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人们熟知他对党的理论、组织和政权建设方面的巨大贡献,但他漫长的军事生涯却鲜为人知。刘源著的《梦回万里卫黄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视频书)》围绕刘少奇在国防、军事和军队建设方面的丰功伟绩,从子女、军队领导的独特角度,以简洁、浓情且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党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以及刘少奇同毛泽东、彭德怀、何葆贞、胡志明等老战友的关系,作了精彩梳理。其中不乏独家掌握的史料及补白新解,并以独立视角来评析提问。 为激发青年一代尤其是当代军人对历史的感悟,在文风上努力做出新尝试,融历史文化和当代词话于字里行间而精练浓缩讲述,或许可为严肃的史学园地增添一抹清新隽永的芳香。更值得推荐的是,书中强调人民群众和领导集体的决定性历史作用,可谓追忆先辈著述中绽放一朵亮眼动人的奇花。 作者简介 刘源,1951年生于北京。1955年入北师大二附小幼儿园,1958年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1964年入北京四中。遵父命,利用假期在中央警卫团、北京公安总队连队锻炼,1966年“文化大革命”停课到野战军当兵半年,后退回北京四中参加“斗批改”。1968年底分配到山西省山阴县插队,1976年进北京起重机器厂当工人,1978年春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82年初到河南省新乡县任公社副主任、副县长、县长,1985年初任郑州市副市长,1988年初任河南省副省长。1992年奉调任武警水电部队政委,1998年任武警总部副政委,2003年调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2005年任军事科学院政委(兼任一些军事学会、兵法研究会领导),2010年任总后勤部政委。被授予武警少将、中将警衔和解放军中将、上将军衔。曾任县、市、省、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十八届中央委员。2015年底退出军职,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目录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 低潮撑持 忍辱负重 挺身而出 拼死抗争 全程长征 绝地逢生 独闯白区 掀天揭地 营救战友 建功华北 白区春秋 游击战争 路线是非 决定国运 逐鹿中原 正党保民 开辟苏北 挥师东进 左右生死 力挽狂澜 实践真知 故地新生 战友佳话 历史选择 众望所归 乾坤翻转 盖世奇勋 遍世英雄 横扫千军 人民天下 卫我国防 倾世之力 不忘初心 死而不亡 视频索引
序言 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 一。少奇同志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 大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我在延安时期曾聆听过他 讲课;新中国成立后,又在他领导下工作过,因此受 其教育和影响颇深,一生受用。 1935年冬,我在北平参加了“一二·九”学生抗 日救亡运动。少奇同志领导的地下党组织,高举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纠正了党内关门主义错误,掀起 抗日救国新高潮。我同其他青年学生到国民党二十九 军丰台营地宣传抗日,教唱《大刀进行曲》,学习基 本军事技能。“七七事变”后,少奇同志领导的北方 局党组织发出“脱下长袍,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 我又同其他青年学生一道走上了抗战前线,壮大抗日 武装力量,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支持。 1939年7月,我在马列学院工作时,少奇同志到 马列学院讲课令我难忘。当时,少奇同志从竹沟中原 局返回延安参加中央召开的会议,就住在张闻天同志 隔壁。我奉张闻天同志之命请少奇同志到学院讲课, 他欣然应允。少奇同志充满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党内 生活经验的演讲,引起学员们的热烈反响。前来听课 的人很多,课堂只好从小礼堂搬到了大操场,前面放 一张桌子,少奇同志就站在桌上讲。学员们听后意犹 未尽,互相传抄笔记,我也记了厚厚一大本。此后, 少奇同志应张闻天同志和学员们的请求,百忙中整理 了部分讲稿,予以发表,这就是著名的《论共产党员 的修养》。这部党建理论著作,丰富了党的理论宝库 ,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然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源同志的这本书,记叙了父亲少奇同志革命生 涯许多感人故事,读来令人感受到党领导人民所走过 的光辉历程来之不易,更加值得珍惜。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所指出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 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重温少奇同志辉煌历 程,领悟一名坚定的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 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们工作学习会 有启迪教益。
