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典哲学的趣味/牛津通识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英国)朱莉娅·安纳斯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与那些以时间为顺序、以伟大思想家为轴线介绍古典哲学的著作不同,朱莉娅·安纳斯编的《古典哲学的趣味》着意向读者展示古典哲学的清新与生动,以及古典哲学传统在主题与风格上的广泛多样性。本书将古代关于情感与理智、幸福与美德等主题的论辩呈现给读者,并引导读者理解这些主题在古代的流变。 作者简介 朱莉娅·安纳斯,亚利桑那大学哲学系董事教授(Regents Professor)。曾在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已出版多部著作,内容涉及古代哲学诸多方面,尤其是认识论、心灵哲学和伦理学等领域。 目录 前言 导言 1 人与兽:认识我们自己 2 我们为什么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3 幸福人生:古代与现代 4 理性、知识与怀疑论 5 逻辑学与现实 6 一切始于何时?它们究竟为何物? 年表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赵敦华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非常简明导论”(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中的书篇幅虽然非常简短,但内容却 不浅显。从我过去读过的几本书来看,如果没有一定的西 方文化知识基础,读这些“导论”可能会有一些理解上的 困难。就拿朱莉娅·安纳斯写的这本《古典哲学:一个非 常简明导论》来说,全书似乎缺乏一个导论所具备的完整 结构和一以贯之的线索,似乎只是在讨论一个个现代读者 可能会有兴趣的哲学问题。但有希腊哲学基础的读者,不 难看出作者介绍希腊哲学的一个完整思路。 本书从美狄亚杀子的希腊悲剧切入,提出了一个令人 困扰的问题:她的残忍选择是邪恶的,还是值得同情的, 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这是一个困难的哲学问题,西方哲 学家为“自由选择”问题讨论了几干年。这个问题的根源 在希腊哲学的灵魂观。本书第一部分于是开始介绍希腊哲 学家的灵魂学说。第二部分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典范 ,介绍希腊的政治哲学,把个人的灵魂与城邦(即柏拉图 所谓的“大写的人”)联系在一起。第三部分讨论伦理学 问题,把城邦的幸福与个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第四部分 讨论知识论问题,把如何正确认识事物和如何获得幸福联 系到一起。第五部分讨论希腊人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世界 观与思维逻辑联系在一起。最后在与基督教的世界观和思 想的比较之中,介绍古典哲学到中古哲学的过渡,写到奥 古斯丁时的晚期罗马哲学为止。 哲学导论可以有不同写法:可以按照哲学史的时间顺 序写,也可以按照问题来归纳;可以由面到点,也可以由 点到面。中国人介绍西方哲学的书,通常采取哲学史和由 面到点的写法。读者看到的这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导论, 采用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由点到面的写法。这种写法的哲 学导论是对哲学史著作的一个补充,而且有吸引人之处。 比如,可以避免历史文化背景的介绍,直接进入具有现实 意义的哲学问题。再如,不必介绍古人发现、发展某种学 说的过程,而集中关注这一学说的疑难问题,从而启迪读 者的思考,等等。 虽然有这些优点,我还是要提醒读者,如果要在哲学 问题的思考中得到自己的洞见,就需要比较全面地把握哲 学史的基础知识,多读一些哲学经典著作。黑格尔说,哲 学有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普通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 人们是穿着家常便服走过的;但在另一条道路上,充满了 对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的人们,则是穿着法座的 道袍阔步而来的”①。在我看来,这两条道路的方向不必 相反,“穿着家常便服”的人,难道就不可以“充满了对 永恒、神圣、无限的高尚情感”吗?任何学习、思考和探 究哲学的人,都应该把直白的语言、明晰的思想和深邃的 观点、全面的理论结合起来。否则,业余的哲学爱好者就 只能是“民间哲学家”,而与哲学专业研究者闹对立。西 方社会之所以没有这种对立,与职业哲学家所写的普及读 物有关。我希望这本《古典哲学》不但对业余的哲学爱好 者有启发教育作用,对哲学专业研究者也有借鉴作用,以 此为鉴,多写一些有学术品位、短小精练的哲学普及读物 。 最后想对本书的题目说几句话。这本题为“古典哲学 ”的书,名大于实,名副其实的题目应该是“西方古典哲 学”。这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西方哲学界的普遍现象。 比较中西作者写的哲学著作的标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 差别:西方哲学家的著作大多径称“哲学史”或“哲学理 论”,而不特意标明“西方哲学”,因为在西方作者的心 目中,西方哲学是普遍性的理论,西方哲学即哲学一般。 而中国哲学家有着强烈的特殊主义自觉,绝无把“中国哲 学”当作“哲学”一般的“奢望”。在我看来,西方哲学 的“野心”未免太大,中国哲学的“胆子”未免太小,两 者是可以互补的,而且我们需要东西互补的哲学。这本关 于西方古典哲学的书后有一年表,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6 世纪。这段时间是中国诸子百家、儒释道三足鼎立时期, 也是印度吠陀奥义和佛教、耆那哲学盛行时期。至少综合 了中西和印度哲学的这些内容,才是名副其实的“古典哲 学”。我期待着这样的《古典哲学》早日问世。是为序。 2007年岁末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导语 朱莉娅·安纳斯编的《古典哲学的趣味》从美狄亚杀子的希腊悲剧切入,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她的残忍选择是邪恶的,还是值得同情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这是一个困难的哲学问题,西方哲学家为“自由选择”问题讨论了几干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希腊哲学的灵魂观。本书第一部分于是开始介绍希腊哲学家的灵魂学说。第二部分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典范,介绍希腊的政治哲学,把个人的灵魂与城邦(即柏拉图所谓的“大写的人”)联系在一起。第三部分讨论伦理学问题,把城邦的幸福与个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第四部分讨论知识论问题,把如何正确认识事物和如何获得幸福联系到一起。