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来自远方著的《帝师(上中下)》讲述了:明弘治、正德年间,宫廷内外,风起云涌,杀机四伏,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宣府秀才杨瓒,遇世仇迫害,遭逢家变,父兄皆亡。后杨瓒经科举晋身,殿堂上凭惊人之语获弘治帝青眼,得以入东宫陪太子读书。在前方等待他的是需挺身而上的家国之战,波云诡谲的朝堂之争,切骨噬心的世族之仇,而与此同时,杨瓒也收获了锦衣卫指挥史顾卿的赤诚之心…… 面对各方仇敌,杨瓒能否携手顾卿,凭借智谋勇气及对大明王朝的一片忠心,躲过明枪暗箭,于乱世之中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 迫害杨氏一族的幕后真凶究竟是谁? 传说中和着千万人血泪而生的藏宝之地匿于何处? 任性妄为的朱棣能否在虎狼环伺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代明君? 作者简介 来自远方,生在春风里,长在艳阳下。 人生格言:我二故我在! 由此,书中主角的性格,或多或少都有些二。二得洒脱,二得自在,二得故我。正所谓,人生难得一回二。 开始写作,不敢言梦想,只想通过手中的笔,编织脑中的故事,带着些许真实色彩的童话故事。 迄今为止,最大的梦想是:有生之年去一次火星。虽然这有些不切实际,但梦想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高于现实。所以,值得努力! 目录 第一章 清醒 第二章 人祸 第三章 心机 第四章 初见 第五章 流言 第六章 殿试 第七章 传胪大典 第八章 授官 第九章 太子难教 第十章 争执 第十一章 诏狱 第十二章 离心 第十三章 山陵崩 第十四章 遗诏 第十五章 发威 第十六章 初交锋 第十七章 严惩 第十八章 再发威 第十九章 疑惑 第二十章 祸端 第二十一章 还债 第二十二章 矛盾 第二十三章 省亲 第二十四章 回京 第二十五章 抵京 第二十六章 解局 第二十七章 上元节 第二十八章 宝藏 第二十九章 孝心 第三十章 截杀 第三十一章 天子大婚 第三十二章 钦差南下 第三十三章 自求多福 第三十四章 杀心 第三十五章 覆灭 第三十六章 计划 第三十七章 大喜 第三十八章 阁老出谋 第三十九章 洗冤 第四十章 遇刺 第四十一章 万寿圣节 第四十二章 偷跑 第四十三章 重逢 第四十四章 风云变 第四十五章 不得善终 第四十六章 君心难测 第四十七章 形势急转 第四十八章 大胜 第四十九章 决心 第五十章 针锋相对 第五十一章 风将起 第五十二章 喜讯 第五十三章 密信 第五十四章 请君入瓮 第五十五章 圣眷 第五十六章 大明船队 第五十七章 大结局 番外一 周世子的升迁之路 番外二 皇子的奋斗 番外三 皇家女婿的励志人生 番外四 历史难断 番外五 千万不要做海盗
导语 藏锋于鞘,十年不出,一旦亮剑,必震慑世人,创不世基业!继《谨言》后,人气作者来自远方再书历史热血传奇。 举不法,斥奸佞,守大明永乐盛世;平内忧,除外患,铸千秋宏图霸业。这是一代帝师的传奇人生录,亦是不为人知的大明秘辛集。 《帝师(上中下)》逐字修订、力现经典、全新番外、独家奉送。 周边丰富:随书含2019年历+帝师专属手账本+精美明信片! 精彩页 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2月。 五更刚过,天尚未亮,神京城内已开始响起人声。更夫匆匆返家,路过城西福来楼,踏过一夜残雪,留下两排清晰的脚印。 