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何玉文新闻作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玉文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何玉文著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何玉文新闻作品》是一部新闻作品集,记录的是西部攀枝花和绵阳两市从农村到城市改革中发展的故事。故事小到一个山村家庭的《分家》、一个小区的《居民总理》,大到《科学战胜大灾难》的壮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透过这些故事,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城市乡村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品告诉人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我们沿着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国就会有新进步,人民就会有新生活,世界就会有新希望。
作者简介
何玉文,1952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7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攀枝花日报记者、科长、四川日报攀枝花记者站站长、绵阳分社社长。2012年退休,现为绵阳市城建乡重点工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36年记者生涯,先后在海内外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0多件,约180万字。87次获全省、全国级好新闻作品奖,56次被评为攀枝花、绵阳两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四川日报有突出贡献记者等荣誉。一生追求党的新闻事业,一生致力于城乡改革发展宣传,一生信仰不变以推动时代进步为己任。
目录
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
温暖在人间
“蔗菜之战”在米易县
平息“战火”的根本途径
小朗雷的播春人
“济世观音”破产记
“济世观音”出世记
分家
人与钢
大山里飘来的歌
攀枝花人在艰难中苦度
重树公仆形象
市长调离之际
星光灿烂科技城
推开利益之门
巧做利益文章
西部商潮
西部科学城的风采
做好“军转民”这篇大文章
“这车不能卖
让庄稼人的腰包鼓起来
迈向工业文明
光荣的“缺席
向管理要城市
人乃文明之本
绵阳机场的历史方位
长虹向自己宣战
众手托绵阳
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
“头等大事”在绵阳
一张蓝图绘到底
长虹无言威自露
世纪之交的反思
农家婚礼请市长
建好城市大客厅
“白玉”生辉
少说空话稳抓机遇
产业布局的革命
恋土三部曲
打造平安科技城
亿万农民的盛会
绵阳跨入航空时代
于无声处听惊雷
“居民总理”易德顺
追赶先进生产力
智慧出通途
功臣倪润峰
民心如镜照英雄
天府第二堰
西部有座科技城
读书之城绵阳的新名片
世界拳头在绵阳精彩挥舞
羌山雄鹰
“诺亚方舟”女舟长
科学战胜大灾难
多谢了,援建兄弟
绵阳百万灾区群众住新房
艾默生落户绵阳前后
《大北川》如何感恩世界
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闪光的铺路石
登上城市文明的阶梯
附录
太阳每天早晨都是新的
平实中见深度
又见攀钢又见攀钢
真心真情震撼人心
序言
一个记者的执着与追求
厚厚一叠铅印稿摆在案前,书名曰《太阳每天都是新
的——何玉文新闻作品选集》。
玉文同志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发表新闻作品2000多
件共180余万字,87次获得全省、全国好新闻作品奖,56次
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拔尖人才、突出贡献记
者等。作为《四川日报》驻站记者,如此成就卓著,委实
令人赞叹!
