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幽灵旗把你的命交给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那多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四幢经过抗战时日军轰炸而奇迹般被保存下来的“三层楼”,究竟为何幸免于炮火?是得益于传说中楼顶飘扬的旗帜的庇护吗?“三层楼”地基之下到底有什么秘密?那多和搭档卫先前往“三层楼”地下室的探险开始了……那多著的《幽灵旗把你的命交给我》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又富有正能量,有一种深深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那多,原名赵延。 200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并凭借其超凡的想象力一举成名。 从公务员到记者再到作者,从历史小说到荒诞搞笑小说再到悬疑小说,那多如今已是作品总销量数百万册的知名作家。 其文风诡奇多变,引人入胜。不仅蕴含着对宇宙的无限探索,也对人性的无限未知充满热忱和期待。想象力的束缚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消失无踪,一切都变得有理可思,一切都充满了哲学的深刻意味。多元化的想象元素和思考问题的独特角度冲击,完美融合成一篇篇文风各异的神奇故事。 目录 幽灵旗 楔子 第一章 六十七年前的照片 第二章 扛旗子的四兄弟 第三章 深藏在地下的秘密 第四章 盗墓之王 第五章 孙辉祖的白骨 第六章 噩梦开始 第七章 死亡诅咒 第八章暗世界的聚会 第九章“第三只眼”的秘密 尾声 把你的命交给我 楔子 第一章 历史的迷雾 第二章 赤裸 第三章 变化的历史 第四章 一个人的精神病院 第五章 武夷山市精神病院连续自杀事件 第六章 紫色的梦境 第七章 死亡恶作剧 第八章 梦力 番外篇 后记 序言 当年日寇滥炸后仅存的完整建筑物如今却要被 毁 2004年6月9日《新民晚报》 在闸北区恒丰路附近的裕通路85弄弄口,有一 排不起眼的中式三层楼房子。据《闸北区志》记载 ,这个“三层楼”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1937年 ,日寇对苏州河北狂轰滥炸后,闸北成了一片废墟 ,仅剩下的一处完整建筑物,便是这个“三层楼” 。如今,因为旧区改造,作为重要历史见证的“三 层楼”,就要被拆除了。有识之士提出,“三层楼 ”不该拆,应当从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遗迹的角度 加以保护。 记者昨天来到“三层楼”采访,巧的是,天目 西路街道“三层楼居委会”的办公室,就在“三层 楼”里。居委会主任周玉兰介绍说,“三层楼”是 在20世纪30年代由4个有钱人合伙建造的,当时共有 4幢。之所以在日本人轰炸下“幸免于难”,据说是 因为当时住在楼里的外国人打出了外国旗子。以后 ,幸存的房子成了这里最显眼的建筑,并在很长一 段时间成为闸北境内最高的建筑。人们习惯于把这 里称为“三层楼”,连“三层楼居委会”也因此而 得名。 由于恒丰路拓宽和旧区改造,此前已经有两幢 “三层楼”被拆除,剩下的两幢现在也“岌岌可危 ”,被列入了拆除的范围。眼看这一历史遗迹就要 “销声匿迹”,闸北区政协委员吴大齐等心急如焚 ,提交提案反对拆除“三层楼”,他认为,尽管具 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三层楼”没有保护建筑的名分 ,但这些建筑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这样的遗址 在上海也并不多见,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下来 ,将其改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后人勿忘国 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辟。