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朱美荣,1974年生,法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外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多年来一直参与编辑刊物《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和《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出版译著《社会主义的未来》(合译),先后于学术期刊发表《南茜·弗雷泽:开放式反常规正义理论》、《国外学者聚焦发表160周年的(共产党宣言)》、“Why MarxisrTl Got Accepted in China inthe Early 1900s”等论文多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五四前夕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国门初开西学东渐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 二、资本危机促使知识分子转向社会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 一、知识界普遍关注社会主义 二、十月革命推进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章 新村主义:短暂的玫瑰色之梦 第—节 新村鸟托邦的源起 一、异域的新村主义 二、新村主义在国内的译介与传播 三、早期知识分子的新村梦想 四、乡村自治的短暂实验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的生活” 二、“平和的造成新秩序” 第三节 争论和破灭 一、“个人主艾”还是“社会主艾”的新生活 二、“平和”的改良还是“铁篮”的革命 三、“蔷薇色的梦”破灭了 第三章 基尔特主义:发展实业的“温情主义” 第—节 输入和流传 一、基尔特主义在欧洲 二、基尔特主义传入中国 三、罗素访华及其讲学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论战 一、要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二、中国有无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 三、革命还是改良 四、论战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节 销声匿迹 一、基尔特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内外因素 二、失败原因分析 第四章 无政府主义:一种激进革命的幻想 第一节 从欧洲、日本引入国内 一、无政府主义在西方 二、从零星到系统的输入 第二节 派别林立 一、天义派 二、新世纪派 三、民声派 四、师复后觉者 第三节 与马克思主义的论战 一、要不要国家和政府 二、要不要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 三、要什么样的自由 四、论战的性质与结果 第四节 偃旗息鼓 一、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组织和纪律 二、反对一切强权、一切国家 三、由激进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桥梁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交锋中脱颖而出. 第二节 多渠道的传人路径 一、传教士的最初译介 二、留日学生开辟首条马克思主义输入的路径 三、留法勤工俭学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欧洲渠道 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苏俄线路 第二节 与改良主义论战的马克思主义先锋者 一、李大钊:阶级斗争是一条金线 二、陈独秀:马克思学说,是“社会革命的原动力” 三、瞿秋白:辟一条光明的路 第三节 传播的中国化特色 一、强调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的精髓 二、具有民粹主义的情节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胜出的三重主要因素 第一节 天时与地利 一、战争显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虚伪 二、十月革命佐证马克恩主义的理论力量 三、救亡图存呼唤一种彻底的革命理论 第二节 人和之势 一、报刊宣传 二、创立社团、开设课程 三、多方论战 第三节 理论自身的特质 一、与中国文化基因的近似性 二、集科学陛与革命性于一身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朱美荣著的《比较与鉴别(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流派研究)》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了五四时期对中国影响较大的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四大社会主义思潮,并对这几种思潮的背景、观点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和鉴别,再现了当时不同思潮之间的理论交锋,更完整地描绘出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全貌,对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启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