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间庭院(岳麓书院第2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江堤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江堤著的《山间庭院(岳麓书院第2版)》这部著作建立在对岳麓书院文化的深度研究基础之上,是一种研究型的文化写作。既有智性,又有诗性,有文化学术的雅致与风趣。角度尤为独特。关注的是这座庭院的细节,从一座建筑、一道门、一扇窗户甚至一块瓦片、一株石榴、一群鸟雀入手,将埋藏在残垣碎瓦、青灯黄卷中的文化因子激活,使阅读的人从细节走向整体,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寂静走向动态,从而品味到自身所需要的某种文化精神,获得文化想象的自由。 作者简介 江堤(1962-200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散文作家。1990年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工作。从事古代书院遗址及相关文物的研究与教学。 1987年发起中国新乡土诗歌运动,创立新乡土诗派。已出版《新乡土诗派诗选》等流派选集4部。个人诗集9部。诗集收入“文艺湘军百家丛书”,作品入选《新中国五十年诗选》。与人合编《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思想无缰》《智慧在此》“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新青年文丛”。著有《诗说岳麓书院》等文物研究专著多种。 目录 一 风华千年 二 院外景物 由牌楼口西行 意玄景幽自卑亭 风景西行 三 建筑阅读 山门 门 窗 庭院 讲堂 斋舍 曲廊 御书楼 祠堂与文庙 亭 台 轩 山庄 四 旧梦如烟 湘水校经堂与经世致用 时务学堂与变法维新 五 名人居舍 毛泽东旧居 六 文化传统 学术走廊 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 七 名碑善本 麓山寺碑 忠孝廉节碑 岳麓书院学规碑 岳麓诗文钞 八 庭中事物 瓦片 蟋蟀 石榴 鸟雀 树殇 后记 序言 历史是一条长河,日夜奔腾。 岳麓书院是伴着奔腾的涛声一路走过来的,它告诉我 们真正的历史除了战火和灾荒,还有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着 。它的哀伤与欢乐、残缺与完美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让一 切在历史中行走的人——过去的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 ——心中充满智慧、充满光明,生活多一点温馨、多一点 梦想。 岳麓书院的办学是从唐末五代开始的。早期由僧人经 营。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将管理权收回,交给儒者。此 后,长达千年,岳麓书院一直是儒家教育的圣地和文化学 术的中心。 宋、元、明、清数代,岳麓书院相沿办学,弦歌不绝 。其间,教育家和文化哲学大师张械、朱熹、王阳明在此 讲学,传播理学;国学大师王文清、王先谦在此从事教育 及文化学术活动;近代著名人物陶澍、魏源、曾国藩、左 宗棠、曾国荃、郭嵩焘、刘坤一、唐才常等在此就读。其 影响是空前的。 1903年岳麓书院进行学制改革,改为湖南大学堂。民 国以后,又改学堂为学校。其间,维新变法先驱谭嗣同、 梁启超、熊希龄及学者皮锡瑞、教育家杨昌济在此教学, 革命先烈蔡锷、蔡和森、陈天华、邓中夏在此就读,青年 毛泽东也在此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岳麓书院改为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省立 为国立,绵延至今,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方式不断 更新,来此讲学的学者和学习的读书人不绝于途。 教育体制的变更并未影响到人们对岳麓书院文化传统 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它作为教学及文化学术中心的地位。其 所孕育的优秀文化,放射出永恒的异彩。 在长达千年的文化接力赛中,岳麓书院无疑是最终的 胜出者。它超凡的风骨,是由无数不朽的文化人的人格连 接而成的。因为文化人的存在,这座庭院有了灵魂,有了 精神,有了憧憬和梦想。即便今天,它仍然是一个活着的 文物,琅琅的书声仍旧在茂林溪涧中传递着读书人的使命 感和皈依感。 