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8中国随笔年选/花城年选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航满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朱航满,1979年生于陕西泾阳,2007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获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出版随笔和评论集有《精神素描》(2009)、《遥远的完美》(2010)、《书与画像》(2013)、《咀华小集》(2015)等,编选花城出版社2012、2013、2014、2015《中国随笔年选》。
目录
隽永的文章——序《2018中国随笔年选》|朱航满
辑一
一起去看山|阿来
西山客话|汪曾祺
松浦居随笔|张炜
《山本》后记|贾平凹
辑二
旧城少年学画记|陈幼民
夏家河子|孙郁
乡学|谢侯之
我的北大琐忆|李大兴
辑三
我爱“文化中国”|罗青
在当代接续古典——我心中的《牡丹亭》《红楼梦》|白先勇
中国文章|胡竹峰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
辑四
智力活动(续)|阿乙
“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世纪之交的精神生活|王晓渔
我投降:我们都是社交媒体的俘虏|刘柠
辑五
乡村风景二题|毕星星
高考记|江子
秋风辞|陈蔚文
辑六
“飞天”的传递|扬之水
休休,公毋渡河,毋渡河——忆永厚|陈四益
我的父亲和他的诗|止庵
再记辛丰年先生|严晓星
辑七
漫谈茨威格|李欧梵
镜中花|张承志
为什么我们需要图米纳斯的“奥涅金”|颜榴
辑八
旧扇记(外二篇)|周有光
旧书收购轶事|陈克希
一本书,我的童年|李敬泽
人书情未了|谢其章
辑九
浮生看物变,微风燕子斜|钟鸣
船歌|张振涛
在乎山水之间也|王力平
木屐与俳句|李长声
精彩页
这句话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名叫马洛里的英国人说的。这个人是个登山家,登上过世界好几座著名的高峰。然后决定向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挑战,如果成功了,他就是全世界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那时,随队采访的记者老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登山?就像今天旅游的人要反问,我去一个地方为什么就该懂得一个地方?马洛里面对记者的问题总是觉得无从回答。一个人面对一座雄伟的山峰,面对奥秘无穷的大自然,感受是多么复杂,怎么可能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内心里对着某种事物怀着强烈迷恋冲动的人怎么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唯目的论者才有这种简单的答案。终于有一天,面对记者的老问题,他不耐烦了,就用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
确实,山就在那里。那样美丽,沉默不言,总是吸引人去到它跟前。看它,读它,体味它,如果能力允许,甚至希望登上山顶去看看那里是什么样子,从那样的高度眺望一下世界。杜甫诗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雄阔的体验。四姑娘山最高峰海拔六千多米。我没有那么好的身体去追求这种极致的体验。但从低处凝视、想象,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想象自己如果化成一座山,或者如一座山一样沉稳,宠辱不惊,那是什么境界。
