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1945年,南仁东在辽源出生的时候,家乡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下是一片疮痍,一大家人在昏暗的偏厦中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是什么影响和成就了他,使得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孩儿,一步步成为大国工匠,建设出了震惊世界的超级望远镜,重新定义了中国在世界天文学界的地位? 中宣部在2017年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南仁东名列一百位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员名单,被中央、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刘熙、大侠著的《放眼星空(时代楷模南仁东)(精)》以纪实文学的形式,从南仁东的出生写起,呈现了南仁东平凡又的一生。作者采访了南仁东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获取了许多珍贵的故事和资料,深度挖掘了“时代楷模”的成长之路。他不仅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的天文学家,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十分动容。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雪掩偏厦落星辰 1.出世:乱世里的童话 2.小学:妙手生花 3.初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高中:我只去清华、北大 5.大学: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第二章 在边陲落地生花 1.另类的存在 2.在艺术中初现锋芒 3.能工巧匠 4.困境见真情 5.挑战新科技 6.平凡生活中的不一样 7.再次振飞 第三章 但有进兮不有止 1.进击天文学 2.访学荷兰 3.客座日本 第四章 报效祖国 1.星空的召唤 2.路漫漫其修远兮 3.匠心之作 4.后时刻 5.留给世界的遗产 后记
导语 刘熙、大侠著的《放眼星空(时代楷模南仁东)(精)》介绍:二十二年,他埋首深山,躬行大地,为中国开“天眼”,看星河,把一腔心血,浇筑成举世瞩目的“国之重器”。我们重返他走过的山山水水,同他那些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友相遇,把从他们口中得知的故事,同对他的崇敬一并装进字里行间。这是“天眼”巨匠南仁东的成长之路,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暮年,他把无线电、计算机、土木工程、天文学等诸多学科,以及对书法、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的不懈追求,一项一项地装进饱满的生命,并最终化成了传奇…… 后记 “如果你足够坚强,你就是史无前例的。”当采写进 入尾声,我的脑海里总是不时闪现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 这句话。 2018年9月4日,我们穿过云海,跨越重山,从东北来 到贵州的天文小镇。尽管那时候,我已在无数资料中了解 了中国“天眼”的前世今生,在无数图片中端详过它的模 样,可当我一步步靠近它,看它从山林间一点点显露全貌 ,我仍不能自已地几度泪下——南仁东他何止是“足够坚 强”。 我想象着,就在我立足的这片土地,他曾无数次走过 甚至跌倒过。九百多级已经铺修得平稳整齐的台阶,让一 个个拾级而上的青年游客都望而生畏,当年那乱石密布、 杂草丛生的山路甚至没有路的“路”,他一个年过半百的 老人是怎么坚持走了十一年! 我想象着,如今这山间所有的美景,对另一个魂灵来 说既是告慰,也是遗憾。在我一个凡俗之人看来,任何一 个伟大的人物,首先是“人”,而后伟大。南仁东将毕生 所学毫无保留地凝聚至生命的最后二十二年,却在“天眼 ”“开目”前闭上了眼睛。临终前,当他不再是那台不知 疲倦的“永动机”,回归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时候 ,他的心情,许是“悲欣交集”! 