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一群爱书的女人,爱美食,爱美景,更爱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这一次,在徐玲芬主编的《江南女子(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里,她们用自己的笔,深情地写下了身边女人们的动人故事。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序中说,这个仅百万人口的县级市,居然还有一个女作家协会,且有近百位爱好文学的书香女子,她们不甘寂寞,拒绝平庸,以文学的名义聚在一起,读书、吟咏、采风,写作、出书、办刊,竟然搞得风生水起,叫人刮目相看。文学居然能在茅盾的故乡被一群“小女子”作为生活和工作之外的一份特别的情怀与追求,这是何等地壮丽与美艳!她们给自己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并从中获得了社会的进一步尊重。 目录 何建明 序:为了文学和自我的尊严 徐玲芬 “桥高,堍高……” 石伟萍 盲娘娘 俞祖菡 抱娘娘 吕明 那样心疼 徐佩玉 雪娥 董君莲 爱花的母亲 张兴梅 量大福大 钱境地 相信桃枝木的女人 胡红芳 富春江畔的母亲 胡家华 上海姨妈 朱惠玉 水墨江南,风一样的女子 庾晓月 母女情 沈娟芬 母亲的“芳华” 郭红一 阿六 徐盈哲 旗袍·女人 沈志燕 女人爱莲 苏屹 花开在眼前 叶明娅 母亲的手 杨易 江南老妇人 徐美芬 奶奶的卑微人生 钱林方 蒲公英 孙瑾 桃花依旧笑春风 陈曼青 大脚祖母 曹晓鸿 槿花盛开的地方 束红云 宝 彭丽芳 白衣天使的微笑 王肖婷 结婚的初衷 陶利萍 我的母亲 曹利华 传承 严怡萍 奶奶情 顾梅玉 母亲的笑容 蔡娟学 月莲 姚雅芳 致沈老师 颜明芬 夏日记事 凌桂金 爱行摄的女人 许丹红 同事金娣 清扬 野蛮女友 孙亦倩 幸福的样子 章生华 我的姑妈 吕利文 母亲的扁担 孙秀峰 不一样的烟火 朱梦雅 撑着油纸伞的女子 朱娟悦 母亲是一本书 高婷 我的“神鲜奶奶” 周春英 嫁给庄稼的女人 沈娟华 初冬的暖阳 周跃芬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叶丽 我的“姆妈” 陆亚琴 走在水乡边沿的女人 梁英 娘在,家就在 王娟娥 傲雪红梅 沈丽萍 惠菊姑妈 屠天娇 记忆中的外婆太太 徐杏芬 养蚕的母亲 徐建利 她如磐石 陆宇欣 我和外婆 沈林洁 祖母其生 魏丽敏 慢性子老王
序言 桐乡,算是比较熟悉的地方,因为有我们中国 作家协会的首任主席茅盾先生的影子灵魂在那里。 而对这块土地的认识,已经许久,《子夜》里的点 滴声音,像少儿时代听过的晨曲与傍晚的催眠曲深 入过我的脑海。但认识桐乡的女作家群则是前两年 的事:2016年7月,我因主持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的 颁奖会再度到桐乡时,才知道,这个仅百万人口的 县级市,居然还有一个女作家协会,且有150多位爱 好文学的书香女子,她们不甘寂寞,拒绝平庸,以 文学的名义聚在一起,读书、吟咏、采风,写作、 出书、办刊,竟然搞得风生水起,叫人刮目相看。 文学居然能在茅盾的故乡被一群“小女子”作为自 己生活和工作之外的一份特别的情怀与追求,这是 何等的壮丽与美艳!她们由此也给自己开辟了一个 新的天地,获得了社会的进一步尊重。 浙江大地是出文人的地方,诞生过茅盾、丰子 恺等文学大师的桐乡,更是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令 其他地方十分羡慕之地。6年前的2012年6月,桐乡 市女作家协会诞生。几年来,她们立足于江南大地 ,着眼于弘扬地方文化,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 文学创作,已先后出版了《菊香清芬》《桐乡味道 》《桐乡百景》《女人一片天》《幽湖梦寻》《桐 乡市井》等6部散文集,合计。100多万字。会员个 人出版专著31部,合计350多万字。作者队伍从最初 成立时的45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其中有公务 员、教师、学生和其他自由职业者。虽然有着不同 的职业,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文学。 无疑,这是一群可敬可爱的书香女子!她们爱 生活、爱文学、爱人生,纵然每天脱不开各自平凡 的生活,也脱不开朝九晚五的工作压力,但她们仍 然不放弃阅读与写作,追求文学的梦想,她们以生 活为土壤,以文学为养分,努力活出滋味,活出情 调,活出品质,活出属于桐乡女人的精气神。 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主席徐玲芬希望我能为《江 南女子》这部作品集写一个序,我想我没有理由拒 绝,因为我曾经对这群女作家有言在先。记得2016 年时,我对桐乡的作家们说过两句话,即:基层作 协对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定位;基层作家要有自己 的定力。诚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文学大家, 能出一个茅盾固然是好,但出一个能为当地建设发 展服务,能滋润这块土地,能让基层作家有个活动 的基地,就挺不错了。从这个角度上讲,桐乡女作 协的实际行动是可取的,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这 几年来,在徐玲芬主席的带领下所做的事就很值得 肯定。姑且不从高层次文学价值上去看,仅看她们 对脚下这块土地的影响力就知非同小可,她们出的 这几本书在我看来都很不错,无论是写江南美食、 美景还是地方人文,都是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 的。