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姜建清著的这本书是《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系列出版物第2册,以饱经历史沧桑的银行纪念币章作引,娓娓道来,抽丝剥茧,以轻松的语调讲述隐藏在这些币章背后的跨越百年的银行史、金融史。这本书深度挖掘、整理了大量原始实物史料,深入描述了外国银行的历史演变,承接第1册200余枚银行币章,汇聚了160余枚稀罕的银行专题纪念章,涉及数百家银行,史料丰富,内容独特,兼具可读性和收藏性。 书中收录的最早的银行纪念鲞发行至今已逾百年。这百年间,许多当年的发行银行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历史也早已被人们遗忘。但是,这些坚硬的金属币章,犹如一枚枚金融历史的“指纹”,在今天这个世界金融业最精彩的时代,继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 姜建清,男,汉族,博士,研究员。历任中国工商银行上海 市分行行长,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行长、董事 长,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银行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现任 中国-中东欧金融公司(中国一中东欧基金)董事 长。执掌中国工商银行十六年间,成功完成股改上 市、经营转型和国际化拓展,使中国工商银行跃 居全球领先大银行,一级资本、盈利和总资产等多 项指标全球排名数年蝉联第一。姜建清不仅有着丰 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同时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 素养。对银行业经营管理、金融改革发展及金融史 等有着深入、独到的研究,先后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海外金融风潮评析》、《金融风潮沉思录》、 《美国银行业的科技革命》、《金融高科技的发展 及其深层影响研究》、《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环境与 体制》、《银行转型与收益结构研究》、《商业银 行国际化:环境与体制》(上、下册)、《近代中 国外商银行史》、《银行足迹:亲历金融改革的思 考》(上、下册)等,主持编修并出版《近代中国 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中国工商银行史》, 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上百篇。 目录 1 穿越百年时空 近观金融风云(上) 2 穿越百年时空 近观金融风云(下) 3 英国储蓄银行之父 4 谁创建了早的储蓄银行 5 世界合作银行之父 6 风车下的农民银行 7 百年兴业沉浮录 8 古老的西班牙银行及其建筑 9 西班牙对外银行 10 金融家牛顿的故事 11 格雷欣其人其事 12 梧桐树下的证券交易所 13 证券交易所溯本求源 14 苏联时代的海外金融 15 变迁:从苏联到俄罗斯银行业 16 欧洲投资银行50年 17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大哥”和“二哥” 18 罗马尼亚银行“三巨头”变迁 19 奥地利国家银行200年 20 通胀心理阴影面积的历史求解
序言 时间如白驹过隙,当我完成了“世界金融百年 沧桑记忆”系列前两本的最后一篇文章并开始写这 个序言时,我突然发现从执笔第1篇到杀青第40篇, 已经整整6年过去了。记得《英雄失去了小红伞》是 我写国外银行历史的第1篇文章,它是一则由花旗银 行的一枚历史大铜章引发的花旗银行和旅行者保险 集团的故事。当时,恰逢次贷危机肆虐,读者对这 样的银行历史札记比较喜欢。于是,我在《行家》 杂志编辑的鼓励、催促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地 完成了这两本书。 初始文章由花旗银行的纪念章做引子,导出该 银行的历史,文笔较轻松,颇有可读性、可观性。 没想到由此给自己徒增了烦恼,因为此后编辑要求 坚持这一风格,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写作难度。一 在撰文过程中,有章无史、有史无章、史多章少、 章多史少,这些都成了写作的瓶颈。虽然全世界不 少银行都曾在自身发展的重要时期为重大事件发行 过纪念章,但是岁月蹉跎、时光荏苒,这些古旧的 纪念章早已湮灭在悠悠岁月中。好在互联网的世界 是平的,我费力地通过易贝(eBay)和淘宝等平台 搜寻并购买,尽量满足写作需要。我恍然发现,尽 管最早的银行纪念章发行至今已逾200年,且其银行 已不复存在,被人们全然忘却,但铸造纪念章所用 的坚硬的金属却为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这 是一个人们很少涉足的金融世界,我突然有一种强 烈的意识,要去识别它们、读懂它们,重新了解它 们用数十种文字记载的历史。在“阅读”这些精美 绝伦的各国银行的古老币章时,我常常陷入沉思。 然后,我明白了,这是一部由金属币章构成的世界 银行史。币章中承载着诸多金融历史的沧桑记忆, 也蕴含着不少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这些独特的金 属币章,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纵观人类文明 进化历程,金文竹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纸质书 牍也有至少2000年的历史,而金属币章的历史却只 有数百年。