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这面镜子/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
作者 | 李国文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李国文,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早期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月食》《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近十几年来以散文为主,出版散文集《大雅村言》《中国文人的活法》《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 书评(媒体评论) 跟随真诚的作家,走进散文园林,享受阅读快 乐,采集人生营养,种好真善美的心田。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魏书生 李国文的散文独树一帜,堪为中学生例说推论 、评理通透之范本,更为中学生读书积蕴、修为主 见以启迪。由此,你也会感受到读书既是学者的人 生姿态,也是学人的研究品质。 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关景双 文学是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陶冶道德情操的重 要载体;学校需要通过成立一系列的学生文学社团 ,来着力营造一种纯净的校园文学氛围。 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市北中学校长 陈 军 目录 阅读的愉悦(代序) 第一单元 闲话大师 永远的巴尔扎克 无碑的托尔斯泰 毛姆的牙齿 福楼拜如此说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 韩愈的另一面 第二单元 历史这面镜子 大浪淘沙 李斯西行 美丑之间 千古黄鹤 穿上龙袍的丑角 汉子精神 李鸿章看球 走过菜市口 第三单元 惜春小札 惜春小札 君子兰 云的诗话 拾叶者言 秋天的感觉 夜来香 超越四合院 老人和古树 第四单元 世态人情 昨夜星辰昨夜风 母亲的酒 嘤其鸣兮 胡同之死 芥末堆 品新茶 马站着睡觉 精彩页 芥末堆 和一位南方人谈北京风味小吃“芥末堆”时,内心感到茫然。 那是一道很不错的“开胃菜”,堪称“价廉物美”四字。1949年,我从南京到北京后,首次在京郊老乡家尝到此菜时,还没有细嚼,就眼冒金星,不能自已。芥辣之辣,是一种攻击型的辣,有一种被一拳打中鼻梁的痛苦感。从那以后,尽管每次自己的味觉都被击倒,对此物却十分钟爱。 北京人说“芥末堆”的时候,我总想,“堆”应该是“垛”,或者是“墩”,由于“儿化韵”的缘故,才读成这种样子的。这是北京独有的餐间小菜,属北京风味小吃,不怎么登大雅之堂的一种。“老北京”一说这三个字,就咂牙花子,露出很来劲、很过瘾的神情。 “芥末堆”的做法,似乎不复杂。秋天,大白菜开始上市的时候,价格比较公道,水分饱满,取那种白帮白叶,包裹紧绷的菜,去掉根蒂,往上十五公分处,整棵切下来,上段留作别用,下段洗净,用开水略一焯,浇上芥末,置于器皿中,隔日即可食用。储存大白菜,总是秋深季节,早晚已经很有凉意,中午阳光充足时,还是蛮暖和的。饭桌上,有这一碟冷得冰牙、脆嫩可口、香辣冲鼻、直奔脑门的“芥末堆”,要是再来上一口“二锅头”,可算是赏心乐事了。 芥末堆的平民色彩。“芥末堆”是平民食品,尤其是大杂院内能够冬储大白菜的老百姓,当然必须是“原住民”,才有功夫和闲心,才有经验和体会,做出这道惠而不费的吃食。“芥末堆”上不了大场面,“满汉全席”没有它列席的资证。我也不记得北京哪家上档次的饭店酒楼里的菜单上,有“芥末堆”这一说。而且,非原住民,也就是外来的移民,不管在北京住多少年,也许喜欢吃“芥末堆”,但做“芥末堆”未必有这份好兴致。 林斤澜先生常常自诩他在北京已经住了五十年,深信自己怎么算,也是地道的北京人了。这恐怕是属于他个人的自我感觉,即使他再住五十年,在旁人眼里,也还是个温州老乡。正如尽管他写了不少“京味小说”,但是大家最记得住的,还是他的“矮凳桥”系列。 北京有矮凳,绝无矮凳桥,那种桥,只是在他浙东老家那里,许多小溪流上才架着的。汪曾祺先生也在北京住了许多年,还写过“样板戏”,京腔京韵,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别人也许听不出来,我原籍是苏北人,最初几次见面,老先生那一口高邮西北乡卖梨膏糖的韵调,依稀可辨,马上产生出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亲切感。乡土,对作家来讲,如小孩的胎记一样,是一辈子也抹不掉的。 可以这样认为,“芥末堆”是北京风味小吃。有的来京住久了的外来移民,若是也属于小胡同、大杂院、旧平房、筒子楼的民众,对卤煮火烧、麻豆腐、羊杂碎、炒肝、灌肠、艾窝窝、驴打滚、茶汤、油饼、果子、薄脆(现在似乎专门用于从天津引进的煎饼,不单独出售了)等等佳味,也会渐渐地接受、习惯,发展到欣赏、留恋,而且吃起来和“原住民”一样香。 与“芥末堆”相匹配的另一特味,大概就是豆汁了。这是“老北京”们的可口可乐。一个外来移民,要是能够吃“芥末堆”时,甘之如饴,喝豆汁就焦圈时,如饮醍醐,这说明他在北京住的年头够多,口味相当程度的京化。但一口气能喝下三大碗豆汁,不等于就是地道的北京人。 地域的隔膜,至少得三代五代以后,才会完全消除。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怯生生的外省人,是被社交场合中的那些巴黎人,看成乡巴佬的。可笑话外省人的那些绅士淑女,上数一百至二百年,老祖宗不也是从外省来到巴黎闯世界的吗?中国也如此,晋人南渡,像王、谢这样的豪门望族,在江南贵族眼里,蔑称之为“伧”,认为他们粗野卑陋,饮食是不堪入口的。有一次,南人到北人家作客,喝了一口乳酪,回到家,恨不能洗肠。后来,这种地域差别也就逐渐淡化了。 说实在的,北京的小吃我不敢恭维。以早点来说,在花式品种上,北京不如上海,上海不如广州。早晨上班,万变不离其宗的豆浆油饼,我也快有半个世纪的“吃龄”了。尽管那厚如毯,软如绵,味同嚼蜡,永远也炸不透的大油饼,营养价值和卫生状况都不十分理想,却成了北京上班族的至爱。一路走,一路吃,有时还举得高高的往公共汽车上挤,那没有沥尽的油珠,从纸上往下滴,真够一呛。 P157-159 导语 《历史这面镜子》是“名家散文中学生读本”之一,选取了李国文具有代表性的数篇散文。 作者既能驾驭典雅隽永的小品散文,又擅长谈古论今、以小见大、针砭时弊。全书共分四个部分,“闲话大师”和“历史这面镜子”两章节,借历史人物针砭现今社会种种现象;“惜春小札”和“世态人情”两章节,发作者所见所闻之感。书稿文笔老练、辛辣又不失细腻动人之处。 序言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真理。古人还说“ 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 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 ,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 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 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 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 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所有人诅咒 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 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 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 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 ,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 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 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 。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 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 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 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 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 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 ,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 些“正经人”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 ,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 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 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 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 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 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 ,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 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 ;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 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 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 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 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 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 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 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 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 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 ,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 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内容推荐 《历史这面镜子》选取了李国文具有代表性的数篇散文,“闲话大师”和“历史这面镜子”两单元,借历史人物针砭现今社会种种现象、直刺作家文人诸多弊病;“惜春小札”和“世态人情”两单元,从作者所见所闻、人生经历入手,从生活的细节处发幽深之思考、感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