她们的创作接地气,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女性 写作的清雅气息,世俗的生活在她们的笔下充满温 度,真情流溢,正气无限。我不禁感叹,女人的世 界很小,女人的天地却很大,女人的精神境界又是 这般高远,着实可敬。 为她们的文学热情所感染,我当时曾向座谈的 女作家们建议,女作协建起来了,队伍壮大了,这 也是桐乡妇女界的骄傲。基层女作家的写作,也要 与当地的社会文明结合,发挥优势,下一步可致力 于写写婆婆妈妈的故事,好好挖掘江南女人的题材 ,如好婆媳、好母亲、好女儿,如果把女人这个群 体写好了,就是大课题,也能出好作品.就是真正 的文学。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桐乡市女作家协会启 动了这一主题创作,历时一年半,到2017年底,基 本完成了创作任务。近60篇关于江南女人的文章, 约20万字的一部书,就这样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该书以“一文一诗一照”的形式,精心设计,极 富江南特色,详溢女子清芬,可谓形神兼备、别具 一格。 今天看到的《江南女子》里收录的大部分文章 ,都是桐乡女作家们现身说法,以身边的奶奶、外 婆、母亲、姐姐等普通女人为叙述对象,熟门熟路 地展示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活色生香的女 性形象,这便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不衰的母题叙事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部书首先在写作定位和选题 上就值得肯定。 女作家创作,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特别 重要的一种现象。中国有一批优秀的女作家,她们 的存在和作品,使中国文学的光芒更加绚丽多彩。 综观中国文学史,有许多与女性相关的文学创作, 塑造出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 文学中女性叙事的基本形态。今天,女性文学已成 为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领域一道亮丽风 景。追溯女性文学传统,寻找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 方式,从而构建起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和文学文本 的创造园地,对推动当代文学创作朝着纵深化和多 元化方向发展,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读着《江南女子》中一篇篇关于女人的故事, 我多次被感动。桐乡女作家们的文学创作,同样也 可以说是从中国传统文学发展过程中,追溯到它的 文学母题,从而创作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新时代女性 群像以及她们的情感世界。毋庸讳言,女性一直以 来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实际上她们却默默支撑并影 响着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 审视整个文学世界,我相信,桐乡市女作家们创造 的文学文本,对当代女性文学史和女性美学体系的 构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文学是有尊严的。文学的尊严,在于给这块土 地以文化的滋润,给人以信仰的支撑,给人的美好 情感以特别的亮光,以及给予子孙后代对光明前景 的憧憬和寄托。 从某种意义上说,桐乡的女作家们以大师为榜 样,以传递文学火炬为己任,脚踏实地,默默耕耘 。她们的作品,或许并不很完美,也还不能算“高 大上”,但却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她们已然 找到了一口井,生活的井,持续地挖下去,井水就 出来了。固然,文学需要宏大叙事,但我们也不得 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世界里, 无论鸡毛蒜皮、婆婆妈妈,再多琐碎,再多细小, 再多不完美,只要我们真诚地放低了姿态,老老实 实地叙述出来,艺术地展现出来,那就是我们需要 的文学作品。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就在我 们身边,这是不容置疑的。真诚地希望她们继续坚 持下去,永不停步,将文学火炬的力量一直传递下 去,让我们永远记住文学的魅力。中国女作家的尊 严首先来自于她们对自身的信心,有了对自我存在 的尊严,才有了写作的驱动力,这份驱动力又反过 来使她们获得了文学_的尊严。这就是桐乡女作家们 的最大收获。 又一个春天来了,江南又该是红梅花儿开的好 时节。谨以此文,聊寄江南一枝春,一起迎接万紫 千红的伟大时代。 2018年春天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茅盾文学院院长)
