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媒体评论) 我过去曾经说过,以后买书,如果腰封上写着罗 永浩和谁谁谁联袂推荐,那书我不一定看过。但如果 上边有我只言片语,哪怕只写了一句话,那本书我一 定是读过的。在这里真诚地向大家推荐《一个观点, 不一定对》,这本书也许能帮你塑造一部分观念。 黄章晋老师当年在我们这群朋友当中以“不靠谱 ”著称,但他创办了大象公会后,整个人完全脱胎换 骨了。他勤奋、投入,干起活来不要命,连他自己都 害怕。现在市面上烂书大行其道,大象公会出了一本 好书跟烂书争夺市场,我估计他们会赢。 ——锤子科技CEO 罗永浩 现在,每个星期阅读黄章晋和他的同事们写的文 章已经变成了一个习惯,对我来说,这些文章总能意 想不到地涨姿势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与 我们相伴的还有这么一群特别有好奇心的人。——陌 陌科技CEO 唐岩 《一个观点,不一定对》是本顺眼且有趣的书。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学术背景,行文如水笔锋如刀, 每篇文章背后,体现了专业、严谨的思维和治学态度 ,这一点比碎片化的知识更有价值。 读书是这个时代保持个人尊严的方式。我们有时 间买没时间读的书越来越多,但这本书值得我们付出 时间来阅读,读完会有一种智性的愉悦。 —— 《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导演 陈 晓卿
目录 01 众生 在中国古代如何花白银 中国古人如何过夜生活 “武林高手”为什么爱劈砖 为什么吃不出阳澄湖的大闸蟹 大众为什么选择电动自行车 为什么中国女性热爱贴面膜 中国人为什么热爱嗑瓜子 乾隆的诗为什么风评不高 为什么中国人爱用风油精 为什么辣会流行 为什么有的地方口味重,有的地方口味清淡
02 南北 为什么旅游街都大同小异 为什么北方人用手洗脸,南方人却用毛巾 为什么广东人什么都吃 湖南人为什么最爱嚼槟榔 四川话为什么这么统一 哪里的羊肉最好吃 湖北人为什么被叫作“九头鸟” 03 新知 为什么理工科男多女少 为什么戒毒这么困难 程序员为什么都不爱打扮 着急的穷人,拖延的富人 中国人的数学为什么好,又为什么不好 文章吸引力的心理学原理 战争可能死多少人 为什么选择你,我的外语 美食的政治经济学 智商测试:现代人的偏见 人是天生的出轨动物吗 为什么男人的牙齿比女人差 04 世相 向左走,向右走 意大利军队为什么弱 神户人民不养牛 犹太人为何特别聪明
精彩页 为什么中国女性热爱贴面膜 文|吴松磊 面膜已成为中国女性居家旅行的必备“良药”,但它对美容护肤究竟有多大用处?为什么广受中国女性欢迎的贴片式面膜,在欧美的超市里却很难找到?面膜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有几个中国女性没贴过面膜呢?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2015年中国面膜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将达300亿元人民币,在一年内能消耗28亿张面膜,足够贴满8万个足球场。在中国,面膜是美容护肤品中当之无愧的王者,淘宝指数“美容护肤”类的成交排行中,面膜稳坐第一,比第二名到第四名加起来的总销量还高。 但是,中国女性习以为常的面膜却并不怎么受西方女性待见——目前欧洲只有30%~44%的女性使用面膜,这还是近两年欧美面膜市场大幅增长的结果,2013年,欧美国家在全球的贴片面膜市场仅占2%,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泥膏型面膜。 遍布欧美的“中国扫货团”横扫各类服饰包包往往面不改色,但他们在超市里很难找到一片面膜。只有反复和售货员强调“sheet mask”(片装面膜),才可能被带到冷冷清清的日本面膜货柜前。 在美容化妆一切都很新潮的今天,为什么中国女性如此热爱贴面膜? 以白为美 答案很简单:“以白为美”的审美文化导致了面膜大行其道。在古代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在户外劳作,皮肤越白的人就意味着离劳动越远,社会地位越高。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西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罗马也有着同样的“白美文化”——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就对古罗马的美白产品有详细描写:牛奶和杏仁配制的润肤乳,亚麻油和牛脚脂肪制成的香膏,以及用来搽脸的铅粉。 铅粉的美白效果强大且直观,即便出现了大量铅中毒、神经麻痹甚至胎死腹中的案例,铅粉美白在全球范围内仍流行了近两千年,直到19世纪末才被各国陆续禁止。但对于许多为了美白不惜代价的女性来说,砒霜也成了一个选择——为了满足市场需求,19世纪的化妆品厂商推出了外用的砒霜皂和内服的砒霜片,一度大受欧美市场的欢迎。 20世纪则出现了更专业的美容院服务。1907年,一家名为Pomeroy伦敦小型美容院的年收入达到21000英镑;而同时期的美国Marinello公司每年研发出近50款美容产品,培训上万名专业美容师;1925年的埃伦斯堡日志中提到,美国已经有接近3万家美容院和超过10万名的女性从业人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种神奇的美白产品也被研发出来。抽气降低气压的美容面罩,把脸石膏化的美容面具,包得严严实实的防晒斗篷……美国人民为了女性的美白事业贡献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其中就有现代贴片面膜的雏形。 不过,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美白很快就不再流行。