我与玉文同志相识相交30多年,是同事,也是挚友。
他的为人为文,我颇为赏识。作为记者,他涉猎各行各业
,足迹遍布基层,业务精益求精,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
者;他为驻地党政领导建言献策,在各条战线广交朋友,
口才一流且善于鼓动,是一位公认的社会活动家。他长期
驻站的绵阳历届领导和干部群众,对他的工作和为人都是
有口皆碑。驻站记者干到这个份上,在《四川日报》可谓
绝无仅有。
新闻也是“文”,做文还得从做人做起。做人是一生
要研讨的学问,终身要修炼的功夫。好的品性是文章的灵
魂、风骨,魂之不附,骨之不立,文何来格调,人何立于
世?人好文好,德艺双馨,两全其美,相得益彰。名利淡如
水,事业重如山,应当是做人的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有
道是:精美文章有声有色,灿烂人生无怨无悔。做文做人
如此,足矣。
玉文同志这本作品选集,记录的是攀枝花和绵阳两市
从农村到城市改革发展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能清晰地
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体会到一个党报记者的使命责任
与执着追求。他的作品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特色——
坚持正确导向。玉文同志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始终
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引导舆论,推进社会的变革、进步与发
展。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玉文同志采
写的《灵丹妙药》《初见分晓》《光辉灿烂新希望》等作
品,热情讴歌党在短短几年间,就解决了亿万中国人温饱
的伟大创举。九十年代初,他采写的《在两弹诞生的地方
》,在全国最先报道了绵阳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1995
年采写的《迈向工业文明》,指出“工业文明决非哪国哪
家的专利,即使像绵阳这类放眼一片乡村的西部城市,依
靠科技发展工业,照样可以走出一条高速发展之路
来。”1996年采写的《向管理要城市》,提出:“建起了
城市,不等于拥有了城市,只有通过管理,把城市功能充
分发挥出来,才是市民盼望的城市家园。”1997年在《人
民日报》发表的《人乃文明之本》,指出:“绵阳的文明
,实际是每一个市民的大众文明,物质文明必须与精神文
明同步。”提炼总结的“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等绵
阳追求与经验,引来中央新闻采访团集中宣传,全国上百
个城市上门学习取经。1998年,绵阳又一轮党政领导换届
,玉文同志针对那些新官上任“三把火出政绩”现象,采
写了通讯《一张蓝图绘到底》,总结绵阳几届领导接任“
有恒心、无私心、靠民心、要创新”的经验,告诉人们城
市的发展是一项长久的事业,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决不
能急功近利瞎折腾。1999年,绵阳盛世反思,玉文同志及
时采写了《世纪之交的反思》,以“反思四川老二、反思
科技之城、反思西部硅谷”为主要话题,这些话题至今还
让绵阳人挂在嘴边,砥砺前行。
新闻视角新颖。玉文同志新闻敏感性极强,能够透过
现象看本质,从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发掘出不同凡响
的大主题来。他八十年代采写的《分家》,通过一个极普
遍家庭的分裂,透视出农民要走向商品经济大潮,必须向
传统旧观念决裂;采写的《“济世观音”破产记》及续篇
,揭示出农民企业家要懂得市场经济的风险与规律,四川
日报设专栏在报上公开大讨论,浙江日报评论家欣平以《
平实中见深度》予以褒奖;采写的《“蔗菜之战”在米易
县》,实则是一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决战,人民日报
转载并发专文评论,指出:“熄灭战火的根本途径,是要
尊重农民自主权,鼓励农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1992
年,西部第三届商交会在绵阳举行,玉文同志跳出以会写
会的常规,以“西部不再封闭,西部独辟商径,西部直追
东部”为脉络,写出通讯《西部商潮》,人民日报头版予
以转载。2000年,全国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在绵阳举行,记
者们都把镜头对准比赛场面,而玉文同志却从2000年中国
农民告别千年贫穷,跨步迈入小康这个大纪年中,提炼采
写出《亿万农民的盛会》,把亿万农民对党的感恩之情变
成举世同庆小康盛会,通讯见报后被新华社播发。
真情写人写事。玉文同志对党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的是真人真事真情,读来让人
动容动心动情。1989年,他在全国“银杏杯”报告文学征
文中采写的《人与钢》,把攀钢总经理赵忠玉与攀钢5万职
工群众的血肉真情写得淋漓尽致。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
芬在评论中写道:“《人与钢》写到攀钢为招聘来的教师
们安排了新房,一位落魄多年的教师拉着赵忠玉的手呜咽
:‘我只有一个请求,死了埋在攀枝花!’读到这里,我竟
与这位教师一起泪水哗哗的……”2001年,在《人民日报
》发表的《“居民总理”易德顺》,把居委会主任易德顺
以“铜头、铁嘴、飞毛腿”精神为千户居民办好事的事迹
写得入情入骨。文中写到易德顺拉着板车把患重病的“两
劳释放”人员杨雪清送到医院,自己拿出300多元为其治病
买药,感动得杨雪清抱着易德顺的腿哭说:“易主任,我
再不好生做人,我就不是人了!”2003年采写的《民心如镜
照英雄》更是写得草木含情。江油市厚坝镇民警谢富强为
救5岁儿童牺牲后,玉文同志通过镇里上万群众在捐款、送
花圈、长街送行中的讲述,把一个根植于民众中的警察英
雄写得催人泪下。川报阅评组的老同志读后集体撰文赞扬
,说:“通讯写得何等的好啊!真心真情,震撼人心,叫人
怎不感动、不流泪呢!”
