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森冈孝二著的《过劳时代(精)》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过劳时代(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日)森冈孝二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森冈孝二著的《过劳时代(精)》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 目录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序章 过劳的悲鸣声声入耳 “过劳死诊断电脑”因为过劳而瘫痪 这种事合理吗? 合同工和兼职员工都过劳 在医院找回了正常人的生活 “过劳死110”和不断增加的过劳死工伤认定 并非自愿无偿加班 “要更努力地工作,日本人! 高度资本主义催生出过劳时代 第一章 遍及世界的过劳 ——全球化资本主义的逆流 从工时缩短的时代到过劳的时代 过度劳累的美国人 双职工工作时间的增加及家庭与工作的矛盾 白领职场也沦为“血汗工厂 股价至上主义经营模式是过劳的原因之一 过劳和过劳死在英国也成了一大问题 德国的劳资双方就延长工作时间达成协议 法国出现修改每周35小时工作制的动向 工作时间争论的国际化 工作时间的全球性竞争 第二章 家里家外都变成了职场 ——信息资本主义的冲击 信息革命让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 工业革命场景重现 “电脑之子”麦当劳 今天的高科技企业和外包业务的扩大 信息化导致日本也多采用非正式员工 “无所不在的网络”时代 迷恋手机和电子邮件的日本大学生 自从有了通信工具,家里家外都成了职场 “浪漫的夜晚也白白断送 技术压力——不安症和上瘾症 软件开发现场:“加班理所当然”“假日也要工作 “抑郁症患者剧增 第三章 被消费改变的雇佣与劳动 ——消费型资本主义的陷阱 消费型资本主义的产生 竞争性消费和“工作与消费循环 消费主义既铺张浪费也污染环境 “美好的交易时代 工作很辛苦,就业不稳定 便利店和深夜营业 快递的便利性与过重劳动 发展迅猛的网购背后仍是体力劳动 以速度取胜的单车信使 学生打零工和消费型资本主义 第四章 劳动管制的放松与两极分化 ——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的巨浪 新自由主义和市场个人主义 劳动管制的放松和劳务中介商机 引进“白领排除制”的目的 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界限模糊? 雇佣形式不断多样化,雇佣关系越来越不稳定 雇佣形式的多样化和收入的两极分化 工作时间两极分化严重 过劳之最:30多岁的男性——4人中有1人每周 工作60小时以上 开始整顿无偿加班 废除《缩短工时促进法》,降下全年工作1800小 时的旗帜 何谓工作时间个人化? 如何评价“自发性过劳”? 从最高法院判决看雇主保障劳动者健康的义务 第五章 劳动准则和生活方式 关于工作时间的历史回顾 限制和缩短工作时间的历程 ILO的劳动标准和日本的《劳动基准法》 架空《劳动基准法》的“三六协议 美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 英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 工作时间就是生活方式 兼职时薪改革与“荷兰模式 日本男女的工作时间差距与收入差距 美国的减速生活者增加 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种种转变 菜园家庭革命 生活方式运动也会带来商机吗? 终章 给过劳踩刹车 对饮食、睡眠和家庭生活的现状,你满意吗? 工作太忙,无暇往来邻里,也无暇参与选举 过劳危险多 长时间密集劳动诱发交通事故 工作压力太大,抑郁症患者增多 给过劳踩刹车 缩短工作时间,杜绝超负荷工作——防止过劳的 方针与对策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写在岩波新书新赤版第1000部出版之际 序言 本书日文版于2005年出版,承蒙读者喜爱,至 今已再版12次。今年4月,韩文版《过劳社会》也已 出版。 我在本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 全世界范围内的劳动时间缩短趋势已然停止,“过 劳”再次成为社会问题,引发关注。而这一转变的 背后,是全球化发展、信息通信革命、消费社会的 成熟、雇佣与劳动限制的放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 态席卷世界等资本主义的划时代转变。 如今这些转变仍在继续。