经过几个月的采访和创作,我的情感已无法从南仁东 的事迹中抽离。 我们正式的采写开始于2018年5月28日。 “小南子造‘天眼’二十多年,人家活着的时候你们 干吗去了,现在他没了,你们都来采采采!” 这一天,八十一岁的张凤桐老人第一次接受我们的采 访,他约见的地点是在马路边——显然他并不打算与我们 久谈。在听我们做完自我介绍后,他有些激动甚至不太客 气地说了上面这句话。 对南仁东七十二年的传奇人生来说,世人对他的关注 确实来得有些晚了,而我们的采写似乎更要晚上一点,绝 大多数的采访对象面对我们的到来,起初都显示出明显的 疲累与抗拒。疲累是因为在我们之前,他们已经接待过一 波又一波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而抗拒是因为,这些人与 南仁东的感情正如莎士比亚说的那种“真正的友谊”,“ 你有伤心事,他也哭泣,你睡不着,他也难安息”——他 们全都像张凤桐老人一样,心痛于南仁东生前的“苦”, 认为所有的肯定和荣誉都来得太迟了。 但对“南仁东星”的永恒而言,我想,只要开始就永 远不晚。通往人心深处的确是一种艰难的历险,却更是一 场美妙的旅行。这几个月里,原本心怀芥蒂的受访者们也 许是逐渐感受到了我们的真诚和努力,开始一点点敞开心 房,把很多从未和任何人说起的故事讲给我们听,有的甚 至和我们成为朋友。他们大多已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 在采访进行当中,有的聊着聊着高血压就犯了,不得不赶 紧找个地方躺下,感觉稍好一点儿就又坚持坐起来;有的 为了给我们看看南仁东的油画,专程回家一趟,把又大又 沉的油画抱了过来;有的起大早给我们送来珍贵的老照片 ,还仔细地给照片做了标注,离开时赶上急雨却不肯接受 我们的雨伞,执意转身走进雨帘……他们有着最朴拙的倔 强,也有着最真诚的柔软,他们后来跟我们说得最多的, 一个是“谢谢你们”,一个是“你们一定要把南仁东写好 ”。到后来,他们甚至主动帮我们联系更多的受访者,到 成稿后仍有陌生的老人主动打来电话。岁月的无情让他们 头发斑白,岁月的有情却让挚情历久弥新。时光并没有吞 没他们的记忆,他们讲起几十年前的小事,仿佛就发生在 昨天。那些动人的故事在几个月里不断冲击着我,甚至超 越了“天眼”带给我的震撼。南仁东究竟留给他们什么, 才能让久远的记忆穿越半个世纪,依然如此鲜活? 《寻梦环游记》在探讨存在与虚无时说,真正的死亡 是世界上不再有人记得你。我们重返南仁东走过的山山水 水,同他的亲人相遇、同事相遇,同他的那些已经白发苍 苍的老友相遇,同大窝凼的村民和工人相遇,然后把那些 听来的故事,同对南仁东的崇敬一并装进字里行间,正是 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记得那个在书摊旁、路灯下读书的孩 子,记得那个在龙首山上仰望星空的少年,记得那个在边 陲小城风生水起的青年,记得那个为天文事业鞠躬尽瘁的 大国工匠……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一副副巨人的 肩膀在不断带来革新,于突破中创造新的奇迹,但人性的 光辉,可以超越所有有形的存在,成为永恒——这,正是 我们创作的初心。 只是,如今在稿件付梓之时,想到这些老人“你们一 定要把南仁东写好”的嘱托,我突然感到有些惶恐。我越 来越觉得,自己的文字在天地宇宙和无疆大爱之间,太过 无力和渺小了。 我想感谢那些接受过采访的前辈,愿意把那么多珍贵 的记忆交予我们;感谢贵州山区的乡亲,用当地方言努力 向我们表达着对南仁东的敬意;感谢大侠老师几个月间的 协同创作,与我不厌其烦地交流探讨;感谢景喜猷老师为 封面题字,把浩瀚星河书写于方寸之间。 也特别感谢《辽源日报》的记者陈兴权老师,他是我 们在南仁东故乡第一个拜访的人。早在“天眼”还在建设 期,他便得知辽源走出去南 精彩页 第一章雪掩偏厦落星辰 “漫长的、复杂的生活的路在我们前面敞开着,畏惧与悲伤无一所为,只有站起来才是上计。” 提起西安,人们自然会想到大名鼎鼎的兵马俑,水光潋滟的华清池,墨香飘古的碑林,供奉佛骨舍利的法门寺……不错,那是久负盛名的古长安城,现在的陕西省省会。 可能大家不大知道,中国的东北曾经也有个叫西安的地方,它坐落在吉林省的中南部,地处东辽河、辉发河上游,曾因煤矿产业繁荣,被称作东北的“小上海”。 