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伊莎贝拉·韦廉臣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伊莎贝拉·韦廉臣是近代著名入华传教士威廉臣的夫人。她随丈夫在中国生活多年,能熟练使用中文,交际广泛、处世圆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协助韦廉臣先生之余,她用自己独特的西方女性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关注到中国下层百姓的生活,特别是普通女性的生活。
女性的特殊身份,让作者既可以走入中国大家闺秀的闺房,又可以自由与村姑农妇拉家常。在伊莎贝拉·韦廉臣著的《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中,作者以异质文化的独特角度、丰富细腻的观察体验,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在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视野中,中国北方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提供了大量鲜活、具体、生动、丰满的近代社会生活史资料。
目录
译者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中国古道—历史与现实—中国女性—我们的交通工具—子—从烟台出发—我们的同伴
第二章
天的晚上—一个老朋友和他的家庭—真诚而热情的欢迎—官员的巧取豪夺—艾山的风景—艾山的传说
第三章
崎岖不平的山路—丰富的水源—莲花池—温泉村的村民—女浴池见闻—一件差点酿成悲剧的意外
第四章
住宿的家旅店—黄县印象—途经白马镇—黄山馆—中国农民和他们的生活—肥沃富饶的田野—美好的田园生活
第五章
抵达莱州府—淘气的孩子们—拥挤的旅店—精美的石雕—与一名当地人的交谈—一座美丽的石桥
第六章
沙河镇印象—草辫生产—偶遇的一次葬礼—晚上的祭奠仪式—壮观的送葬队伍
第七章
乡村集市上的小贩和顾客—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纺线在家庭中的作用—途经寒亭—旅店中的见闻—潍县印象—韦廉臣的故事
第八章
在当地一个富裕家庭做客—这个家庭的妇女们—和一位中国老夫人共进晚餐—老夫人、精美、华丽的家庭
第九章
为一位女性新修的牌坊—在一个小村庄的见闻—昌乐印象—修建房屋的奇特方法—清闲的星期天—当地的基督教徒—麻绳生产
第十章
青州府—糟糕的旅店—令人恐怖的故事—弓箭手—大街上的见闻—硕大的烧水壶—蚕茧加工—满城
第十一章
中国新娘—一个回娘家的新媳妇—中国人的婚姻—姻缘天定的观念—月下老人的故事
第十二章
婚礼习俗—送亲与迎亲—婚礼中的繁文缛节—可怜的新娘—上门女婿—不可扼杀的天性
第十三章
热闹的庙会—一座黑店—中国的传统戏剧—长山县印象—遭遇人群围观—一个年轻的母亲—女衙役—丝绸生产
第十四章
长山县郊外的风光—邹平县—城市中的市场—当地女性前来拜访—一位友好的女性—火葬的习俗—路遇一辆灵车—归葬祖坟的观念
第十五章
章丘—买卖煤炭—糟糕的路况—上一次来济南府的经历—科举考试—游览大明湖—放河灯—千万不能客死他乡—参观清真寺—穆斯林妇女
第十六章
济南的庙会—中国的当铺—泉城印象—再次拜访清真寺—济南的两个传教士家庭
第十七章
和当地妇女的交谈—前往一个家庭做客—母亲对女儿的惩罚—参观东岳庙—登泰山—泰山的尼姑庵—坐化的道士—孔子的家乡曲阜—来自衍圣公的邀请—参观孔庙、孔林
第十八章
孟子的故乡邹县—孟子庙—孟母的故事—中亲的榜样—孟子庙的石碑—孟子墓
第十九章
中国的悲伤—黄河渡口—美好的田园生活—挂有风帆的独轮车—遭遇大旱—在龙王庙祈雨
第二十章
中国的墓地—驿传制度—基督教在山东的发展—电报线路—黄河涯—大运河畔的商贸中心—中国城市中的地痞—中国版的《人生七阶》—一个诚实的中国人
第二十一章
路遇官府邮差—景州印象—一座中国石桥—愚昧的迷信—申家林—习俗—一队特殊的客人
第二十二章
直隶省遭遇的一次灾荒—一个悲惨的故事—一条义犬的故事—河间府的天主教和基督教—莲花落《王大娘探病》—麻家坞—市场上的娱乐项目—运河上的货船
第二十三章
大清河—河岸边的散步—白沟店—围观我们的人群—涿州印象—东太后大丧—一座精美的石桥—当地人防狼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
我们的“活地图”—与中国官员的交流—往返于古道上的驼队—抵达北京城—北京城的街道和城墙—满族女性—缠足的痛苦
第二十五章
北京概貌—紫禁城—大清帝国的中央机构—铁路—电报线路—前往通州—溺婴—在运河乘船—到达天津—大沽炮台—回到烟台
后记
序言
1864年,我和丈夫迁居至中国的山东省生活,当时,
山东省的烟台地区也是刚刚才对西方世界开放。我在炯台
及其邻近地区尝试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宣教工作。在充分
熟悉和掌握了当地方言,以及当地女性们的习俗、禁忌和
礼仪之后,我先后进行了四次长途旅行。有关我这四次长
途旅行的基本情况,在这里首先给各位读者简单汇报如下

第一次长途旅行发生在1873年的秋天,我们从娴台出
发,一路途经潍县、济南府、泰安府,以及孔子和孟子的
故乡,然后经蒙阴县、青州府返回;第二次长途旅行发生
在1875年,也是从炯台出发,途经潍县,到达济南府,然
后返回;第三次长途旅行发生在1881年,正如本书中所描