山有自己的历史,山的地质史,山化身为神的历史。如果要为这后一种历史勉强命名,不妨叫作地方精神史。山神的存在,在藏区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每座山都是一个神?这当然是一部地方史的精神部分。没有精神参与,一座山就不会变成一个神。四姑娘山就是这样。本是一座山,在历史空间中,生活在周围的人因为它庄严、毫不动摇的姿态,软弱的人因此为它附丽了与其姿态相似的人格,并为这样的人格编织了故事。某个人为了保卫美丽的自然,保卫家园,自愿化身成一个地方性的保护神,担负起神圣的职责。四姑娘山的故事也是这样,但突破了故事模式的是,这座山是四个美丽姑娘所化。创造这个故事的人当然是受了自然的启发,因为四座山峰就在那里。那四个姑娘当然美丽,因为雪山本身就那么美丽。那四个姑娘当然也善良。美就是善,这是哲学家说过的话。
多山的四川有两座特别有名的山。一座是贡嘎山,一座是四姑娘山。一座是男性的,一座是女性的。一座是蜀山之王,一座就是蜀山皇后。这两座山我都去过多次。我在年轻时代的诗里就写过:“传说那座山有神喻的山崖,我背着两本心爱的诗集前去瞻仰。”亲近瞻仰贡嘎的历程略过不谈。这里只想谈谈四姑娘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十多岁的时候,一次从小金县城去成都。一大早起来,长途客车摇晃到日隆镇上吃早饭。冬天滴水成冰,石灰墙都冻得更加惨白。一车人围着饭馆里一只火炉跺脚搓手,再吃些东西,身体总算慢慢暖和过来。这才有了闲心四处打量。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墙上好多面旗子,都是日本旅行团留下的。上面好多字,“四姑娘山花之旅”“白色圣山之旅”等,下面还有全体团员的签名。那时的想法是日本人跟我们也太不一样了。我们还在为坐汽车怎么不受冻而焦虑,他们却跑这么远,就为看一眼我们山里的花。那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刚刚启动的年代。如今,我们也一天天过上了未曾梦想到的生活。从生下来那一天起,我生活经验里的出门远行的理由很少,机会更少。我一直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去过离家一百公里以外的地方。1985年,我出公差,先从马尔康到小金县城,然后再经省城去苏东坡的老家眉山开会,已经是很远很丰富的一次旅行了。算算四姑娘山离我的老家距离不到两百公里,但我在小金县城出差这回,才第一次听说这座山的名字。记得是在县文化馆看一位画家写生的风景画,说画中的山是四姑娘山。那些雪峰、山谷、溪流、树,对我这双看惯了山野景色的眼睛也有很强的冲击力。那时,当地专门要到某地去看看特别美景的,也就是画画或摄影的人。所以,过两天经过四姑娘山下的日隆镇,在唯一国营饭馆里看见满墙日本旅行团的旗帜以及那些赞美雪山与花的留言时,心里想的还是,这些日本人出这么远的门,就为来看几朵花,也实在是太过奢侈了。虽然那些花肯定是非常漂亮,也是值得一看的。也是在那一时期,才知道有一种出门方式叫旅游。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么过来的。很多东西,刚听说时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久也就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很快,中国人也开始了初级旅游,大巴车拉着,导游旗子摇着,把一群群人送到那些正在开发中的景点。四姑娘山也成了一个边建设边开放的景区。过几年再去,日隆镇上那个人民食堂已经消失不见,有了些为接待游客而起的新建筑。我自己就在一座临着溪涧的木楼里住了几宿,听了几夜溪流的喧哗。坐车去双桥沟,骑马去长坪沟。那是晚秋时节了。蓝天下参差雪峰美轮美奂。但四姑娘山的美其实远比这丰富多了:森林环抱的草地,蜿蜒清澈的溪流,临溪而立的老树,尤其是点缀在岩壁与树林间的一树树落叶松,那么纯净的金色光芒,都使人流连忘返。
P2-3
导语
朱航满编选的《2018中国随笔年选/花城年选系列》遴选2018年的随笔年选,挑挑拣拣,反反复复,其意便是想多寻找一些可令读者愿意重读,也读后有味的文章”。也特别收录书事文章数篇,以增书卷之气。一身书卷气,满篇有滋味。扬之水、李长声、孙郁、李欧梵、钟鸣、止庵、严晓星、王力平、余世存、刘柠、胡竹峰等,都是从传统中走来的现代派,出手皆有好文章。