店中伙计拉起门板,被冷风吹得哆嗦。接连打了两个喷嚏,伙计心中抱怨,嘴里却不敢吐出一个字。 逢三年春闱,客栈住的多是读书人,甭管是白发苍苍还是风华正茂,反正都是文曲星下凡的举人老爷,说不准楼上哪位就会鱼跃龙门,上了殿试金榜。掌柜对伙计们几番叮嘱,管好一张嘴、两只眼,要是一不留神得罪了哪个,谁也保不得。 放好门板,挂上幌子,伙计搓搓通红的双手,没空偷闲,赶紧到后厨帮忙烧水。今天是放榜日,众人必会早早赶往城东。掌柜的吩咐过,谁也不许出差错,否则扣半个月工钱。 “别说我吝啬,等到报喜的官差,多说几句吉祥话,还愁没有赏钱?三年前,咱们这儿出了一位二甲进士,赏钱足足发了这个数!”想起掌柜的话,伙计心头火热,脚步不觉轻快了许多。 二楼西侧,一排五间上等客房。 四间房门已开,穿着短衣棉裤,梳着总角的书童不叫店内伙计,亲自端着铜盆青盐来来往往,迎面遇上店内伙计,也顾不得打招呼,只迈过门槛,伺候四位举人更衣洗漱,用过早点,赶往放榜处。 唯有一间客房始终静悄悄的,没传出半点声响。房门紧闭,半点烛光也无。 四位举人先后走出房门,看着仍没有半点响动的客房,思及昨夜宴饮,屋内举子一场大醉,不觉心中思量:难不成这位是心知登科无望,不打算去看榜? “杨贤弟?”有好心的人上前敲敲门,担心里面那位想不开,吊了脖子或是吞了银块,事情可就大大不妙了。 三年会试,多少踌躇满志的举子铩羽而归。纵是才名远扬的唐寅,也倒在舞弊案前,终身不得再考。想到这里,敲门的举子更加担忧,面上现出几分焦急。两人是同乡,在京时日相处得不错,这份担忧便多了几分真切。 “杨贤弟,可醒了?”举子连敲数下,引来众人侧目,耳边终传来吱呀声响。 “李兄。” 房门打开,见到熟悉的襕衫方巾,敲门的举子舒了口气,如释重负。 门内站着的举子姓杨,单名瓒,因年不及弱冠,尚未取表字,又因家中排行第四,相熟之人多唤其“四郎”。 此刻,杨四郎一身蓝色儒衫,戴同色方巾,长身玉立,俊颜修容,嘴角微勾,眼中亦有三分笑意,予人亲近之感。“李兄见谅,小弟惦记放榜,一夜未能睡好,起得迟了些。”杨瓒似没有注意到李举人的异样,手指点点眼底青痕,道,“幸得李兄在,否则,怕要睡到日上三竿了。”说话时,他脸上闪过几许尴尬,伴着眼底淡淡青色,着实有几分忐忑。 见状,李举人纵有疑惑,也只能压入心底,好生劝慰两句,吩咐书童打来热水,又叮嘱杨瓒莫错过放榜时辰,才匆匆下楼。 待李举人的背影消失在木梯拐角,杨瓒关上房门,靠在门板上,深深吸了一口气,几步行至铜盆前,望着水中模糊的倒影,不由得苦笑。浸湿布巾,轻轻覆在脸上,水汽浸润面颊,额际仍是一阵疼似一阵,仿佛有千百铙钹同时响起,让他不得安宁。 “四郎?” “我无事。”杨瓒放下布巾,转向候在一旁的书童。 书童十岁出头的年纪,从宣府一路行至京师,途中更是对杨瓒照顾妥帖,事事精细,实是难得。 “四郎可要用些茶点?”书童虽也觉得奇怪,却时刻谨记身份,不该出口之事,半个字也不会吐出。 进京日久,四郎早不复往昔,行事沉稳许多,若能考中贡士,他日殿试面君,这般变化许是好事。 “也好。” 见杨瓒点头,书童当即推开房门,下楼寻伙计要茶水点心。四郎已经起得迟了,得快些,才不至于落于人后。离家时,爹娘再三叮嘱,务必要伺候好四郎,方不负杨家给的活命之恩。书童谨记在心,时刻不敢忘,平日里做事都是小心再小心。 见其行事,同间客栈的举人多有夸赞,连带对杨家的底蕴也高看了几分。一宗一族,一家一姓。家风底蕴,从仆妇家人的言行便可探出几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仗势欺人者,必不得日久;谦逊不怯者,方可长远。P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