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摇号不限行,为什么繁华的东京不拥堵?遗失的物品为何能躺在原地等自己的主人?直接可以饮用的自来水是如何做到的?日本的新干线、地铁为什么不安检?报废的井盖何以成为艺术的藏品?地震来临时日本人为何不逃生?日本大妈为什么都那么卡哇伊?日本的房子为何能住200年?
蒋丰著的《日本的细节》小处着眼,见微知著, 从日常细枝末节里看见不一样的日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本的细节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蒋丰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不摇号不限行,为什么繁华的东京不拥堵?遗失的物品为何能躺在原地等自己的主人?直接可以饮用的自来水是如何做到的?日本的新干线、地铁为什么不安检?报废的井盖何以成为艺术的藏品?地震来临时日本人为何不逃生?日本大妈为什么都那么卡哇伊?日本的房子为何能住200年? 蒋丰著的《日本的细节》小处着眼,见微知著, 从日常细枝末节里看见不一样的日本。 作者简介 蒋丰,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负笈东瀛,取得九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作为一名媒体人,多年坚持以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观察、书写日本。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同时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广东卫视、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的特约评论员。201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也算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其外公著名汉学家杨联升的遗憾。解读日本社会的新浪微博,点击率超过1.2亿,被誉为“评介日本第一人”。著有《蒋丰看日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万条微博说民国》《风吹樱花落尘泥:日本当代风俗志》《脱下和服的大和抚子:千姿百态的日本女性》《来自东京》《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等。 目录 自序 蒋丰 PART 1 城市:全局始于微观的都市范式 —个“被禁止”的社会 垃圾处理中的“变废为宝 一条白毛巾里的环保细节 “厕所革命”:给你一个优雅的灵魂和梦想 少物好生活,极简新时代 老年网购潮背后的超市美学 大妈不捌饬不出 “遮挡”背后的“服务心 出租车能通过城市狭窄的u形弯道 银行只用“服务”锁牢你的资产 二手货热销透出的生活观和信誉文化 日本不搞“购物节”的商业逻辑 日本特有的道站文化 慈善:城市飘荡的缕缕暖阳 下车铃、车斜装置、专用道:公交车细节太贴心 自行车大国的骑行规则堪比汽车 个性卡丁车上路。体现一个城市的包容 “入高于车”是一种文化自觉 一卡打通生活的奇经八脉 “孕妇专用出租车”:365天24小时待命 大多数游客对日本的好感从出租车开始 出租车“无声服务”: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日本“春运”不闹心在于细节周到 不摇号不限行,东京为什么不堵? 道路施工者没有“施舍心态”,只有歉意 PART 2 工业制造:“物的八分目” “匠人精神”从小抓起,为的是不让“人才破产 动作太粗鲁,豆腐的脸色就会很难看 一把阿伞上的生活美学 薄而又簿的日本“套套”细节 “日本制造”就像一部国家科技刨新史 只有“轮岛涂”才能传达漆器的精华 大铅球也能建立“人肉感应”? 不下苦功,做不出一个保温杯 不只是马桶盖,而是价值观 手账是日本精细产业文化的代表 尊重科学的民族才能出“工匠精神 5日元硬币上的“生意经 商品包装是一个民族的礼服 从报废的井盖到艺术的藏乩 做菜吃饭这事有门槛吗?还真有! B超耦合剂居然跟人体温相间 无印良品,“日系”产品设计中的细节仪式感 PART 3 公共服务:“有效政府”才是“体面政府” 摆在路边的失物在等待自己的主人 托运的是行李,托起的是高度的减信 日本持续渐进的“禁烟细节 按小时推送天气预报APP 口本大学的“廉价早餐 宽松的安检来自社会的底气 小小的芯片,大大的关爱 关照残疾人是一个社会的本质要求 民众面对地震不“逃生”的原委 可观的社会福利为单亲妈妈撑起生活半边天 不用强制!