝牛奶。早年,都是靠母乳把孩子养大。一般到了一岁多、两岁就给孩子断奶,吃奶吃到三岁的,都是稀罕的事;而南老师长到七岁竟然还吃妈妈的奶。那时他已经上私塾念书,中间休息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是跑回家去吃一点点心,而南老师跑回家,却要在妈妈的怀里吮几口奶。
父亲只有这个儿子,对他自然非常钟爱,但他的爱是另外一种形式,不是溺爱,而是严格的管教,该骂该打,一点也不宽容。南老师父亲的“凶脾气”,亲友们至今都还有印象。一次,南老师同邻居的孩子吵架,被对方骂娘骂祖宗,这在当地被看作是有辱家门的事。父亲知道后,一气之下,把他推到门前的小河沟里。因为父亲自己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没有好好念过书,只读过几年私塾,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好好念书,并不是要他去做官,只是要他能够做到知书达礼。父亲除了有几亩薄田之外,一辈子靠经商维生,他在村子里开了个小店,卖布、卖米、卖百货。在传统观念里,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一位;但他父亲却认为,经商是世上最好的职业,生意做得好,发了财,连官府都要来攀附。他希望自己这个儿子,先好好念书,将来接他的班,一面经商,一面过个平平静静的耕读生活。
南老师六岁开蒙,接受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旧式的教育,上私塾,读四书五经,只在县小学插班读了最后一个年级的课,拿他自己后来的话说,自己一辈子连个小学文凭都没有拿到,勉强算是小学肄业。南老师能有今天这样的盛名,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小时候,聪明、机灵都称得上,但并不是一个乖孩子,甚至可以说很调皮,很爱玩。只是父亲管得太严了,严得几乎不近人情,母亲这把保护伞有时也失去了效力。这样,在严格的私塾教育下,他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四书五经不管懂不懂,他都能背下来,几十年后都没有忘记。南老师自己也对人说,他现在“这点墨水”,就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
根据南老师自己的回忆,童年时代,从一岁到六岁,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没有太多太深刻的记忆。从六岁到十二岁,除了读书之外,只记得自己身体非常弱,正餐不好好吃饭,喜欢吃零食;三天两头生病,生来是个多病的身体,什么病都生过。十二岁以后,小病随时有,大病没有;伤风感冒是经常的事,但没有生过大病,一辈子也没有得过大病。他说,也许十二岁之前把所有的病都生过了,所以后来就不生病了。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