因为1585年,法国才开始铸造纪念性金 属币章,其中银行纪念币章的历史则更晚一些。但 这丝毫不影响后者在世界金融业最精彩的时期散发 出耀眼的光芒,铭刻在金属上的历史使它们显得格 外厚重。 历史学是一门使人聪慧的学问。中国古人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首相温斯顿·丘 吉尔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 未来。”银行史学是一门使银行家警醒的学问。在 长期的金融变迁中,陵谷沧桑、白云苍狗,多少曾 经声名显赫的银行如流星划过夜空,在短暂的绚丽 后消失在浩瀚的星际,湮没在金融历史的长河中; 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银行如涓涓细流汇成海,吹尽 狂沙始到金,最终成为金融业的霸主。而由成功者 和失败者共同谱写的银行史,延续了百余年的金融 流脉,其中还有不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章尚存人间 。拂去这些币章上覆盖的百年尘埃,释读上面的印 迹,可以帮助我们回溯寻觅那些罕为人知的银行历 史主流和各条支流,启发我们寻根探源那些熟悉和 不熟悉、存在和已不存在的银行古老档案,引导我 们涉足金融“密林”深处,回访那些金融“巨兽” 之间弱肉强食、生死相搏的购并拼杀。回顾历史不 是为了单纯怀旧,虽然一些金融往事不堪回首,但 智者爱史,善于总结,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数百年来,全球金融变幻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全 球政治格局、国家实力和经济地理等综合力量的变 化。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霸主和金融强权走 马灯般的转换。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法国、德国到美国的易位变化,都离不开刀兵相见 、炮火相加。经济、金融的战场没有硝烟却惨烈相 仿。盛极而衰、百年轮回,大国经济、金融的变迁 折射出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迁的复杂深刻的背景。 从一国金融演变的长期或根本性决定因素来分析, 其与各自母国的政治、经济、金融实力以及国家在 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消长变化密不可分,英 美两国由工业、经济到金融霸主地位的获取和丧失 的先后次序排列,也反映了经济对金融的决定性。 这是全球金融业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的一般规 律。1913年的全球20大银行如今仅有5家尚存,便是 这个规律的最好佐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在文中感叹地写道:“冷观伦敦金融霸主终究拱 手相让,笑看银行你追我赶难有武林至尊。多少金 融强者笑傲江湖终成黄粱梦,然而金融赛场未至终 了何言成败,唯有金属币章难以磨损。它们默默地 见证着百年来全球政治的变幻无常、经济兴衰沉浮 和金融风云激荡。” …… 本书写作费时耗力,加上肩负银行经营管理的 重任,时间成为最大的制约。于是,我发现古人“ 三上”的可行。出差途中,尤其是远程航行,特别 容易凝神聚意。每次在飞机上少看几部电影,少睡 若干小时,在万里高空中“空思遐想”“远思漫想 ”,远离人世间的繁杂,沉湎在金融史的追忆和埋 头于键盘的敲打中——我尤其享受这样的时刻。 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学科相比,与相对不繁荣的 经济史对照,银行史尤为“冷门”。目前,中国出 版的银行史著述很少,尤其在外国银行史方面更是 如此。历史学的研究、史料考据、理论分析及综合 考察是研究银行史常用的方式,而写银行史又要涉 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交叉性较强。由 于断断续续地写作,这本书更像银行史的札记,内 容比较“碎片化”。本书以讲述银行的故事为主, 有时在文中也做些理论归纳或评说,但在史料的考 证上只能努力论证寻据,力求精准无误。在撰写本 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关于世界各国银行史的中文资 料的匮乏,好在互联网使世界变小了,我日积月累 存下了几百部国外英文版银行史著作。这也是无心 插柳,为未来的国外银行史学研究创建了小小的专 题图书馆。 百年世界金融的沧桑变化,为中国银行业的发 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中国银行业已经跻身 世界金融业之林,中国工商银行更是跃居全球银行 业鳌头。鉴往知来,现代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历史和 文化底蕴的支撑。忘记银行业的历史,就不可能深 刻地了解现在,也不可能正确地走向未来。整理世 界珍贵的金融文化遗产,发掘前人创造的金融文明 成果,回顾金融的兴衰成败及经验教训,对于中国 更好地推进现代银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书能对银行从业人员、金融管理者和金融历 史研究学者等有所启迪。 是为序。 姜建清 2018年10月