述的也是从烟台出发,最后抵达北京;第四次的长途旅行
发生在1882年的春季,是在山东省的东部地区,也就是胶
东半岛地区的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大多时候是沿着中
国古老的官道前行,而有时候也会行走在一些乡间小路,
甚至羊肠小道之上。
这几次旅行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宣讲福音,就是尽
最大努力将福音传播到我所能遇到的所有当地女性中去;
其次,则是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她们,也让她们有机会
了解我这个西方女性,消除她们对西方女性的神秘感和陌
生感,这也将有助于下一步对她们的宗教教化,使她们对
基督教的接受更为容易。
通过这几次的旅行,这两个目的可以说都得以实现。
这也证明:西方妇女可以在山东省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
安全地旅行和居留。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对于我的宣教成绩的汇报
,那将在我的另一份工作总结中详细汇报,本书的主要内
容,是关于我们在中国北方地区长途旅行过程中,在旅途
中每天所见所闻的感受,以及在与当地人交流过程中的所
思所想。
我相信,看完本书之后,我的英国读者们将对这些生
活在遥远东方的中国女性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
她们的确值得您来关注。就天赋秉性来说,几乎在每个方
面,她们和男性相比都毫不逊色,她们应该得到这样的评
价,事实上,她们也的确是这样。她们和在这个世界其他
土地上生活的我们众多的姐妹们一样,热情活泼、勤劳善
良、聪慧灵巧,特别在宗教教化方面所表现出的包容和胸
襟,甚至比男性还要宽广。
就曾经在印度和巾围从事宣教工作的传教士们的普遍
经验来看,他们一致认可一种观点,那就是:如果对当地
的女性群体没有开展卓有成效的劝化和宣教工作,对整个
社会的劝化和宣教是不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的。这些
传教十们发现,就一个地区而言,在女性皈依者没有达到
一定数量之前,男性皈依者在数量上从来不会出现较大的
增长。但是相比来说,女性更多地接受和保留了她们自己
地区的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迷信的影响。此外,在某个家庭
之中,如果女主人坚决反对,那么男主人发生思想转变也
会比较闲难。因此,如果想要把远东地区的这些国家和人
民,都能纳入基督教自由世界的怀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我们对当地女性的争取是否成功,首要任务是要先将她们
转化为虔诚的基督教徒。
同时,这也有助于将基督的福音传送给世界的每一个
生灵。全世界的女性几乎有一半就生活在中国和印度这两
个文明古国。在东方的这些女性们还没有聆听到上帝的福
音之前,福音传播的任务就没有完成。万罪的终结就是皈
依上帝,履行对上帝的承诺,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对这
些姐妹开展福音宣讲和传播,正是先驱者需要开创的事业
。因此,我认为更进一步地重视在东方社会的女性群体中
去开展宣教工作,是目前教会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实在这些女性中,并不缺乏品德高尚、经济独立之
人,但却很少有家庭能够接受她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展现出
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她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
意义呢?在中国北方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其优越的自然气
候条件,比在美国北部,抑或澳大利亚,对身体的健康更
为有利。
上帝保佑我们平安,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她们最终必
然会和现在我们大英帝国的那些笃信上帝的女性一样,在
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独特的重要作用。这一切,正如在《
圣经·诗篇》第68篇第11节中所说:主发出命令,传扬好
信息的妇女就成了一大群。
伊莎贝拉·韦廉臣
导语
伊莎贝拉·韦廉臣著的《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是近代传教士威廉臣的夫人所著,记录了其1881年随威廉臣从烟台到北京沿途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展现了一幅在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视野中,十九世纪末中国北方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作者随丈夫在中国生活多年,能熟练使用中文,交际广泛、处世圆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协助韦廉臣之余,她用自己独特的西方女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力,书写中国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中国社会的世态风俗,为读者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珍贵记忆。
