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林外史/绣像本古典小说名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清)吴敬梓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儒林外史》之所以难能可贵,就在他不是主
观的,理想的——是客观的,写实的。这是中国文
学书里很难得的一部章回小说。
——陈独秀
(《儒林外史》)变化多而趣味浓,在中国历
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此他更好的了。
——鲁迅
《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
识高超,技术高明。
——胡适
目录
胡适:吴敬梓传
陈独秀:《儒林外史》新叙
钱玄同:《儒林外史》新叙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精彩页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
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
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首词,调名唤做《一箩金》,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本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他,便舍着性命去求,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亡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黹缝纫,刺绣,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看看三个年头,王冕已是十岁了,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线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夜商议定了。
第二日,母亲同他到间壁秦老家,秦老留着他母子两个吃了早饭,牵出一条水牛来交与王冕,指着门外道:“就在我这大门过去两箭之地,便是七泖湖。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棵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牛要渴了,就在湖边饮水。小哥,你只在这一带顽耍,不可远去。我老汉每日两餐小菜饭是不少的;每日早上,还折两个钱与你买点心吃。只是凡事勤谨些,休嫌怠慢。”他母亲谢了扰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门来。母亲替他理理衣服,口里说道:“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王冕应诺,母亲含着两眼眼泪去了。
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每到黄昏,回家跟着母亲歇宿。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孝敬母亲。每日点心钱也不用掉,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着实明白了。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正思想间,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手里提着一瓶酒,食盒上挂着一块毡条,来到柳树下,将毡条铺了,食盒打开。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戴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古代男子穿的一种长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是四五十岁光景,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那穿宝蓝直裰的是个胖子,来到树下,尊那穿元色的一个胡子坐在上面,那一个瘦子坐在对席;他想是主人了,坐在下面把酒来斟。吃了一回,那胖子开口道:“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里钟楼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因老先生要买,房主人让了几十两银卖了,图个名望体面。前月初十搬家,太尊对知府的尊称、县父母对知县的尊称都亲自到门来贺,留着吃酒到二三更天。街上的人,那一个不敬!”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门生,这是该来贺的。”那胖子道:“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门生,而今在河南做知县。前日小婿来家,带二斤干鹿肉来见惠,这一盘就是了。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谒晋谒危老先生。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那瘦子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说道:“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了。
P1-2
导语
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本书是一部以文人为描写重点,全面深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长篇讽刺小说。作品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世态的生动描绘,使《儒林外史》达到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峰,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序言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三十三篇《清之讽刺小
