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自序 01 名门之后 02 杨家有女初长成 03 玄宗的兄弟之情 04 开元盛世 05 寿王瑁 06 册封寿王妃 07 婆婆武惠妃 08 争立太子 09 罢免张九龄 10 李林甫 11 一日杀三子 12 武惠妃之死 13 推长而立 14 召幸寿王妃 15 度为女道士 16 杨太真 17 改元“天宝” 18 宫中呼为“娘子” 19 再为寿王册妃 20 册立贵妃 21 杨家一族承恩 22 梅妃 23 初次被遣出宫 24 三千宠爱在一身 25 飞扬跋扈的杨氏族人 26 再次被遣出宫 27 李白 28 高力士 29 王毛仲 30 安禄山 31 杨国忠 32 渔阳鼙鼓 33 高仙芝、封常清之死 34 乱世中流砥柱 郭子仪 颜杲卿 李光弼 颜真卿 张巡、许远 35 哥舒翰挂帅 36 潼关失守、天子逃难 37 魂断马嵬 38 传位于太子 39 “蜀当归” 40 此恨绵绵无绝期
精彩页 1 名门之后 大唐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杨玉环生于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司户杨玄琰之家,她就是后来受到大唐天子唐玄宗百般宠爱的杨贵妃。 当时的蜀州为上州,杨玄琰任职的司户只不过是从七品下的普通官员,掌管全州的户籍、记账、道路、逆旅、婚田等事务,工作繁琐具体,和民生紧密相关,官不大,却分外忙碌。杨玄琰勤勤恳恳埋头工作,好不容易才当上了从七品下的芝麻官,可谓平庸,然而,祖上却是显赫一时、青史留名的风云人物。 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有杨玄琰以前八代的“世系表”,至少到他的祖父杨令本为止的前八代都是高级官僚,堪称朝廷的中流砥柱。曾祖父杨汪因为专精《左传》,通“三礼”,做过周冀王的陪读,冀王对杨汪的博学精深称赞不已,说他“德业优深,孤之穆生也”。隋朝建立后,由于和隋文帝同为弘农杨氏之后,杨汪受到重用,被隋文帝赐爵平乡县伯,邑二百户,历任尚书司勋兵部二曹侍郎、秦州总管长史、尚书左丞、荆州洛州两州的长史。隋炀帝时期,杨汪荣任大理卿(即大法官),由于判案准确无误、没有遗漏,故受到朝廷嘉奖,拜为国子祭酒,当过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叛乱,杨汪受到隋炀帝怀疑被贬出京城,出任梁郡通守。时人称“张衡以鲠正立名,杨汪以学业自许”,可见杨汪学养之深厚。隋炀帝死后,杨汪依附东都王世充集团,争夺天下,所以当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集团收复东都后,他也作为凶党之一被诛杀。 从杨汪的曾祖父杨顺时起,他们这一支就离开弘农华阴迁往河东的蒲州永乐定居。蒲州,隋朝时属于河东郡,唐朝时属于河东道,永乐县属蒲州管辖,杨汪被杀后,其子孙后代仍在这里居住,故又自称为蒲州永乐人。祖父杨令本虽然没有曾祖父杨汪那么赫赫有名,却也官至金州刺史。 杨贵妃集宠爱于一身后,自称出自弘农杨氏,是杨震末子杨奉的后裔。这远比上述有据可查的显赫祖上更令人敬畏、含金量更高。弘农华阴杨氏,这是一个历史悠远的名门望族,关于它的起家有许多脍炙人口和令人肃然起敬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 传说杨氏是西周宣王儿子的尚父,被封为杨侯,子孙以国为姓,之后惨遭晋朝灭杀,其后裔逃入华山仙谷避难,于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隐居繁衍生息,这些传说过于遥远而难以验证。有据可查能够证明这个名望家族的大概是在楚汉争霸时代,刘邦手下有一名虎将叫杨喜,他在创建汉朝的战争中,战绩赫赫,是在乌江边将楚王项羽五马分尸的五员汉将之一,为此,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赤泉侯,这是弘农杨氏的先祖。 东汉时期,弘农杨氏又出了一位名满天下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世称“关西孔子”的大儒太尉杨震。杨震不愧为名门虎将之后,他不仅知书达礼,谈吐儒雅,而且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战场上更是冲锋陷阵,功勋显赫,官至太尉,后来他在朝廷上弹劾邪佞,不仅无功,反遭贬黜,故愤然自尽。杨震有子五人,他们是杨牧、杨里、杨秉、杨让、杨奉,杨家孩子在深厚的儒学气氛熏陶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个个文武双全,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三儿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玄孙杨修这一脉更是出类拔萃,杨秉官至太尉,其子杨赐为司徒,杨赐之子杨彪为司空、司徒、太尉录尚书,从杨震、杨秉、杨赐至杨彪四代,无一不位及司空,杨家的声名地位、儒学教养、家学渊源皆成为美谈,海内外儒士纷纷效仿,尊杨震为表率。 