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舍和他的世纪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孙洁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孙洁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专业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年起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学术专著《世纪彷徨:老舍论》、随笔集《行走在消逝中》等。 目录 序 抬头见喜:山东时期论 第一章 幽默背后 第二章 以悲郁为内核 第三章 绝望中的礼貌 第四章 形成及定位 国家至上:抗战时期论 第五章 抗战改变了一切 第六章 “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 第七章 作为纽结点的1941年 第八章 论争和思考 第九章 抗战时期平议 西望长安:新中国时期论 第十章 狂喜中的改造 第十一章 迷途中的坚执 第十二章 西望长安不见“佳” 第十三章 “百花年代”和《茶馆》的写作 第十四章 “小阳春”和《正红旗下》的写作 第十五章 在运动的夹缝中 第十六章 走向宿命:再论老舍之死 附录 老舍沉思 人民的老舍 那所破房与两株枣树 《四世同堂》的前世今生 陈鸣树:《世纪彷徨:老舍论》序 精彩页 第一章 幽默背后 《抬头见喜》发表于1934年1月。同时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还有《新年醉话》《新年的二重性格》《特大的新年》《个人计划》《自传难写》诸篇。从文章标题即可见出其中大多数的应时意味。把几篇关于新年的文字比照阅读,《新年醉话》诸文显得清浅诙谐,《个人计划》微微透出作者心境的苦涩,《抬头见喜》更是浸透了怀旧伤情之感。而即便是《新年醉话》这样显然是为刊物催稿赶写的闲文,亦有“酒喝到八成,心中还记得‘莫谈国事"’这样的尖锐刺时之语,《新年的二重性格》《特大的新年》也是包裹了对新年索债人与花天酒地者的愤懑的。 同样发表于1934年1月的还有短篇小说《黑白李》《铁牛和病鸭》《也是三角》和《眼镜》。这四个短篇风格各异而皆充满了对错谬人生的讽笑,从中更可见出以上提到的几篇老舍的应时闲文只是某种由作者制造的伪饰而已。 第一节比较:幽默理论 一、“矛盾与对照为招笑之源” 这样的讽笑,首先来自一种对世界的悲观看法。这不单为老舍本人的幽默论反复强调并付诸创作实践,更为古今众多的幽默理论所印证。 老舍留下的幽默论,与其幽默创作的相对集中涌现相对应,也主要出自三十年代前半期,即山东时期,主要包括三大主要论点。 首先,“矛盾与对照为招笑之源”①,幽默是对不谐和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缺欠来。老舍反复强调发现不谐和点对幽默文学的重要性,表述为“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③,“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③等等,直到晚年还坚持幽默作家必须具备“极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以“把生活中一切可笑的事,互相矛盾的事,都看出来,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④。老舍这一看法击中了幽默文学的要害,事实上也正是世界各种幽默理论得以建立的共同的立论基点。在纷纭杂沓的幽默理论史上,从一开始,幽默就与对滑稽可笑(不和谐、错误、丑陋)的发现有关。柏拉图所谓“滑稽可笑在大体上是一种缺陷”(《斐利布斯篇——论美感》)①,亚里士多德所谓“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包含谬误,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诗学》)②,这两条经典定义后来成为几乎所有幽默理论的源头。伽瑞特(Carrit)总结道,“历来诸家解释可笑的特性,都以为它和美是相关联的,也是相冲突的,都以为它是一种丑陋或缺陷。”③而纵览幽默理论史,确实,仅以几位大家而言,无论是霍布斯、菲尔丁、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是现代的里柯克、加缪、弗洛伊德,其理论都可以给伽氏的理论提供支持,也都明白地表示出“矛盾与对照为招笑之源”。二、“幽默的人只会悲观” 由于幽默首要是对事物内部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不和谐的发现,因而,老舍进一步认为,“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的领悟是人生的矛盾”④。这是老舍幽默论的又一主要观点。将悲观作为幽默之因,也为他将悲观运用于幽默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想用七尺之躯,战胜一切,结果却只躺在不很体面的木匣里,像颗大谷粒似的埋在地下”①,“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②,这就是老舍对人生矛盾的“最后的领悟”。这领悟与冯梦龙的“只这些末了精精儿到底来也只是一淘冤苦的鬼”(《广笑府·序》)何其相似乃尔。它是上述对事物之错讹、乖谬、不谐和的发现的进一步思考的结果,亦如《谈幽默》所言:“walpole(沃波尔)说:‘幽默者“看”事,悲剧家“觉”之。’