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美国读文理学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津瑞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宁静小镇上的大学

DePauw University(迪堡大学)原来的名字叫Indiana Asbury University(印第安纳阿什贝瑞大学),是由一位叫丘奇的卫理公会教徒建立的。当初选址在Greencastle是因为社团组织大力工作,筹取了25000美金来说服卫理公会教徒在这个偏远的边际小镇建大学。1837年1月10日印第安那州议会(Indiana State Assembly)颁发了建校的许可证,同时,学校的第一块基石也是那一年建立的。

Greencastle是一个很宁静的小镇,全镇人口在2000年还只有9880人,而我们这所大学的人数却占去全镇人口的五分之一。这里远离尘世喧嚣,常常被大城市的人们所青睐,充分体现了一种后现代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大家现代化生活都过烦了,厌倦了,会选择跑到这样的小镇上来休闲消遣。在镇上经常会碰到德高望重的著名大学教授来这里度假。

美国大多数文理学院都坐落在这样的僻静小镇上,学校规模不大,看上去会很不起眼,但却常常能收罗很多从哈佛、耶鲁、斯坦福大学来任教的教授,他们会卖掉在波士顿、纽约、加利福尼亚的房子来到这里,找一块田地,教教书,做些自己所喜爱的专业研究,由此也可以享受着很安逸的田园生活。有一次,我和同学在小镇上,就偶遇这么一位教授,顺便问起他为什么会找到这样一个小镇,那位教授回答说:“因为我知道这里有一所DePauw大学,途经这里过来看看。”

我同学随意的一句话:“这里可比纽约好多了,适宜人们居住。”没想到那位教授正是从纽约来的,他大笑起来:“我就是从纽约来的!这里确实比纽约好很多,淳朴的居民和安宁的环境无与伦比!”

有一天下午,我坐在一家叫“Almost Home”(快到家了)的餐馆吃饭,餐馆内装修精致,十分舒服的西式风格,只有在餐馆门口处有一扇小小的窗户,透着看出去,就看到绿油油的灌木丛,白白的栅栏,街边一辆红色小跑车,还有后面一座洋式小楼,最重要的是有灿烂的阳光斜着映进来,让人觉得这就是最美丽的生活。

无形的现代化大手还在世界四处拨弄着,整修着一切不符合现代化标准的地方,骚乱着人们宁静的心灵。全世界依然在浮躁中挣扎,在飞尘砖块中卖骚弄舞,人们有时不得不为追求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和心情而努力。好在我们学校处在这样偏僻而宁静的小镇,处于一个可以让人心情舒畅的环境。至于你内心能否宁静,就看你自己了。

老实说,这是一座宁静但并不足够优美的小镇,镇上的房子甚至有些老,也有些旧,也不是总充满浪漫气息,但是,我总是可以感觉到它的优美,也许动人心弦的正是它宁静的美丽。

我有一个南昌的朋友,学习很不错,2008年被保送到山东大学,这也是他所向往的一所名校。没想到,报到后的他非常失望,他所在的学院,住在山大最破旧的宿舍,陈设简陋,厕所也不卫生,就禁不住问辅导员为什么这里的条件这么差?辅导员语重心长地回答:“脏点、破点怕什么,你看看外面的树有多粗!”朋友却嘀咕了一句:“我又不住在树上。”

的确,看一所大学的历史底蕴,就要看学校的树木。我的大学,这所栖居在宁静小镇上的校园的树木也具有百年痕迹。我曾在学校网站上的“Pictorial History(图片历史)”链接中摘下这幅图片,这是建校初期East College(一幢楼的名字)的照片,当时的树木细得当然不用说,更明显的是地面的草坪差不多是光秃秃的。170多年后的今天,East College已经历了好几次的翻新,而草坪、树木愈发地繁荣茂盛了。

校园区域内,每一片大大小小的地方,几乎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带有百年岁月的印记,这时候再提到“宁静”这个词,就不仅仅是来形容环境的,更是来描述学校的定性。几乎所有的美国文理学院的规模和定位都差不多。我们学校从建校初就是2000多人的规模,维持上百年,如今我们是第172届学生,还是2000多人。学校不扩建、不扩招,而且这种大学只提供精品本科教育,百年后,它还只提供本科教育,没有研究生或博士院。学校把最初办学的目标一致保留到现在,这种尊重传统、保护传统的精神,就逐渐形成了现在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Liberal & Art Education(博雅教育),这就是所谓的定性。校长不会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为怎么扩建扩招而发愁,不会为新校区那空荡荡的、一棵树没有的8000亩地而发愁,不会为只有几本杂志的大型图书馆而发愁,不会为一个只有3名教师和上百名学生的心理学系而感到不妥。