社会协力高龄人群放弃驾照 分阶个税折射出的社会公平体系 日本纸媒的活力来自服务的细化与创新 “共享房屋”:商业的模式打通生活的归途 “共享坟墓”:一个流行文化折射的都市学细节 “怏递爷爷”:老有所为的新生活风潮 给宠物的“服务”,是对生命的尊重 日本防灾食品的严苛超乎想象 品质自律是和牛品牌无形的加持 惊呆!日本残障人是如何出行的? 精密体检处处现细节 《医疗法》对医疗广告是怎样限制的 破解“以药养医”,实行“医药分离 国民吸烟率直降背后的细节 从八大项目看日本全民运动 攻克老年失智症成为国家战略 政府助力“银发爷爷”逆生长 食品的安全是社会道德的一面镜子 PART4 居住:小而精致,和而美好 专业化和匠心浇筑高晶质建筑 “绿色住宅”:打通人与建筑共生的通道 能防霾的居室没计是对宜居最好的诠释 精致到位的管理是精益建筑产业的地基 购房细节:买的是房子,住的是安心 出租房:舒适完备体验下的生活之选 细节思维让“幽灵住宅”成为市场热宠 老年公寓建造与布局细节中的温暖 “佬寂”:建筑设计细节中的关键词 PART 5 教育: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在日本,礼仪教育是每个大人的事 生命教育落实在孩子的全部生活环境 3岁儿童的读本主题是“道路”,4岁是“红绿灯 日本父母认同别人可以批评自己的孩子 “狠”字当头,塑造孩子民族坚韧精神 “子供食堂”传达出日本“食育”细节 校园足球:秀球技的时候也是在练人格 动漫:用形状描绘内心的梦想 “蓄发到31厘米”:一丝一毫中的无声之爱 PART 6 新农村:故乡仍远,乡愁很近 游的是乡村,看的是国情 农民年金:国民年金制度的外挂 小村垃圾处理:扔错垃圾将被“双规 日本自来水能喝的三个秘钥 茶里不加糖,大众健康的暗中推手 每一根木香里都有一个回家的灵魂 “联合教学”:用爱填充农村教育“空巢 序言 蒋丰 往昔的历史,是由一片片细节组成的。现实的生活, 也在簇簇细节中绽放着不同旋律的节奏。 在拙著《日本的细节》即将付梓之际,按照行业俗不 可耐的“潜规则”,总是要有一篇序言的。请他人写?我 并不情愿,因为我并不希望借他人之名抬自己之作。那就 自己写,说自己想说的话。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回答在这 本书籍写作过程中不止叩问、拷问了自己千百遍的问题— —日本民族为什么是世界上罕见的精于细节的民族? 一 中国与日本,地理上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这让我们 中国人不仅感受到地域上大与小的辽阔感和偏窄感,更感 受到大陆国家的雄伟壮观感和岛屿国家的漂泊动荡感。如 此的地理环境,不知让多少代的中国人内心充满着满满的 豪气。 在很多人看来,日本因为历史上从中国接受、引进、 使用了汉字、汉籍、汉典,就永远矮了中国一头,或者说 在中国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如今,每当中日两国发生纠 葛纷争,网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就是“有本事不要使用 我们的汉字嘛”。 冷静观之,如此表述,带来的是一种内心中看似成熟 实为生涩的认知。与此同时,这种认知已经成为中日两国 民众“心有千千结”中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心结。 二 这里,我想起自己在近年来在“蒋丰中国大学百校行 ”讲演中多次提到的一个故事:804年,日本的空海和尚作 为“留学僧”前往大唐,从今天长崎县五岛市出发,面对 着波涛汹涌、澎湃激荡的蔚蓝色大海,他驻足岸边久久无 语,最后静静地蘸墨挥毫写下“生无涯”三个大字。面对 此情此景,有的和尚认为空海内心畏惧害怕了,知道此去 可能不会生还,因为当时遣唐使的生还率只有40%~50% ;也有的和尚认为空海已经铁石心肠,把前往大唐求学看 作是自己人生新的一页。其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空海 和尚写下的“生无涯”,都可以说明当年日本一批又一批 的遣唐使,是冒着生命危险前赴后继前往大唐学习强势中 华文化的。 多少年来,我都坚持认为:一个民族,一旦敢于下定 决心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学习异族的强势文化的时候, 它的学习态度一定是恭敬虔诚的,它的学习精神一定是耐 劳刻苦的,它的学习行动一定是精益求精的。日本民族今 天如此精于细节,以至我们不得不著书进行叙述,其缘由 就是他们当年卑微地学习中华强势文化。面对着如此博大 精深的中华文化,日本人陷入痴恋,尽一切可能地吸吮着 、咀嚼着、消化着,怎么敢于忽视细节! 