就全球化而言,世界 新兴国家在这一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其 中,中国尤为抢眼。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 计的1988年至2018年世界各国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曲 线来看,美国与日本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分别 止于3.9倍和1.7倍,而中国则高达34.2倍。1988年 ,中国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尚处世界第八位。然而到 了2018年,中国已超越日本跃居第二位,并预计在 2030年之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在这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企业不 得不与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展开较量。为削减 劳动成本,日本企业被迫采取非正式雇佣制度,即 增加兼职员工、派遣制员工等低薪金、按时计酬的 员工。但另一方面,许多正式员工也因工作时间延 长、裁员、降低工资等问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从目前状况来看,劳动基准已突破底线。而这样 的全球化过劳竞争势头仍将在未来继续发展。 从信息通信革命来说,1997年,日本的网络利 用率(6岁以上人群的个人普及率)为9.2%。但是到 了2013年,该比例突破80%后,日本的网络利用率便 止步于此,直至今日。近几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智能 手机在2010年时使用率仅为9.7%,但是到了2017年 ,日本全体国民的智能手机使用率已超过70%,在20 岁及30岁年龄段甚至达到90%以上(以上数据均来自 日本总务省《信息通信白皮书》,2018年)。 我在本书中谈到,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戏剧性 发展以及工作速率的大大提高,基本单位时间内的 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与此同时,各类通信手段也使 工作时间与个人时间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不管人 在哪儿,工作总是如影随形。在本书出版后,这种 信息化带来的新型过劳问题仍将不断加剧,人们所 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也将越来越大。 本书成稿时,日本社会正开始以“格差社会” 一词来形容低薪劳动者不断增加、经济上的不平等 不断扩大的问题。紧接着,“working up”一词又 成为反映日本社会问题的流行语。另外,2004年戴 维·K.希普勒于美国出版的《穷忙》(THE WORKINGPOOR)一书也于2007年在日本出版(森冈孝 二、川人博、肥田美佐子译,岩波书店)。 也是在这个时期,年轻一代开始广泛使用“黑 心企业”一词来指代“不想就职的公司”。许多黑 心企业要求员工没日没夜地加班,然而加班费要么 少得可怜,要么干脆没有。另外,在黑心企业成为 社会问题的同时,长时间劳动以及工作压力导致的 过劳自杀(虽与狭义上的过劳死——心脑疾病突发 致死有所区别,但在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导致自杀这 一点上,这种过劳自杀无疑是一种广义上的过劳死 )也成为年轻一代的多发病症。 以兼职员工为代表的大多数非正式员工都是短 时工。因此,当非正式员工占所有员工的比例升高 时,所有员工的平均劳动时间便随之下降。从总务 省发布的《劳动力调查》来看,从半世纪以来平均 劳动时间最长的1988年一直到2015年,每周工作不 满35小时的短时工比例由12%攀升至了30%(男性由 5%至12%,女性由24%至47%)。同一时期,所有劳动 者的年均劳动时间也随之由2480个小时降到了2044 个小时,降幅高达300小时以上。 …… 进入2l世纪,中国关于过重劳动和过劳死的研 究逐渐扩大。2012年,“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中心” (现在的“中国适度劳动学会”)成立,并对劳动 时间、过劳、精神压力、健康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跨 学科研究。去年9月,韩国多个劳动、市民团体组成 “过劳死OUT共同对策委员会”。同年11月,“过劳 死预防中心”成立。同时,在总统文在寅的努力下 ,韩国《勤劳基准法》于去年修订。从今年7月开始 ,此前的“每周68小时勤务制”将向“每周52小时 勤务制”逐步转变。