体恤关注民生。长期置身于民众沃土采访写作,玉文
同志对民心、民情、民生疾苦体会很深。他先后呆写过80
多篇《情况反映》,为民鼓与呼。1988年采写的《攀枝花
人在艰难中苦度》,反映该市大批青年无法就业、市政设
施严重滞后,物价指数太高、文体生活枯燥、环境污染严
重、人心浮动不稳六大问题,通过川报送达省委、省政府
等15个省级部门,促使了一些急重难问题的有效解决。
2003年采写的《武引工程停滞,国际信誉受损》,通过新
华社《内参》引起王丙乾副委员长重视并做出批示,促进
了国家和省市对武引工程的计划投入并赢得世行的合同贷
款,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使涪江东岸百万旱区群众早日
迎来幸福水,绵阳市政府做出决定,给何玉文同志记功。
对那些见利忘义欺诈百姓的贪腐行为,玉文同志敢于无情
揭露。他采写的《攀枝花5万斤变质猪肉进了食堂餐桌》《
攀钢技校142中毒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等报道,使12名干
部受到查处。披露的《绵阳惠民医院何以惠民?》,促使医
院放宽惠民限制,让3万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党的阳光。
采写的《济世观音破产记》引来市委书记现场办公,要求
狠刹吃喝风,让企业家跌倒了再站起来。采写的《“蔗菜
之战”在米易县》,促使县上取消了行政命令,放手让农
民种菜致富。采写的《分家》,激励了农民青年井源大胆
外出闯市场富了一家人,井源给玉文同志送来一面锦旗,
上书六个大字:“人民的好记者!”
语言生动耐读。人的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生
动朴实的语言,常常给文章增添光彩。玉文同志善用群众
语言采写,许多群众语言表达得惟妙惟肖。一次同他到攀
枝花彝区采访,农舍前坐一小孩,玉文问小孩:“小米渣
,你家爹喃?”小孩大声说:“认不得!”我吃惊,小孩咋
不认识爹?玉文笑道:“这是当地土话,‘认不得’就是‘
不知道’的意思”。向群众学习语言,用群众语言写新闻
,不仅生动耐读,而且真实深刻。在玉文作品中,很少空
话、套话、正确的废话,很多语言看似平实,却让人难忘
。写农村政策调动了积极性,用农民的话就变成了“烟锅
巴落到了脚背上”。“济世观音”报恩做好事是“让大家
都沾沾光”。敲诈“借款”的写成“伸手大将军”。厚坝
镇群众对英雄警察的感情表现为“心里痛死了,你拉到个
啥!”“为了百姓,他命都舍得,我们有啥舍不得!”《分
家》中写上下两代观念冲突:“不在家中经佑老人,去给
外人洗衣服,下贱。”“花那么多钱买报纸,不如割肉打
酒吃。”《“居民总理”易德顺》《让庄户人腰包鼓起来
》等给生动的语言甚至出现在标题上,让人一看就想读下
去。
慢慢翻阅,细细品味,仿佛回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激情燃烧岁月
。记者写的是新闻,实际上也是历史的记录。秉笔书史是
要经受历史检验的,本书收集的作品,时空跨越三十多年
,现在读来,思想毫不僵化,观点也不落伍,宏观把握到
位,微观剖析精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不乏精品佳作

由文生情,有感而发;点评不周,难免谬误。滥竽充
“序”,聊以塞责,并就教于作者和读者。
(作者系原中国记协第六届理事会副主席、四川日报报
业集团总编辑、四川日报总编辑)
导语
慢慢翻阅,细细品味,仿佛回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激情燃烧岁月。记者写的是新闻,实际上也是历史的记录。秉笔书史是要经受历史检验的,何玉文著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何玉文新闻作品》收集的作品,时空跨越三十多年,现在读来,思想毫不僵化,观点也不落伍,宏观把握到位,微观剖析精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不乏精品佳作。
精彩页
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
议论纷纷
“米易县新河乡有个搞黄连素的人,发了大财,进出的资金好几十万。”
“听说他雇了工人,每月发给工资,这不是雇工剥削么?”