有人会问我,那时候日本人怎样吸收中华文化的细节 ?吸收得如何?我呢,作为一个在日本闯荡近30年,计算 起来从一个穷困的留学生到如今安居下来,大约搬过18次 家。而每次搬家的时候,最为头痛的事情,就是书籍的搬 运。所以,我深知搬运书籍前的筛选、装箱过程的繁琐、 上架分类所花费的时间,都是不容忽视的。这个过程中,哪个细节做不好也是不行的。历史告诉我们,当年日本的 遣唐使到中国来,如同“剁手党”一般四处搜求、搜购中 国的典籍,然后也是一箱子一箱子运回日本的。这其中的 用心和细节都是今天到日本“爆买”马桶盖、药妆品的中 国游客们无法体会到的。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十二世纪成书的日本平安时代民 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里面记载的一则故事。大唐的玄 奘法师听说道昭是奉日本第36代孝德天皇之命前来的“遣 唐使”,而且是专门来学唯识法门的,就立即将他传入, 亲自迎接。玄奘法师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如瓶水之 泻”,把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眼看此景,玄奘法师 的弟子忍不住“吐槽”,说“日本人再有才能,终究是小 国的人,比不得中国人”。玄奘法师则指点说:“你们快 到日本僧人住的房子里面看看。”他的三位弟子急忙跑去 窥看,只见道昭正襟危坐地在那里朗声读经,口吐白光。 这些弟子看见日本僧人如此用功,无不叹服。《续日本纪 》里还记述道昭归国之前,玄奘法师把自己所持的舍利、 经论都赠给道昭,并对他说:“我看你能弘扬佛法,现在 把这些都送你使用。”应该说,玄奘法师的眼光没有错, 道昭回国后还真成为了日本法相宗的初祖。 今天解读这个故事,应该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一方 面可以看到当时大唐僧人具有“大国人”意识,从心里面 瞧不起“小国人”。而日本“遣唐使”这些“小国人”, 非常担心被“大国人”看不起,于是,出现了道昭专心致 志地学习又装神弄鬼口吐白光的情景,向小看他的大唐人 显示他的佛性,证实他的超凡脱俗,也算是用尽心计了。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日本遣唐使从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上“拷贝”了大唐。那时,日本人没有与大唐讨 论过“知识产权问题”,盛世大唐是敞开胸怀尽其所有让 他们把文化精品、精髓索运而去。 三 在讨论遣唐使的时候,有的日本学者关注894年以菅原 道真为团长的最后一批遣唐使未能如约而行,得出的结论 是“这导致日中间交流发展性的解消”。每读及此,我都 想响亮地说一句“不”! 不错,日本中止遣唐使以后的13年,也就是907年,大 唐灭亡了,“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时代从此 不再。但是,品尝到从中国获取文化果实甜头的日本并没 有停下匆匆的脚步,而是千方百计回避铁血交织的战乱, 继续向中国派遣“留宋僧”。我记得有一位肥后国(今天 的熊本县)出身的“知识僧”开山俊艿,在镰仓时代的正 治九年(1199年)单身入宋,硬是在中国大地豪游13年, 见历元年(1211年)回国时带走大量的宋朝文物,其中有 中国典籍多达2103卷。现今头脑中还有线装书概念的读者 ,是应该知道这个分量的。 开山俊艿因为拥有一笔如此巨大的中国文化财富而受 到日本佛教界的重视,结果有人把当时在京都已经荒废的 “仙游寺”送给他。开山俊艿以手中拥有的中华典籍作为 “镇寺之宝”,大兴土木,重盖寺庙,其伽蓝完全模仿宋 式风格,然后将其命名为“泉涌寺”(日语中“泉涌寺”与“仙游寺”的发音相同)。贞应三年(1224年),日本 第86代天皇——后堀河天皇把这里定为皇室的“祈愿寺” ,规格大幅提升。接着,后堀河天皇及日本第87代天皇— —四条天皇的陵墓都置放在泉涌寺内。江户时代日本第108 代天皇——后水尾天皇到幕末日本第121代天皇——孝明天 皇的陵墓,都在泉涌寺所辖的山峰上,该陵因此被称为“ 御寺”。从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 法》到日本战后颁布新宪法期间,该寺的修缮费用都是由 宫内省支付的。由此可见,一批中华典籍,就会让一所破 败的寺庙晋升为皇家的寺院和皇陵。这个细节,令人感慨 万端。 四 话说回来,即使是在仰视中华文化,重视细节吸收的 时代,日本人也有深深的自卑。正如心理学研究证实的那 样,自卑常常通过一种苦苦学习后的自傲表现出来。这里 ,我又想起日本圣德太子致书隋炀帝的历史往事。 