导语 徐玲芬主编的《江南女子(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是桐乡市女作协会员作品集系列之一。继《桐乡味道》《桐乡百景》《桐乡市井》后,这次是由桐乡女人来书写桐乡女人们的故事。 这些作品由女作协的会员们抒写各自的人生故事,向读者展现不一样的桐乡美女。这本书通过“一文一诗一照”的形式,打造成一部有江南特色、有女子清芬、有文学气息、有审美情趣,别具一格、形神兼备的美书。 后记 这是一本女人的书。 2016年7月,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华 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先生,来桐乡主持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的颁奖会。 颁奖会结束后,他又到桐乡市文联调研基层作协文 学创作情况,肯定了桐乡市女作家协会这几年来立 足桐乡,坚持文学创作,连续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 的系列作品,认为选题好,接地气,并给我们出了 一个新题目,让我们重点写写身边的江南女人这个 群体,鼓励我们再接再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 愧于茅盾故里文学之乡的好作品。就这样,《江南 女子》的创作于2016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历时一年 半,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了创作任务,经筛选, 共选录50多位作者的诗文,共计20万字左右,经编 辑后即将付梓。这本书将以“一文一诗一照”的形 式,精心打造一部有江南特色、有女子清芬、有文 学气息、有审美情趣,别具一格、形神兼备的美书 ,奉献于广大读者。 更为感动的是,何建明先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 ,还亲自为《江南女子》这部作品集写序。他在序 中又一次肯定了桐乡女作协这几年来在文学创作上 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桐乡女作协的实际行动是可取 的,值得肯定,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协会已经出 版的几本书很不错,无论是写江南美食、美景还是 地方人文,都可以让读者学到很多东西。他尤其肯 定了《江南女子》的写作定位和选题,认为女作家 们写女人,很有意思,她们所创造的文学文本,对 当代女性文学史和女性美学体系构建,也有着不可 忽视的现实意义。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和支持, 也是一个鞭策,对我们今后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 更高的要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当我们创作完成一 部作品,就如辛苦孕育一个孩子。当新书面世,那 幸福与喜悦都来自于我们平时字字句句的辛苦耕耘 。 最后,再次感谢中国作协、浙江省作协、嘉兴 市作协对桐乡市女作协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桐乡市 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文联等各级领导一如既往的 支持,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精心设计,感谢桐乡 市女作协姐妹们的辛苦付出。 文学写作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以归零的姿态, 重新起步吧。 编者 2018年9月
精彩页 春雨淅沥,归宁父母。坐在堂屋里,听母亲聊家长里短。闲闲而听,母亲常发惊人之语,那些历久弥新的老古话,让作为听者的我总是兴味盎然。母亲随口说一句“桥高,堍高……”我便要讨教,细问其意。母亲道:“桥造得高,桥堍才高,桥下大船也好过。做人也是,你见识高,做事也能高出人家。”母亲教育子女,从来都是这样朴素且满含智慧。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轻时在扫盲班读过几天夜校,识几个字,就凭这几个字,她居然融会贯通,听收音机、看电视,一无障碍。在我眼里,相比村上其他同龄妇人,母亲显然超出常人。母亲好学,一张旧报纸,她都会仔细摊平折好,抽空时读上一读,从中了解一点国家大事。她还从电视上或收音机里,知道了北京在开“两会”、奥运会,还有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元首访华等。母亲虽然一知半解。但她喜欢讲给我听,与我讨论一番,一如聊家长里短。对于母亲的政治敏感性和家国情怀,我早已司空见惯。有一次,朋友华随我一同看望我母亲,一起聊天,回去的路上感慨地说:“你妈妈真有见识。心怀天下啊!” 母亲70多岁了,齿落舌钝在所难免,好多寻常食物都吃不动了。倒是父亲种的芋艿新收,母亲喜欢吃,软糯糯咬得动。说到芋艿,母亲说:“芋艿是好东西,既能吃饱,又有营养,以前遇到荒年断炊时,还靠芋艿渡过难关。老古话‘千年人参。万年芋艿’总是不错。”将芋艿比人参,我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母亲爱吃面食,每次归省,我总会在梧桐早餐店买上一袋包子给她带去。母亲说好吃,一脸喜滋滋的样子。对吃面食,母亲又有自己的见地,她说:“吃麦食好,粗粮长力气,你看山东大汉都是吃麦食给养的。我们南方人爱吃米饭,吃惯了细粮,力气总归要小。从前有从山东来我们村里的采棉工,做起活来力大无比。他们米饭吃不惯,我们专门做馒头给他们吃,我看《打狗棍》里北方人也全是吃馒头,那个戴天理做人也实在吃亏……说到麦子,以前我们这边也种过,麦收时节既要割麦又忙养蚕,还要种田,实在忙不过来。那时节,来乡下收麦的船在塘河里来来往往,很热闹。麦子才收完,接着又来收稻谷了,真的是‘麦船撑脱米船开’,生活连接连……” 母亲说的“麦船撑脱米船开”,也是一句含义深刻的乡谚,活脱脱一幅农耕生活的热闹场景,而她往往这样随口说出,自然而然,真是好。 母亲闲聊的时候,手里也不会空着,做做针线,切个鞋底,做几双鞋子,在她也是一种消磨时光的好法子。母亲老花眼,实在不适宜穿针引线了,但她依然习惯去做,又叫我帮她买个盲子穿线的工具和一包大号的针。如果针太细,切底线太粗,线头拉不出,母亲形容说“像养娜儿格养不出”(桐乡方言,意即像生孩子一样难)。母亲这话,又听得我发笑。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