由于精神的存在,岳麓书院在悠久而广袤的文化时空 中能把庭院建设、教育管理、学术研究、文化写作以及人 格的陶冶统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生命处于奔 放状态,使仰望它的人,获得多面的观察角度,取得与文 化对话的机缘,在感动人的同时,也感动历史,感动未来 。 江堤的新著《山间庭院》就是这种感动的结晶,是无 数次仰望的结果。 江堤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诗人兼学者,十多年来,作 为湖南大学的一名教师,他一直在为这座庭院而写作,奉 献了自己的才智。他的努力,是这座庭院的一部分,如同 这座庭院的一块砖瓦,在建筑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他的这部新著建立在对书院文化的深度研究基础之上 ,是一种研究型的文化写作。既有智性,又有诗性,有文 化学术的雅致与风趣。角度尤为独特。关注的是这座庭院 的细节,从一座建筑、一道门、一扇窗户甚至一块瓦片、 一株石榴、一群鸟雀入手,将埋藏在残垣碎瓦、青灯黄卷 中的文化因子激活,使阅读的人从细节走向整体,从感性 走向理性,从寂静走向动态,从而品味到自身所需要的某 种文化精神,获得文化想象的自由。 我很喜欢这本书。 对于读者来说,将因为读了这本书,更见岳麓书院的 可爱。 对于岳麓书院,则要用我们的一生去阅读。 岳麓书院的神妙与传奇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 它畅达的文化品格已注入无数文化人的血脉里。我也深爱 着这座庭院,因为它的神奇而走近它,并从这块神奇的土 地上走上讲坛。在这里读书、教书,从事科学文化研究, 担任湖南大学的校长也已有数年,深悟教育的神圣和文化 的魅力,对岳麓书院的建设和发展负有使命,从这个角度 来讲,我的生命属于文化,属于这座庭院的现在和未来, 属于这座庭院中的一个构件。 这样的时代,我因为和无以计数的文化人共同支撑着 、相守着且共同阅读着一座庭院,而无限自豪! (作者为湖南大学校长,作于2003年1月) 导语 江堤著的《山间庭院》初版于2003年1月,此后重印一次,版权输出到台湾省。本书以对岳麓书院的研究为基础,以文化散文的笔调品读岳麓书院的历史、文化传承及庭院建筑、名碑善本、风景名胜,并配以精美的插图,既有学术的深度和厚重,又有散文的活泼和抒情性,带给读者的是别一样的岳麓书院,别一样的阅读感受。 后记 我是1990年到岳麓书院工作的。1990年以前,作品以 新乡土诗为主,曾与同仁一起创立新乡土诗派。1990年以 后,左手写诗,右手做书院文物研究和文化写作。如今十 几年过去了,两手都有些劳动的茧痕。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一辈子只想当个老师,做个合格 的诗人、作家和文物研究者。这种朴素的想法使我看清了 自己要走的路,知道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性格走向。在我 工作的庭院,我以低调的方式,实践着自我的文化理想。 我深爱着我工作的庭院,正如书中所说:“灵魂有与 它重叠的倾向。”我明白这座庭院的每一种风声,熟知每 一棵草的处境,了解每一块砖瓦不同凡响的价值。我在冥 想中横渡一个又一个季节,在憧憬中迎送一个又一个晨昏 。白天我可能出现在宋朝,夜晚我可能出现在清朝,而次 日清晨,我一定坐在桌前和爱我的亲人共进早餐。我因此 听到了每一个时代的足音,看到新的文化不断更新,旧的 文化卷土重来。 我有一千个理由爱这座庭院。 由于时空的原因,我跟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伟大的先人 缘悭一面,不知道他们以什么方式营造自己的人格,又以 何种方式支撑着这座庭院的文化,在漫长的过去,他们借 助谁的妙手,才最终将这座庭院建设成为完整无憾的艺术 品。因此,只能凭着现存的历史文物重新认识他们,并通 过他们最终认识这座庭院。这种认识是单向的,但却是有 意义的。 在本书的写作中,充分发挥了我的想象,这也是阅读 历史文物的一种方法。任何学术研究与文化写作,“如果 未经想象和观察力的贯串,使它成为有感情有感性的东西 ,那就只能停留在知识的层次,沦为一堆浮光掠影不知所 云的门面语,充其量只是一篇修辞的练习吧”(《余光中 散文选集》第3辑《青青边愁》第93页,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关于这座庭院,无论如何不可能用一本书去说完它。 在文化中国,这座庭院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场。其中的每一 个单元,都有特定的历史语汇。事过境迁之后,要为任何 一个词语加一个小注脚都得耗费毕生的精力,如果方法不 对,恐怕连做注脚的资格也会被历史取消(余光中语)。 因此,我的这本书,只有靠本身的内在价值,去面对时间 的考验。 孩子既已落地,路就得自己走。 