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冯牧散文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牧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冯牧(1919—1995),原名冯先植。著名散文家、文艺评论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党组第一副书记及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8岁投身抗日,后奔赴延安。战争年代任前线记者,随军转战并荣立一等功。20世纪50年代曾任昆明军区文化部副部长,自此毕生钟情于云南,留下近百万字云南手记和优美散文。1978年以后,冯珥文作为我国文学界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为推动以思想解放艺术进步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殚精竭虑,并产生深远影响。有《冯牧文集》(九卷)存世。
书评(媒体评论)
曾多次听冯牧先生谈起“彩云之南”,见他双目
闪放出醉洋洋的光亮。你会明显感受到,他对大自然
简直是五体投地,抱有深沉的敬畏之心。唯其具有如
此情怀,他才有可能以数十年时间,不知多少次踏访
4000多公里西南边疆地带,写出颇富于地理学考察意
义的一系列游记美文。令人遗憾的是,他生前仅出版
了一部关于云南的散文集,还有近百万字的云南采访
手记,有待先生的后人整理出来,让我们翘首以盼。
——徐怀中
恩师冯牧最早征服我的,是他笔下童话般的“澜
沧江边蝴蝶会”。后来读到他更多的散文,惊异于他
对云南永远有激情饱满的发现,许多篇章成为当代散
文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洋溢着深情,超迈于走马观
花的铺陈;这些作品独具只眼,焕发了彩云之南的诗
意;这些作品却又从容不迫平实素朴,静水深流,愈
发显示作家的底蕴与魅力。
——陈建功
冯牧先生特殊的称呼有两个:冯部长和冯霞客。
一个是云南军旅作家的通用语,另一个是散文界峨共
识与尊称。冯牧的散文,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文字
典雅而流畅,谋篇布局,看似平常,实则功力老到,
写景状物,情感充沛而人在其中,有引人入胜的艺术
魅力,又让读者于不知不觉中领略到作者的初衷。冯
牧对游记体散文贡献尤其巨大,是万卷书与万里路的
知行合一最具体的实践者。
—一高洪波
散文中的冯牧是丰盛的、豪迈的、缤纷绚烂的。
他是庞大的抒情主体,向着历史和地理的新天地,披
襟当风,模山范水。冯牧不仅是引领新时期文学风潮
的先行者,他还是带着人们神游彩云之南的引路人,
他对边地之美的发现,不仅成就了锦绣文章,而且在
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从20世纪50年代持续至今的云南的
现代文脉。
——李敬泽
冯牧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有特殊贡献的令人尊敬
的作家和评论家。他对新时期文学思潮的推动、对青
年作家的厚爱与培养、对文学事业的呵护与投入都已
成为文学史的美谈。他的评论视野宏阔,立论中肯,
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他的散文,无论是描写边疆风
情,还是怀人记事,均源于自我的真实感受,语言平
实,情真意切,很见个性与风骨。
——吴义勤
戎曾写过冯牧,“一生以战士形象安身,以评论
家身份立命”,其实他最钟情于散文,这本《冯牧散
文精选》即是证明。冯牧的散、文,眼界与情怀并重
,激情共文采齐飞,是有境界有品质的散文。扬雄认
为,文章小道,壮夫不为。他不知道壮夫笔下,自是
大道坦荡。
——何志云
后记
父亲生于1919年2月24日,病逝于1995年9月5日。
父亲生前喜欢读散文,也热衷于写散文,他非常喜欢
散文这种取材广泛笔法灵活而又可以抒发真情实感的文体
。可惜,受工作牵累和病体拖累,他留下的散文作品并不
多。尽管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曾认真地和我谈过他晚年的
写作计划:一个是他始终牵挂于心的云南游记系列(虽早
已开始,却一直没有完成);另一个是关于他人生足迹的
回忆,当时开笔写的第一篇是《丰盛胡同一我,从这里起
步》,第二篇也已开始构思,题目是《从北京到冀中——
一段难忘的艰辛历程》,可惜尚未动笔,他就因病住院了
,他的散文写作也因此戛然而止。
为此,我要特别感谢作家出版社,在父亲百年诞辰即
将来临之际,为他编辑出版了《冯牧散文精选》,从而使
父亲生前不多的散文作品得以以精选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
前。我也要感谢徐怀中、陈建功、高洪波、李敬泽、吴义
勤和何志云等先生,感谢他们在我编选《冯牧散文精选》
时,给了我许多非常中肯的建议和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
,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从始至终认真细致、精益求精
的工作态度!