P1-3 导语 杨贵妃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刘建英著的《大唐贵妃(杨贵妃)(精)/细说后妃》依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诗、唐人笔记、《全唐文》等史料记载,参考近现代史学家们写的人物传记等,用通俗的语言,从杨贵妃的家世说起,叙述了她册封寿王妃、度为女道士、册立贵妃,以及她和杨氏家族受到唐玄宗的特别恩宠,显贵一时,但也在“安史之乱”中受到毁灭性打击,她本人则在兵变中死于马嵬坡这一段史实,将一个鲜活的杨贵妃呈现在读者面前。 序言 《大唐贵妃——杨贵妃》终于完成了,感谢上海人民 出版社给了我叙说历史的机会。说起来十分惭愧,比较深 入地了解杨贵妃,居然是从翻译《杨贵妃传》开始的。 1982年从厦门大学外文系日语专业毕业后,我进入厦 门海关工作。1986年陕西三秦出版社要翻译一套日本人撰 写的历史人物传记,我承担了《杨贵妃传》的翻译工作, 因此开始与杨贵妃结缘。 自恃懂得日语,以为翻译《杨贵妃传》只是举手之劳 、轻而易举,想不到历史素养浅显的我,翻译起来十分艰 辛,只好跑图书馆翻阅史籍,边翻译边恶补这段历史知识 ,总算完成了翻译任务。 此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为自己不懂历史而汗颜,从此 将目光投向教人聪慧、陶冶情操的文史知识。 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认识有着很大的误区。从小 所学的历史枯燥干瘪、教条空洞,都是苦涩难背的年代、 人物、事件,令人望而生畏。其实,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 多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也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悲惨教训。 它会告诉我们,今天炎黄子孙许多思想、习俗的产生根源 ,告诉我们哪些是精华,值得发扬光大,哪些是糟粕,应 该坚决摒弃,它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 古老和伟大、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绚丽多彩。 在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后我才发现,历史原来是如此 精彩纷呈,有血有肉。许多史料中,无论故事情节、人物 形象都是那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栩栩如生,远比那些 不肯花苦功精心研读历史,只顾闭门造车的人所编造的、 用现代生活凭空想象我们祖先生活的电影、小说丰富千百 倍。虽然史料记载的文字与现代白话文略有出入,但比起 学外语要轻松得多,只要多看、多查字典,完全可以进入 古代世界,与先贤对话。 于是,在写作这本《大唐贵妃——细说杨贵妃》时我 用不着费心杜撰、凭空想象,只是老老实实地根据《新唐 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唐诗、唐人笔记、《 全唐文》等史料记载,参考近现代史学家们写的人物传记 等,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将一个鲜活的杨贵妃呈现在大家 面前,借此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读历史的快乐。 历史并不枯燥,历史并不苦涩难读,并不高深莫测, 它就是我们祖先活动的轨迹,与我们血肉相连。人类有多 少次无谓的轮回和重蹈覆辙不都是因为忘记历史造成的吗 ?大家都来读读历史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 史可以使人成熟、使人睿智、使人获得无比的快乐!
内容推荐 她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她和杨氏家族受到唐玄宗的特别恩宠,显贵一时,但也在“安史之乱”中受到毁灭性打击,她本人则在兵变中死于马嵬坡。 刘建英著的《大唐贵妃(杨贵妃)(精)/细说后妃》依据史实,从杨贵妃的家世说起,叙述了她册封寿王妃、度为女道士、册立贵妃,以及她蒙受恩宠,最后死于马嵬坡的这一系列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