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辽宁省区域地质志是在原版《辽宁省区域地质志》(1989)基础上,集成1989年以来的国土资源大调查(1:5万区调、1:25万区调)及地质科研成果修编完成的。李廷栋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志(辽宁志)(精)》共分9篇46章。以板块学说,活动论观点,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辽宁区域地层、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岩石圈结构构造、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地质构造和区域地质发展史等特征。编制了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浆岩地质图、变质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图、航磁△T异常等值线平面图、航磁△T异常剖面平面图、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平面图(不出版)等系列图件。 本书地层划分出17个岩组、3个岩群等非史密斯地层单位,以及160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年代地层多重地层划分,并总结了其特征;深入地论述了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阐述了沉积岩相古地理、变质作用、火山作用特征及基性一超基性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演化特点及火山岩、侵入岩成因类型和构造背景;系统地论述了辽宁省区域重、磁场特征和壳幔特征。以典型剖面形式展示了辽宁省岩石圈地震波场二维速度结构和岩石圈二维电性结构;以不同深度波速等值线图,给出了辽宁省境内三维岩石圈地震波场三维速度结构;将辽宁境内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四至五级,深入论述了各级大地构造单元特征、构造旋回特征、构造形变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特征;提出了新太古代已具有原始板块特征的新认识。总结了辽宁省第四系成因类型特征、地貌和新构造特征以及地层、沉积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作用与成矿作用内在联系及成矿规律。 目录 总序 总前言 绪言 第一篇 区域地层 概述 第一章 太古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情况 第四节 年代地层 第五节 划分与对比 第六节 地层含矿性 第二章 古元古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 第四节 地层对比 第五节 辽宁古元古界辽河群同位素年龄 第六节 地层含矿性 第三章 中、新元古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 第四节 层序地层 第五节 年代地层 第六节 地层对比 第七节 地层含矿性 第四章 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 第四节 层序地层 第五节 年代地层 第六节 地层对比 第七节 地层含矿性及其可利用资源 第五章 上古生界(石炭系一二叠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 第四节 层序地层 第五节 年代地层 第六节 地层对比 第七节 地层的含矿性 第六章 三叠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 第四节 层序地层 第五节 年代地层 第六节 地层对比 第七节 地层含矿性 第七章 侏罗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 第四节 侏罗系火山一沉积旋回层序 第五节 年代地层 第六节 地层对比 第七节 地层含矿性 第八章 白垩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 第四节 白垩系火山一沉积旋回层序 第五节 年代地层 第六节 地层对比 第七节 地层含矿性 第九章 古近系、新近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岩石地层 第三节 生物地层 第四节 年代地层 第五节 地层含矿性 …… 第二篇 沉积岩和沉积作用 第三篇 火山岩及火山作用 第四篇 侵入岩与深成岩浆作用 第五篇 变质岩 第六篇 岩石圈结构构造 第七篇 地质构造 第八篇 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第九篇 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