“他家天天有酒肉,谁去了都招待,分文不收。”
“吃人的口软,日后好替他说话呀!”
“他捐款给村里修公路、修电站,为全村学生承担学费,风格高!”
“还不是笼络人心,这里面名堂深哩!”
胡乾昂的名字,就在这众说纷纭之中,传遍了米易山乡。
在我们中国,穷光荣的理论,也许根深蒂固吧。人们一讲到富,讲到钱,就好像在和魔鬼打交道似的,总是变脸变色。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理论动摇了,认为: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光荣,与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胡乾昂靠黄连素发财这件事呢?怀着探索的心理,我们踏入了米易县境。
选代表
碰巧,我们走进箐阳村时,全村480名乡民正坐在暖洋洋的院坝上选举乡人民代表。庄稼汉许代新和瞎眼妻捧着选票,眼前浮现了头天晚上临睡前,儿子小咪向他们央告的情景:“爸妈,明天你们一定要选胡伯伯当代表啊!”硬是等到他们都答应了,小咪才枕着爸爸的手腕,进入了梦乡。
许代新是目不识丁的“睁眼瞎”,夫妇俩中年生了个宝贝儿子,因不会取名,就像猫儿狗儿样,唤作小咪。聪明伶俐的小咪长到了十一岁还没上学。老实巴交的许代新,要照顾瞎眼妻子,要看管儿子,还要盘地里的庄稼,哪有钱给儿子上学?可怜的小咪天天跑到学校去,人家上课了,他就趴在窗户上看,回家时,一路走,一路哭……
胡乾昂捐款为全村学生交学费后,小咪上学了,而且第一次有了名字叫许朝友,是老师给取的。朝友守纪律,敬老师,肯学习,上学不到半年,戴上了红领巾,还当了班长……
选举场上闹哄哄的,瞎眼妻用手碰了一下丈夫:“你还等啥?照小咪说的,快请人写呀!”许代新如梦初醒,连连应到:“好、好,我请人——写!”
公布选票了。
“胡乾昂——胡乾昂——胡乾昂——”记票员在黑板上画了一长串的“正”字,唱票员还在一股劲地喊着“胡乾昂”。最后,胡乾昂以456票的多数,当选为新河乡人民代表。
我们颇感兴趣地问一位青年妇女:“你们为什么要选胡乾昂?”那妇女正在打鞋底,她用牙齿咬断了麻线说:“他是好人嘛!”
回答是那样干脆,真切,毫不含糊。
是的,在箐阳村人心里,胡乾昂是个好人。他们忘不了,进村那条羊肠山路,下雨天,泥泞难行,多少人在路上“撑仰船”。是胡乾昂捐款四千元,修起了公路。而今,汽车、拖拉机来往奔驰,送公粮、拉山货、运化肥不再发愁;他们忘不了,是胡乾昂捐款6000元,帮助乡里建起了水电站,从此结束了祖祖辈辈照松明、点油灯的历史;他们更忘不了,为给村里人义务理发,胡乾昂用烂了好几把推子;为给大人娃儿医病,他不知买过多少药……
箐阳村人对胡乾昂是那样信任!这个闹得满城风雨的人到底还有什么更深的“名堂”呢?我们决心寻查到底!
“推豆腐”的买卖
真没想到,赫赫有名的“大富”人家,住的却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农舍:三间正房歇人,转角三间是灶房、畜圈和加工黄连素粉的作坊,屋里没有彩电、落地式之类的现代化设备,连吃饭那张桌子还摇摇晃晃的。
五十一岁的胡乾昂,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头发胡子花白了,苍白的脸上隐现着几分忧愁。
主人一家待客的确热情,拿烟、倒茶、感谢关心之类。可当我们提及黄连素时,胡家的人都敏感地避开了。老胡说:“你们坐吧,我还有事。”老伴寡言少语,在灶房窸窸窣窣地忙。
我们在院子里转悠着,一筹莫展。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