导语 刘源著的《梦回万里卫黄保华(漫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视频书)》再现老一辈的个性,表现故事的鲜活性,力图在叙述上轻松点、通俗点,以新针脚缝合旧貂裘、改旧诗词附会新文意,在文字上作点新试、破点规矩,或许可对史实激发些新感悟? 为便于理解,史实外加了些背景介绍、意义概述和简单评价,少不了保留些子女的感情回顾及点评,尽量注意党史上掌握的分寸,也阐述些独见而非共识。 精彩页 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 朱德总司令赠诗云:“少奇老亦奇,天命早已知”。 父亲刘少奇的一生,与国防、军事和军队有不解之缘,紧密相连。因为在他成长生活的年代,这是无可回避、至关重要的;于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又是不可或缺、生命攸关的。 旧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丧权辱国、受尽欺侮,列强分中国,混战遍南北,国人首先感觉到的,最痛心切身的,就是要保种、要救亡。父亲自幼,最着迷的故事,是岳飞的精忠报国;最喜爱的诗句,是“何须马革裹尸还”;最崇拜的偶像,是黄兴、蔡锷、孙中山。不满17周岁,他就领头参加“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毋忘国耻”“不当亡国奴”的抗议游行,并给自己改名“刘卫黄”,意为“保卫黄种人”,捍卫炎黄子孙。他给第一个儿子起名叫“保华”,同样是保卫国家、保中华民族之意。卫黄保华,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后辈的重托。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家中,相当多人都进过早期军校,如讲武学堂、黄埔军校。1916年秋,刘少奇不满18周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时值军阀混战时期,湖南省督军谭延闿建此校,开学不满一年(1917年秋),谭督军下台,引来各派军阀抢夺,讲武堂变全武行,成为枪炮交火之地,转眼只剩断壁残垣,师生们作鸟兽散跑光光。军校都葬于混战兵灾,可想其教员学员之刻骨铭心。“刘九书柜”卷走不少兵书课本,回家研读。 1919年夏初,父亲在长沙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跑到北京参加“五四运动”。当时各种思想流派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流行,令人目不暇接。他接受各种革命思想的冲击,同时也没耽误报考大学。不久,几所著名大学录取通知来了,另类尴尬缠身:他高中北京大学,却出不起学费;陆军兽医学校倒是全免费,但对三年前就考入讲武堂、又被打出来的“高才生”来说,恐怕吸引力不足。 8月,大规模的青年运动又起。这批真闯荡、半流浪的青少年,真投身、半卷入革命的大洪流。父亲后来回忆:“当时是暑假,天津的学生也有不少到了北京(周恩来也在,但当时刘、周并不认识),曾在天安门举行了很大的示威,并在天安门露宿了几天……从此开展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五四运动最大的直接成果”。 同时,父亲直接找当时的教育总长范静生,经介绍进入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的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半工半读,争赴法国勤工俭学。十个月里,他学习到大量影响一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业结束时,直皖军阀混战,铁路中断。两个月后的1920年8月,饿得半死的老“北漂”刘少奇,才从北京回到湖南。 这时,前两批留法学生被强制遣返回国。22岁的父亲白忙活一年,赴法“全泡汤”了,但闯荡一年的“心”却已难收。此时,《大公报》刊出的一则消息吸引了眼球:“俄罗斯研究会”组织赴俄留学,由长沙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负责。父亲就直接上门。他后来叙述:“从前听说过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又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个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没有找到出路的人惊醒了。特别是在中国,我们那时感觉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晓得往哪里跑,这一下就有办法了”。“在一九二○的冬天,即由湖南一位相信社会主义的老先生贺民范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又由长沙到上海。进了当时青年团及陈独秀等创办的外国语学校”,上留俄预备班。 1921年春,刘少奇与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一同前往莫斯科,航海登陆、跨西伯利亚冰原,跋涉三个月才抵达。7月,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就是军事。中国学生最急切想要学的,正是苏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的理论和实践。 那时,苏联尚未建立。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割地退出世界大战后,十多国干涉,白匪、民族匪帮肆虐,苏俄内战正酣,城乡破败、经济凋敝,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比士兵、市民还差。目睹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焕发出巨大的热情,打胜残酷的战争,克服深重的苦难。父亲被“崭新的精神面貌,深深地感动了”,近四十年后,他自述:“我们开始懂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和它的深刻意义,增强了我们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和坚定性”。1921年入冬,刘少奇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春,父亲带领我党首批“留苏生”“海归”返国,自称“从西天取经回来,经不多就是了”。这本“经”,一言以蔽之:武装工农,夺取政权。(P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