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家庭阅读:“成全人”的教育活动 ——在海南省第八届书香节全民阅读推广论坛 上的演讲 尊敬的主持人先生,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朋 友: 应邀参加“点燃阅读星火,共建书香海南—— 海南省第八届书香节全民阅读推广论坛”活动,我 深感荣幸。下面,我根据论坛组织者布置给我的“ 命题作文”,结合自己阅读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和 大家分享两则故事和一点感悟。不当之处,敬请批 评。 一、别人家的故事 2016年4月15日中午,我参加中国高中六校联盟 校长峰会,到江苏考察课程基地建设,途经高邮县 城时,提议务必在文游台停留片刻,去寻访一下宋 代诗人秦观的文化踪迹,参观一下当代作家汪曾祺 先生的纪念场馆,呼吸几口先贤们曾经吐纳过的文 化芳馨。在文游台信步观赏时,手机一阵震动,一 看是北京某朋友的短信:“文化大师梁任公先生最 小的儿子、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粱恩礼先牛于14 日上午逝世,享年91岁。特此告知,谨致悲悼之情 。”寥寥数语,字字惊心,触动心怀。此后几天, 它引发了我悠长绵远的思绪。 我们知道,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启超先生及 其家族,实在是需要我们反复阅读的辉煌的篇章。 在梁任公的九位子女中,除梁思忠英年早逝,梁思 懿和梁思宁在青年时期投身革命与参加新四军,新 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行政管理干部之外,其他六个 子女,分别在文学、建筑学、考古学、经济学、图 书馆学、火箭与导弹控制系统等方面卓有建树,闻 名遐迩。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个个成为杰出 才俊的呢?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起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家庭教育中,梁任公不辞劳 苦、亲力亲为、甘之若饴地对子女们的阅读指导, 培养子女们具有通识的才学,以及养成阅读的习惯 、自学的能力、广博的兴趣、宽厚的学问基础等, 更是其重要的原因。我的书房里藏有《梁启超全集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文选》《梁任公年谱长 编》等著作,供我随时浏览翻检,披阅查询。而由 张品兴先生与林洙女士分别编选的两部《梁启超家 书》,更是我随手摩挲、反复阅读的文本。任意披 阅梁任公的家书,看到的大多是他对子女们关于阅 读、向学、修身的谆谆教诲与具体的指导,其中饱 含着作为一个伟大的父亲的浓浓的爱意,饱含着作 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的理性的价值判断,饱含着一 个文化大师的远见卓识与智慧才情。 比如,1923年5月7日,梁思成因遭遇车祸受伤 ,须住院两个月进行治疗,梁任公告诫儿子在住院 期间,要乘机系统地阅读几部国学经典,以奠定自 己坚实的学问基础。他写道:“吾欲汝以在院两月 中取《论语》《孟子》,温习谙诵,务能略举其辞 ,尤于其中有益身心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 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 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苟子》则益善。……《苟子 》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苟子集解》。” 言之凿凿,诲子不倦。不因爱子受伤住院就骄纵惯 养、放任自流,而是悉心指导其珍惜光阴,阅读经 典,汲取智慧学识,补充精神养分,以便修身进益 ,日后能够厚积薄发,有所建树。 