后记
大凡在开始写后记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总是超好的,
这就如同农夫在忙碌一季之后,开始采摘果实。我既非专
业研究者,又非职业翻译家,而只是一名业余爱好者,不
论从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甚至是时间、精力等方面来说
,都不大容易能承担得起这样的工作。一路走来,无非是
一点因素,才让自己勉强完成了这一任务。
首先是自己的兴趣。在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问,熬灯费
蜡,一个字一个字地码汉字,为名乎?为利乎?这样的问
题,套用一句网络笑话:地球人都笑了!并没有人要求自
己这样做,这也并非我的职责和任务,只有一个原因:自
找的。对历史文化的关注,纯粹是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
习惯,没有任何物质的、名利的驱使,尽管这会让许多人
不以为然。
其次是家庭的支持。多年来,对于自己的这一奢侈爱
好,家人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多少个夜晚,晚饭之后连
碗都不收,自己就到书房,或者到办公室看书,却没有看
到过这份辛劳的现实回报,尽管如此,家人也从未抱怨过
。感谢上天让我遇到了一位对物质欲望极其恬淡的人生伴
侣。
最后是朋友的帮助。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笔者不喜
送往迎来、杯觥交错,相信真水无香。所谓以利相交,利
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就拿本书的翻译出版来说,先有加拿大IanGrant先生的
玉成,才有我和李昕先生的会面及他的赠书,与两位先生
谋面的次数并不多,见面时也仅清茶一杯,是共同的兴趣
和爱好,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在此,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
感谢。炯台广告同区的邹本义先生,是炯台有名的摄影家
和文化人,多次为我无偿处理图片,特别是本书巾的所有
插图,都是他从原书中扫捕之后,用专业的图片处理技术
进行了加工和调整,为原原本本给读者展示原书的面貌,
颇费心血,在此尤其要表达感谢。还有炯台的邮政史专家
王景义先生,江苏国画院的姜永安先生,鲁东大学的刘风
鸣先牛、卡十小同先生,芝罘文化研究会的郝有林先牛,
炯台史志办的季胜林先生,炯台档案局的赵海先牛,炯台
博物馆的辛俊玲女士,山东工商学院的魏春洋先生等,在
我长期收集炯台开埠资料的过程中,以及经常的讨教中,
都给予了各种形式的帮助。最后还要特别感谢中华书局的
贾雪飞女士与王亮先生,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务实、严谨负
责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使本书避免了不少的错误,让
笔者万分感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读者朋友,希望对本书的阅读,没有
辜负您宝贵的时间。
陈海涛
2017年4月
精彩页
第一章
在沿着大道行进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拐到了一条小路上,再沿着这条小路,穿行在一条风景如厕的溪谷之中。平行于这条沿着溪谷延伸的小路,有一条相比于小路要宽阔的多的小河,小河的两岸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术。
第一天的晚上,按计划我们将被安排住宿在当地一位上了年纪的基督教徒家巾。这是一位对上帝非常虔诚的信徒.虽然他的能力和条件很有限,但对我们前来的态度却是非常的诚恳和热情,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期待我们此次的造访。沿着溪谷中的小路,在我们走出树林之后,义翻过了一道石头山梁,此时天色已经微暗,我们已经看不大清楚前面的道路,这时就听到远处有人在向我们大声喊话:“走北面那条路。”再往前走,我们终于看到了那位老人,他还带着他的儿子,他们的脸上满是喜悦。在他们身后的不远处,我们还看到了灯光,听到有不少人在那里说话。
汇合之后,我们一起向村里走去,走到村边的时候,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到村口欢迎我们。他们人数众多,态度热情,众星捧月般地把我们迎进了村子。村里的妇女们也都围拢在我的身边,争先恐后地给我介绍:这是谁谁的母亲,那是谁谁的母亲。在通常情况下,在向别人介绍某位中国妇女的时候,往往都是用这样的格式:这是某某的母亲。而这个某某,就是她的大儿子的名字。这样的称呼,对一个母亲来说,难道不是一种甜蜜和喜悦吗?
