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大华著的,六块钱绘的《老子的智慧》全面铺开论述《老子》八十一章,以问题为主题,诸如老子的宇宙论与本体论、治国论、思想方法、清静论、自知论、天道与人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德性论、观的艺术等,力图发前人之所未发,达到一个有深度的解读。 作者在解读《老子》这本书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看法:第一,读《老子》,需要历史的同情,尽力置身于老子的时代,还原老子的生存处境,“在场”看老子:第二,需要用现代的眼光看老子,他的这本书不只是写给他那个时候的人读的,他想留给后人,留给千秋万代的后人,现代人读它会有现代感:第三,需要尽可能地关注前人的研究,两千年的研究,也就是两千年智识的沉积,仁者智者各有所见,哪怕偏颇,也能给人启发。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行文方式上,本书文字力求简易通俗、深入浅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只要阅读正文就能理解,但要寻根问底,则需要参阅注释,著意玩味,反复斟量。 作者简介 李大华,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岭南道教思想》《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隋唐道家和道教》等。 目录 自然之道 众妙之门 第一章 道有无形象 第四章 无物之象 第十四章 道如何生物 第六章 第二十一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章 道是如何产生物的 第四十二章 天道与人道 天地不仁 第五章 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 第四十六章 道为天下贵 第六十二章 不争而善胜 第七十三章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七十七章 天道无亲 第七十九章 治国论 处无为之事 第二章 圣人之治 第三章 玄德 第十章 百姓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 绝圣弃智 第十九章 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 天下神器 第二十九章 道佐人主 第三十章 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一章 爱养万物不为主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十九章 民之难治 第五十三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七章 政察民缺 第五十八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五十九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为无为,事无事 第六十三章 国之贼 第六十五章 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六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四章 民何以轻死 第七十五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章 道与德 上善若水 第八章 宽容与公平 第十六章 大道与仁义 第十八章 道者同于道 第二十三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八章 上德与下德 第三十八章 道尊德贵 第五十一章 三宝 第六十七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六章 水德 第七十八章 清静与观的艺术 以家观家 第五十四章 静观玄览 第一章 第十六章 作为本来状态的清静 第十六章 第四十六章 作为修养的清静 第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作为国君的清静之道 第三十七章 大国以下小国 第六十一章 知人与自知 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 自见者不明 第二十四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三章 知不知 第七十一章 如何看待财富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第九章 甚爱必太费 第四十四章 不贵难得之货 第六十四章 为学与为道 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第二十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一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八章 相反相成 美之为美 第二章 有无之间 第十一章 微明 第三十六章 贵以贱为本 第三十九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五章 长生久视 玄牝之门 第六章 天地何以长久 第七章 为腹不为目 第十二章 贵大患若身 第十三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章 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第五十二章 物壮则老 第五十五章 生活中的智慧 善言与善行 第二十七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三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七章 不可得而贵贱 第五十六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八章 哀者胜矣 第六十九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章 信言不美 第八十一章