1927年8月29日,梁任公在致求学于宾夕法尼亚 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的信中说:“思成所学太专门 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 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 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 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 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 ,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 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 ,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遇的幸福, 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 ,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 ,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 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 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 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 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 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从中可以看 出,梁任公对于子女所施予的教育,是通识教育, 是全才教育,是博雅教育。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将 来不管从事怎样的专门学问或专业研究,都必须要 有宽阔而深厚的学问基础、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热爱生 活、创新生活与享受生活的能力,因此要多读书, 多读一些陶冶美好性情、提升精神境界的有趣味的 书。在信中,梁任公对子女谆谆诱导,反复陈词, 以己为例,现身说法,用心用情,一切皆出自肺腑 ,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父亲的宽阔的胸襟、如炬的 目光和仁慈的心肠。令人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诗句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 狂啸者,回首时看小於菟。”(《答客诮》) …… 三、个人的点滴感悟 在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我们也迎来了第八届 海南书 目录 耕书琐谈 去明斋喝茶 丙申年阅读计划 情人节得《书衣文录》略记 “庾信文章老更成” 孙犁先生与《中国小说史略》 云卷云舒任去来 《金陵琐事》之琐事 《劫中得书记》之得书记 流沙河先生的“病中之吟” 《买书记历》阅读札记 岂止“一锅白菜”而已…… 青山在远,秋风欲狂…… 《我来晴好》题识 不妨养草 俺也说《聊斋》 《笑我贩书》读后 大师首先是通才 淳厚而美好的人际关系 懂教育的“军阀” 民国教育的魅力 考试与人性完善 贵在持恒 钱穆笔下的瞿秋白 读《秋风背影》 读《失乐园》(附记一则) 读《行囊有书》 再读《行囊有书》 读《香港寻书》 购《徐懋庸杂文集》随记 题台湾版《中国历代战争史》书后 题魏明伦《巴山鬼话》扉页 伍立杨先生馈书略记 沪上访书随记:《孤灯夜话》 访书不遇随记 行走是阅读的延伸 何妨吟啸 家族之责任 鲁迅撰写的售书广告 董桥的怀旧文童 董桥《一纸平安》读后 漂亮 “天下一高” 吴昌硕先生逸事 最后的贵族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题识 游鲁迅博物馆并得《品味书简》略记 方宽烈:“与时间抢书”的人 怪僻之人,则多有惊世之举 《笺注——二十作家书简》读后 京剧唱词 读《蔡其矫书信集》随记 钱君匐先生 签名 周末理书札记 书札一束 读《崖州志》 邂逅郑愁予先生 读《张充和题字选集》 在异兰堂谈溥雪斋贝子 耕读,吾之家风也 家庭阅读:“成全人”的教育活动(代跋)
