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春节 窗花红似火 年前“打埃尘” 从祭门到贴门神 压岁钱 新春酒水和食品 立春 新春颁历书 立春鞭春牛 剪彩胜和吃春盘 元宵节 踩高跷跑旱船 走百病 迎紫姑 猜灯谜 桥梁节 正月十五“逛花桥” 中和节 农历正月晦日送穷与二月二日迎富 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文昌会 二月初三文昌会 蟠桃会 三月初三蟠桃会 寒食与清明 且说纸钱 踏青 彩楼双夹斗鸡场 放风筝又云“放晦气” 打秋千与击球 拔河与走绳 春社 箫鼓追随春社近 仓颉诞日 感铭造字神 药王诞日 药王会 井神诞日 六月十一祭井神 火龙会 “火龙”耀夜思炎帝 鲁班节 六月十六祀鲁班 火神诞日 敬火神 七夕 七夕乞巧 拜斗会 五谷丰登拜彩斗 灶神诞日 八月初三贿灶神 酒神诞日 酒神赋 重阳节 买糕沽酒作重阳 冬至 冬至大如年 人生庆典 长命锁与寄名符 抓周 洗三·弥月·走百日 红双喜字贴新房 分喜蛋 交杯酒 闹洞房 祝寿
精彩页 窗花红似火 每到春节,千家万户都会贴上鲜红的春联和吉祥的年画,装点出一派节日的气氛;同时,还会自剪或买回各种各样美丽的红窗花贴在窗户上。这些窗花的题材十分广泛,有的是字,如“吉庆有余”“事事如意”“春到人间”等;有的是各种吉祥图案,或花鸟纹,或走兽纹,或人物纹,喜气洋洋,鲜亮如火。这种民间剪纸,称为窗花。 贴窗花的历史,在我国可谓悠久。南宋周密在《志雅堂杂钞》中说:“向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俞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今亦不复有此矣。”所谓“旧都”,即当时的汴梁。他所描写的这些剪纸名家可于袖中施剪,确实有绝技。 剪纸到底起源于何时?左汉中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一书中说:“剪纸,以纸张为材料,采用剪、刻、染等方法,通过镂空效果产生虚、实对比,体现出各种形象。剪纸的历史悠久,从内蒙(古)、陕西等地出土的镂金箔片等文物表明,在汉代的漆器上贴有贵金属刻花,可见剪镂技艺发端时不限于纸。在新疆高昌故址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年一581年)的《对马》《对猴》等五朵团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剪纸实物。” 每当我们观看传统年画和刺绣作品时,总会发现这样的画面:一只梅花鹿身边,翩翩飞着几只蝙蝠,蝙蝠绕着一枝金桂花振翅起舞。我们参观古建筑时,也会发现那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上,或雕或画着蝙蝠的图纹。 钱锺书在他的《管锥编》中,曾引用了唐人孟浩然的话:“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所以,蝙蝠与鹿象征“福”与“禄”,蝙蝠与桂花象征“福生贵子”。 而在春节时,千家万户的门楣上,会倒贴着一个“福”字,“倒”与“到”谐音,表示“福到了”的美好祝愿。 “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吉祥的字。古人对“福”字字形,有着种种吉祥的解释。有的说,“福”是会意字,甲骨文的“福”字是双手捧酒的样子,有酒即有福;有的说,“福”的右边是“一口田”,一个人有田有地,吃穿不愁,岂不是有福?还有人将福解释为“人皆有其田”,福荫广大。而《说文解字》则谓其“从示吾声”,“示”,说明与鬼神、与祈祷有关,即祈求远避灾祸,降临幸福。 中国人常说“五福俱备”,何谓“五福”呢?“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尚书·洪范》)一般的老百姓说得更具体: “福”就是太平盛世、小康人家、妻贤子孝。其实,对“福”的种种解释,因各人的生存境遇、人格素养不同,而存在着差异。韩非子说:“仁者,谓其心中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恶(厌)人之有祸也。”(《韩非子·解老》)而清人张潮,写过一本有名的语录体书《幽梦影》,他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 P2-4 导语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老民俗本身有许多就是从中国的老节日中衍生或伴生出来的。 