为了追求一种平等关系,圣德太子在国书的结尾居然 写下“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天子”这个汉语词 汇被日本人“拿来”以后,前面加上叙述地理位置的细节 ,表现出浑然不同的意蕴,引得隋炀帝龙颜大怒。这是中 日关系史上著名的“细节之争”,也凸显出日本善于运用 细节进行‘‘小国不让大邦”抗衡的本色。 五 因为景仰,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因为自卑,更要在细 节上下功夫。要把细节学到手,要在细节上取胜,这就是 日本民族在发展路径上的重要抉择。 日本民族精细、精致、精到地吸收中华强势文化,在 细节上铁杵成针般地细细打磨,然后演绎出独具“和”色 的文化。比如,中国的插花,传入日本就演绎成为“花道 ”;中国的饮茶,传入日本就演绎成为“茶道”;中国的 书法,传入日本后就演绎为“书道”;中国的剑术,传入 日本以后就演绎为“剑道”;中国的柔术,传入日本以后 就演绎成为“柔道”;中国的围棋,传入日本以后就演绎 成为“棋道”……在中国,这些都是风花雪月、烂漫生活 、雕虫小技,到日本,就雕琢砥砺,成为一种独具民族内 蕴的精神和文化。 如果日本仅仅对中华强势文化进行了精神和文化上的 演绎,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关键是日本这种源于细节、 追究细节、注重细节的精神和文化的演绎,最终汇集成“ 武士道”,从而带来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足进步, 以至于产生翻天性的变化。 六 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日本这个“学生”看到邻国“ 老师”的迅速衰退。他们把“老大国”——大清的禁书《 海国图志》悄悄地捡拾起来,在“闭关锁国”的时代给予 放行,各种精致的翻刻本、训点本、日译本应运而生,一 连在日本印刷了17次,从此知晓了世界。在《翻印海国图 志序》里面,盐谷宕阴干脆这样写下自己的感慨:“呜呼 ,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所用,反而被深于他邦 。吾不为独默深悲焉,而为清主悲之。” 1853年美国“黑船”闯入日本,眼看着日本就要重蹈 中国“老师”的覆辙,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度。但是 ,德川幕府透过种种技巧、细节与美国钩心斗角用心周旋 ,最终赢得了弱者的利益最大化,没有与中国成为“一根 藤上的两颗苦瓜”。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看似“大政奉还”玩天皇复古 ,实则励心图志奔富强。这个时候,他们不再向呈现衰势 的中华文化学细节,而是“开眼向洋看世界”,转向欧美 文化索细节。今天,在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当人们津津 乐道着明治年间“文明开化”桩桩件件的逸闻时,殊不知 那就是又一番对异文化细节的精心吸收与打磨。 与这种“文明开化”同行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建 立新的军制。从政治上,这支军队不再被武士集团重现, 而成为天皇具有统率权的“天皇的军队”;从军制上,这 支军队先后学习法国、德国、英国,要把对方的细节学习 到手。当然,走向衰落的大清也没有忘记学习西方的军制 。但是,一个令人喷饭的笑话说明了当时的细节:日本人 到西方购买军舰的时候,是要走到军舰上亲自试驾,在性 能、性价比上反复交涉,而中国人到西方购买军舰的时候 ,是伸出袍袖与人“暗箱操作”般地在袖筒里面变化手指 ,索取回扣。结果呢,是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这一 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是日本明治二十七年。对于一 个人来讲,27岁正值青春。因此,日本人把这场战争叫作 “明治青春的战争”。就是用这样一场战争,作为“学生 ”的日本打败了作为“老师”的中国!我曾经写过一本名 为《甲午战争的千条细节》(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的书籍,至今想起来仍然痛心疾首。有心的读者可阅读 这本书籍。 我的结论是:甲午中曰战争,是一场较量细节的战争 ,中国最终是在细节上败给日本的。从此,日本对中华文 化、对泱泱中国不再“仰视”,而改为一种“俯视”的姿 态。 七 接下来的历史,我无意再写。因为书写这样的历史, 经常让我有一种身心疲惫、心力交瘁的感觉。