与此同时,每周40小时之外的 加班时间上限被设置在了12小时,而此前利用行政 解释使其适法的每周16小时的节假日劳动也被废止 。 在距今150多年前的1866年9月,“国际工人联 合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基于马克思起草的《临 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提出:“ 限制工作日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 进一步谋求改善工人状况和工人解放的尝试,都将 遭到失败。……我们建议通过立法手续把工作日限 制为8小时。”并宣布将八小时工作制作为世界劳动 运动的共同目标。 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举行芝加哥大罢工以 要求八小时工作制,此即五一劳动节的起源。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八小时工作制在世界上首次 以一国一般法的形式公布。1919年,刚刚成立不久 的国际劳工组织(ILO)通过了第一号公约,规定工 业、工厂的工作时间每天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不得 超过48小时。 时间已过近百年,距离日本首次确立八小时工 作制的1947年《劳动基准法》出台也已过去70多年 。然而直到今天,日本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 作40小时的法律仍是一纸空谈。必须要说,即便保 守估计,现实中的日本全职员工每天也要工作10小 时,每周工作50小时。 日本的长时间劳动是阻碍中韩两国缩短劳动时 间的重要原因。相反,中韩两国的长时间劳动是推 进日本长时间劳动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不只是 中日韩三国,在劳动时间问题上,全世界的员工都 在与经营方进行着艰难博弈。如果中日韩三国乃至 世界各国的劳动者不能齐心协力,这场博弈的胜者 将不会是劳动者一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 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然而,全世界 劳动者首先要联合起来完成的任务,是限制和缩短 劳动时间。 这便是隐藏在本书中的秘密,希望读者诸君能 够从中领悟这一点。 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森冈孝二 2018年7月 导语 一边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边是精神生活的极度贫瘠。放眼全球,审视现代人的心理,提出从根源上摆脱过劳的方法。 日本经济学、社会学家森冈孝二,研究过劳问题十数年,曾推动日本政府为解决过劳现象而立法。他以大量数据立论,探寻过劳时代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改革社会结构、转变工作方式的构想。 森冈孝二著的《过劳时代(精)》是“岩波新书精选”系列的首部作品。 “新书”是诞生于日本的独特出版物。它的特点是:小而紧凑,大多为十万字;通俗易懂,节奏轻快;著者皆为名家,皆为一时之选。 “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从岩波书店出版的3200种“新书”中严格挑选出十三部作品,选书、翻译、做书,历时五年,精心翻译,精心编辑,并邀请了专家校译。编者试图从“岩波新书”的大花园里采撷几朵,以飨读者。 后记 笔者决心写作此书的契机有三。其一是为了那 些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眼下,日本经济 回暖,大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明显出现改善的迹象, 与前段时间所谓的“超冰河期”比起来,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状况有所好转。虽说如此,现在就业难的 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 先向七八十家希望就职的用人单位报名,再参加二 三十家公司或政府机关的招聘会,投递相应数量的 应聘申请表(个人简历),然后通过其中一部分单 位的资格审查和笔试,最后参加面试。经过半年多 的忙碌,能够收到一两份录用通知就算是万幸了。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找工作更困难,拿到录 用内定通知的时间也更晚。 其中,也有不少大学生经过长期求职还是找不 到满意的工作,无奈之下只得做自由职业者。