热情的村民们已经为我们此夜的借宿安排好了一切。他们给我们选了最好的炕(也就是一种用砖块砌成的床),并且已经烧热,村里的磨坊也被临时清理出来作为客厅,韦廉臣先生和当地的男性村民在那里聊了很长时间有关宗教的话题。而我,则被村民们安排到另一处房子里。进入那间屋子后,又通过一道门,我进入一间里屋,看到有许多当地妇女和女孩子们正在等我,在这问屋子里,我和她们聊了很长时间。了解妇女和女孩对基督经典真理知道多少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我们当晚借宿的这个家庭男主人姓苏,其成员共有四人,男主人、女主人、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他们的这个女儿是我在中国所见到过的最聪明的女孩子之一。她见到我之后,首先立即对我脚上穿的带扣子的皮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这是因为,她总是弄不好自己的绑腿和鞋子,总是把它们弄得很乱。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要将自己的绑腿时时整理的很整齐,也是有些要求过高。她看到我穿的紧凑的小靴子后,立刻向她的母亲抗议,声称她的绑腿和鞋子的凌乱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不能再为此而指责她,如果她也能有一双像我这样的皮靴子,她一样会穿的非常整齐。这个小姑娘让我非常动心,她的性格开朗阳光,充满青春的活力,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子。
这个家庭曾经发生的悲惨故事,可以说就是当地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一个鲜活的例证。在五六年以前,这家的男主人在烟台的一家外国洋行工作,积攒了大约12万元现金的资产。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这都是一笔很可观的巨款。这一地区的地方官员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人,得知此事之后,垂涎欲滴,就想尽办法要给他安一个罪名,好将这些钱财据为己有。机会终于来了,在一次暴雨引发的山洪之后,这位官员判定这家的男主人要对一段因山洪冲毁的堤坝负责。并且因为这段堤坝被冲毁,导致泥石流冲入附近田地,造成了巨大损失。可实际上,在山洪暴发的时候,这位男主人还在距离此地20英里(约32.19公里)的炯台洋行工作,而他的妻子,更不可能在那么糟糕的天气里走那么远的路去破坏堤坝。尽管经过对一大群官员及下属的花钱打点,最终这项指控被推翻,但是这名官员却用另一个案件指控他,并把他逮捕关押了起来,在得到这家男主人所攒下的全部积蓄之后,这位官员才将其释放。这个可怜的老人损失了他所有的积蓄,一切不得不从头再来。事后他总结教训:“如果以后我能再有积蓄,一定不能再让别人知道。”
对于一个注重脸面的中国人来说,他们非常惧怕自己落到这些贪得无厌的官员手中。他们宁肯忍气吞声、破财免灾,也不愿意去吃官司、对簿公堂。他们不相信官府会给他们一个公平结果,同时也认为打官司总是件丢人现眼的事情,特别是对那些有一定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家庭来说,尤其如此。P15-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5: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