大多数人的工作环境变成了工厂车间和办公室,白皮肤失去了特权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小麦肤色——欧洲大陆日照较少,足够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去海滩度假晒太阳。但这种流行无法在东亚获得市场。东亚地区日照充足,女性天生肤色较深,晒黑的皮肤难以清晰地展现社会地位。例如,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仍然存在大量户外体力劳动者,“一白遮百丑”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审美。另外,东亚人的五官相对扁平,不像高加索人的五官那么立体化,晒黑之后反倒会降低颜值。 面膜的流行,正因为美白是中国女性的共同追求,但美白可以有多种选择,为什么面膜成了首选? “神奇”的美白利器 在广告商的强势轰炸下,女性不可能不喜欢面膜。除了“深度滋养”“去黄祛斑”“美白嫩肤”等功能性的宣传,“法国臻品葡萄蜗牛黏液”“纯净圣地新西兰奇异果提取物”和“穹顶之下的高海拔美肌”更让人有捡到武功秘籍的快感。P41-43 导语 黄章晋著的《一个观点不一定对》为读者提供知识的一种可能性,而不是正确答案。同时,本书为分析了多个生活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得出了结论,为读者提供的不仅仅是细碎的知识,而是分享给大家科学严谨的逻辑,帮助读者在更高的维度上分析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每一天都是由一些有意思的过去堆积而成,这本书不仅仅是找答案的习题册,而是一种分析生活、解释社会的科普性尝试。求知是保全自我的工程。本书给大家提供了解答问题的可能性,对于这些问题读者也可以尝试去解答。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一条大家来摸索的路,人人都可以解释,人人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考虑。生活恰恰是由于多维度呈现在我们面前,才值得大家热爱。 序言 本书是“大象公会”的文集,所以和大象公会一样, 从题材到内容都是五花八门的。古代人的货币和夜生活、 当代人的面膜和旅游街、“武林高手”为什么爱劈砖、美 味的日本和牛从何而来,以及其他许多纷杂的话题,都在 这本书里有所解释。 因为具体内容经常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 学等学科知识相关,所以大象公会也常常被人们归纳为“ 社科科普类”。但社会科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几乎没 有什么知识可以被认为是确定的,更并非都值得人们知道 。 我们写这些文章,是为了给身边最值得好奇的问题, 提供相对靠谱、有力的解释。 我们相信,很多问题早已埋藏在各位读者的心中,却 在无数次令人失望的回答之后,被默认为不可能得到准确 而精练的答案,因而不值得认真深入的追问。 这种想法也许并非完全错误。在本书中回答的诸多问 题,比如中国人为什么热爱嗑瓜子?犹太人为什么特别聪 明?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嗜辣而有些地方的人口味清淡? 为什么理工科男多女少?为什么程序员不爱打扮?……都 来自生活中极易观察到的现象,因而也早就有很多几乎经 不住反复琢磨的解释。而且,对于这些极为复杂、门类众 多的问题,本来也没有人能在寥寥几千字内给出精确无误 的回答。 但我们相信,在所有不一定正确的回答中,有一些采 用正确的学术工具深入挖掘得出的答案,远比其他的更接 近真相,而且也常常颠覆所谓的传统、普遍的认知。这样 的答案值得我们倾尽全力去挖掘和传播。大象公会成立5年 以来,始终以此作为是否对得起读者和自己的判别标准。 本书是我们努力的初步成果。而它的问世,在很大程 度上是因为,在我们一直以来耕耘的移动平台上,有一群 怀有同样好奇心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读者—— 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出了人们对这类平台用户的 一般想象。 正如很多评论者所说,这个时代的读者都处在所谓碎 片化阅读的重围之下。几十年前,人们看一张报纸,会把 报纸中缝的征婚广告、寻人启事、寻物启事都仔细看一遍 ,因为那时候没有多少东西可看;现在,为了争夺人们花 在手机上越来越多的精力,最有创造力、最有想象力、最 勤奋努力的人们都在拼命研究人类大脑对信息刺激的反应 ,以强大的多巴胺算法对准人们神经系统的弱点,战胜人 们的自我控制力,最终占有人们宝贵且不断流逝的时间。 然而,这个时代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机会:拥有强 大的求知欲和自控能力的人,不但注定不会被算法与碎片 化内容俘获,而且能够在激荡的信息洪流中,敏锐而又坚 定地找到我们真正想得到的东西。 拜移动互联网时代所赐,我们得以和这样的读者更加 迅速、精准地发现彼此。因为他们的存在,大象公会的这 些篇幅很长、信息密度极高、经常被误以为是“小众趣味 ”的文章,会在微信平台上拥有150万订阅读者。 如果你还不是其中之一,我们很高兴你从这本书开始 ……
内容推荐 黄章晋著的《一个观点不一定对》试图解释的问题,都来自生活中极易观察到的现象,因此也早就有五花八门、几乎都经不住反复琢磨的解释。 不过。除了提供准确、有力的答案,我们更希望能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丰富、准确的视角和工具,让生活呈现出更多的维度,展现更加清晰的真相。 所以,比起复杂、细碎、容易被忘记的知识,本书最希望普及的,是一种好奇心和理性意识——前者用以提问,后者用以释疑。 学习复杂、细碎的知识,并不是为了逃离日常生活,而正是对它的智性激活,看见那些司空见惯的,听见那些充耳不闻的,挖掘那些习以为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