精彩页 《劫中得书记》之得书记 郑振铎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颇具影响、辉映时代的文化大家,在文学研究、文化创作、文学翻译、文物品鉴、组织开展文化运动等方面,建树甚多,厥功至伟。其倾力所著之《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皇皇巨著,既具有学术研究开创之功,且影响至今,沾溉当代。作为一位慧眼独具的知名学者,仅以其访书、购书、淘书、藏书、鉴书之非凡阅历,亦足以垂范后人,作高山仰止观。当时,抗战军兴,艰苦卓绝,烽烟熏人,狼彘遍地,先生与诸多富有良知与正义感的文化学人一样,或避居沪上,或往返各地,奉献绵薄,救亡图存。然而,作为一名挚爱传统文化的学者,则稍有闲暇,生活中略得片刻安宁,甚至于战祸绵延之罅隙间,亦不失读书人的本真底色,以访书、淘书、读书为务,并将其过程与感悟逐一记下,取名《劫中得书记》,刊发于当时开明书店所编辑发行的《文学集林》中,获得了时人的交口赞誉,影响甚为广泛,被誉为漫漫长夜里的一点温馨的渔火,是照亮读者心头的希望之光。当时,便有许多文化人渴求得到该书之单行本。据著者自述,开明书店也确实已将其排印成书,并打好了纸型,但不知何故,终没有开机印刷,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印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乙未深冬,旅次沪上,会议间隙,遥忆先贤风雅旧事,不免逸兴遄飞,心动手痒起来,遂百度搜索沪上淘书之最佳去处,然后按图索骥,只身前往,地铁两三转之后又徒步百余米,果然寻到了福州路之淘书公社。该书铺,以出售旧版图书为主,内阔数楹,书架联排,虽乏珍本,贵在丰富,且每册均有折扣,颇适合贫民书虫如我辈者流连徜徉。于是,逡巡之,徘徊之,目光聚焦,集中心智,搜寻一个时辰之后,颇有中意者二三,值得纳入囊中。其中最令我动心者,就是郑振铎先生所著的《劫中得书记》一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32开本,封面清丽雅素,版式典雅大方,印制漂亮,颇为不俗。此书,余向往者久矣,许多年来仅从文化界衮衮诸公忆旧文章之引述文字中窥得斑纹一二,未见全豹也,至为憾事,今终见尊容,真可作“幸甚至哉”之咏叹。况该书售价仅有十四元整,不及原书价格一半,亦超值之宝物。立于书架旁侧,迫不及待之下,信手披阅,映人眼帘的便是如下一节文字: 余有志于编刊明曲,获此,得助不少。初,余于课余偶过中国书店,遇(金)性尧,立谈甚久。夜色苍茫,灯火逐渐四现,正欲归去,抱经堂主人朱瑞祥忽携数册破书来,要郭石麒鉴阅。余久不与之交易,姑问有何好书。彼云:新从杭州收得此数种。略一翻阅,赫然有《乐府先春》在,首附插图八幅,为黄应光所镌,图中人物,古朴类唐画。书分三卷,首卷有套数二十,上卷有套数六十五,下卷有套数五十七,题松江陈眉公选,其刊刻年代当与《吴骚集》约略同时(万历四十年左右)。余得之,不忍释手。询价,索金五十。立即收得,不复踌躇观望,盖一失之,即不可复得也。方斥售“曲库”中物大半,精本尽去,不意乃复得此,诚自喜!中有俞羡长、姜凤阿、郑翰卿、朱射皮、李复初等十余家曲,皆他处所未见者。抱书而归,满腔喜悦,不复顾及餐时已过,饥肠辘辘矣。 此段文字约写于1940年春间,时日祸深重,战事方殷,著者作为当时文化界领袖人物之一,救亡图存,不遗余力。然其于战隙之中,偶得小闲,便操起旧业,赓续文脉,津津于淘书藏书著书一途,真文坛壮士,人间良知也。阅读此段文字,既可于荒寒凄苦之烽火年代得温馨一缕,更可预见中华民族之薪火相承,血脉文脉,汩汩奔注,渐流渐宽,发扬光大,垂于不朽者也。 随手再翻该书,恰是著者所作的《新序》一文,默然诵之,文字清丽曼婉,唇齿间馥郁美妙,于瑟瑟寒冬之中不禁热浪涌腾。著者写道:“有的人玩邮票,有的人收碎磁片,有的人爱打球,有的人好听戏,好拉拉小提琴或者胡琴。有的人就不该逛逛书摊吗?夕阳西下,微飕吹衣,访得久觅方得之书,挟之而归,是人生一乐也!”该文著于1956年8月7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该书再版时所写的文字,当时著者已贵为国家文化部高级官员,然诵其所著文字,无一套语,无一官话,无一俗字,而是满腔真诚,赤子情怀,有真性情,见好品格。