我倒是建议 读者可以读一读我的朋友魏风华写的4册《抗日战争的细节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从中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 灾难的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日本侵略军是如何凭借着一个 又一个的细节发难于中国的! 八 本书中所写的“日本的细节”,已经与宏伟的历史叙 事不再相关,完全是日本当下的、现实的、生活中的细节 。而这些细节,不断提升着日本的生活品质,持续完善着 日本的社会制度,不露声色地打造着日本的国家形象,让 人们惊叹日本民族在和平时代也可以创造奇迹。 我之所以想把这些细节介绍给中国读者,确有希望用 这些细节感动中国民众之意。我在此前说到,日本曾经有 “仰视”中国的时代,也曾有“俯视”中国的时代。今天 ,我们应该努力进入一个让中日两国可以“平视”的时代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为什么?好比我们家边上突然出现“电商大王”马云的居所——他家门前日 日车水马龙,我家门前天天门可罗雀,那实在是不舒服的 。日本对邻国中国今天这般崛起也是感到非常不舒服的。 他们还没有从以往那种“俯视”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他们喜欢对中国的社会、厂家、民众挑刺,其中最可挑剔 的就是中国还不完美的种种细节。 九 这本书问世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年底。2018年,具 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国改革开放整整40年的纪念之年。 我想起了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作 为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访日本。那一次,中国领导人第 一次乘坐日本的新干线。下车后,日本媒体记者团团围了 上来,请小平同志叙说乘车感想。小平同志坦诚谦逊地说 :“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结果呢,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08年, 邓小平访问日本30年后,中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中国版 “新干线”高铁通车了! 不过,也有日本人看不下去了,他们在中国高铁列车 上有意揭开一个又一个不干胶贴士后面的日本川崎重工的 标识,就是想倒中国的胃口!那又怎么样?我们又用了将 近十年的时间,中国高铁的升级版——“复兴号”疾驶而 来,让日本人目瞪口呆,让敢与强敌为师的邓小平含笑九 泉之下!这是中国人用细节挑战日本的完美例证。 我们还需要创造更多的中国高铁升级版。我们依然应 该有与强敌为师的心态。这一切,离不开细节! 十 本书能够问世,要感谢《日本新华侨报》社长吴晓乐 女士。她得知我签约此书后,不断地用敲边鼓的方式敲打 我。当我无法忍受这种催促而发脾气的时候,她说“响鼓 也须重锤敲”,让我一下熄火进入写作状态。 本书能够问世,还要感谢《日本新华侨报》的团队, 感谢我的同事王鹏、张桐、倪亚敏、郭子川等。他们的各 种各样的铺垫工作,奠定了此书的基础。 作为序言,实在写得太长了。最后,我告诉读者一个 心中的梦想,那就是我希望在十年,乃至几十年以后,能 够有一本名为《中国的细节》的书籍在日本畅销起来。 2018年11月 导语 《日本的细节》是著名学者蒋丰的全新力作。作者旅日三十年,经过悉心观察、思考,通过上千个细节,为我们呈现一个全新视角下的日本。 书中内容涵盖城市、居住、工业制造、公共服务等方面;多角度,深层次,以全新的方式,体现日本的创新细节、匠心精神、人性关怀、教育理念、社会文明等,比如,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新干线和地铁可以不安检、井盖可以成为艺术藏品、日本人地震来临时可以不逃生、房子可以防雾霾还能住200年等,并分析细节产生的原因,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日本的文化内核。 本书图文并茂,视角独特、形式新颖。阅读本书,读者可从细节知日,通过理性对比与思考,达到淬炼心性,获得正确的人生判断与价值定见的目的。 精彩页 一个“被禁止”的社会 初来日本生活的外国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到行动上的拘谨,仿佛自己干什么都是错的,不经意就会违反日本社会无形的规矩。