如果父亲知道在他去世二十三年后,还有这么多人没
有忘记他,我想,他会感到欣慰的!
程小玲
2018年11月1日
目录
窄的门和宽广的路(代序)
辑一 鸿泥觅迹
我的三个故乡
丰盛胡同——我从这里起步
延河边上的黄昏
前线记者的第一课
八千里路云和月——纪念人民解放军渡江胜利一周年
影事琐忆
寻找历史的足迹
久病延年
西西里随笔
樱花与梅花
和中岛健藏先生的最后会见
但求无愧无悔
辑二 南云撷彩
我在云南边疆
献身树和绞杀树
沿着澜沧江的激流
湖光山色之间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瀑布之歌
寻觅清碧溪
虎跳峡探胜
从怒江到片马
摩梭人的家乡
杜鹃赞
碧达海——难忘的旅程
高黎贡山纪事——滇行日记摘抄
春光常在的地方
傣族的“赞哈”和他们的歌
在阿诗玛的故乡——石林、长湖、大叠水漫记
神游石城
隐而复现的“石城
彩云之南
辑三 岁暮怀人
仁者长寿——冰心大姐二三事
一颗真诚而炽热的心——贺巴老九十岁生日
何其芳的为文和为人
周立波回忆片断
岁暮怀小川
方纪——一位过早折断了翅膀的作家
怀艾柏
人生实难 所贵者丹——《朱丹诗文选》序
我和苏策
一本没有写完的书——怀海默
一位一生为人作嫁衣的编辑家
怀杨逵先生
寻求生命中的辉煌——我所了解的关肃霜
舒卷风云 吐纳珠玉——怀念叶盛兰
艺精德劭 风范永存——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
附录1 冯牧年表简编
附录2 冯牧主要著作目录
后记
精彩页
我们走的仍然是来时的路程,仍然是那条浓荫遮天的林中小路,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仍然到处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路边的密林里,响彻着一片鸟鸣和蝉叫的嘈杂而又悦耳的合唱。透过树林枝干的空隙,时时可以看到大片的平整的田畴,早稻和许多别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秧苗正在夕照中随风荡漾。在村寨的边沿,可以看到贝叶林和菩提林的巨人似的身姿,在它们的荫蔽下,佛寺的高大的金塔和庙顶闪着耀眼的金光。
一切都和我们来时一样。可是,我们又似乎觉得,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来时有些异样。终于,我们发现了一种来时所没有的新景象:我们多了一群新的旅伴——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在枝叶间,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三五成群的彩色蝴蝶在迎风飞舞;它们有的在树丛中盘旋逗留,有的随着我们一同前进。开始,我们对于这种景象也并不以为奇。我们知道,这里的蝴蝶的美丽和繁多是别处无与伦比的;我们在森林中经常可以遇到色彩斑斓的蝴蝶和人们一同行进,甚至连续飞行几里路。我们早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把成群的蝴蝶看作是西双版纳的美妙自然景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
但是,我们越来越感到,我们所遇到的景象实在是超过了我们的习惯和经验了。蝴蝶越聚越多,一群群、一堆堆从林中飞到路径上,并且结队成伙地在向着我们要去的方向前进着。它们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它们在花丛树影中飞快地扇动着彩色的翅膀,闪得人眼花缭乱。有时,千百个蝴蝶拥塞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使我们不得不用树枝把它们赶开,才能继续前进。
就这样,在我们和蝴蝶群的搏斗中走了大约五里路的路程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色。我们走到了一片茂密的贝树林边,在一块草坪上面,有一株硕大的菩提树,它的向四面伸张的枝丫和浓茂的树叶,好像是一把巨大的阳伞似的遮盖着整个草坪。在草坪中央的几方丈的地面上,仿佛是密密地丛生着一片奇怪的植物似的,聚集着数以万计的美丽的蝴蝶,好像是一座美丽的花坛一样,它们互相拥挤着,攀附着,重叠着,面积和体积都在不断地扩大。从四面八方飞来的新的蝶群正在不断地加入进来。这些蝴蝶大多数是属于一个种族的,它们的翅膀的背面是嫩绿色的,这使它们在停伫不动时就像是绿色的小草一样,它们翅膀的正面却又是金黄色的,上面还有着美丽的花纹,这使它们在扑动翅翼时又像是朵朵金色的小花。在它们密集着的队伍中间,仿佛是有意来作为一种点缀,有时也飞舞着少数的巨大的黑底红花身带飘带的大木蝶。在一刹那间,我们好像是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在我们眼前,在我们四周,在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妙的自然景色中间,到处都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蝴蝶;蝴蝶密集到这种程度,使我们随便伸出手去便可以捉到几只。天空中好像是雪花似的飞散着密密的花粉,它和从森林中飘来的野花和菩提的气息混在一起,散出了一种刺鼻的浓香。
