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加)布赖恩·利特尔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你是否认为自己是某种性格的人?你是不是坚信大五人格、九型人格的测验结果?是否认为自己的性格适合或不适合某种行业?是否认为许多情况下的不成功都是因为性格中的局限?我们常常习惯于将自己当作某一类人,将自己限制在某一种生活模式上,但这却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在《突破天性》中,布赖恩·利特尔告诉我们,人格不是稳定不变的,我们不只有“固有性格”还有“自由人格”,每个人都能掌控和改变性格,提高对不同场合的适应力,让性格成为你工作和生活的助力!
布赖恩·利特尔著的《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通过个人计划、个人建构、稳定特质、自由特质等多个层次、多种视角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布赖恩·利特尔告诉我们,想要了解他人,不能问“你属于什么人格类型”,而应问“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人格与幸福、成功有什么关系?在《突破天性》一书中,通过对人格与情境、健康、控制感、环境、创造力等方面关系的论述,布赖恩·利特尔论述了人格与幸福、成功的关系,为你追寻幸福与成功提供明确的指引。
作者简介
布赖恩·利特尔,在哈佛任教时,他曾连续三年被哈佛大学学生评选为“*受欢迎的教授”,他开设的人格心理学课程受到大量学生追捧和喜爱;现任教于剑桥大学。
他是蜚声国际的心理学大师,在人格心理学、动机心理学、人格与幸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研究,并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观点。
他是超级明星演说家,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进行演讲,其演讲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新锐,而且妙趣横生,诙谐有趣,被外媒称为“罗宾·威廉姆斯和爱因斯坦的结合体”。他在TED的演讲迅速吸引了超过500万的点击,并被誉为2016年特别值得一看的TED心理学演讲。
目录
引言 掌控人格的力量
01 个人建构:认识他人时,你在想什么?
认识他人时,个人建构既是框架也是牢笼
个人建构如何塑造你的生活
个人建构如何影响你对他人的评价
以自由的态度看世界
02 稳定特质:幸福的人总有相似之处
30分钟完成的人格测试,真的可信吗?
大五人格特质如何影响你的成功与幸福
03 自由特质:跳出对自己的固有认知
没有人的人格是绝对稳定不变的
左右人行为的三种来源
自由改变人格,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
出于性格的行为,是武器,也是毒药
04 人格与情境:一键切换行为风格
你是洋葱型还是鳄梨型的人?
自我监控倾向对人的影响
自我监控能力:不想变,还是不能变?
情境越正式,自我监控压力越大
讲原则还是求实效?
有效的态度,是灵活的自我监控
05 人格与控制感:成功在于计划
控制感对行为的影响
控制感,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
丧失控制感,会发生什么?
适应性幻觉:避免消极现实的干扰
06 人格与健康:坚韧性如何变成健康杀手?
别轻信健康测试!
坚韧性,为健康保驾护航
A型人格:潜在的健康杀手
人格与健康的矛盾关系
在人格、健康与环境中寻求一致感
07 人格与创造力:孤胆英雄的神话
IPAR创造力研究:创意者的人格
创造力、古怪和精神疾病的区别
传统的人:创意项目的幕后功臣
富有创造力的人幸福吗?
08 人格与环境:寻找你真正的家园
环境设计与人类幸福
环境人格:哪种环境适合你?
环境的大五人格
网络环境与人格的相互影响
09 个人计划:发现生活中新的可能性
唾沫测试:你的个人化程度如何?
个人计划:你在忙什么
如何评估你的个人计划
三个维度探究个人计划的进展
个人计划与他人的关系
个人计划中的情感体验
10 幸福的艺术:追求是永恒的动力
对核心计划的可持续追求
适应性重新解释
自我改变:尝试新的自我
背景监控:找到专属自己的小生境
自我反思:“我”与自我的舞蹈
注释和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导语
布赖恩·利特尔是人格心理学大师,连续3年被评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教授”,他开设的人格心理学课曾在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引起大量学生追捧!