与大喊“Freedom”的美国截然相反,日本社会到处都是条条框框,甚至连日本人自己也有“日本人规矩真多”的自嘲。来日本自由行的国人可能已经发现了,日本何止是无形的规矩多,有形的禁止告示也到处都是! 走进地铁站,首先映入眼帘的“禁止奔跑”的红色大图标,就贴在最醒目的位置,让人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穿过检票口,贴在扶梯旁的警示语厉声警告着低头族:“走路的时候集中注意力!低头看手机容易撞人、跌倒甚至不小心跳轨!”好不容易走进了站台,墙上又是一溜儿“禁止奔跑”的标识,转变视线,另一面墙上则挂着“摄像头监控中”的牌子。终于站到了地铁的防护门前,一抬眼睛,好家伙,真是让人脑袋一晕!原来在门上整齐地贴着数个红色的标识:禁止倚靠、禁止拥挤、禁止把身体伸入防护门、注意脚下等。像这样的标识在世界各国的地铁上都能看到,这不算什么,只不过和之前看到的标识加在一起就显得有些繁复了。不想去看那鲜艳的红色禁止告示,转身却在身后的站内信息牌上又看到了红色的标识:发生火灾时的对策。仿佛是为了回应来往的外国人,这份火灾对策还附有英文、中文和韩文,让人一下子又紧张了起来,本来不会思考关于火灾的事,可一看这标识……万一呢?车厢内,贴着“打电话会给别人带来困扰”、“痴汉行为是犯罪”等标语。紧张兮兮地终于坐到了目的地,从地铁站出来,大松一口气,可一抬头,又看到路灯上挂着红彤彤的“此处禁止停车”。 是的,这就是日本,欢迎来到日本!一个由条条框框组成的最安全的社会!英国《经济学人》统计的2017年全球最安全城市中,日本东京位居榜首,大阪排名第三。在这份安全的背后,却是让外国人一时间无法习惯的窒息感。这个社会,把一切的不和谐都提前禁止了。 我们常说,防患于未然。目本就是这句话的最佳践行者。如何防呢?就是用这些标识充实超生活中零碎的角落,通过这些禁止事项或标语时时刻刻地提醒着每一个人。日本社会总能提前想到事情的方方面面,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都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的条条框框虽然会让初来日本的外国人感到不适,但却维护了日本社会的基本安全。 其实,不仅是“基本的安全”,连个人的感受也被纳入了“被禁止”的范围。在日本的图书馆里,自习的桌子上贴着“敲打键盘的声音会影响到他人”的告示。的确,听着噼里啪啦的键盘声感到烦躁的大有人在,但这样的告示在任何外国人看来都是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毕竟在现代社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去图书馆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如此之多的被禁止,自然也遭到了日本人自己的疯狂“吐槽”。近期,日本网络上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吐槽”奇葩的禁止事项。有入说自己家附近的公园常年没人,因为该公园禁止所有球类运动、禁止喧哗、禁止遛狗、禁止玩滑板、禁止骑自行车、禁止喂鸟……那么这个公园到底是给谁用的呢?还有人上传了一个儿童小乐园的说明牌的照片,上面禁止的玩法足有18种。日本人在网上感叹道,为何不只写出允许的事项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日本社会如此热衷于各类警示牌,自然和地理环境脱不开关系。日本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在如何有效减少灾后损失、避免次生灾害等课题上走在世界前沿。而这些课题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预防二字。无论是提升建筑的防震技术,还是预留好绿色逃生通道,都是一种防患于未然。而地震时使用电梯、地震后打开煤气、在管制区域行驶汽车等也一并被禁止了。被禁止的效果显著,规避了大量风险,自然而然就被沿用到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上日本人历来奉行的集体主义观念,整个社会就“被禁止”了起来,大家共同生活在这提前规制的范围内。 “被禁止”的日本社会造就了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为此,日本人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他们失去了恣意自由,只留下了寂静沉闷的空间。 P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