对照当世某些官员道貌岸然之嘴脸,其高下雅俗立时可判矣。惜乎郑振铎先生两年后率团出访途中,遭遇不测,机毁殒命,虽属壮烈,诚为惨事,不仅当时其众多师友学生闻讯悲伤,号哭欲绝,便是后生如我辈者亦扼腕叹息,不禁默念“百身莫赎”之悲辞也。叹叹。 余喜读书,亦喜淘书,并连方家所撰访书淘书之美文一并喜之。因此,唐弢先生之《晦庵书话》,黄裳先生之《榆下说书》,阿英先生之《城隍庙的书市》《西门买书记》诸大作,常置于几榻之侧,便于清闲时随手摩挲也。今又淘到久觅方得之《劫中得书记》一册,其快乐何如哉!吾人何幸,生活于宁静繁盛之时代,远离硝烟,不见凶顽,既可端起碗来吃肉,又能放下筷子骂娘,工作 导语 《明斋耕书录》系马向阳新著文化随笔书稿,文笔叙述重在录实记言,间有抒怀感事。札记内容涵盖了作者读书、访书、淘书、得获名家赠书珍而藏之的经验心得以及在生活中、交友时的形容踪迹。 本书记录描摹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实景,借此抒发作者内心嗜书的真性情。书名 “明斋”源于作者书舍斋号。 序言 释“耕书” 道“明斋” 案头摆置,系我兄向阳新著文化随笔书稿,文 笔叙述重在录实记言,间有抒怀感事。札记内容涵 盖了作者读书、访书、淘书、得获名家赠书珍而藏 之的经验心得以及在生活中、交友时的形容踪迹。 向阳,狷介书生,明心见性,知行兼融。其于 公庶羁旅间抽暇思考,在节期假日里伴茗执绋,通 汇过往,对话当下,激扬文字,晴耕雨播。笔端纸 面,描摹的是身历亲为的生活景致;字里行间,昭 显着他自在内发的嗜书性情。书册所载,部分篇什 曾在《中国教师报》《姑苏晚报》《杭州日报·副 刊》《海南周刊》等报端发表,多数文字尚系首度 见刊。 阅览著述,先解书名。书题缘自书舍斋号,款 款曲曲皆通心结。书斋名之以“明”,向阳自许“ 三意”,日“向阳秋月,伉俪情笃”;日“斋室面 南,光照充足”;日“浸润经典,净心脱俗”(见 《明斋读书记·自序》)。敝者帚见,斋号见命以 “明”,尚可寓寄日月满盛、辉彰耀炳、照临四方 、著见无晦诸般意蕴。作者时以斋号自况,寓颓世 自洁,温良见高的朴素心性;抒大隐于市,不与人 争之清流念想。寄惬“明斋”,借举向阳兄颇喜念 诵的陈眉公小品联句便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 处净土”(明陈继儒:《小窗幽记》一七〇)。向 阳居清净斋舍,隔市井街衢,凭甚风扫瓦,任老雨 叩窗,闭门静处,不辍笔耕,遂有这《明斋耕书录 》(下简称《耕书录》)稿定集成。 向阳自撰《题记》以“曩时耕作的是农田,今 日耕作的是书册”切点《耕书录》题旨,言表人生 快意莫过“耕书”,又以《耕书琐谈》文句副划“ 耕书”层级:一人单处默读谓“独耕”,二人共同 阅读谓“耦耕”,沙龙雅集形式的多人研读则以“ 群耕”类纳而归之。 “耕”为形声字,许慎解为“犁也。从耒,井 声。一日古者井田。”(《说文·耒部》)偏旁之 “耒”形象为手执曲木下夹犁土器具之人,“井” 为商周井田,“耕”即人执垦具犁田。先民田作, 人耕谓之耕,牛耕谓之犁。甲骨文字早有“稽”字 ,《说文》解作“帝耩千亩也”,“天子诸侯所耕 田,借人力以终之”。《诗经》中的“千耦其耘” 所记亦是人耕;宋人叶梦得所说“耦用人,犁用牛 ”也是此意。 《论语·微子》记孔子周游行至陈蔡间,见隐 者“长沮、桀溺耦而耕”,遂遣子路问津。“耦而 耕”讲的是两人并立或者相向而耕。“耦”义同“ 偶”,可作“合”“谐”“匹”“配”诠释。有趣 的是,古人草创文字,竟还特地造出—个“辈”字 ,表解两牛相向犁田剖土这般具象。 农事“耕”器为耒,述作“耕书”则须笔具。 “笔”的本字为“聿”(《说文》有解,“聿:所 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笔”“笔”两种写法均为后起异形。《说文·聿 部》收字仅有6个,除“畫”(简化字形为“昼”) 字释义“日出中正”外,余者多与秉笔书写相关。 至于“簟”为“书具,秦蒙恬所遗”(《广韵》) 的物事记载,已有考古实出确证乃为虚妄传说。 笔录言述,著于竹帛简牍、载于纸草册页谓之 “害”(简体字形作“书”)。书字衍义“抒”“ 舒”,故向阳所谓“耕书”亦能假为“耕舒”,个 中惬意,若非亲躬亲历则无以说计。然而,“耆” 之本字“箸”所指竟是“饭荚”(食具“筷子”, 纯然庶物),此一古今义迥别殊异的语词现象现代 人恐难及料。 “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苟 子·荣辱》)向阳为人,不羁名缰利锁,无畏骇浪 惊风,情喜白酒靓面,性忌黑金晦心。