周玉兰也觉得拆除 “三层楼”实在可惜,居住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虽 然盼望改善住房条件,但他们也认为“三层楼”应 该得到保护。 导语 《幽灵旗把你的命交给我》由那多著。 四幢经过日军轰炸而奇迹般保存下来的“三层楼”正面临拆除的窘境,记者那多受命对其进行深度报道。那多试图通过新闻舆论将“三层楼”作为历史见证保存下来。上海图书馆一张当年轰炸后的照片使那多疑窦丛生:“三层楼”究竟为何幸免于炮火而完好保留?是得益于传说中其楼顶飘扬的外国旗的庇护,还是当年“三层楼”的主人孙氏兄弟扛出的大旗震慑了日本鬼子的嚣张,还是…… 孙氏兄弟当年为何建造“三层楼”?是否有深埋“三层楼”地基之下的秘密?他们是孙权的后代吗?他们为何铤而走险去挖千年古墓?他们又怎么突然消失?……由神秘之旗而引发的种种疑惑似乎柳暗花明,但又峰回路转层峦叠嶂。看来那多只有身体力行,去揭开谜底。于是那多和塔档卫先前往“三层楼”地下室的考古行动开始了…… 后记 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照例分发给好友去看。 他们说好我会开心,说不好我会郁闷。我是个俗人 ,无法八风不动,却还算能守本心。 有朋友说,看得很激动,这是她看过的最好的 《那多手记》之一。我对“之一”略有遗憾。其他 人的评价,也尽是高分,令我松了口气。这本手记 ,和《亡者低语》前后脚写完,那一本,我对其中 爱情故事的尝试比较满意,而这一本,则是对故事 本身比较满意。对我来说,这本更像是《那多手记 》,代表了我对这个世界无穷可能的想象。 过了一阵子,看过这本书的金小锐同学突然在 MSN上对我说:“快去看《盗梦空间》。你会郁闷的 。” 那时《盗梦空间》刚刚上映,我还未来得及看 。但他这么一说,加上电影的片名,顿时让我有了 不好的预感。 等到从电影院里出来,我的心情,被金小锐完 全说中,极度郁闷。 因为电影和我新书的创意,相似度极高。原本 我可以说,这部小说不看到最后,没人能猜得出真 相。但如果看过了《盗梦空间》,那么很可能在三 分之一的地方,就能窥知究竟了。 而电影已经放了,我小说的出版,还要等待好 一阵子呢。 所以我只好加了一个番外篇。 至少让这个番外篇的结尾,能出乎预料吧。 聊能安慰的是,在我的小说中,至少有一些证 据,来试着证明这个世界真的是场梦。比如历史的 矛盾,再比如测不准。我们似乎永远看不清这个世 界,它是模糊且不断变化着的。 生活中的某些时刻,我真的会有似梦非梦的不 确定感,那一刻,我仿佛陷入迷障,又仿佛窥破了 这世界的一角真相。很多年后,我把这一丝一缕的 迷障收罗起来,织成了这个故事。而几乎同时,有 另一个人编织了另一个类似的故事,他也这么想么 ?那么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人,有和我相似 的想法? 所以,也许这个世界,真的是场梦? 精彩页 第一章 六十七年前的照片 由于要参加今天的评报,所以我把同城几家主要竞争媒体的当日报纸都找来看了一遍。每家报社每天都会有类似的会议,大家各有眼珠盯牢的几家媒体,如果别家有的新闻自家没有,叫漏稿,责任可大可小,严重的能让相关记者立马下岗;如果自家有别家没有,当然沾沾自喜一番,奖励嘛,一些铜钱而已,多数时候只有口头表扬。重罚轻奖,皆是如此。 所以开会前一小时,我把《新闻晨报》《青年报》《东方早报》《解放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扫了一遍,于是就看到了以上这则新闻。 这则新闻我们漏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算不上是重大新闻,也不是条线上必发的稿子,属于别家的独家新闻,是他们记者自己发现的稿,总不能不让别人有独家新闻吧?虽然领导们总是这样想,但小兵如我们,还是觉得,该给别人一条生路走……如果真有份什么好新闻都不漏的报纸,那别家报社就不是都不用活了?