在这 种情况下,即便和全职员工一样工作,辛苦一年的 收入也不到200万日元。这点收入就连养活自己都是 很困难的。 即便幸运地被自己喜欢的公司录用,等待他们 的却是非常辛苦的长时间工作,每周工作时间超过 50小时,甚至60小时。受不了辛苦的工作,一两年 之后就跳槽或者转为自由职业者的人也不在少数。 从性别和年龄层来看,工作最辛苦的是30多岁 的男性员工。他们平均每周工作50小时,且每4人里 约有1人(占整体的24%)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日 本总务省“劳动力调查”2004年平均)。一想到有 些上过笔者讨论课的毕业生也在从事这种长时问工 作,就感到十分痛心。可以说,正因为对在校生和 毕业生怀抱着这些感受,笔者才决心写作本书。 其二,受一位三十多年前毕业的学生之邀,自 2003年秋到2004年春,笔者在大阪损失赔付保险公 司为其职工团体做了一系列的讲座。本书的雏形便 是我在这次讲座中的五份讲义——第一次是“人类 的发展与工作时间的限制和缩短”;第二次是“雇 佣关系的不断恶化与工作时间的两极分化”;第三 次是“IT技术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及数据化压力”; 第四次是“对于无偿加班的告发和纠正案例突然增 多”;第五次是‘‘过劳死和过劳自杀在全世界蔓 延”。 在这几次校外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听说了所谓 的“萤火虫一族”。由于超负荷工作和无偿加班引 起舆论的不满,日本厚生劳动省加强了监督。在这 一背景下,每天晚上九点以后天花板上的电灯会被 强制关闭。但企业员工却借着电脑画面的亮光和充 电式台灯在单位加班,这就是“萤火虫一族”。另 外,笔者还听说,在工作人员只减不增的单位,由 于被迫削减加班时间,单位提出“谁加班说明谁没 有能力”的说法,并以此给员工施加压力。笔者还 听说有的公司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基础上,对负责日 常事务的员工(女性事务员)实行没有奖金和退休 金、时薪为1400—2500日元的计时薪酬制。这些发 生在金融领域的事例让人体会到统计资料中所没有 的现场感。 其三是十几年来笔者翻译过的著作,其中有朱 丽叶·B.斯格尔的《过度劳累的美国人》(1993年 )和《浪费的美国人》(2002年),以及吉尔·A. 弗雷泽的《令人窒息的办公室,被迫工作的美国人 》(2003年)。这些外文文献既对遍及世界的过劳 现象进行了思考,又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和视角。笔者在与青木圭介、川人博、成濑龙夫、 肥田美佐子等人合作翻译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意见 ,受益匪浅。 在本书中,笔者将现在这个时代定义为“过劳 的时代”,并将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判断 为“全球化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消费资 本主义”和“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若说本书的 视角有任何创新和现实意义,也应归功于朱丽叶 ·B.斯格尔和吉尔·A.弗雷泽的研究成果,在此对 两位作者表示感谢。与此同时,关于“自由职业者 资本主义”,仲野组子的《美国的非正式雇佣》( 樱井书店,2000年)对本书启示良多。 在本书成书之际,还有其他很多人曾给予笔者 宝贵的帮助和建议。大阪过劳死问题联络会的松丸 正律师和岩城穰律师帮助笔者获得了许多关于过劳 死工伤申请和诉讼的资料。大阪劳动健康安全中心 则提供了很多工伤方面的资料。 在笔者的研究过程中,关西大学经济系的各位 教职员工给予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以在职人员为主的研究生所做的课堂演讲也对笔者 有所启发。基础经济科学研究所关于“人类发展经 济学”的讨论是笔者三十多年研究工作的源泉之一 。 山崎怜先生是笔者大学时期的恩师,池上悖是 笔者研究生时期的恩师。劳务领域并非笔者的专业 ,对笔者来说,能在这本新书中提出自己的见解相 当不易,所以希望借此机会向两位恩师进行汇报。 迄今为止,岩波书店的上田麻理女士一直负责 编辑笔者的翻译作品和小册子,特别在出版本书之 际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上田女士是真正的工作 狂,对“过劳”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为 笔者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在这本新书的出版计 划通过后不久,笔者就被选为关西大学的经济系主 任,工作比以前更忙了。