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纬乾坤(叶叔华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宁晓玉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我清楚地记得和叶叔华院士第一次见面的每一个
细节,那是2012年12月20日在国家天文台A208会议室
。当时会议室只有我一个人,正在忙着为“20世纪中
国天文学和大事记”课题评审会做准备。9点左右,
会议室的门开了,进来一位个头不高,慈祥和蔼的老
太太,我猜她一定是叶叔华院士,不过她和我想象中
的中国天文学界泰斗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我事先通过
电子邮件与她联系过,知道她会来参加我的课题评审
,但是当我见到她的时候,我的大脑显然还没有做好
准备。她从上海远道而来参加我的课题评审已经给予
了我莫大的鼓励,会上她又对我负责的两部分内容给
予肯定,这让我悬了两年多的心终于放了下来。“20
世纪中国天文学”和“20世纪中国天文学大事记”是
叶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天文卷”一·二分册)中的一部分。
后来,上海天文台在“叶叔华学术成长资料采集
工程”的基础上想为叶先生出一部学术传记,科研计
划处的朱洁女士找到了我,希望我来做这件事情,但
是由于当时我琐事缠身、精力不济,这种状态是无论
如何都做不好事情的,于是我心怀歉疚地婉拒了朱洁
女士,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每每想起这件事情内心
都会感觉不安。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情转了一圈
又回到了我这里,当孙小淳研究员拿着与上海天文台
签好的“叶叔华学术传记”合同书找到我办公室的时
候,这一次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该、也不会再拒绝了,
豁出去一切我也要完成这部传记,让读者能够有机会
了解20世纪的天文学家为发展中国的天文事业所付出
的努力。
2014年11月24日下午,我对叶先生进行了第一次
访谈。我知道在我之前已经有太多的新闻媒体记者对
她进行过无数次的访谈,再加上“采集工程”黄城先
生对恩师的访谈,关于叶先生生平经历和科学成就已
经没有太多内容可挖掘。我还是想亲眼看看叶先生是
怎么工作、怎样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甚至希望能有一
段时间待在她身边,近距离地观察她的言行举止。访
谈之前,我听说叶先生的爱人程极泰先生生病住院一
个星期了,她每日奔波在家庭、医院之间,担心、忧
虑一定会让她身心俱疲,何况她也是耄耋之年了。可
是当我见到叶先生的时候,她脸上除了有一点疲倦之
外,精神依然矍铄,访谈从下午一点半开始,原计划
进行两个小时,结果却持续了近四个小时。访谈进行
期间,她思路清晰,神采奕奕,似乎回到了那段激情
奋斗的岁月里。更加令我吃惊的是,她没有照我的采
访大纲而谈,但是她的一生的学术思想脉络却清晰地
呈现在她的谈话里,我从中体会到了她一生工作的一
致性与连贯性,这便成了我写作大纲的主体脉络。
访谈最后被我亲戚的电话中断了,我必须从徐家
汇赶到松江去和我父母会合,中途还需要返回宾馆取
东西。叶先生坚持用她的车送我去地铁站,我再三推
脱,怎能麻烦她一路送我。我最终也没有拗过叶先生
,她让司机先送我回宾馆取东西,再绕道送我去地铁
站。在车上,我心急火燎地翻着钱包找硬币,因为印
象里上海地铁要用硬币购票,而北京不怎么用硬币。
叶先生看在眼里,她把自己报销医药费的硬币从信封
里全倒出来给了我,这一下弄得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车到地铁站了,我手里攥着叶先生给我的六枚钢镚,
三步并做两步跑进了地铁,还好有这些硬币,我顺利
地买到了地铁票,赶到松江接上了父母。一个人,要
有一颗多慈善的心,才能时刻关注着别人的需求并且
及时给予帮助,更何况她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院士
!最后我要对叶先生说:“尊敬的叶先生,您曾经再
三嘱咐我,让您的传记字数要比王绶琯先生的少三分
之一到四分之一,但是我不知道王先生的传记什么时
候出版,也不知道他的传记字数会是多少,如果在这
方面我没能达到您的要求,请您千万谅解一二。”
这部传记是建立在“叶叔华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
程”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之上的。朱洁女士将近200G的
电子资料,包括视频、音频、档案、照片、书信……
各种类型的资料无偿贡献给了我。有了这个资料库,
我就像进入了一个专门图书馆,只要挨个翻检每个文
件夹,逐个浏览每一页档案,并迅速把它们塞进我的
大脑,整理、分类、提取和凝练出有用的文字就可以
了。为此,我那不太高效的人体CPU经常发生阻塞,
弄得我几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来。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
“叶叔华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课题组的成员!没
有你们所采集大量的叶先生的资料,我的写作还不知
要拖到什么时候?