面对着这种自然界的奇景,我们每个人都睁大了惊讶的眼睛。站在千万只翩然飞舞的蝴蝶当中,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是有些多余的了;而蝴蝶却一点也不怕我们,我们向它们密集的队伍投掷着树枝,它们立刻轰涌地飞向天空,闪动着色彩缤纷的翅翼,但不到一分钟,它们又飞到草地上集合了。我们简直是无法干扰它们参与盛会的兴致。
P130-131
导语
《冯牧散文精选》是冯牧先生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关于云南的散文集,分“鸿泥觅迹”“南云撷彩”“岁暮怀人”三个部分编辑。这些作品洋溢着深情,超迈于走马观花的铺陈;这些作品独具只眼,焕发了彩云之南的诗意;这些作品却又从容不迫平实素朴,静水深流,愈发显示作家的底蕴与魅力。
序言
窄的门和宽广的路
时常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也时常这样自问:
是什么样的因素和原因使我选择了文学这门“行业”(如
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而没有走上另一种工作岗位呢?
老实说,对于这个看来似乎并不复杂的问题,我确实
是很难做出简明的回答来,比如,像鲁迅先生在《呐喊》
序文中所曾经如此深刻地揭示过的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之
路的原因那样。
假如有人从相反的角度提出问题来,我倒是可以不假
思索地回答出来。比如:我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工程师、
数学家或者地质工作者?我想我一定会这样回答说:因为
从上中小学时代起,我就是理工学科上的坏学生。在上中
学的时候,我曾经因为数学和理化不及格而留过级。和这
一点不无联系的是:我在文科方面的成绩还不错,初中时
候就在学校的铅印小报上发表过小散文,高中时期就在小
报副刊上刊登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小故事。但是,一直到高
中毕业之前,我都没有想过我今后会成为一个文学工作者
,更不用说当作家了。
似乎有这样一种说法: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禀赋上
可能有两种(当然不会止于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人长
于或者倾向于自然科学,而有的则耽于幻想和倾向于文学
艺术。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有多大科学根据,但觉得对我的
生活道路和工作选择的发展趋向来说,倒是基本上相符的
。我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历史
学家,母亲也是一位时常手不释卷、出身书香门第的有文
化的妇女,因此,读书便成为我从小自然养成的一种习惯
。大约在十二三岁,我就读遍了家中所有的从《红楼梦》
《聊斋志异》到梁启超翻译的儒勒·凡尔纳的《十五小豪
杰》以及别的许多文学作品。大约也是因为这一点,我从
此就对学校的理工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淡薄,而对文学作品
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了。我大约还应当感谢我的小学和初中
时代的语文老师,他们引导我从十岁左右的时候就接触了
当时的新文学。从那时起,鲁迅的《野草》、周作人的《
雨天的书》、冰心的《寄小读者》以及我国早期出版的一
些外国文学作品(如《爱的教育》)便在我的思想中占据
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注人了人道主义的
甘露。我在小学和初中的两位语文老师,现在都还健在,