可以 精彩页 快递的便利性与过重劳动 与便利店和超市相似,快递服务的经营优势也在于方便。通过指定时间段的翌日送达服务,人们可以将快递寄往日本国内几乎任何地方,若是近距离快递,则可实现当日送达。日本国土交通省“快递服务业绩”调查显示,1985—2003年,快递(卡车运输)的货物件数从4亿9300万增长到了28亿300万(新邮局新邮包除外)。除此之外,快递服务也参与信件投递,2003年度,信件投递业务量达到13亿4500万册。 快递业以工作时间长而著称,眼下虽尚无专门的快递业工作时间统计,但公路货物运输业的工作时间可参考厚生劳动省的“每月劳动统计调查”:不包括无偿加班在内,每月有偿劳动时间达184小时,每年工作时间达2300小时(2003年平均值)。据日本总务省“劳动力调查”统计,包括无偿加班在内的实际工作时间为每周50小时,每年2600小时。其中,男性员工的工作时间为每周53小时,每年工作时间达2700小时以上。在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男性员工中,仅就负责快递收货、送货等工作的“销售人员”而言,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竟长达56小时,换算成每年工作时间约为2900小时(2004年平均值)。 2004年,所有产业的年平均工作时间约为1700小时。按照这个时间计算,快递行业的加班时间为一天5小时,一周25小时,一个月100小时,一年1200小时。本书序章开头曾提到,厚生劳动省指出:“若规定时间外劳动或假日劳动的平均工时超过每月100小时,或者在2~6个月里,每月平均工时超过80小时,就属于超负荷工作,可能会引发心脑疾病。”换句话说,这就是过劳死的警戒线。按照这个标准,包括快递行业在内的公路货物运输业的“平均”工作时间已经超过了过劳死警戒线。劳动基准市民监察员网的简易咨询版块上有一份运输公司员工之妻投来的稿件,这样看来,其内容也是相当可信的: 简单写一下我丈夫一周的工作情况:每天8点半至18点,装卸货物,其间总共能在卡车里休息一个小时左右;18点至翌日4点,开车、装卸货物,其间能在卡车里歇息一个小时左右;4点至8点半,睡觉,偶尔睡到9点左右。每天如此。简单计算,他每天要持续工作18个小时(回家时除外)。最近他的睡眠时间减少了,昨天只睡了2个小时。工资计件,除社会保险等费用外,每月能拿到23万日元左右。完全没有加班费或深夜工作补贴。 不仅是快递行业,超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普遍存在于卡车运输业中,导致司机过劳死或产生健康障碍。不仅如此,还屡屡引起交通事故,致使许多人丧生。即便不伤及人命,快递行业为了追求全国各地翌日送达和近郊当日送达的便利性,而在生产线上采用“按时、及时”(just in time)的工作方式,在便利店采用多频次送货,这些都加重了交通拥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预料之外的不便。 2005年4月25日,JR西日本的宝冢线(福知山线)发生脱轨事故,造成107人死亡、500多人受伤的惨剧。此次事故说明,JR西日本公司在利润优先原则的驱动下,为了竞争车速,在安排列车运营时刻表时没有留有富余时间,这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乘客对这一模式并未表示否定,他们的时间意识和速度意识也相当成问题。列车乘客在生活中因过于密集的日程而奔波忙碌,对上班族来说,列车晚点可能会让他们上班迟到,影响到开会和与客户谈业务,甚至使自己的信誉受损。不只铁路公司,乘客也讨厌富余时间和列车晚点,整个社会都在要求速度。列车追求正点运行,不允许有一分钟的误差;快递追求按时送达,一定要满足客户的要求。殊不知,这种服务恰恰是和安全、放心的保障背道而驰的。 发展迅猛的网购背后仍是体力劳动 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经济给商业活动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给人们的消费和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据2005年版的《信息通信白皮书》(总务省)统计,有87%的网民表示“经常通过网络收集商品信息”;在通过电脑上网的人群中,89%的人有过网购经历(包括网上订货、网上预约);而有用手机网购经历的人仅占18%。近来,网购频率大幅度增加,在通过电脑网购的人中,平均每人每年的购物金额达到95 000日元。 在通过网络购买的商品中,数量最多的是“书籍、杂志”(如图3-1所示)。以网上书店亚马逊为例,书籍、杂志不仅种类齐全,而且从下单到送货只需很短的时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P98-10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