说》里说:“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他
又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说:“讽刺小说
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鲁迅的
见解是极为精辟的。
一、吴敬梓的生平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一位具有思想
家气质的小说家。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晚年自号
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全椒吴氏在明
清科举史上颇有名气。金和的《儒林外史·跋》说
:“吴氏固全椒望族,明季以来,累世科甲;族姓
子弟声气之盛,俨然王谢。”吴敬梓的曾祖辈五人
中有四人中过进士,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
。吴敬梓曾在《移家赋》中写道:“五十年中,家
门鼎盛。”不过,到了吴敬梓的祖父一辈,兴衰就
有了分别。他的族曾祖吴国龙的后人继续有位高权
重者,而他的亲曾祖吴国对的子嗣,即吴敬梓的祖
辈吴勖、吴旦,生父吴雯延、嗣父吴霖起这两代,
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了。吴勖是增贡生,吴旦
是增监生,吴雯延是秀才,嗣父吴霖起是拔贡,只
做过一任苏北赣榆县教谕。
关于吴敬梓的身世,有一件事应该提到,即他
出生不久,便以吴雯延的亲生之子出嗣给长房吴霖
起为嗣子,这样,吴敬梓就获得了“宗子”身份。
根据宗法制度,宗子在分配财产时可多得一份,于
是吴敬梓成为族人嫉妒的对象。他二十三岁那年,
嗣父吴霖起去世,遗产之争随之爆发:近房中有人
率领打手,闯入吴敬梓家抢夺财产。赖长者刘翁和
从兄吴檠加以调解,纠纷才渐渐平息。这场变故对
吴敬梓刺激很大。在那些“豪奴狎客”式的朋友的
引诱下,愤世嫉俗的吴敬梓故意胡作非为,乱嫖,
乱赌,乱花钱。族人愈争夺,他就愈不把钱财放在
眼里。在这种境况下,全椒人多把他当败家子看,
以至“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
其三)。他有事去找别人,竟然得不到通报,无法
与主人见面;偶尔到了别人家中,主人会当着他的
面故意呵责或杖击奴仆,让他难堪。他受够了家乡
人的白眼和冷遇,但他对自己的轻财放浪的行为丝
毫也不感到惭愧。
对于故乡全椒,吴敬梓伤透了心,决意离开。
三十三岁那年,他变卖了祖产,举家迁至南京,寄
居秦淮水亭。在南京时,吴敬梓结识了许多朋友,
除程廷祚(《儒林外史》中庄征君的原型)、吴蒙
泉(《儒林外史》中虞博士的原型)、樊明征(《
儒林外史》中迟衡山的原型)外,还有诗人朱卉、
李葂、徐紫芝、姚莹、黄河,词人陈希廉,画家王
宓草、王溯山,学者刘著、周榘,以及严长明、涂
长卿、冯粹中等。他和朋友们共同集资,修复了南
京雨花台的先贤祠(即泰伯祠,泰伯为周代吴国的
始祖,周太公长子,太公欲立幼子季历,他与弟仲
庸同避江南,为古贤人)。这些交往和活动为他以
后的创作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年轻时的吴敬梓功名心极强,一直渴望着为家
族争光。可他在十八岁考取秀才后,一直困于科场
,心头的阴影一年比一年重。二十六岁那年,他去
滁州参加科考(即乡试之前的预试),成绩不错,
但试官听说他平日不规矩,斥责他“文章大好人大
怪”,吴敬梓慌了,害怕一旦被黜影响进取,于是
向试官“匍匐乞收”。功名心如此之强,却又始终
未能博得举人的功名,这使吴敬梓非常伤心,痛感
对不起家族,对不起祖先。他三十四岁写下《乳燕
飞》一词,感叹道:“令节穷愁里。念先人生儿不
孝,他乡留滞。风雪打窗寒彻骨,冰结秦淮之水。
自昨岁移居住此。三十诸生成底用?赚虚名,浪说
攻经史!捧卮酒,泪痕滓。家声科第从来美。叹颠
狂,齐竽难合,胡琴空碎。数亩田园生计好,又把
膏腴轻弃。应愧煞谷贻孙子。倘博将来椎牛祭,总
难酬罔极恩深矣。也略解,此时耻。”随着时间的
推移和阅历的增加,吴敬梓对科举考试的态度,逐
渐由追求、失望发展到冷淡、憎恶。乾隆元年
(1736年),吴敬梓三十六岁。安徽巡抚赵国麟荐
举他人京应“博学鸿词”的廷试,吴敬梓因病(一
说为托病)未能成行。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参加
过科举考试。五十四岁那年冬天,他去扬州访友,
突然病逝。
在吴敬梓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经历了巨大的
变化。生活上,他早年挥金如土,“倾酒欢呼穷日
夜”;四十一岁以后,卖文为生,穷困异常,“日
惟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顾云《盔山志》卷四
),有时甚至无米下锅;冬日苦寒,只能靠散步取
暖,和朋友五六人,夜里乘月出城绕行数十里,歌
吟啸呼,相与应和,天明入城,大笑散去,谓之“
暖足”。思想上,他早年热衷于功名,对“家声科
第从来美”津津乐道;三十六岁后,吴敬梓开始认
真反思“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才”的问题。
大约四十岁左右,吴敬梓开始写作《儒林外史
》,用了十年的时间,全书才基本完成。乾隆十四
年(1749年),吴敬梓的朋友程晋芳作《怀人诗》
云:“《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
,竞以稗说传。”《儒林外史》最初以抄本形式流
传,在作者去世十几年以后,由金兆燕(号棕亭)
刊刻于扬州(据1869年苏州书局活字本《儒林外史
》金和跋),此本今不存。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清嘉
庆八年(1803年)的卧闲草堂本,原书藏北京图书
馆,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1977年人民
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校点的排
印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李汉秋辑校
的会校会评本《儒林外史》。
除《儒林外史》外,吴敬梓还著有《文木山房
诗文集》十二卷和《诗说》七卷。长期以来,学界
普遍认为《诗说》已经失传,只能从《儒林外史》
、金和的《跋》及金兆燕的《寄吴文木先生》中窥
其一斑。1999年,《文木山房诗说》旧抄本在上海
图书馆被发现(发现者周兴陆),有周延良笺注本
(齐鲁书社2002年版)。
二、传统社会中“道”与“势”的博弈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阐释世界、指导人生的