颠覆所有对性格进行分类的理论,认为没有人的性格是稳定不变的,改变性格,是一种适应生活的策略,也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在做自己的同时,选择性地“不去做自己”,以实现生活和工作的双赢。
提供一套新的认识人和世界的方式,让你从人格建构、稳定特质、自由特质、自我监控倾向、控制感倾向等方面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解读人格与健康、情境、环境、创造力、工作等的关系,告诉你如何更有成效地追求幸福与成功。
《突破天性(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格心理学课)》通俗有趣,具有非常详实的案例和丰富的测试,将人格心理学的内容讲得非常生动鲜活。
后记
译者后记
在阅读正文之前,封面和勒口中最吸引我的一
句话是本书作者“连续三年被哈佛大学学生评选为
‘最受欢迎的教授”。这让我有些好奇,利特尔教
授究竟有什么法宝能让学生们那么喜欢他。在翻译
的过程中,这个疑问渐渐被解开了。
首先,这本书内容新颖,虽然人格可以说是心
理学领域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但在这本书中很少
出现长期确立起来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唯一引用的
旧理论可能就是大五人格理论和控制点理论,但它
们在本书中占据的篇幅非常少,而且主要是为了引
出新的观点。在看这本书时,你完全不会产生“我
早知道了”“没什么新鲜的”“还是老一套”这类
的想法。另外,这本书把人格与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的确,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追求
各种各样的目标?最终目的当然是拥有幸福的人生

其次,这本书中的测试很丰富,几乎每章开篇
都有一个测试。大多数人喜欢测试,可能是因为每
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同时测得的一些好结果对人
们来说也是快乐和激励的源泉。这些测试同样很新
颖,而且比较简短,通常不会让人测着测着就烦了
。而且,作者好像担心在这样快节奏的社会里,读
者连完成这类测试的耐心也没有,于是提供了一些
更简单易行、有趣可爱的小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涉
及我们的日常行为,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行
为竟会透露出我们的性格。
最后,作者的文字中会埋伏着一些小诙谐。而
且,作者引用的逸闻趣事也很引人人胜。不得不说
,作者很擅长讲故事,难怪那么受学生们欢迎。总
之,在翻译完这本书后,我脑海里出现的利特尔教
授是一个风趣博学的小老头。虽然没有机会听到他
的现场授课,但有机会翻译他写的书对我来说也是
一大幸事,希望读者们也能有同感。最后的最后,
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支持的冯征、张璐、赵丹、徐
晓娜、卫学智、张宝君、郑悠然和王彩霞。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的魅力在于三点:一是转变理念,转变了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文化惯性思维;二是转
变范式,将人格理论自如地编码成应用语境,通识
、流畅、有趣、实用;三是转变人生,传递了人格
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完善自我,变革人生。
——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本书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格的复杂性。
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为什么会在熟络之后展现出完全
不同的一面?一个老好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迎来情绪
大爆发?布赖恩·利特尔用大量科学研究和有趣的
事例向我们展现出人格心理学非常具有魅力的一面

——窦泽南 各色人类研究中心行为科学研发
总监
本书极富洞察力。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本书作者既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
演说家,在他的讲述中,原本枯燥的人格心理学都
变得生动了起来。整本书读起来有趣,发人深省,
让人耳目一新。
——《科克斯书评》
布赖恩·利特尔是我见过的极为聪明、有趣、
善良、博学的人之一。你将因本书提及的所有人格
特质而受惠。对于任何想要更了解同事、所爱之人
,以及自己的人来说,本书都是一本极为重要的著
作。
——苏珊·凯恩 TED极受欢迎演讲人之一,《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作者
精辟、有趣、实用。本书不仅让人格心理学可
以被应用于现实生活,也使其成为了获得幸福不可
或缺的知识。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能撼动你的世界
观,颠覆你对同事、人际关系与生活的认知。
——肖恩·埃科尔 积极心理学先锋实践者,
哈佛幸福课主要设计者
本书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之语,为我们的追求与
执迷提供了惊人的洞见。本书将彻底改变你,让你
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与你认识的每一个人。
——亚当·格兰特 知名组织心理学家,沃顿
商学院教授
对于人类经验中的核心疑问,本书提出了扣人
心弦的看法。我们为何做出现在的行为?环境如何
塑造了我们的特质,我们的特质又如何塑造出环境
?是否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快乐?作者以清新明
晰的文笔,为我们厘清了这些问题。
——丹尼尔·平克 畅销书作家,美国前副总
统戈尔及白宫行政部门演讲稿撰写人
本书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之悟,为我们的追求与
执迷提供了惊人的洞见。本书将彻底改变你,让你
以全新方式看待自己与你认识的每一个人。
——亚当·格兰特 知名组织心理学家沃顿商
学院教授
精彩页
你是洋葱型还是鳄梨型的人?