序言
庞培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当代散文随笔经典之中
,《一个人的安顺》为其一部,其余应还有《一生能读几
多书》《寻找家园》《八九十枝花》《城堡的寓言》《马
车的影子》等。这其中,《一个人的安顺》为贵州的戴明
贤先生所作,可惜少为人知;《一生能读几多书》系河北
沧州的范福潮先生所作,收录之前出版的《书海泛舟记》
和《父子大学》两部,也为我所追读过;还有《寻找家园
》,系身在海外的高尔泰先生所作,但可惜国内出版的数
个版本,都是删改本,我曾有心结合台湾出版的版本和在
《今天》发表的版本进行校订,但工作量太大,只能抱憾
。还有《城堡的寓言》,系四川成都的钟鸣先生所作的随
笔集,我也因喜好其作,经朋友引介而有所联系,幸得钟
鸣先生寄赠大作数册,时常温读。庞培的书单,虽然是一
个人的阅读意见,但也并非没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近日梳
理当代散文随笔,觉得真是满目繁华,好的作品还是不少
,但若在庞培的这个关于散文随笔的书单上再增加一部,
我觉得不应错过张中行先生的回忆文集《流年碎影》,这
是一部布衣读书人的人生实录,与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
园》堪称双璧。
与庞培能够有很深共鸣的,还有一件小事情,难以忘
记。2013年夏天,我应江西朋友之约到赣州采风,其间遇
到了很多文友,特别能谈得来的,便有庞培先生。我其时
早知道庞培,读过他的不少作品,乃是心存敬意的。特别
是朋友介绍,说庞培在写作之余,常常会横渡长江,由此
畅想那番画面,则是令我颇感几分英雄之气。采风期间,
庞培与我谈起一些文学问题,我不知深浅,便海阔天空地
高论了起来。后来他特别送我带来的几册书,全是他的诗
集,包括一册自印的《地下的忧伤》,一册公开出版的《
数行诗》。我当时还没有出版自己的着作,只带了两三册
刚编选的花城出版社《中国随笔年选》,但尚未出手。参
加笔会或聚会就是如此,或者在我看来,若有知音或志趣
相投者,便将自己有限的书册赠送给对方。在离开前的晚
上,我特意去他的房间拜访,并带去了这册赠书。那天晚
上,我们谈到了散文,他说刚刚读到一篇民国佚文《记南
京》,甚好。我说这册新出的《随笔年选》,本来亦选了
此文,但后来因故删去了。后来他特意告诉我,那晚他流
泪了。
庞培是一个有情的人。那晚他的流泪,想来是因为我
们对于写作在认识上的某种相同之处,诸如对于那篇民国
佚文的钩沉与推举。而我还以为,编选花城出版社的
《2012中国随笔年选》,虽然乃是我初编的文选,全是无
经验地选了一些自己感觉甚好的文章。诸如高尔泰的《白
头有约》、王晓渔的《一位持不同意见的“西行漫记”》
、狄马的《夺了鸟位又如何》、洪子诚的《与音乐相遇》
、周成林的《在大理》、胡河清的《灵地的缅想》、张承
志的《安乐寺里的苏菲》等等,皆一定也是庞培喜爱的。
其中的一篇胡河清的随笔《灵地的缅想》,乃是因为我获
知安徽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胡河清文集》,故而夹带个
人喜好,将这篇少为人知的旧文收录其中。可以想象,这
样的选目在当前的文学选本中,一定是特别的。在第二年编成的随笔年选之中,我选了戴明贤先生和范福潮先生的
各一篇随笔,也是与庞培在见识上的不谋而合。那篇在旧
期刊中钩沉而出的《记南京》,漫笔写来,却是满篇风云
。时间淘洗了太多,但隽永的好文章,却愈来愈清晰。
对于当代诗歌,我是门外汉。我喜欢读好的文章,固
执地以为,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亦是文章的国度,故而对
于今天将讲故事的小说作为重头戏来对待,乃是很不以为
然的。想必庞培也与我有同感。对于庞培的诗歌,我无力
评议,而对于他的散文以及他对于散文的态度,我则以为
是颇值得细心来想上一想的。庞培举例的这些散文作品,
很多严格说来,都应该算是随笔作品,且都散发着一种浓