都已经八十多岁了。我至今非常感谢他们。他们本身都不
是作家,却是我的文学生活中最早的启蒙老师。
就是这两位善良的、并非文学家的普通教师,在他们
青年时代在一个耽于幻想、性情温和而又胸无大志的孩子
眼前打开了一扇门——一扇熠熠发光的新文学之门。然而
,这扇门,对我来说,不像古老的《圣经》里创造过的一
个词,是一扇“窄的门”。我自以为我将走进这道门,却
在门前长久逡巡不前,有好几年的时间不知如何跨进这道
狭窄的门,而走进真正的文学天地。
我的父亲冯承钧是在欧洲的法国和比利时完成他的学
业并且成为一个历史学家的。他是一个具有中国人的正直
、善良、诚挚的传统美德的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他
是很严肃的,有时甚至到了严厉的程度,然而对于子女教
育的主张,却具有一种西方的民主精神。他希望孩子们勤
学向上,正直做人,至于孩子们将来要走什么道路,他却
是相当宽厚,从不强行做出强加于人的规定。他曾经希望
他的五个儿子都读完大学,至少其中有一两个人能把他的
事业继承下来;后来多少做到了这一点的是我的大哥冯先
恕和最小的弟弟冯先铭。前者是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很器
重的学生,但不幸在三十岁时便夭亡了;后者后来则成为
一个在陶瓷史上颇有造诣的学者。我父亲曾希望我成为一
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并且劝我在上大学时报考植物系(我
真不知道他怎么会有这种怪念头),但后来看到我在自然
科学方面的低能,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他曾经偶然看
到我写的一篇散文和翻译的一篇小故事,我从他状似首肯
的表情上看,感到他对于我在十四五岁时便达到了文字清
通的程度是很满意的,不过他从不形之于色,只是以后再
也不曾因为我在数理化课程上考不及格而责备我了。
……
我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状况之中迎来了“四人帮”的
垮台,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诞生的。在那以后,
我所写的评论文章,我多次发表的关于文艺方针、文艺思
想的讲话,都是在这种思想和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写出来和
说出来的。我写了不少文章,讲了不少经过认真思考才说
出来的话。其中有一些可能是中肯的,有一些也可能并不
十分精当,但我认为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我的认识和我的
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工作者在
文学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思想历程。
无论是在延安时期、战争时期,或是党的十三大胜利
举行的时刻,我都坚持认为:我为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信
念和文学道路,不会动摇,更不会改变,但是,我必须和
时代一同前进,和人们一同前进。因此,无论是在新中国
成立之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确立的时期,还是在十
三大的光辉旗帜的鼓舞之下,我都有一种心情,这就是:
我应当在自己走过的虽然宽阔、却不无曲折的道路的路标
旁,进行认真的再思索、再认识,同时把它当作再前进的
一个新的起点。我已经到了不是老之将至、而是老之已至
的年龄,但我希望我的精神还将是永远年轻的、富有活力
的。
1987年11月27日
(原载《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
内容推荐
《冯牧散文精选》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历年创作的散文精选结集,由其女儿程小玲女士从《冯牧文集》中分门别类精心萃选成书。全书由《窄的门和宽广的路(代序)》和内文正文即第一辑“鸿泥觅迹”、第二辑“南云撷彩”和第三辑“岁暮怀人”和附录1《冯牧年表简编》、附录2《冯牧主要著作目录》,以及《后记》组成。全书文字雅顺简洁,文风典丽蕴藉,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5: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