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侯旭东著的《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精)》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 本书在重新考察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后,根据1600种有纪年及纪年可考的造像记,借助统计分析,辅以例证,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涉及生死观念变迁、大乘起义的心理基础、民众的社会观念等;还考察了部分民众对法、佛、像与觉悟之途的理解。同时还揭示了造像供养与中土传统祭祀的关系,分析了兴福造像流行的历史意义,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作者简介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访问学人。 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兼及秦汉。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简牍,尤其是新出土的湖南长沙三国吴简的研究,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 目录 绪论 上篇 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 一 游方弘法 二 传教利器:“释氏辅教之书” 1 “小说”还是“传闻”? 2 “释氏辅教之书”的性质 3 传播渠道 三 神奇灵验与皈依佛教 四 冥间的恫吓:古人如何接受天堂地狱说 1 天堂地狱说与弘法 2 游冥间 3 信徒心中的天堂地狱 五 战乱相寻催生朝野佞佛? 中篇 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 一 引子 1 解析造像记 2 造像者身份与造像方式 3 造像题材与祈愿一致吗 二 崇奉对象的历史演进 1 释迦造像 2 弥勒造像 3 观世音造像 4 无量寿(阿弥陀)造像 5 卢舍那造像 6 多宝造像 7 思惟造像 8 浮图、塔 9 佛像 10 像 11 玉像 12 石像 13 天宫像 14 崇奉对象演进原因探析 三 发愿文的世界 1 如何赴来生 2 离苦得乐 3 来生居何处 4 值佛闻法与龙华会首 5 成佛与成正觉 6 世俗祈愿面面观 7 众生与家 四 民众心中的佛法、佛、像与觉悟 1 佛法意义何在 2 “成佛像身观”的背景与意义 下篇 民众修持方式及其社会影响 一 造像供养的内涵与特点 1 造像流程与供养内涵 2 造像兴福能破戒吗 3 信徒如何应对 4 民众造像的特点 二 佛教信仰的社会影响 1 佛教信仰与社会团结 2 追福 3 造像“猥滥”与僧团整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00~580年纪年造像记目录 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