特别感谢上海天文台的杨玉德先生!由他撰写的
《叶叔华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报告》全面
、细致,涉及了叶先生一生的方方面面,对叶先生天
文学成就的评价也非常到位,具有权威性。《研究报
告》是我写作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我从中汲取了很
多很多。在一些重要天文史实的判断和认识上,杨先
生还亲自指点过我,而且他还以与叶先生同事多年的
经历和经验纠正了我某些看法。
感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的吴守贤先生、上海天
文台的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导言
第一章 从上帝到科学
温暖开明的大家庭
少女叶叔华
理想与现实之争
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
初识程极泰
追求科学之路
第二章 时间,时间
“钦若昊天,敬授民时”
徐家汇观象台首位女天文学家
为提高授时精度而奋战
“国际地球物理年”
主持建立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
“文革”岁月
第三章 心系中国的VLBI网
寻找天体测量的世界前沿
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的发展历史
为了中国的VLBI技术
建设中国的VLBI网
VLBI网应用于“探月工程”
第四章 天文地球动力学思想
天文地球动力学思想的形成
从“攀登计划”到
第五章 从台长到IAU副主席
主持上海天文台
走向
叶叔华谈国际合作
第六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的建设
SKA世界数据处理中心
青少年科普与上海天文馆的建设
培养中国第一位天文博士
第七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政
持家
结语
附录一 叶叔华年表
附录二 叶叔华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温暖开明的大家庭
1927年6月21日,叶叔华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之中,在叶家六个儿女中排名第三,按“伯仲叔季”排名,因此父亲给她取名叶叔华。广东自明朝中期以来就作为中国与世界保持接触的窗口之一,因为与西方文化较早接触,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比较开化,放足、剪辫、穿西服、戴洋帽的风潮最先从广东兴起,文明结婚的新婚俗也是从广州等几个沿海开放城市最先开始。再次是女性地位提高,广州女性是最早争取政治权利的亚洲女性,而且普遍接受学校教育。最后,广州人所具有的冒险和创造精神,在近代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革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广州的很多新时尚都成了后代所共同遵守的惯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近代广州的时尚对全省甚至全国都起了一个示范作用。叶叔华就是在这样一个西方与东方交汇、近代与传统共存的城市环境中出生和成长,她的性格之中也有着地域特征的烙印,这在她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叶家祖籍广东顺德,祖父曾在安南(现在越南和柬埔寨一带)一边经营木材生意,一边行医。父亲叶润生出生在柬埔寨,生性开朗。生母去世后,叶润生回到家乡顺德,在大祖母的安排下当了木匠学徒。他不愿一生做木匠,于是离开了顺德的家庭,存身于广州的一家基督教孤儿院,他在那里生活、读书。叶润生从广州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就在当地光孝礼拜堂担任牧师。叶叔华的母亲蔡瑞贤是丝厂工人,粗通文墨,性格温良贤惠,持家有方,与叶润生共同维持着子女众多、家境清贫的生活。叶叔华出生在父亲工作的教堂,一家人住在教堂顶部的一间阁楼里。在年幼的叶叔华眼里,教堂的阁楼高大宽敞,是她玩耍的好地方。小时候家里穷,叶叔华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在叶叔华六七岁的时候,叶润生前往广州郊外的人和墟继续教会的工作,除了大哥和二姐留在广州读中学以外,全家随父亲搬到那里,孩子们在人和农村服务社里开始上小学。他们住在一个教会所属的带花园的小洋房里,周围种满了龙眼树和木瓜树。在人和墟,叶润生是少有的识文断字且具有新思想的读书人,他时不时搞搞小话剧宣传新思想,叶叔华还记得父亲扮成赤脚农民,在台上挑担的样子。