老民俗与老节日蕴涵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当今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牢记中国历史,继承中国传统,弘扬中国文化,拯救那些渐渐被现代人淡忘的老节日、老民俗! 聂鑫森著的《中国老民俗》中有插图绘画师对每一个精彩的老民俗配绘插图,图文辉映,相得益彰,是一本符合当下审美与阅读的图书。 序言 这本书是专写中国老民俗的。 所谓老民俗,即指具有一定历史渊源,久经时 间考验,并为民众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 随着现代文明大潮的席卷而来,有的老习俗至 今仍保持着新鲜的活力,而有些则日渐淡化了。留 存的或淡化的,都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都是一种值 得关注的民俗现象,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了解 它,并且挖掘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它发挥新 的作用。这就是我写这本小书的初衷。 没有谁不知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重阳节,但是它的起源,它的民俗形态,它的文 化特征又是怎样的呢?还有更多的节目,一般人是 不甚了解的,如中和节、火龙会、鲁班节、文昌会 等。每一种习俗都有它独特的意蕴,它会告诉你许 多远古的秘密,提供给你许多新奇的知识储备。 中国素来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民俗无不与古 人的农事及其他生产活动相关:立春鞭“春牛”, 春分种戒火草,芒种送花神,观莲节看荷,养蚕祀 蚕神,烧窑祭窑神……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形态、经济水平以及民俗风气。还有一些 老民俗,与古人重视生存环境、渴望平安吉祥的美 好憧憬紧密相连,并创造出一系列的保护神及他们 的诞生日、纪念日,如门神、灶神、财神、井神、 厕神、仓神……从中凸现出古人的生活观、价值观 、道德观及宗教观。还有一些老民俗是因纪念一些 受人爱戴的杰出人物而传承下来的,如寒食节之纪 念介之推,端午节之纪念屈原,虫王节之纪念刘錡 等爱国将领,观潮节之纪念伍子胥……这些节日和 习俗给人的是一种诸如爱国主义之类的传统美德教 育。 有些老民俗,若是拨开笼罩其上的迷信色彩, 它们的内质却是相当美丽的,以至在今天仍然感染 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春节和中秋节的全家大团 圆,生发出对祖国统一的殷殷期待;重阳节的登高 赏菊,演化为尊老敬老助老的“老人节”……还有 许多老民俗为我们今天的生产活动、生活境遇、生 态环境、道德修炼、个体养生诸多方面,提供了一 个个有益的参照系数,经过我们的努力开掘,再为 今天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老民俗》一书虽专写民俗,但也只是选 择了此中的一部分,只选择了一些广为人知的民俗 ,但这已经够丰富的了。 一个民族不可能淡忘她特有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因为其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理想寄托 。而每一个人,也不可能忘记属于他(她)自己的 值得纪念的节日:降临这个世界的诞生日,缔结美 好姻缘的结婚日……于是有了“不惑”“古稀”“ 期颐”之类说法,有了“银婚”“金婚”“钻石婚 ”之类人生庆典。这些民俗活动随着岁月的更替, 由新而“老”,我们焉能不熟谙此中的奥秘! 这本书由几十篇短小、活泼的随笔连缀而成, 不故作“学术”貌,企图熔文史性、知识性、娱乐 性于一炉,让读者进入一种“快乐读书”的境地。 若能如此,则幸莫大焉。 请了解中国的老民俗,每一个老民俗,都是一 处好风景,设置在人一生之中的各个坐标点上,供 你驻足休憩,供你信步游赏。 假如这本书能让读者留下关注的一瞥,便是我 最大的欣慰了。
内容推荐 所谓老民俗,即指具有一定历史渊源,久经时间考验,并为民众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 聂鑫森著的《中国老民俗》由几十篇短小、活泼的随笔连缀而成,熔文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炉,让读者进入一种“快乐读书”的境地。 请了解中国的老民俗,因为每一个老民俗都是一处好风景,供你驻足休憩,供你信步游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