湖南大学是我的母校,而我工作的庭院又隶属湖南大 学。这座充满生气、洋溢着时代精神的学府,是我情感的 另一个落脚点。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可以看到文化教 育前进的辙痕,体察到时代变迁的真正含义。 校长王柯敏教授有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对岳麓书院的 保护、建设非常重视,对我个人的写作也非常关注。于差 旅途中,阅读书稿并欣然提笔作序,令我感怀。在本书出 版之时,特别致谢。 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朱汉民先生、湖南大学出版 社社长雷鸣先生对本书的写作与出版给予了关照。樊孝良 、黄沅玲承担了本书的图片摄影和绘制工作。谢锋、张伶 伟承担了资料搜集工作。熊志庭副社长审阅了全书。卢宇 、王和君、吴颖辉、胡建华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 作。在此一并致谢。 精彩页 我是在次日上午发现这棵倒下的树的。因为天寒,尚无游人,又因树位于后院一栋阴森森的古楼前,阴暗加重了寒冷,上班的职工龟缩于前院,后院更显凄清、空落,这样,发现,便显得至关重要。我在一种暗淡的悲恐中接近了那棵树,发现离地1.6米高的地方粗壮的树干折断了,但没有完全脱离,树的枝丫都已失去血色,在折断的部位和树的四周,有榆钱似的暗绿色的血斑。生命还没有完全终止,树干和根在剧烈地抖动,我感觉到了它最后的挣扎和临终前的呻吟与悲哭,好像觉得树向我伸出颤抖的手来,拉着我,作死亡的求助。在生命的最后,这种求助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求助,在太阳高照的白天,使万物色彩暗淡,使痛苦的阴冷覆盖在世界的尽头,使悸动的天空苍老的忧伤阡陌纵横。对于这棵树来说,现在,死亡才是真正需要。在痛苦的终极,死亡是至高无上的,死亡使它纯洁和完善。这种对于死的求助,打动着我。我将一件青铜的古剑从古楼的壁橱中取出来,异常小心地打磨,在仿佛能将时间刺透的锋利中,顺势插入树心。绿色的血顺着剑流出来。因为高龄的缘故,树的生命内核已开始腐烂,死亡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血在它的内部深处,凝聚成气,剑拔出来之后,一股白色的气便直升天空,与虚无的太液混融,折断的部位便完全脱离。倏然之间,绿色的叶片便枯萎了。 此后,天空开始下雨,打着绑腿的寒风裹着雨丝一拨一拨从这座阴森的庭院过去,不知它们又将到哪里打劫江湖。而此刻的我,站在阴寒的风雨中,手抚着这位千年老者渐冷渐冷的躯体,腹部开始剧烈地疼痛。回想公元785年最澄大师参禅的愿文—_角翠脱之味不要独享,安乐之果不要独吞__怀疑自己此刻以树的解脱为解脱,以树的安乐为安乐的心境,是否真的已将自己置于超然独我的境地。我是一个无能奔赴禅境的人,我的粗俗在于没能对生命的超然物外有所解悟,简单地理解了这棵树在最后关头给我的暗示。我设想另一棵求生的树潜入体内,化成树精,对我最后的残酷痛加报复。我再次检讨了刚才的思想和行为,神思停留在手中滴血的剑上。我抚摸着剑锋利的灵魂,躁动的思绪渐渐安定下来。因此相信,此刻的痛源于树本身的生命传递。如果这棵树一生最后的痛苦果真要我来承受的话,这是树的恩赐,我将为此而拜谢流年和苍天。我再次握紧了手中的剑,在持续的寒冷中挥袖而舞,相信剑划破了怜悯和哀嚎,在《九歌》和《天问》的低吟浅唱中,落在最大一节树丫上。我带着一种体贴入微的诚挚和温柔,将这节树丫拾起来,搂在怀中,热流使僵冷的生命温暖,我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声音之后,腹部的疼痛便戛然而止了。我抬头望着天空,看到了一丝被寒风削尖了的超自然的光。从此,除了这节树,这棵树的肉体就不再存在了,那些栖息于树上的鸟在园林工人将遗骸拖走之后大都发疯般地散了。也有不愿离散的,但仅仅看到了一只,她的头撞在树干上,流出的血是鲜红的。 这之后的日子,我明白了事物的阴影给我造成了内伤。这棵已经不存在的树使我进入了空茫状态。我每天唯一记着的重要事情就是下午将那节树丫从这座庭院搬到家中,次日早上再从家中搬回庭院。整个白天坐在办公室里,望着树丫默然无声;而整个夜晚,树丫靠在床边,就像一个慈祥的老者,无言地送我入眠。这节树丫成了生命空间的一部分,像一个重要的构件,更像一种精神。而渺茫之中,树的精神与我相互融合,并将生的力量传达给我。我失去了严格的人的意义,就像一个新的化合物,或者干脆称为树人。这种树与人的集合体将通过我的凡胎而子子孙孙传下去。这种树人的头部将长叶,足下将生根,面,将是《诗经》和《史记》的泥土塑就的面。他也将有爱,也将生儿育女,种子撒入另一种生态领域,在另一个生物世界繁衍生息,在另一种风雨中延续千年万年。如此,这棵古树便重新复活了,并由此步入了真正的不朽。 P180-18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