尽管子女众多,家境困难,叶润生尽可能维持着安宁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气氛,也给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女以平等的教育机会,由此家庭气氛熏陶出来的叶家儿女能吃苦、有韧性、落落大方,同时又知书达理。大儿子叶伯陶因为聪明勤奋而深受父亲的器重,一直在广州培英中学寄宿念书。二姐正在广州协和女中寄宿上学。1937年年底,受抗战影响,他们随学校逃到香港。回到父母身边,1939年,大哥高中毕业旋即考取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被迫西迁贵州,叶伯陶也追随着学校从云南到贵州,于1943年顺利毕业。叶伯陶后辗转于四川、广西等地谋求职业,但仍然手不释卷,在四川的时候,甚至因为读书被苛刻的老板关在了天台上。抗战结束后,叶伯陶回到上海,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两三年,1948年他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出国留学,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继续学习。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辛苦异常,叶伯陶干过伐木工人的活,也给美国家庭打扫过卫生。博士毕业后,叶伯陶留在母校任职,1972年回国探亲。叶叔华回忆道,她们一家和大哥叶伯陶自1948年分开到1977年再次团聚,其间有将近30年没有见过,她甚至都觉得见面会认不出来,可是一看到大哥走路的姿势跟四弟弟一模一样,无需再详细地辨认,她就知道是大哥回来了。
叶叔华的三个弟弟中,五弟叶叔文考上了南京医学院(迁到山东后改名为白求恩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保定。他医术高超,工作极端认真,曾经几度晕倒在手术台上。在三年困难时期,叶叔文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家三口被派到了乡下,更是什么吃的都没有,只有去啃玉米芯,全家人包括未成年的孩子都饿得全身浮肿。1962年叶润生生日,叶叔文得到院长的允许返回香港为父亲祝寿,自此再没有回到大陆来。叶叔文最先在当地行医,几年后申请去了美国,成了芝加哥有名的医生。叶叔华的四弟弟叶仲仁是北京一机部精密机械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六弟叶季平是北京民用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六个子女中,除了二姐叶仲华没有上大学外,其余的孩子都学业有成,这与叶润生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P9-11
导语
宁晓玉著的《经纬乾坤:叶叔华传》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撰写过程中多次对叶叔华院士本人及其家人、同事等进行采访,确保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书中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本书兼具专业性和科普性,不仅适合相关天文学专业的研究者阅读,也适合想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大众读者。
本书为采集工程系列丛书之一。采集工程是根据国务院指示,联合多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抢救性工程,旨在通过实物采集、口述访谈、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各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为社会公众了解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探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提供客观翔实的史料支撑。
不同于其他人物传记,本丛书侧重于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过程,坚持规范、严谨、客观的原则。丛书作者大多来自科技史及相关专业的研究工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个人主观情感对人物事件和学术历程的影响,力求将真实、客观的历史和评价呈现给读者。
序言
上海天文台同仁见示《经纬乾坤:叶叔华传》一
书,嘱作序。
此书出版,值叔华同志九十华诞。书中所及叶叔
华工作事迹,铺叙得当,涵盖齐全,可以看作一本我
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奠基史。我与叔华同志同舟过从
超过了六十年,抚今思昔,所感良多。只是自度老迈
,深恐言繁而意不达,乃就素日濡染之尤深者一二事
,平叙所以兴感之由,以应所嘱,且致贺忱。
九十年一览,叶叔华的工作风格可以概括为“自
强不息”四个字。
书中第三章说到,叶叔华20世纪70年代上叶获悉
VLBI(甚长基线干涉仪)应用于时间测量时的反应。
那时,我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过,上海
天文台主持的我国综合世界时的精确度仍然位列国际
前茅。这在当时那种既混乱又封闭的环境中做到,是
很不容易的。而更不容易的是叶叔华越过了这些。她
怀着深忧审视外方世界的进展,结果获得了VLBI的信
息,慨然自勉。在那些年月里,叶叔华可谓是身居“
陋室”,志在千里!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球自转周期一直被用
作时间计量的基本标准。由于恒星(以及其他更遥远