浓的书卷之气。书卷气是对于人类间接经验的展示,好的
随笔有书卷气,一定是建立在人类丰富而美好的经验之上
的。故而我以为,专心以记述直接经验的文章,常常显得
浅薄而缺乏韵味。建立在广泛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写作
,最方便的途径,便是来自于读书。文章隽永,令人回味
,便是将作者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最完美地结合,从而
展示给读者最为独特和丰富的内容。高尔泰、张中行的回
忆录,也是将二者经验完美融合的实验者,一者沉静,一
者热烈,一者如酒,一者似茶。而再如钟鸣和张锐锋先生
的随笔文章,则是将一种经验推到了一种较为极端的面目

隽永有味的文章,便也是令人可以多次重读的。由此
又想起不久前与几位网友见面,聊起了当下的散文写作,
大家都公推黄裳先生的散文最佳,其中一位朋友认为其散
文隽永,可反复来读。黄裳先生是散文家,他的文章书卷
味最足,这是以他的诸多精心收藏的明清版本为基础的,
又写这些书籍收藏之甘苦之遭遇之流转,沉郁顿挫,饱含
深情,却又恰到好处。老一辈文人讲究文章作法,布局、
修辞都讲究,文章写得曲折而婉转,留有的空白,让人遐
想,值得咀嚼和品味。谷林先生也曾写及当下一些着作,
写作者毫不保留,却是写作的大忌,“笔锋太富感情,每
一段落几乎皆以咏叹调作结,读者遂只剩得同声一哭,不
克回环咀嚼矣”。他在收到止庵编选的《杨绛散文选集》
后,忆起自己读杨绛的感受:“我第一次见到那本薄薄的
《孟婆茶》,读完全书,一丝也没有悲凉苍茫之感,对书
名所含情味,也毫无警觉。可是后来有一天重翻此书,对
着封面,忽然发呆了,捧着书卷,入静似的默坐了好一阵
。”他甚至还在信中如此写道:“我向来以为杨先生的文
笔比钱先生蕴藉雅洁。”谷林先生所论,也是文章隽永之
一种。
我也好读隽永的文章。遴选2018年的随笔年选,挑挑
拣拣,反反复复,其意便是想多寻找一些可令读者愿意重
读,读后有味的文章。2018年很高兴读了一系列罗青先生
的文章,选了一篇《我爱“文化中国”》,看他纵论中国
文化经典,那是积累的个人经验,也有读书的体味,令人
回味不已。令我击节赞叹的,还有陈四益先生的一系列文
章,选了他追忆画家黄永厚的文章《休休,公毋渡河,毋
渡河》,乃是由画谈人,有见识,有滋味,真正写出了一
位独立风骚的当代文人面目。陈四益先生写黄永厚,品画,又引出画后的社会风云,继而又谈画后的人物风骨。一
个线索,引出另一个场景,又拉出另一个人物,每一个内
容,都值得深思、流连、赞叹。这是写法上的高妙,也是
对于黄永厚的了解,更是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和
代表中国士人的情操的认可,更是对于一个时代的风云与
病象的深刻反思和检讨。不是大手笔,难成此文章。想来
罗青和陈四益二位先生,都是读书多多,他们浸染传统,
视野开放,阅历丰富,思维现代,文章自是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两位故者的文章,也是隽永可诵的佳作。汪曾祺
的《西山客话》,乃不过是闲时写来的旅游简介,但读来
真是留有余味。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现代汉语高手,为何
一篇不经意的文字,能够令人喜爱。想来乃是他杂览多,
感兴多,写出了一种淡淡的真滋味来。还有周有光先生的
《旧扇记》等三篇,朴素的文字,浓浓的情感,深情的回
忆,都蕴含在这短短的篇幅之中了。周老临归道山之际,
经历了百年光阴,万千情思,几多艰难,些许欢欣,成就
了这些文字,虽是简笔淡墨,却是回味悠长的。这是人生
经验的浓缩,也是亲情记忆的寄托,更是一位见识甚多阅
历甚多的老者的闲话絮语,看似风轻云淡,却饱含人生的
许多真谛。想起杨绛先生在百岁之时,也曾写下的一些短
篇碎语,也是这般的睿智、清醒、通达,质朴,令人喜爱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章的最高境界,必然是返璞归
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却又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磨砺。