任何正常事务的发展模式,一旦进入国内好像就容易走向极端,被中国化改造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大学合并的结果,是湮灭了很多历史名校的美誉,它们只能被可怜地命名为某某大学、某某学院。只要有一所大学成功,其余的纷纷效仿,让人根本找不到一所名副其实的“宁静”大学。大学丧失了定性,自然就会乱了教育风气和学习风气,这样谁的未来都会被死死地套上一个疑问号。

我们看到发达社会引领了全球的发展,在追求开拓创新的风气引领下,也带来了后来者盲目粗糙的效仿。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这些都是建立在上百年2000人规模的学校上面的,建立在遵循传统、维护传统的定性上的。飞快的发展脚步,需要的也许不是满脑子恢弘的想法和激进的口号,而是一种能守得住旧、冷静处事的价值观。

大学宁静不仅仅因为它位于一座僻静的小镇,一所没有粗壮大树的大学即使位于再僻静的小镇之上,它也是浮躁的。

P3-7

书评(媒体评论)

津瑞就读的美国文理学院是个充满惊喜的地方,20人的课堂,近200年的历史,2000多人的规模,却能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ESPN创始人等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这种“先育人,后育才”的教育体制确实蕴藏着巨大能量。大学四年,津瑞不仅完成了自身人格和品行的修炼,也验证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书中他从一个留学生的角度,详细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中对留学生涯的认知和感悟,会对有留学意向的孩子及家长有很大的启发,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

——张纯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副编审

五年前,津瑞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安详、睿智的孩子;五年后,我看到了一个成熟、理性、富有思想的年轻人。从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国内读大学的学生难以表达甚至不曾考虑的问题,比如“同性恋”问题,甚或可以由“一把钥匙”想到道德、生命层面。他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留学生的真实生活,也给眼下的出国热泼了一盆“温水”,如果出国留学缺乏心理准备、知识储备和坚强意志力,可能会挂科、被劝退或自暴自弃。借此机会告诫国内求学的孩子及家长们,脚踏实地,切忌浮躁,做自己心目中一个伟大的“神”。

——马永清 山东潍坊一中语文教师 作者高中班主任

津瑞是一个心地洒满阳光、对人宽容、对事积极的留美大学毕业生。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新视野、新思维、新方法,为有意安排子女出国学习的家长提供了新资讯。他勤敏于接受西方教育而不丢弃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素养,对事对物有自己的哲学思考。他的文字平实自然,正如他做人朴实本真,叫人喜爱。

——孙晓平 明天出版社 编审

后记

为什么书中大部分文章讲述了美国教育的优势,而毕业后的几篇文章却提到“美国教育不值”呢?我在最后的文章中也给了大家一个建议,就是“本科在国内上,硕士出国上”。只因为“金钱”的问题还是不可忽视的。投资上百万,回报一张国外文凭,这笔教育费用是国内的几十倍。而且,任何毕业生都要经历初入社会的摸爬滚打,一切也要从基层做起,尤其针对日益壮大的留学生大军,仅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说,这笔高额投资的前景也不十分乐观。

“海归”啃着啃着就把自己啃成了“海带”,巨大的留学投资不能保障一张绿卡,也不是一张前程似锦的通行证,更不是免费附加的一份终身无忧的保单。这就是留学。它是一种选择,是一条出路,同样也是一股随波逐流的热潮,如果不能冷静地理性对待,这很有可能是人生一笔难以回收的投资。反过来说如果大家过于理性,非要用“金钱”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花费上的留学利益关系,那几乎所有人都要放弃留学梦了。因此不要把视野拘泥于“金钱”之上,摒弃过于功利的心态,也许又会发现更多的留学价值,留学的确又是一笔超值的投资。

2008年刚到学校不久我们就迎来了国际学生文化节,作为来自中国的新生,我们全体男生上报了一个节目,虽然只是集体合唱《中国人》,但意义深刻。那天我们着装整齐,个个精神抖擞,一曲《中国人》唱出了中国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这种身处他乡的感情共鸣是在本土上大学的学生所不可能感受到的。一旦远赴重洋,每位留学生都会体会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每个人的那颗赤诚的爱国心总会被燃烧得更加炽热。无论与人交谈,还是在公众面前的展示,中国留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觉醒会不自觉地油然产生,这也是在本土上学的学生所难以拥有的。