的天体)的周日运行反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天文学
家们很早就据以发展了以记录恒星运行方位为基础的
经典测时方法,并组织了全球性合作的综合世界时系
统的研究。
然而,从自然界中寻求时间计量基准,地球自转
周期并非上选。地球是一个平稳演化中的行星,从表
层到内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活动的作用会结合
或叠加在地球自转运动的大背景上。于是,当地球自
转测量的精确度足够高时,这些对于地学研究意义重
大的各种活动便会被发现,成为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
的新课题。
20世纪60年代VLBI的出现,给天文地球动力学研
究带来了新的期待。
VLBI的原理为:在两个基点上各自设置一台射电
望远镜,连成一体进行观测。两基点之间的连线称为
基线。干涉仪的基线越长,观测的分辨率就越高。
VLBI采取了两项措施使得两个基点射电望远镜之间不
用传输线连接便能完成干涉运作,从而可以把基线做
到“甚长”以获得“甚高”的分辨率。这两项措施是
:①各个射电望远镜配备一台高度稳定和精确的氢原
子钟,用以控制本地振荡器的频率;②各个射电望远
镜收到的天体辐射经混频后,其中频信号由高存储量
器件录下送处理中心统一处理。
VLBI是普适性的天文观测设备。通过不同的天线
布局和相应的后端处理而获取的信息,可以用于天体
物理学、天体测量学及包括天文地球动力学在内的“
天地交叉”研究和其他实用课题研究。我们这里谈到
的天文地球动力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VLBI两天线对一个天体跟踪观测所获的基本信息
,是被测天体的辐射波先后到达基线两端基点时的“
时间差”。“时间差”的测定值和变化值中包含了由
地球自转导致的成分和由地学其他活动导致的成分。
据此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由若干射电望远镜组成的多
基线VLBI网,进行地壳板块运动和形变、地球不同圈
层的相互影响等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
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课题,立足于高新技术的应
用和跟进。当“文化大革命”结束,叶叔华VLBI之念
得以启步实施之际,首先面临的是崎岖的技术之路。
那时,VLBI所需的25米射电望远镜在我国是尚无前例
的“大型设备”,需要寻求工业支撑;复杂的接收机
系统要组织各种“攻坚”;一些高技术,包括氢原子
钟,则需要引进等。尽管这样,叶叔华和她的团队还
是开始了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行程。
书中有关章节详细记述了我国这项重大天文学设
施的建设历程:①1987年,上海VLBI站落成,完成了
各项研制和技术工程建设,开始国际合作观测;
②1994年,乌鲁木齐VLBI站落成,开始两站联合工作
;③2007年,完成以上海台为中心的四个站“嫦娥探
月”的轨道监测任务。这项监测是VLBI技术的非常规
性应用,足以检验团队对于技术得心应手的程度。
这些艰苦奋斗的年月里,叶叔华还为中国参与天
文地球动力学的国际合作做了很多的实事。合作是在
同一技术平台上进行的。对比启步之初技术欠缺的艰
辛,不禁令人油然兴感。鲁迅曾经赞赏“第一个敢吃
螃蟹的人”,叶叔华就是这样的人。不过她那时不止
是要“吃螃蟹”,还要“降龙”和“伏虎”。
VLBI技术龙腾虎跃之势有增无已。瞻望明天,将
会有一张跨洋过洲、疏而不漏的VLBI之网昼夜不息地
监测和分析地球表层的细微变化的信息。网内是茫茫
宇宙中我们迄今所知唯一的繁衍着高级生命的场地。
明天的科研将有如一首国际科学大合奏,其中必
有中国团队的乐章,由叶叔华领奏。
王绶琯
2017年4月
内容推荐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她负责建立了我国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网,这个观测网无论是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方面,还是在90 年代末开始的“探月工程”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叶叔华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动下,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国际合作计划得以施行。
1997年,我国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国际天文组织将其命名为“叶叔华星”。
宁晓玉著的《经纬乾坤:叶叔华传》以时间为主线,讲述叶叔华院士从出生、求学、工作,到取得重要学术成就,获得一系列荣誉。文后附有叶叔华年表和主要著作目录。本书讲述了叶叔华对我国天文学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提炼出她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的发展特点与特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