身为教育专 家,行政管理成绩斐然,教学研究术业精工。间有 余裕,舒淡阅读,清赏燕闲,雅趣耕书。案头存文 意,笔端寄诗情,手谈笔撰,漫衍人生。 精魂空间,灵性环境,向阳“明斋”诚为“奥 室高阁”去处。称作“奥室”,谓其“既有图书鼎 彝之属,更谐高雅绝俗之趣”;言其“高阁”,并 非单指斯处位于高厦顶层,且因“阁”字除作“官 署”“闺房”解读,殊多以命藏书处所(如汉时“ 天禄”“石渠”,清季“文津”“文渊”)。“阁 斋”本就书楼别称。“阁束”者何?书册是也。 “明斋”名盛,胜在境界、情致。文房清供, 氤氲书香,列井然澄明,衬规范幽寂;雅集高质, 清茶香茗,无腹诽心谤,有慧觉良知。“明斋”是 个群——志趣相投一拨儿人。书友们欣悦荟聚,相 斟相酌,续道继绝,微言大义论《春秋》;究始穷 终,览盛察衰读《史记》。同人间坐而论道,互砥 互砺,剖惑析疑,道藏佛典解玄理;检索钩沉,经 史子集释文章。传旧义浅析深覃,举新解起废补敝 ,会通中西古今,开心交流习得,这边的天真浪漫 ,那厢里泼皮讨厌,理屈者面红耳赤,词穷者冷齿 霜颜,全不顾雅稚温良,皓首童颜依旧孟浪本性, 淑女鸿儒照样少年轻狂。 辛卯年为向阳《渐远的风雅》潦草序文,发愿 “期待着能从更近的距离阅读向阳”。近时得缘, 忝人了“明斋”门墙,就“耦耕”,列“群耕”, 脱却浊流赴清流。 那日,“明斋”友众从早年热播的辫子戏《宰 相刘罗锅》起讲,话题渐次转向明清易代官制传承 。笔者认为有鉴明朝宰辅专权、宦官干政的厄史教 训,清代于制度上不设宰相专权,不使后宫干政, 宫斗剧不过是瞎掰戏说。向阳发问:“当年课上春 祥老师讲过的‘明谓太祖训令不置相宰’,还记否 ?”虽知李善长、胡惟庸执左相于前,朱重八罢相 自兼在后,却犹记洞庭吴中坐落有“明朝宰相”王 鏊故里,且位于桃花坞街道景德路的“王文恪公祠 ”距我曾经寓所仅隔咫尺,莫非记忆有误?粗婢钝 汉,无透中边,立时语塞,只有噤声。 为辨正误,欲浇块垒,步陟太湖东山。 标识赫然: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 的故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太湖 第一古村”。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 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 阅览“惠和堂”书壁,确知重臣王鏊身历成化 、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所授职官有翰林院编修 、吏部左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其中 并无宰相职务。向阳所言“太祖训令不置相宰”凿 凿无误。唐寅楹联实以官称作喻,仅“相当于”“ 享受同等待遇”而已。千里赴“耕”机,明白一个 事理,苏州话讲就是:蛮适意! 旧制时文八股,正文之前有“破题”“承题” “起讲”部分,旨在附会明题。这般俗称“冒子” 的文例恰与各类著作的前序后跋功能肖似。“序” 字本义“东西墙也”(《说文·广部》,“叙”“ 续”“绪”皆是衍辞)。作为庭院的外围边厢,序 (墙)在功用上能爿连廊庑却不接厅堂;书序亦同 ,文辞纵有水月镜花抑或空谷足音,作用也是正文 的袼褙裱衬。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在论及萧统《文 选》所编文学体式的文章中将“序”界定为“用简 短而文雅的但不押韵的散文写的文学前言”,把控 可谓精准。 乙未岁梅子黄时,曾给“明斋”前续之《读书 记》小言为序,留下了“期待向阳斋中更兴,耕播 稼穑再度芒种”的念许;当下《耕书录》杀青,向 阳复嘱再攒小序,乃得幸于付梓前捧鉴斯文。 明斋耕书,人雅文质,文如其人且又不如其人 。 王燕谨识 丁酉年枫叶红时于姑苏木渎天平山麓
内容推荐 《明斋耕书录》系作者马向阳先生的第四本文化随笔文集,内容所述多为实录,间有抒怀。涵盖了作者访书、淘书、读书之心得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友交流时的切身体会。作者于公务劳顿中忙里偷闲读书思考。每日耕书数页,详加圈点,精心耙梳。于节期假日时寄情文字笔耕不辍,春华秋实,积少成多,快意知足。借阅读,作者既与历史对话亦同现实交流,借写作,作者将从书中得到的内容取其精华后又融入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