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
卡门线既是地球和太空的分界点,又是一道进出太空的鬼门关。当运载火箭奋力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的时候,由于火箭的加速运动,宇航员产生超重现象。宇航员会感觉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将自己压在座椅上,非常重,不能动弹。这时,宇航员的耳朵会发生耳鸣和闭塞,血液也处于超重状态,严重时会产生“黑视”,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宇航员必须躺在座椅上,减少超重的影响。
进入地球轨道后,由于飞船绕地球飞行产生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达到平衡状态,宇航员又产生另一种奇妙的现象——失重。失重的感觉比超重的感觉有趣多了。失重能让任何东西飘浮起来。所以,宇航员躺在座椅上,还要系上安全带。失重状态很好玩,失重状态下能做很多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情,如太空行走。太空行走,又称为太空漫步,是宇航员到飞船舱外的太空游玩、做实验或工作。
失重的现象有轻有重,也不仅仅发生在太空。当登上只有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的月球时,宇航员也失船上的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足以让它改变轨道。宇航员将改变高度、速度和方向称为变轨。
如果宇宙飞船要到月球、火星或更远的空间怎么办呢?宇航专家早就安排了航线。如要到月球,有两种发射方法:一种节能、安全的方法,就是将飞船先围绕地球轨道转上几圈,从低轨道到高轨道,圈子越转越大;当转到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之间,选好一个角度;飞船突然起动火箭发动机,飞船一用力就从地球轨道飞到月球轨道,变轨成功。为了飞船安全到达月球,飞船慢慢缩小月球轨道的圈子,从高轨道到低轨道,渐渐接近月球,‘直到离月球几十千米的高度围绕月球飞行。另一种先进、直接的方法,就是用大推力火箭,直接将飞船送到月球轨道。如要到火星或更远的空间,要借助其他行星的轨道力量、惯性力量,两种方法都可以用。
穿越黑障区
宇宙飞船如何回到地球呢?飞船先围绕地球飞行,慢慢降低高度。距地球高度200千米处,宇宙飞船启动返回程序。轨道舱与返回舱和服务舱分离。返回舱又与服务舱分离。返回舱独自飞行下降返回地球。返回舱接近大气层,距地面120千米高时,返回舱做好了重返大气层的准备。
返回舱重返大气层,必须穿越黑障区。黑障区,实际上应该称为热障区,因为飞船的重力加速度,导致其温度急剧升高,超出人们的想象,非常恐怖,所称之为黑障区。黑障区常常令宇航员和航天专家不寒而栗。黑障区大约在50千米到20千米高空。高速进入大气层的返回舱与大气摩擦,飞船强烈振动,火焰将整个返回舱包围、燃烧。返回舱外表温度升高,达到1000~2000℃,返回舱周围工期温度可达3000℃以上,大气中的原子离解成正离子和电子,形成等离子体,无线电波无法通过等离体,造成返回舱与地面之间无线电通信信号暂时中断,这一段称为黑障区。
穿越黑障区的时间约240秒。这是一个短暂而惊心动魄的过程。人称“恐怖4分钟”。宇航员能通过舷窗目睹返回舱的防热层熊熊燃烧。这比坐惊险的过山车还刺激。尽管实际上要更惊险,但训练有素的宇航员绝不会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返回舱到达离地球20~10千米的高度时,返回舱的速度已降低到亚声速,这时,宇航专家和飞船上的宇航员都会长嘘一口气:哎——,终于到家门口了。
硬着陆与软着陆
飞船返回舱的着陆方式有两种:硬着陆与软着陆。
硬着陆是用降落伞在地面或海面着陆。软着陆是返回舱先用降落伞下降,当降落到地面前最后1秒钟时,火箭发动机起动,喷射火焰产生反作用力,然后缓缓着陆。俄罗斯和中国都用在陆地着陆的方法回收飞船;美国一般用海上着陆的方式回收飞船。
不管是硬着陆或软着陆,陆地着陆还是海上着陆,每次都是一次胆战心惊的“回家”。
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返回舱下降速度开始减慢。下降至10千米时,下降速度为230米/秒。返回舱自动启动着陆程序。返回舱有一套着陆系统,主要有两台软着
在着陆前5秒,返回舱速度减至1.5米/秒以内。如果是软着陆,在着陆前1秒时,返回舱底部的两台反推发动机点火。发动机点火产生反推力,返回舱慢慢下降实现软着陆,保证宇航员在着陆时的安全与舒适。
在航天史上,宇宙飞船不成功的着陆仅有一次,惊险的着陆也有一次。1967年4月24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上校在返回地面时,主伞伞绳缠绕。返回舱呼啸着直扑地面,砸在地上,形成一个深坑。科马洛夫当场牺牲。惊恐的场面令人胆战心惊。几十年后,许多人一谈起这次降落,仍然不寒而栗。
1971年7月26日,美国“阿波罗-15”号发射。这是人类第5次登月。指令长是大轻、不能过厚,以避免影响宇航员的行动。
宇航服由服装、头盔、手套和宇航靴等组成。宇航服实际上是宇航员必备的个人防护救生装备,重量一般在15千克到20千克,所以宇航员穿上宇航服走路就很笨拙。
舱内宇航服比较轻便一点,它相当复杂,是宇航员的护身符。舱内宇航服的科技含量很高,各国都把它列为绝密技术。
低压宇航服在舱内穿戴,要求防磨损力强、耐高温,除能防护内部各层不受损坏外,还要注意到颜色,一般用白色或金黄色为好。宇航服里有很多管道,采用抽风或通风方式,把全部气流送到头部,然后向四肢躯干流动,经肢体排风口排出,带走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因此,宇航服就像一个穿在身上的“空调房间”。每套宇航服都在上百万美元。宇航员们开玩笑说:人以衣贵。我在地上是个穷光蛋,一上天就是身价百万的富翁。
舱外宇航服有好多层。真空隔热层是最里面一层,用于保护宇航员不受舱外环境过热、过冷的侵袭,又可防止服装内部的热量散失。第二层是液冷层,可以将宇航员在舱外作业时身体产生的热量冷却、散发掉。最外面一层,有防高热、防磨损、防太阳辐射的功能和连接其他装具的接口。如宇航员舱外活动时的脐带连接,与身背携带式生命保障环境装备、太空机动飞行机构的连接等。
以前,第一代、第二代宇航服非常笨重,重量都在100千克以上。宇航员们穿着很重的、僵硬的宇航服很不舒服,在太空中的行动也非常受约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研制了新一代宇航服。这种宇航服比较小、比较轻,在臀部、膝盖和肘部有更自如活动的连接设计。这种更轻巧灵活的新一代轻便宇航服,易于维护、快速穿戴和穿着舒适。
宇航服的头盔由头盔壳、面窗结构和颈圈等组件构成。头盔有软式与硬式两种。硬式头盔又分为固定式和转动式两种。软式头盔大多数作为舱内宇航服的组件。转动式头盔在颈圈上有气密活动轴承。头盔内腔壁有硬衬垫和软衬垫,衬垫上镶有细管道,有减震、隔热、消声、通风和供氧等功能。内腔要适于戴通信头盔,允许头在里面左右转动,尺寸要与穿戴者的头型相适应。还要留有安装生理测试部件、有利于排出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的空间。
P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