而且《新民晚报》是每日上午截稿,相比我们这些前一天晚上截稿的早报而言,本来就有先天优势,报道比他们晚一天是常有的事。 再说,评评报而已,有必要得罪平日在报社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吗? 所以,评报时轮到我说话,我只以一句:“今天《新民晚报》有篇关于历史遗迹的独家稿,我们要是以后能多些这样的发现性稿子,报纸会更好看。”轻轻掠过,丝毫没有加罪于谁的意思。 可是头头儿自有头头儿的想法。如果是新来的头头儿,想法就特别多。 评报会开完,蓝头让我留一下。 蓝头姓蓝,是新来的头儿,所以叫蓝头。职务是副总编。这是个分管业务的副总编,于是我们分管业务的变成了两个副总,职务重叠,谁都知道这其中涉及报社高层的权力纠纷。 蓝头初来乍到很卖力,磨刀霍霍,已经有许多不走运的记者编辑挨刀子了,被他叫住,让俺满心地不爽,不过我在报社也算是老记者,功名赫赫,听得见得多了,心一横,谁怕谁。 话是这样说,好像心还有点慌,一点点,真的只有一点点而已。 “想和你说晚报那篇独家稿的事。”蓝头满脸笑容地说。 我看着他点了点头,一副成竹在胸的老记派头,好像我是领导似的。 “别人有独家稿不怕,但我们得跟上,有时候,先把新闻做出来的,不见得是笑到最后的。”蓝头开始娓娓道出他的计划。 原来他想让我去做一个深入调查,把这两幢大楼的底细翻出来,扩大影响,力图通过媒体的影响力,最终把这两幢大楼保留下来。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同时也展现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最重要的是,也展现了我们《晨星报》的力量”。有句话我知道他没有说出来:“这也展现了我蓝头的英明领导。” “我虽然刚来不久,可你的报道我看了很多,你是《晨星报》的骨干,这个专题报道就交给你了。”他站起来,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膀。 “没问题。”我拍胸脯保证,心里暗笑,看看,这蓝头还知道哪些人能动,哪些人不能动,哪些人要捧在手心里不是? 深入报道是件细活,我打了个电话,和居委会说好明天下午去采访,而明天上午,我打算去一次上海图书馆。如果那幢大楼真如《新民晚报》报道里说的那么有名,上海图书馆一定有它的资料。要想把大楼保下来,这类能证明其珍贵性的资料是不能缺少的。再说,引用一下资料,我的稿子也好写。 第二天一早九点,我就到了上海图书馆。我是那里的熟客,早就办了张特许阅览证,可以查阅那些不对外开放的文献资料,他们管宣传的几个人我都认识,最关键的是,几个古旧文献书籍的分理员我都熟。虽然他们的内部网络可以查书目,但许多时候没人指点还是有无从着手之感。 也巧,刚走进上海图书馆的底楼大堂,就看见分理员赵维穿堂而过。 我把他叫住,然后递了根“中华”过去。我不怎么抽,但好烟是一直带着的。 “算了吧,你又不是不知道这里不准抽烟,说吧,这次又要查什么?”赵维推开烟,很上路地说。 “呵呵,还是你了解我。”我笑着把烟收回去。 “没事你还会上这儿来?” 我把事情一说,赵维指了指VIP休息室,扔下一句“在那儿等着”就走了。 坐在沙发上等了大约十分钟光景,赵维拿着一本厚厚的硬面精装本过来。 《上海老建筑图册》。 “1987年出的书,里面老建筑用的基本都是从前的老照片,对建筑的介绍也相当详细。”赵维说着翻到其中的一页。 “看,这就是那四幢楼,当时日军轰炸后不久拍的,珍贵的照片、文字资料也挺多的,你慢慢看,要扫照片的话去办公室,反正那里你也熟,我还有事,不陪你了。” “你忙你忙。”我嘴里说着,眼睛却紧紧盯在这页的照片上,一瞬间的惊诧,让我甚至忘记对正快步走出休息室的赵维表示应该有的礼貌。 我不得不承认,这真是一张令人惊叹的照片。 那简直是一个奇迹,这张照片所呈现的,是近七十年前的一个奇迹。 我猜测着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那场轰炸过后的一小时,还是一天、两天?不可能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