序言 《老子》这本书,也就五千来字,依照现代人的理解 ,似乎还算不上书,毕竟它不过是半篇论文的篇幅。然而 ,那只是老子惜墨如金的缘故,他用这么少的文字就把天 地、社会与人生论述清楚了,其智慧广大精妙,其远见超 绝古今,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传播最广泛的典籍。古 来解读这本书的书也不知写了多少,却总难尽其言,而这 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其实《老子》这本书很好读,如老子所言“吾言甚易 知,甚易行”,它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这本书也很好理 解,它明白如素,浑沌如初;但要完全弄懂它,就没那么 简单了,这也是古今的智者一遍又一遍地参悟它的缘由。 本书也只是试图去参悟它的一种努力,尽管如此,笔者在 解读《老子》这本书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看法:第一, 读《老子》书,需要历史的同情,尽力置身于老子的时代 ,还原老子的生存处境,“在场”看老子;第二,需要用 现代的眼光看老子,他的这本书不只是写给他那个时候的 人读的,他想留给后人,留给千秋万代的后人,现代人读 它会有现代感;第三,需要尽可能地关注前人的研究,两 千年的研究,也就是两千年智识的沉积,仁者智者各有所 见,哪怕偏颇,也能给人启发。这些话算是对有志于这本 经典的研究者说的。可是,一般人都能读懂,这才是本书 的目的。至于说读者收获有多少,那就要看下的功夫了。 本书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陈列这些成果,寻求 撮其所善,取其所长,结合作者自己的长期教学与研究的 心得,深入开掘老子的思想内涵,阐述其现代社会价值与 意义。 本书名为“老子的智慧”,全面铺开论述八十一章, 由于《老子》书的次序本身并不重要,故写作上不循章节 秩序,而是以问题为主题,诸如老子的宇宙论与本体论、 治国论、思想方法、清静论、自知论、天道与人道论、人 与自然的关系、德性论、观的艺术等,力图发前人之所未 发,达到一个有深度的解读。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行文 方式上,文字力求简易通俗、深入浅出,对于一般读者来 说,只要阅读正文就能理解,但要寻根问底,则需要参阅 注释,著意玩味,反复斟量。
导语 两千年的研究,两千年智识的沉积,仁者智者各有所见,即使难免偏颇,亦各有启发。 李大华著的,六块钱绘的《老子的智慧》以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陈列这些成果,寻求撮其所善,取其所长,结合作者自己的长期教学与研究的心得,深入开掘老子的思想内涵,阐述其现代社会价值与意义。 精彩页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几句话都应当是针对“人之道”的种种情形。“可欲”“不知足”“欲得”,表明的是凡俗的欲望世界,即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的世界。既然是一个利益世界,那么其欲望总会是无止境的。然而,贪欲与需求并不是一回事,贪欲是人的永不会满足的欲望,并非必要的需求,即当满足了必要的生活需求之后,人们依旧会追逐更多的利益,所以,贪欲并不是需求。需求表达的是必要的物质需要,当这些“必要的物质利益”达到需求的时候,就当满足。在人欲横流的社会里,贪欲本身成为人的需求,而不是物质必需。因此,有的人就把贪欲看成了人的本性。诸如一个贪官,他所贪的东西几代人也消费不尽的情形下,这些东西已经远非他的消费所需,但他还会继续贪,因为他不是需要物质利益,而是需要贪。所以,罪过、灾祸与过错,皆是由此而来,可以说,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天下有道”,则表现为“知足”,即生活必须得到满足的时候会知足。人何以会知足呢?这就要看行的是什么道,如果是人之道,就不可能知足;如果行的是天之道,就是可能的。因为天之道讲求一种自然精神,人以自然需求为目的,当自然需求得到满足时,其他的东西便是多余的,对待多余的就当止步、知足。 老子的这个思想容易被人理解为拒绝接受,理解为对于利益的轻蔑,甚或理解为不识人间烟火,这其实是不明老子之意。老子的知足绝非不需要物质利益,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自我满足,他要表达的只是人经常会满足,也就是人的必要需求满足之后的满足,这就是“知足之足”,前一个“足”是物质必须的满足,后一个“足”是得到这些东西之后的态度。既然有了这个态度,当然也就是“常足”了。常足就会欲心不生,清静自在了。 对于老子的“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庄子》有过进一步的描述: “凤凰啊,凤凰啊,怎么这么衰落呀!未来的世界不可以等待它来,过去的世界不可以追回来。天下有道,圣人就会成就天下;天下无道,圣人也只能苟全性命。如今之时,仅仅免遭刑戮而已!幸福比鸿毛还轻,没有人知道如何承受;灾祸比大地还厚重,没有人知道规避。算了吧,算了吧,以德教人!危殆啊,危殆啊,在地上画出行迹,要人遵循!迷阳迷阳,不要伤我的脚!我行随顺物性,不要伤我的脚!” 这是楚国的贤人狂接舆到了孔子门前所唱的一段词,其中表示了“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的人们的处境。这里还没有区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即并不知道庄子所说的“天下有道”是天道,还是人道。在《天地》篇里,庄子又谈到了圣人的生活处境与人生的选择: 圣人啊,他像小鸟一样居住与食用,用度极其简单,也像小鸟那样悄无声息地出行,而不会惊动四周。天下要是有道,那么他就会使天下万事万物都繁荣昌盛;天下要是无道,那么他就会择一个僻静之地修养自己的德性。活够了千年,然后悄然离开,升了仙,乘了白云,奔了帝乡而去。 在这段话里,庄子也没有将天道与人道作出区分,而且似乎天下有道也就是天下有人道一样,但是,人间之道不是庄子的理想类型,人间之道不可能满足天之道的条件,可以说,在老子和庄子的理想类型中,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满足过那些条件,尽管老子和庄子都崇尚“古始”,但即便尧舜时代也不是那个条件。 P5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