另外,没有出国留学经历,就不会体会到严格淘汰率的教育指标。我们大学是印第安那州毕业率最高的学校,她的毕业率仅有85%,其他很多大学毕业率会不足五成。苛刻的课业指标对于美国学生也是很大的压力。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就不会感受到小班授课带来的师生亲密无间、课程严密紧凑的学习环境。对于一个班级平均人数不超过20人的学校,教授会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和面孔。他们可以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这对学生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学生不可以“虚报出勤”,作业也不能“蒙混过关”,上交论文的截止时间即使是在午夜,学生也一定要提前塞到教授办公室的门缝下面。由于教授手中有着每位学生签名的“荣誉信条”,即使是无人监考的考场也不会有人想着去作弊。没有出国留学经历,就不会有我的这本书。以上这些经历都是留学带来的,它就好似成长催化剂一样,这其中包含着心智成熟和思想升华,是不可多得的收获。留学生不是印钞机,不可能毕业后将这笔巨大留学花费立即提现,但美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思维理念会把留学生变成永动机,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持久不息。这些来自留学的回报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这些应该是看不见的财富,能正确认识留学投资的风险,才会厘清留学回报的收益账。百万学费不等于百万年薪,但它可以转换为难以用金钱来等值衡量的视野和经历。当留学生到了有长足进步的那一天,这笔不能急于求成的高额投资,带来的也许就是最稳健的长远回报。

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辛勤培育过我的老师们,尤其是王凤臣老师、陈毅佃老师、马永清老师。他们让我知识上充能,心智上感化,还给予了我很多写作上的指导。他们让我学会了感激,这些宝贵品质与他们息息相关。

特别感谢五年前对我第一本书《放飞我的沉思》给予褒扬和推荐的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张华女士、陶继新先生、张纯颖女士、孙晓平先生,几年来他们始终在关注着我的成长和进步。这本书里他们又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了精到的点评和鼓励,他们的支持是我不断前行的巨大动力。

还有广大博友对我的支持。感谢大家这么多年来一直关注我的博客和微博,每当看到大家的留言评论,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们从未相逢,但却相见如故。

还要向DePauw university校方致以崇敬的谢意,感激学校对我的塑造和培养。并且,来源于他们的大量教育资料以及摘取自官方网站(www.depauw.edu)的资料照片,都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我对他们的爱和感激。他们赋予了我生命,更赠予了我人格和品质。书里的每一个字都饱含了他们的心血和亲情,我用一生都难以报答。

张津瑞  2012年8月18日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部分 学习的冒险旅程

 宁静小镇上的大学

 中国文化与电影研讨课

 我的大学辅导员

 A(GPA40)是什么

 选课眼光很犀利

 要花多少钱买书

 写作课——狡徒非抢匪也

 文学课——信不信神的存在

 美国大学的“八股文”

 计算机课——当上助教

 冬季学期——追气球的人

 宗教课上的情人节

 Off-campus的度假生活

 我的数论教授

 很mean的美国教授

 今天,你挂科了吗

 大学毕业必需的学分

 角色转换的毕业研讨课

 毕业典礼

第二部分 人事的见闻际遇

 我的舍友罗伯特

 Hub:我们的餐厅我们的舞台

 兄弟会姐妹会

 一块抹布的抢劫

 混血家庭

 游戏规则、

 中国人的“美国梦”——在美国的台湾人

 早上4:30送我去机场的人

 猪流感

 火警与天外来客

 酒精带来的

 Las Vegas

 新春的一场冻雨

 克林顿来访

 黄西

 中美不同的跨年晚会

 墨西哥的士

 不一样的家庭一样的爱

 纽约的万千景象

第三部分 思维的蝴蝶效应

 为什么来美国

 留学生的优势和劣势

 20岁的认识

 幻想让生活更美好

 看评论

 卖国贼

 美国的娱乐经济

 极地特快——文化的力量

 丢不丢钥匙

 我在美国闯红灯

 杀鸡(GRE)烤鸡(GRE)

 新版GRE揭秘

 爸爸的眼光

 我羡慕谁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要不要娶一个美国老婆

 到哪上大学——小镇还是城市

 申请PhD遭拒

 CPT与OPT之我见

 要不要在留学这棵树上吊死

 如何给出国行李减负

 写给大一新生的十点建议

后记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2008年6月16日,高考后一周,儿子拿到了美国签证,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国内很不错的高考成绩,决意去美国读本科。之后,我俩共同在新浪开通了“母子时空——太平洋上牵一线”博客http://tslog.sina.com.cn/muzitime,我从母亲的角度写些他的成长故事以及我眼中的儿子;而他呢,利用这方小天地来记录他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

当时儿子选择去DePauw读美国的文理学院理由很简单,就是这所学校可以提供连续四年的半额奖学金。而我和他父亲,对于儿子出去读本科确实也犹豫过,一来他在国内可以被很好的大学录取,二来当时对于美国文理学院的认知还很有限。因为那个半奖,也因为儿子的坚定,我们最终还是支持了他的选择。2008年8月15日,北京奥运会赛事正酣时,儿子飞向了大洋彼岸。从此我们母子真的就像太平洋上一线牵般地在“母子时空”的虚拟天地里记录着各自的体会和收获。

