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一种文化叫节气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王永红//张海宏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精彩页
历史上的立春时节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但是,最早的春节可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可能是因为立春有时在农历年尾,有时在农历年初,甚至有的年份没有立春,立春才被正月初一所取代吧!即便如此,立春仍是我国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只不过节日的气氛远没有春节那般热闹了。
在历史上,立春是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极其重视的节日。有史书记载:在立春的前三日,皇帝要斋戒,到了立春当日,则要率领王公大臣到东方的郊外去迎春,祈求丰年。为什么一定要到东方呢?因为立春时,人们拜祭的春神——句(gou)芒,居住在东方。句芒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春神,人面鸟身,坐骑是两条龙,主管着草木发芽生长。后来,人们把芒神画得更像人了,在迎春的年画中是两眼笑眯眯、打着赤脚放牛的牧童。多有意思呀!
到了民间,更有“鞭春牛”这样的迎春仪式。人们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肚子里塞上五谷,按照辈分长幼顺序,纷纷用鞭子抽打土牛,当土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这时,人们一拥而上,纷纷争抢五谷撒到自家的耕田中,期盼丰年的到来。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春天、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祈盼,也寄托了先民对人勤春早的信心与向往。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春神——句芒。相传一年的立春时节,句芒带着百姓开始翻土犁田,准备播种。可是,干活的主力——老牛,却躲在牛棚里睡大觉,怎么驱赶都不出来干活,人们又舍不得真的狠心抽打它。这时,句芒灵机一动,让人们用泥巴糊了一头牛,然后用鞭子狠狠地抽打泥牛。鞭子带着风声“啪啪”作响,一下子就惊醒了老牛,吓得它赶紧起身,乖乖地跑到田里帮助人们犁田去了。
春天,快到我的碗里来
如今,立春的许多活动已经消失了,但吃的习俗至今还保留不少,如吃春饼。春饼最早起源于潮州,发展到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北京、东北的春饼最为好吃。春饼的做法并不复杂,首先用热水和面,然后搓成条,再揪成一块块的面疙瘩。接下来,从中取出两块,一面刷上油,重叠在一起,擀成面饼。最后放到平底锅中,烙出薄而有韧劲的面饼,再配上炒韭菜、炒豆芽、摊鸡蛋、生葱、萝卜丝等蔬菜,用面饼裹上各种配菜,卷成卷,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要从头吃到尾,取“有头有尾”的吉祥之意。慢慢地咬上一口春卷,面香、菜香溢满口中。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也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人们一边饱着口福之欲,一边盼着春日的到来。
春饼的制作因为地域的不同,也各有变化。比如在贵州,人们用软得如泥的烫面在热锅上一摊,再一提,一张薄如纸的面皮就做好了。饼皮个头虽小,却可以加上20种的素菜。从形态到内容,春饼千姿百态,但追根溯源都离不开人们期盼春天的美好心愿。
听着不过是民间饮食习俗,其中却体现了中国人舌尖上的智慧。我们的老祖宗一直提倡人的作息、养生也应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立春的到来,要注意保护肝脏,而春饼中的韭菜、豆芽、青葱,都具有发散、护肝的作用。
再比如萝卜,古代称芦菔(fu),有诗云:“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吃萝卜可以解春困,经常食用还可以理气、软化血管、祛病等。《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萝卜含有维生素C,可以帮助消化身体里的废物,促进新陈代谢。
P4-7
导语
王永红、张海宏主编的《有一种文化叫节气》以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全书划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对应6个节气,每个节气从节气释义、节气探源、四时诗韵、杂谈拾趣四方面生动、科学地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点、农耕特点、民风民俗、文化内涵以及由节气延伸的诗词民谚,将古老节气中的智慧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弘扬。
序言
漫话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它是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摸索出来的,是对
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为指导农事活动
而订立的一种补充历法。古代时的人们利用土圭实
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长至”(又称日
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
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
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
有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到了周
朝时发展到了八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
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
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明
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
,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
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每年运行360。,
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
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
阳周年运动的规律,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交节日
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
,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
1—2日。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
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
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
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
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
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
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
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
候变化三种。反映季节变化的是立春、春分、立夏
、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
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是
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
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古人将二十四节气用音韵组成
四句口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先秦时期,在《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中
,对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有完整的记载。五日为
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
节气共有七十二候,各候均对应一个物候现象,七
十二候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当中气候变化的基
本情况,对当时的农事活动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
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
杭州拱墅区成立。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
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内容推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摸索出来的,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古代为指导农事活动而订立的一种补充历法。
王永红、张海宏主编的《有一种文化叫节气》将二十四节气一一进行阐释,让读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