为此,我看重这些老者的文字。
两篇文坛之外的作者所写的随笔,也是令人满眼春色
。一篇是陈幼民的《旧城少年学画记》,一篇是谢侯之的
《乡学》。前者写作者早年的学画记忆,这是直接经验,
温暖而真诚,又穿插写及了北京城的文化氛围,琉璃厂、
少年宫、中国书店、北海公园、故宫画展等等,都在不经
意间展示着中国的文化精华,也传递着作者的修养与见识
,读来滋味悠长,却不显山露水。还有谢侯之的《乡学》
,也是好极了。作者回忆早年到延安插队,后做乡村老师
的一段独特经历,淡淡的叙述,深情的回望,这些直接而
独特的经验他人难以复制;而作者在不经意中又写出了一
代知识青年的抱负、忧患和伤感,也写出了中国西北农村
穷困荒凉的真实现状,更写出了那个乱云飞渡的时代气候
,故而读来颇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孙郁先生的《夏家河子
》和李大兴的《我的北大琐忆》也都是好篇章,前者以改
革开放四十年的风云贯穿北京,在极短的篇章之中,写出
了一群师范学子的命运,人生沉浮,甘苦荣华,也都是如
鱼饮水、冷暖自知。
两篇与网络相关的文字,乃是令我读之精神为之一振
。其一是王晓渔的随笔《“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
”——世纪之交的精神生活》,这是作者的一份青春精神
档案,也是一份向师友致敬之作。但读后深深感到,世纪
之交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网络的勃兴。一种交流方式的改
变,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甚至塑造了一代人
的思想。作为曾经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被王晓渔笔下的
青春气息所打动,尽管这种别样的青春显得与我们这个时代如此地格格不入。与王晓渔的文章可作参照的,则是刘
柠的随笔《我投降:我们都是社交媒体的俘虏》,这是一
篇对网络时代社交媒体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文章,犀利、深
刻甚至是尖锐的。它的尖锐之处在于,指出了我们人性的
弱点,而这些弱点在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中被不自觉地放
大,而常为我们所不知。如果说王晓渔的文章写出了网络
给精神生活带来的冲击、兴奋乃至眩晕,而刘柠则以他的
文章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喧哗多变的时代,我们其实更渴望一片宁静的清荫。
年选也特别收录书事文章数篇,以增书卷之气。一身书卷
气,满篇有滋味。扬之水、李长声、孙郁、李欧梵、钟鸣
、止庵、严晓星、王力平、刘柠、胡竹峰等,都是从传统
中走来的现代派,一身书卷气,出手皆有好文章。扬之水
忆旧,严晓星记人,钟鸣说节气,李欧梵谈文,都是满篇
书卷,风轻云淡,一身风雅。这些篇章,都是中国文章。
这些人物,也都是中国风度。此中特别谈一谈陈克希先生
所作的《旧书收购轶事》,文章虽短小,却也真是堪称佳
构。陈先生多年就职于上海图书公司,工作性质有类于北
京的中国书店,经手古籍旧书多矣。此文谈他参与的几次
旧书收购,涉及电影明星白杨、政治家汪道涵、文学家罗
洪以及学人龙榆生等等。此文看似零散,实则暗藏脉络,
其中所涉内容也很是丰厚,作者从收购旧书一事,见出了
书之命运,人之风度,以及世事之变迁。这样的文章举重
若轻,小处见大,有识有料,不经意处可见作者之功力,
乃是理想中的文章之一种。
2018年10月13日
内容推荐
朱航满编选的《2018中国随笔年选》乃2018花城年选系列丛书之一种。用四个字来概括《2018中国随笔年选》,即“满目繁华”。
本书分九辑,收录《一起去看山》《旧城少年学画记》《乡村风景二题》《漫谈茨威格》《浮生看物变,微风燕子斜》等作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