……我们细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及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③当代法国学者伊沃纳·杜布莱西斯认为,“指出可笑的事物,嘲弄一切习俗,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反抗已经确立了的社会秩序”,这种反抗表明“幽默是掩盖着失望的假面具”。④同样,鹤见{;占辅曾经称幽默是“寂寞的内心的安全瓣”⑤。他们所表述的足同一个意思,即幽默是作家对人生之矛盾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之后采取的一种写作态度,幽默很大程度上由悲观助成。这种由悲观助成的幽默,在老舍看来,是直接通达伟大文艺之境的。他认为幽默是“文艺的重要分子”①,对阿里斯托芬、拉伯雷等人的幽默表示了强烈的赞赏,尤其指出“法国人阿毕累(Rabelais)教给世人只有幽默与笑能使世界清洁与安全”②。显而易见,这“使世界清洁与安全”就是对世界上所有的荒谬、不公、错讹的反动,是在一个文字制造的幻觉世界里表达对这些荒谬、不公与错讹的拒绝。在《被背叛的遗嘱》中,米兰·昆德拉以拉伯雷的玩笑人物巴努什为引子高度评价了这个幻觉世界的奇伟: 幽默,帕兹接着说,是现代精神的伟大发明。具有根本意义的思想:幽默不是人远古以来的实践;它是一个发明,与小说的诞生相关联。因而幽默,它不是笑、嘲讽、讥讽,而是一个特殊种类的可笑,帕兹说它(这是理解幽默本质的钥匙)“使所有被它接触到的变为模棱两可”。③P4-8 导语 孙洁著的《老舍和他的世纪》通过对老舍其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立足具备决定性意义的三个重要阶段的考察,从文艺思想、人格心理、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各种文学现象的关系等视角,力图梳理清隐藏于老舍创作历程背后,互相纠结、共同作用于老舍的各种因缘,并且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走向,和其中蕴含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证意义的意见。 序言 抬头见喜:山东时期论 “抬头见喜”是岁末年初洋溢着祥和欢悦气氛的一句 吉祥话儿。在旧京的民俗中,更有以残烛结穗在墙上形成 的形似喜蛛悬垂的图案投影取譬,谓之“抬头见喜”,以 示来年喜庆旺炽的。老舍的散文《抬头见喜》(1934年1月) ①结尾所写:“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指 的就是这种景象。 然而,与“抬头见喜”这种民俗景观寓示的喜悦之感 恰恰相反,《抬头见喜》一文却是索寞之情溢满纸面。文 章从中秋的愁醉写到少时新春的惨淡凄凉,当结尾的“抬 头见喜”幻境出现时,达到了伤感悲郁的高潮。同时,与 作者当时的绝大多数创作一致,《抬头见喜》一文显示出 一种温和幽默的文风。这不仅表现在“非杨贵妃式”与“ 王羲之是在我家里”这样的细节穿插,主要还是体现于全 文的运思与布局上:“抬头见喜”意象的固有含义对“我 ”的实际心境直接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 戏谑达到了浑成。如果我们将视线从这篇文章移向一个更 广的时空范围,则会发现这种混合着悲郁(有时毋宁说是绝 望)与戏谑的幽默是老舍很长一段时期中的主体心态。 这个时期就是本文将重点论述的“山东时期”(1930年 7月至1937年11月)。这是老舍创作生涯中的黄金时代,生 活安定,创作生命力旺盛,佳作不断(用友人的话说,是几 年来“接二连三的养着克家之子”①)。但与此同时,正在 煎熬与折磨着中国作家的内忧外患也使得老舍内心充满焦 灼。我们通常从老舍当时的创作中读到的轻松与自如,事 实上正是那种普遍性的焦灼经过作家个性的筛滤后形成的 。轻轻拨开那层貌似轻松的面纱,我们看到的是老舍面对 江山的倾危、人民的苦难、人生的无奈露出的一个苦笑, 这就是老舍的幽默之所自与所出。 “山东时期”在老舍的创作生命阶段中之所以可以独 立出来,并以幽默作为总特色概括之,是以这一时期的稳 定性为保障的。在此前,是老舍创作的起步期。虽然从某 些方面讲老舍是个一出手即显露成熟的作家,但一般作家 处女作时期的浮露于老舍亦未能免,摸索的痕迹极重时是 谈不上真正的特色或者说风格的。而此后,则是抗战时期 与随后的“十七年”。抗战时期,由于内忧外患的煎熬超 出了幽默二字所能承受的限度,老舍的整个创作面貌呈现 出了全新的变异;到“十七年”,更是走上了一条充满痛 苦的一波三折的超越、迷失与回归之路。本文选择山东时 期的幽默特色解析老舍其人其文,希望在讲清楚“山东时 期”的同时兼顾到老舍生命中的其他阶段,给老舍整个心 路历程的起伏再提供一个可用的视点。 内容推荐 老舍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历程的起伏,与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起伏、中国文学史韵起伏、老舍自己文学理念的摇摆紧密相连。 孙洁著的《老舍和他的世纪》这是一部梳理老舍一生思想发展脉络的书,既为他如何从生到死、从昂扬到迷惘直至陨落提供了答案,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走向以及其中蕴含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实证意义的意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