第五部分讨论希腊人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世界观与思维逻辑联系在一起。最后在与基督教的世界观和思想的比较之中,介绍古典哲学到中古哲学的过渡,写到奥古斯丁时的晚期罗马哲学为止。 书评(媒体评论) 锐利、精练,充满哲学研究的激情。作者的这本 导论在叙述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关的内容时,大胆突 破按时间顺序行文的传统写法,直接切入人类问题的 核心,涵盖范围从理性与激情的关系到真理的客观性 。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叙述方式。 ——芝加哥大学 玛莎·纳斯鲍姆 精彩页 问题与学说 柏拉图和斯多葛学派对美狄亚的诠释是从人类心理学和情感的迥异角度展开的。由此我们发现,当人们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基于情感而不是良好的判断采取行动会出现什么情况时,结果众说纷纭,并出现了强烈的歧义和冲突。这也是美狄亚的例子之所以是思考古典哲学的一个绝佳引言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希腊和罗马形成的哲学思辨传统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辩。哲学立场往往在与其他立场的对话和对抗中发展自己。继柏拉图之后,斯多葛学派公开反对这种灵魂具有不同部分的观点,而盖仑则在反对斯多葛情感说的同时发展出了他自己的柏拉图主义观点。除极个别情况外,古代社会的哲学是一种从相互竞争的探讨领域发展出来的思辨方式。当然,哲学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他们不奢望观点普遍一致;大家都清楚还存在着相对立的、常常是同样受人尊崇的观点。 那么,哲学诠释或学说对我们会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可能会觉得,了解斯多葛一柏拉图关于如何正确解释美狄亚的心理世界的争论这一点对我们理解美狄亚并没有多大帮助。 但是,对我们所关心的现象,很难不去追问其哲学意义。我以美狄亚为例,是因为这个例子不仅在古典哲学中得到探讨,而且在现代世界继续成为强烈关注的对象。如果我们看一看这个题材的艺术表现,或看一场欧里庇得斯原版戏剧演出或现代版演出,会立刻发现:在斯多葛一柏拉图辩论中,必须要选择一个立场。是否可以将美狄亚表现为受激情所困而失去了判断最佳行动方式的理性能力?或者将美狄亚表现为这样一个女人:她因不能放下自己的傲慢与尊贵而平静地做着在她看来于人于己都很可怕的事情? 19世纪的两幅美狄亚画像深刻地表现了这一点。欧仁·德拉克罗瓦所表现的美狄亚是盖仑心目中的美狄亚形象:一个被非理性情感淹没、看起来完全非人的形象。美狄亚莫名地半裸着身体,头发凌乱,视线寓意深刻地笼罩在阴影中;她正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扭抱着孩子们,像一只遭追捕的猎物。然而,弗雷德里克·桑迪斯富有象征意义的画作则表现出美狄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掌控自如。画面上,她的周围摆放着刚刚开始复仇时使用的器械;美狄亚知道自己选择了邪恶之旅,并因此受到困扰,但画面表现出来的美狄亚却在冷静而又从容地思考着。虽然这幅画的表现形式与斯多葛学派的主张相去甚远,因为它美化了复仇,但比起盖仑的柏拉图式观点,这幅画还是远为接近斯多葛学派的观点。 在表现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时没有折中的办法,导演和演员必须就如何表现美狄亚这一人物作出基本的决定,并且他们还会受到翻译和所选版本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为什么美狄亚一直是人们讨论理性和激情的首选案例。由此,对这种案例的任何反思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寻求哲学的诠释。但哲学的诠释本身又是分裂的!它又如何提高我们的认识呢? 对一个令人迷惑难解的案例中所发生的一切作出哲学的阐释,其结果可能不会让所有人满意。(案例越令人迷惑,在诠释上越不易达成共识。)但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我们感到必须对理性和激情进行哲学性反思:只有试着去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才能理解我们自己。如果我在愤怒时做事,之后反思发现自己背叛了在我看来是最正确的做法,那么我就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我接受柏拉图的观点,我会认为自己具有内在分裂,并将自己的行为看作我自己的各部分间的协调一致或争斗的结果(这取决于我是将理性之外的各部分视为本身对理性具有接纳性,还是仅将其视为非理性的、兽性的部分)。如果我接受斯多葛学派的观点,那么我会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摇摆于两种不同的行动方式之间,或是考虑自身整体利益,或是受各种情感影响。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我都会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 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在古典哲学传统中,哲学上的理解是系统的,它是庞大的理论中的一部分。柏拉图关于灵魂有几个不同部分的说法是在不同对话集中的不同语境下提出的。例如,在《蒂迈欧篇》中,他认为灵魂的各部分实际上分布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在《理想国》中,他将个人灵魂的各部分与理想社会的各部分进行了精巧的类比。斯多葛情感说是其伦理学说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对理性在人类生活乃至整个世界中的作用所作论述的一部分。 大多数古代哲学家通常将自己的职责视为认识世界,包括认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此所作的解释最令人难忘:从本性上讲,人类都渴望“去理解”。希腊语中该词往往被译为“去认识”,但这会引起歧义。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对已知事实进行堆砌,而是达到理解,是那种我们在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并系统地对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出解释时所需要的东西。当我们发现事物难解时,通常会着手寻找这样的解释,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哲学始于奇想与迷惑,并在我们为问题找到越来越复杂的答案和解释时得以发展。我们首先为自己按激情而不是按较好的判断行动感到不解;当我们拥有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