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凡凡著的《奇域笔记(5神秘多宝格)》讲述了编辑妈妈所等待的手稿,竟然在快递途中变成了一只多宝格!事有蹊跷,北京少年俞千贝立即联系了来故宫看展览的夏小蝉和冯川。在多宝格的指引下,三个少年与环环相扣的机关斗智斗勇,中国古代大到宫殿庙宇、小到器皿玩具间的“木头的智慧”,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向他们诉说着尘封的往事……在探秘过程中,一个古老家族的身影渐渐浮现,它承载着一切的辉煌、无数的屈辱,以及最终那一个最大的机关与秘密……
邹凡凡,旅法作家,江苏南京人,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欧美文化研究达人,旅居法国多年,精通英语、法语著有青春悬疑小说系列“秘密三部曲”,被哈佛、剑桥、清华、麻省理工、巴黎综合理工等高校学子诚挚推荐。人文科普系列“写给孩子的名人传”获冰心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令著有文博主题少年冒险小说“奇域笔记”系列、青春小说《435女生宿舍》、留学笔记《二十岁的巴黎》、译作《左撇子改变世界》《小王子》《切·格瓦拉——卡斯特罗的回忆》。
奇域”是间小小的网上古董旧货店,掌柜是夏小蝉,女,14岁。“奇域笔记”记录了夏小蝉、冯川和小伙伴们的一次次寻宝之旅。想加入他们的冒险?你对中华宝藏足够了解吗……
邹凡凡著的《奇域笔记(5神秘多宝格)》让读者拓宽生活的广度与宽度,往返于最奇妙的时间与空间——如果不是写作,如何能够做到这一切?
将未来赋予历史——我们的奇域
我父亲是一位古董爱好者,曾经亲自去大报恩
寺施工现场挖掘,挖回来一堆残破的砖瓦,瓦上有
见尾不见首的五趾龙。小时候我经常翻检他的收藏
,幼小的心灵会不由自主变得沉静、肃穆。后来我
到了巴黎,巴黎的大街小巷有数不完的古旧市集,
看到那些精美古朴的杯子、盘子、首饰、玩具、书
籍……眼睛完全不够用,我总是像打翻了油瓶的老
鼠一般兴奋。
在巴黎,我念的是商校。有一门课,老师布置
作业,让大家设计一个创业项目。我交上去的报告
是开办一个网上古董旧货店:www.ziland.com,店
名Ziland,中文翻作古色古香的“奇兰斋”。其实
我的梦想,我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开家小店,买卖
美好的器物,然后每天结账之后坐着数钱。
现在大家看到了,我的小店开起来了,在我的
笔下,仍然叫Ziland,只不过中文名变成了“奇域
”——域,既指代时间,也指代空间,我可以让小
主人公经手现实生活中根本摸不到的宝贝。一切都
像冥冥中的注定,唯一没实现的好像只是坐着数钱
那部分了。
创作“奇域笔记”系列,我首先是想写一个让
读者喜爱、能一口气从头读到尾的故事。在我所有
自封的头衔当中,我最喜欢的,除了“古董贩子”
,就是“说故事的人”了。我的故事,节奏感、画
面感比较强,这大约与我儿时的阅读习惯有关系。
可以说我是最早一代吃漫画书长大的孩子,那时有
各式连环画,有《丁丁历险记》,有海量日漫,这
些漫画长久印刻在我和我的同龄人心里。我希望,
许多年后,夕阳下,晚钟里,对于那些已经白发苍
苍的小读者们而言,会有“奇域笔记”的零星画面
在他们脑海中倏忽闪过,年少的热血与激情再次燃
起。
然而故事不是一切。我不仅想写冒险,更想写
有情怀、有内涵的冒险,写有文化的冒险。
回望学生时代,我最差的科目之一就是历史,
只比政治略强一点。那些冰冷数字构成的年份,那
些非黑即白的成王败寇,那些关于农民起义的意义
长篇累牍的论述……常常令我欲哭无泪。我一直在
想,历史,是否可以更鲜活、更生动、更美?大江
东去,名将枯骨,最终沉淀下来的有形之物便是感
动过我幼小心灵的、凝聚了时光的古物,它们的意
义何止仅限于“器”?一幅古画难道仅仅是墨与纸
的碰撞?一只瓷瓶难道仅仅是黏土加热到了1400度
?
