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著有《消费他者——优选化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图景》《优选对话主义》《积极受众论——从霍尔莫利的伯明翰范式》《后儒学转向》《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等。 王福民,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负责人。福建省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方向带头人,福建省高校理论创新团队“生活哲学”团队核心成员。1985年7月毕业于牡丹江农垦大学政治学专业后留校任教。1987-2001年任教于洛阳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1999-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靠前访问学者,师从陈先达先生。 目录 编 新夷夏之辨研究 作为话语的文化与作为生命的实践——“当代文化”和“现实文化”两个概念对于破除中西文化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意义 金惠敏 学术一定要“中国”吗?——对“中国性”的批判性思考 王峰 汉学主义及其争议 赵稀方 中西文论的普遍与特殊之辨 张聪 文化算不了什么 刘宝 “神学”视角:作为中西文化对话的一种基础 丛新强 新时代中国自信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刘志兵 对话而非对抗:斯皮瓦克的全球观及其理论特征分析 高丽萍 全球“对话主义”中的文化生产与输出——以国产剧《琅琊榜》为例 闰寒英 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中国戏曲理论中西之争的演进与出路 刘玲华 第二编 日常生活研究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户晓辉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 罗如春 论日常生活哲学语境中的墨子思想 可晓峰 “刚性之美”与审美文化反思 杨晶 文学功用之从审美到娱乐再到“堕落”——对文学“堕落”之维的个案研究及文化探源 闰娜 个人故事,超个人意义——《识字的用途》评介 赵冰 第三编 媒介文化研究 文艺理论的“媒介”发现与艾布拉姆斯文学要素说的当代延展 李勇 数字文化的哲学——《数字化时代的后现代性》述评 林青 康德启蒙的麦克卢汉延伸 陈海 大数据文化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于我国大数据文化建构的意义 李璐 新关系与新观念——网络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简论 王莹 作为话语的抵抗:网络时代流行词解读 程朝霞 “感知操练”:论麦克卢汉的文艺媒介学思想 李昕揆 艺术生产问题:一种断代考察——古希腊人对艺术生产、制作问题的思考 何志钧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议题 马克思历史主体观的辩证旨趣 王福民 存在论哲学的两个向度:马克思与海德格尔自由观比较研究 李志强 实践反思:马克思表达“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 张世远 分工:透析现代生活的棱镜 薛秀军 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世界的三个维度 许斗斗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惠敏研究员主编,收录了近几年关于当代世界文化及其理论的前沿性研究成果。本书以文学、文化、媒介为切入点,力图在文学、文化与媒介的互动连接中,融汇贯通间文化、泛文学、全媒介三大主题,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当代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