然而,最终留给这里刻骨记忆的不是先秦时代的人类足迹,也不是满族发祥地的枝繁叶茂,更不是康熙皇帝的“皇家鹿苑”,而是令人痛心、血泪斑斑的“万人坑”——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东北曾沦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工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1945年,西安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穷凶极恶的日寇对西安长达十四年的铁蹄践踏终于结束了,生活在人间地狱的人们终于重见天日! 第二件是2月1日,一个属猴的男孩儿出生。他将在七十一年后,带领团队建造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重新定义中国在国际天文学界的地位。 这个男孩儿的名字,叫南仁东。 南仁东七岁这年,西安改名为辽源。 1。出世:乱世里的童话 “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没有王母娘娘星?” 1944年的西安,黑暗而寒冷。 日本侵略者的大皮靴,就像绑了敞着盖子的潘多拉魔盒,所到之处,罪恶便叮当作响。荒山中经年不息焚烧中国矿工的“炼人炉”日夜喷吐着黑烟,黑烟随风变幻出各种形状,渐行渐远,漫散至整个山区,看上去如巫师的斗篷,诡异中透着不祥。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便以武力强占了这里,残酷地推行“以人换煤”的“人肉开采”政策,疯狂掠夺着西安的煤炭资源。那些被奴役残害致死的数以万计的中国劳工如果还有家的话,哪一家不是沉浸在丧痛中?举家哀号,尸横遍野,这里是真正的悲惨世界。 已是端午时节,人们仍然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 离太阳出来还有一些时候,一位老妇人和她怀有身孕的女儿已经在龙首山上采艾蒿了。母女俩都穿着土色的旧夹袄,很是臃肿,不细打量,完全看不出女人的样子。整座山冷冷清清,早些年这个时辰的龙首山可不这样,大人孩子都会戴着香荷包,在山上说笑、奔跑。 女儿一边采摘,一边低声抱怨:“别人都不来了,就咱们来。” 是的,这里的人们似乎被侵略者制造的灾难销蚀了快乐的本能,家家户户都在紧闭房门,似乎这样就能隔绝横空的灾难。 母亲只顾自己往筐里摆艾蒿,没有理她。 女儿又嘟囔:“年年五月节采艾蒿,哪见什么好儿?” 母亲直起身,有些严厉地:“别说这丧气话!” 母亲见女儿不作声,语气缓和下来:“日子不好过,心里再没个念想,更没盼头了啊。” 女儿:“鬼子不走,能有啥盼头?” 母亲:“他们也有爹妈,早晚得回家。” 女儿:“这个走了,那个来,还不是一样?” 母亲:“我就不信,兔子还能占住狐狸窝?咱们今天多采点儿,避避这些外鬼!” 女儿没有搭茬儿,叹气自语道:“唉,我这孩子是个苦命人儿呀,这世道,投胎早了。” 两个人不再说话,看着筐里的艾蒿差不多了,就不约而同地坐下来歇息。 这时一对燕子飞过来,划了一道弧线又飞远了。 “燕子都来了,快暖和了。”母亲是个达观的人,转眼就忘了刚才的不快。 见女儿闷闷不乐,母亲挎起筐,大声地劝她:“赶紧走吧,别愁了,说不定你能在乱世里生个小英雄呢。” 女儿扑哧一笑:“妈,你就别哄我了,我又不是小孩儿。” 母亲指了指自己的胸口:“不是哄你,是哄这儿呢。这心啊,大人孩子都得哄。哄顺了,啥日子都能扛得住。” 俩人争抢了一下大些的筐,便互相搀扶着往山下走。生活的智慧,让两个人不觉间又有了好心情。 可回到家一进院,两个人又有些泄气了:都穷成这样了,哪儿来的英雄? 这是一片破土房,说是一片,是房和房都连着。中间是一座大一些的房子,它的左右和后面都外接了偏厦,就像一个母体仙人掌,外周长出类似的叶片,连成一体。院子处在洼地,下雨的时候会有积水,已被土灰煤渣一层层地垫起来了,房内相对变得更加低矮。踩着煤渣进门,立刻往下跌进一尺多深,黑咕隆咚的什么都看不见了。 老妇人提醒女儿慢点儿,她自己也眨了几下眼,才适应了里面的昏暗。 这时,从各个屋里跑出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有的管老妇人叫妈,有的叫姥姥,他们接过艾蒿,往门上、窗户上插。这个端午节,跟往年的没什么两样,除新插了艾蒿,跟平常日子也没有什么不同。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高粱米饭,就着咸菜,桌上除了碗筷相碰发出一点儿声音,便没有别的了。“食不言,寝不语”,在这个贫困的家里,是一直守着的规矩。 这时候,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儿把饭洒在了桌上,接着哇的一声哭了——父亲的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