导语 姜建清著的《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2)》像是一本银行史的札记,内容比较“碎片化”。本书以讲述银行的故事为主,有时在文中也做些理论归纳或评说,但在史料的考证上只能努力论证寻据,力求精准无误。 整理世界珍贵的金融文化遗产,发掘前人创造的金融文明成果,回顾金融的兴衰成败及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更好地推进现代银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本书能对银行从业人员、金融管理者和金融历史研究学者等有所启迪。 精彩页 债务问题成为美国建国者的首要难题。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困境和债务危机,1790年汉密尔顿起草了《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提出了偿付政府债务、恢复公共信用和进行债务重组的方案。经过汉密尔顿的院外活动,尤其是通过表态支持国务卿杰斐逊和副总统麦迪逊期望将合众国的永久首都迁入弗吉尼亚州的愿望,国会顺利地通过了国债法案。汉密尔顿的国债体系为美国带来了转机,使美国以惊人的速度在欧洲恢复信用,国家生产机器生气勃勃地转动起来。美国凭借国家力量恢复公共信用,迅速积累资本并发展了工商业。同时,美国国债市场迅速崛起,成为美国金融货币体系最根本的支柱之一。 1790年年底,汉密尔顿又交给华盛顿一份意见,即著名的《论银行之合宪性的意见》。银行对于美国来说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汉密尔顿撰写此意见时,美国仅有3家银行。他强烈建议国会成立类似英格兰银行的私有的中央银行,以进一步改善公共信用和健全金融体系,履行和规范发行货币的职责。他提出中央银行由私人拥有,总部设在费城,各地设立分支银行,政府的货币和税收必须放在这个银行系统中,该银行负责发行国家货币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向美国政府贷款并收取利息。 这一方案引起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冲突,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和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展开了激烈辩论。汉密尔顿赞成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并认为成立中央银行有利于强化联邦政府,使贸易和财政协调起来。代表工商业主利益的新英格兰地区是联邦党的阵地。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试图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认为汉密尔顿的中央银行法案是工商资本家精心设计的阴谋,是把联邦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工具,中央银行会成为鼓励投机和让少数人发财致富的手段。种植农场主居多的南部地区是共和党的势力范围。 作为各自政党的领袖,两位伟人的观点尖锐对立、分歧巨大,甚至成为“死对头”,根源在于两人拥有不同的社会理想、政治理念和建国方略。杰斐逊希望以农业立国,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汉密尔顿希望把美国建设成像英国那样的以发达的工商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强国。杰斐逊主张加大民选的立法议会的权力来有力地制约行政部门,汉密尔顿主张建立一个高度集权化的行政部门以有力地制约民选的立法议会。杰斐逊甚至说:“我坚信银行机构对我们自由的威胁比敌人的军队更严重。他们已经创造出了一个金钱贵族阶级,并且藐视政府。(货币的)发行权应该从银行手中夺回来,它应该属于它正当的主人——人民。”汉密尔顿则针锋相对,态度强硬并坚持:“如果不把社会上有钱的个人的利益和财富信用集中起来,这个社会不可能成功。国家的债务,如果不是过多的话,应该是我们国家的福祉。”杰斐逊则搬出了宪法,认为在美国宪法第一章第八节开宗明义地写着:“国会拥有货币的制造和价值规定的权力。”宪法没有授权政府批准建立银行的条文规定,因此批准银行法案是“违宪”的。汉密尔顿驳斥银行法案“违宪”的指责,巧妙地提出了“暗含权力论”和宽泛解释论。汉密尔顿认为,宪法授予政府的每一项权力中,就包含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的权力,这是暗含的权力,暗含权力与明示权力一样有效,联邦政府可以运用一切必需而可行的手段来实行宪法赋予它的政治权力,前提是这些手段不违宪,不违背道德准则,也不会与社会目标相冲突。 汉密尔顿花了大量时间游说议员,他晚上把有影响力的国会议员请到自己家里耐心解释。最终,参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了银行法案,而众议院也以39:20投票通过。本身就是南方庄园主的总统华盛顿也十分犹豫,国务卿杰斐逊和副总统麦迪逊则明确反对,并强调《宪法》没有授权国会转让货币发行权给任何私人银行。但华盛顿面对债务危机,亟须金融支持。汉密尔顿就债务问题算了一番账,这更使华盛顿总统倍感政府可能垮台的现实威胁。对金钱的渴望超越了长远的顾虑,1791年2月25日华盛顿总统签署了美国第一个中央银行的授权。美国第一银行的功能是为政府征收税款、储存联邦基金和发行货币,并将资金借贷给政府部门,同时为投资者提供资金来源,以起到资本血库的作用。这一授权无疑使联邦的权力凌驾于州政府之上,因为授权法案规定在美国第一银行营运期间不得再成立联邦银行,第一银行获得授权特许运营执照的有效期为20年。到期之后,由国会决定第一银行的特许运营执照是否延期。 P385-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