从南京外国语学校,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再到
欧洲居住的十余年,我一直在急急忙忙地学英语、
学法语,我去罗浮宫、大英博物馆,去乌菲兹美术
馆、大都会博物馆,渐渐触碰到西方艺术史中的精
髓,如迷雾散开,开始看到物件背后的历史与文明
的脉络。但直到最近两三年,我才突然意识到:我
自身的、中国的文化呢?那时的我,对达·芬奇如
数家珍,却不知道宋朝的范宽。
所以“奇域笔记”系列的创作是我在文化上的
一次回归。
这时候我才发现,在达·芬奇的画面前,我会
觉得:畦,好牛啊!但是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面前,除了牛之外,还会有一些更深刻更亲切的东
西,我知道那是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东西。写“奇
域笔记”之《奏乐的陶俑》时,我去巴黎专门陈列
东方文物的集美博物馆,在唐朝那些形形色色的乐
舞俑、女子马球俑、胡人俑面前,仿佛真的听到大
唐猎猎的风声,完全不夸张也不是矫情,那种开阔
与浩大,如同李杜的诗篇,让我热泪盈眶。
我特别赞同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国传统
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对审美的贡献,我们的祖先
创造了一种极为了不起的美学传统,这种美学体现
在中国的书法、绘画之中,在宫室、桥梁和器皿之
中,也在围棋之道中,但更多是在中国的诗词歌赋
。”
这就是我想写的,我想写出围棋之道、诗词歌
赋、书法绘画、宫室桥梁器皿的美。我在法国亲眼
看到过这样的美学教育,从幼儿园时期去罗浮宫寻
找一幅画、做一个游戏开始,从用废品搭建米罗的
雕塑开始,从制作康定斯基风格的贺卡开始,从学
习数学课本上凡·高的画开始……无所不在。
那么我呢?我想从“奇域笔记”系列开始。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发帖人贴
出古希腊雕塑拉奥孔,以及中国的长信宫灯和击鼓
说唱俑,满怀轻蔑地说,同样是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
,中国和古希腊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看完之后,
我很无语,我觉得不仅是我,恐怕19世纪的塞尚、
20世纪的毕加索都不会同意这样的说法。我希望通
过自己的作品,让小读者们了解自身文化,同时对
异域文化产生好奇,既不盲目自大,更没有理由妄
自菲薄,从而成为真正具备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正如我在“写给孩子的名人传”创作谈中所写
的那样:“如果不了解这个世界的古往今来,如何
能够爱它?了解得越多、越深入,便越有机会成为
一个正直、宽容、善良的人,而少掉许多的无知、
焦虑与狭隘,如同站在山巅眺望远方,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无限坦荡。”
我深信,在这份中国之美面前,你是会爱上它
的,所谓的爱国从来都不应该是口号似的空话。
只见他中等个头儿,一张圆脸,原本浅浅的双眼皮不仅肿成了单眼皮,还被揉得发红发亮,扁扁的鼻子现在也发红,细软的头发趴在脑门上,总之每个五官都不愿意太露锋芒。连声音都是,闷闷的瓮瓮的,整个人像加了一层柔光,轮廓有蝗模糊,和他说话会不由自主提高一个音调,生怕他没听见或没听懂。某些刻薄的老师大约会在心里评论:“这孩子肯定不太机灵。”
此刻他抱一个纸盒坐在太师椅里,像抱着只奄奄一息的宠物,他的书包皱巴巴地撂在椅子腿旁边的地板上,看起来和主人一样没精打采。
夏小蝉、冯川和俞千贝正置身于东单一座中等大小的两进老四合院中,四合院被主人改成了极受欢迎的民宿。从冯川这间西厢房糊着云朵图案黄色玻璃纸的窗户往外望,可以看到对面东厢房的红色木门、绿格窗棂,木门上挂的蓝布棉门帘让人想起年画里穿着棉袄棉裤、红脸蛋儿胖乎乎的娃娃,手里还拿着炮仗。南边内宅进口的垂花门在一圈青砖灰瓦中显得特别华丽讲究,门楣上有鲜艳的彩绘,檐柱末端还刻着莲花。
暮色正一点点落在正中青石板的小院里。院中两只蓝边大白瓷盆里种着小石榴树,一个巨大的藤条编织的鸟笼里却没有鸟,还有一个刻有游龙的大水缸,是司马光砸的那种缸,里面绝对装得下不止一个孩子,司马光一定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它砸碎——缸里原本养着些五彩斑斓的鱼,因为天冷被主人捞出来挪到室内去了。一只黑斑白猫影子一般从灰屋顶跃进院子,跳上缸沿,往空荡荡的缸里瞅了两眼,便跳下来窝成一团歇着了0
小蝉和冯川是昨天下午从果园市到达北京的,今早七点他俩就到故宫的午门广场排队了-为了赶在第一批看到“青绿山水”特展。大年初二,怕是北京最冷也是最安静的时刻,清冽的慢慢亮起来的天,湛蓝里染着点儿红,透过毛线围巾呼出的白气,伸展着双臂的凹形的午门——这清冷这宁静混淆了时光,让小蝉觉得实在很像站在三百年前,老太监马上就要出来打扫庭院。
从正面看,午门有三个门洞,正中那个是专为皇帝准备的,它连接着故宫中轴线上大石头铺成的、只有皇帝能走的御道,文武百官只能从东西偏门出入。可是也有例外:一是皇帝结婚的时候,凤冠霞帔、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皇后娘娘是乘着轿子从中门进入紫禁城的;二是科举考试最后一轮也就是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被皇帝接见后可以昂首挺胸沿着御道从中门出去,这恐怕是古代读书人梦里最长的一条路了。
但从背面看午门,却有五个门洞,左右两侧还有两个小小的掖门,这就是所谓“明三暗五”。
小蝉记得圆姑说过,从前午门广场是战争胜利后举办献俘礼的地方,俘虏们乌压压地跪一地,心中七上八下,期盼着午门上高高端坐的皇帝说一句话:“朕宽宏大量,把你们都赦了吧!”(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