在探讨有关自我监控的知识之前,我想提供一些背景信息。196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出版了《人格与评估》,这本书对人格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米歇尔认为,就像传统的看法一样,人格是一个神话。他对已有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传统的假设,即人们在不同情境中都具有稳定不变的性格,是站不住脚的,至少是需要严肃地重新思考的。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米歇尔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依据人们所处的情境和对情境的认知加工来解释行为。
接下来发生了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争论,人格心理学家捍卫着人格特质的立场,而社会心理学家则采用情境主义的方法。这是一场充满仇恨的争论,但它推动了两个阵营的大发展。而其中得到特别多赞同的结论是,行为是人格特质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疯狂的派对和安静的交谈分别会吸引外向者和内向者。这个结论还强调人们所做出的行为,即其所进行的任务和计划。在人们的日常事务中,人格特质和情境都发挥着作用,因此研究这些事务能够使心理学家整合人格分析与社会心理学分析的优势。碰巧,这也是我的观点,在倒数两章中我对此会进行详细探讨。
对有关人格特质的争论,自我监控量表的编制者马克·斯奈德(Mark Snyder)教授另有一个创意十足的结论。他认为,低自我监控者的日常行为主要受到其人格特质影响,而高自我监控者的行为主要受情境影响。这种区分很有价值,它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注意到自己各种不同的倾向与偏好,有些看起来相当令人吃惊,比如如何在食物上撒盐。
假设你打算咬一口面前盘子里的牛排,当然,如果你想象为一大块豆腐也没问题。你会在加盐之前先尝一尝吗?作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斯奈德检验了这个问题并发现,在自我监控测试中得分高的人更有可能在加盐之前尝一尝。而在自我监控测试中得分比较低的人则更有可能加完盐再品尝,或者根本不加盐。这就好像低自我监控者非常了解他们对口味的喜好并会据此采取行动,而高自我监控者则需要先查看情境,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在确认牛排的味道之后才会大快朵颐。根据斯奈德的观点,低自我监控者的行为与其根深蒂固的普遍倾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指引他们行为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情境。
以牛排和调味品作为开篇后,我们继续以食物作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自我监控倾向对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影响。你是更适合被比喻为洋葱还是鳄梨?当被要求列出自己的特征时,高自我监控者倾向于说出大家都能看到或感知到的方面,比如他们的身体特点、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低自我监控者则倾向于说出他们的内在特性,比如他们的价值观、偏好和人格特质。
研究者对人们所说的这些关于自我的特征进行了检验,然后发现,高自我监控者更像洋葱,他们一层一层地剥,直到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本质的自我。或许你的同事伊丽莎白就是这样的人。你永远弄不懂她。她的自我变化不定,而且会分化出许多亚自我。实际上,她就是没有本质的自我。
与之相反,低自我监控者更像鳄梨。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个核,一个恒定不变的坚实核心。或许你的朋友道格就是一个低自我监控者,道格永远就是道格,他不会变成古怪的道基,也不会变成严肃的道格拉斯,他只是平凡的道格。和他在一起,你永远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因为他的核心是牢固的,他的自我不会变化不定。当然,有些人也称之为刻板。
P86-8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9: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