儿子的写作兴趣在小学就养成了,因为他爱写能写,慢慢形成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因为有了大量的日常写作积累,成就他在高中二年级就出版了第一本个人文集《放飞我的沉思》。随着年龄增长及地域分隔,远离我们的儿子越来越显现出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能力,尽管在紧张的学业之余,他贴在博客上的文章并不是很多,但毕竟是些最直接、最真实的学习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曾一度被很多热心的博友,尤其是留学生的“留守妈妈”们所追捧。但遗憾的是,儿子只是把文章贴了上去,基本没有时间顾及那些对他所写内容有兴趣或有疑问的博友,于是在前期我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替他回复了很多博友的留言。

四年间,儿子回家了两次。四年间,我几乎没有主动给他打过电话,我们之间的联络方式几乎全部是邮件,为的是不占用对方的有效时间。就在2010年寒假即将回家之前,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想出版第二本书,而且他已经把写书作为寒假学业任务来申请专门完成。当时他说:“我在高中都能出书,大学的经历,更应该再出一本了。”从我的角度,对儿子在大学期间能写下多少东西,真的是没有太多的要求,况且,我们博客里属于儿子的文章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我们平时沟通并不多,我自己也几乎写不出更多与他有关的内容了,“母子时空”的原本意义也在慢慢地消减,于是在儿子回家的第二天,我发了《与儿子博客分家》的博文,算是对“母子时空”阶段性的了结。同时,儿子又以实名开通了自己的新博客http://blog.sina.cOm.cn/zjrinusa。那个假期,他真的写下了近四万字,算是给自己的前两年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我慢慢地发现,儿子的文章已经从最初入校时的好奇新鲜很快进入正常状态下的理性思考,对学业、对教授、对周围的人与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总会变换角度来审视和思考。甚至对某些问题的初始认识,他也会在学业趋于完成时返过头来做自我否定,这应该是一个必经的历练过程,也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比如,当初他并没听取朋友的劝告而直接出去读了本科,如今他却认为出国读研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还有,当初他为地处偏僻的DePauw的安静所陶醉,如今他却提出该到大城市还是小镇去读大学的疑问……也许,再过几年,他还会对同样问题有另样的结论也说不定。这一切,都应该感谢曾经的那些经历。

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儿子在美国读文理学院四年间的所学、所思和经历。说实话,儿子当初提议要出书的时候,我还有些犹豫,总觉得他日常学业就够紧张的,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太过辛苦,没想到今天他真的做到了。从未来的角度看,大学四年的这些经历和思考,难免还透着年轻的青涩,但让这些文字附着于纸,便不随时光流逝,旨在记录成长,纪念当下。

同时,我也万分感谢四年来始终陪伴着我们母子博客一路走过的很多素昧平生的热心博友,有些博友的留言很有见地,又让儿子有机会对一些学习或认知上的问题重新思考。在儿子的博客中,他认真回复了部分博友的热心提问,在此也将部分博友的留言及回复一并收录书中。儿子提议这么做,也是他真诚地感恩于这些来自虚拟世界里的真情互动。

大学四年,只是人生一段短暂的时光,未知的挑战与灿烂的前程将交替铺展风景如画的人生之路。只要脚踏实地,只要不畏艰难,只要懂得珍惜和欣赏,这一代年轻人都会活出一个绚烂多彩的人生。我也为儿子送上母亲最真挚的祝福!

曲秀锦

2012年7月8日

内容推荐

近年来,出国读高中、读本科、读研的留学热潮汹涌且有不息之势。《我在美国读文理学院》是一个在美国读本科的留学生几年留学生活的随笔。作者张津瑞本着对后来者有帮助、有指导的初衷,把自己从入学之初如何选课、如何购教科书,到学习过程中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如何在吸收新思维、新知识时强化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与事,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用清晰、晓畅的文字如实道来。《我在美国读文理学院》对准备留学美国的后来者非常有借鉴作用,是一本实用而有益的留学参考书。

编辑推荐

《我在美国读文理学院》是一本实用而有益的留学参考书。

中国经济的不断繁荣,诱发了经久不息的留学热。越来越多父母把送孩子出国留学作为“人生首选”之计,留学归来的津瑞却对留学热冷思考:留学不能保障一张绿卡,不是一张“前程似锦”的通行证,不是免费附加的“终身无忧”保单。摒弃过于功利的心态,会发现只身在外的耳闻目睹是一种大脑被刺激的快感体验,可以激发灵感,飘扬思维,有助于形成更远的眼光,更宽阔的视野。作为建立在四年美国大学切身经历和思考基础上的“第一感觉”,张津瑞这本留学随笔集,多维度地展现了美国大学生活的不同侧面,可以给准备留学的孩子及其舐犊情深的家长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