担子几乎责无旁贷地落在读书人身上,古埃及的祭
司阶层,印度的婆罗门,中国古代的士,都以解说
历史、提供社会生活模式为天职。这种阐释世界、
指导人生的角色使读书人踞于这个极其显赫的位置
上,大睨雄谈,意气扬扬。西方教会的神圣不可侵
犯的尊严已为世人熟知。中国古代的士,尽管气概
稍逊,却也充满了对自身历史使命的信念。据《史
记》记载,孔子曾被匡人围困,情形十分危急。当
时,孔子对弟子们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天之
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以“斯文”(礼乐
制度)的传承者自居,孔子所代表的这种自尊心态
,显示了早期读书人的独立性和豪迈感。
……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艺
术特色和成就主要在讽刺方面。除上文分析的独具
个性的讽刺笔墨外,它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
讽刺手法。如常以夸张之笔突出讽刺对象的可笑、
可鄙,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达到讽刺效果,运用
对比方法等等。
《儒林外史》的结构也有其特色。小说先有楔
子,后有尾声,中间人物故事的递进,也都符合时
间发展的线索(先后共叙述八十多年间的事)。楔
子正是为了笼罩全局而设计的。吴敬梓在描写王冕
与危素、时知县等人的纠葛之外,还别具深意地展
开了七泖湖畔一个对比鲜明的场面:王冕决心做一
个超尘脱俗的画家,而三个不知姓名的读书人却一
边野餐一边谈论着功名富贵。这三个不知名的读书
人,正是小说中绝大部分读书人的写照;而危素、
时知县,则又象征着一系列混迹官场的士人;至于
王冕,读者从他不难想到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
、杜少卿等鄙弃功名富贵的正人君子以及四位市井
奇人。作者透过对这三种类型人物的勾勒,展现了
全书的大致格局。
《儒林外史》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二
回至第三十三回为第一部分,第三十四回到第四十
四回是第二部分,第四十五回到第五十五回是第三
部分。吴敬梓先集中笔力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读书
人,再着力刻画一批品行高尚、学识渊博、才能卓
特的读书人,最后集中表现以儒林为中心的整个社
会的灰暗现实。《儒林外史》的这种深层布局与对
宇宙的整体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把
宇宙视为一个和谐的庞大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
,诸种因素并列着,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促
成整体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过分关心事件之
间直接的因果联系,而更关心由所有人物和所有事
物构成的整体风貌。吴敬梓显然对全书作了通盘设
计,它们的被安排是有条有理的。《儒林外史》“
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
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
史略》)的结构为晚清谴责小说如曾朴的《孽海花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
目睹之怪现状》所模仿。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前身《小说史大略
》中曾将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讽刺小说和清末
谴责小说一概视为谴责小说,后来才将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改称讽刺小说。鲁迅经过反复的权衡之
后,将谴责小说与讽刺小说相区别,真知灼见,绝
非寻常眼孑L能办。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讽刺小
说,其理想的境界是:就作者的出发点而言,“秉
持公心,指擿时弊”;就作品的风格而言,“戚而
能谐,婉而多讽”;就讽刺的技巧而言,“无一贬
词,而情伪毕露”。而清末的《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谴责小说却呈现出另一种
情形:“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辞,以
合时人嗜好”。谴责小说的这种情形,原因是多方
面的:就作者的出发点而言,李伯元、吴趼人都曾
是小报编辑,以小说迎合广大的小报读者群,乃是
他们的宗旨之一;就作品的风格而言,以在报章上
连载的方式写作,每一段落自成格局,自具面目,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意图显豁、词锋外露是一个长
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反而会给小报读者造
成理解和接受的障碍;就讽刺的技巧而言,由于追
求淋漓尽致的宣泄,一代谴责小说作者宁可过甚其
辞,也不愿让倾向在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出来,过甚其辞可以得到读者的喝彩,“无一贬词
”却只能造成读者敬而远之的冷落。鲁迅将谴责小
说与讽刺小说视为两种小说类型,或将谴责小说视
为讽刺小说的末流,准确地揭示了谴责小说和讽刺
小说的联系和区别。《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
刺小说。
内容推荐
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共五十六回。在书中,作者先集中笔力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读书人,再着力刻画一批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的读书人,最后集中表现以儒林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的灰暗现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7: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