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阴才子叶鼎洛/江阴名贤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建华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李建华,1960年2月生,大专文化,有过农村、军队、工厂、学校、市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江苏省作协会员,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会员,江阴市暨阳名贤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担任过《江阴解放》等地方文献史料图书的执行副主编。出版有长篇小说《红人》、散文集《玫瑰之红》、评论集《寻找诠释的借口》、长篇传记《现代文学家胡山源》《音乐教育家刘北茂》等。作品曾入选国家级年选本,其中短篇小说《奶奶眼中的英雄》入选《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一书。另有作品获过国家级奖项。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200万字。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给在江阴染织三厂上班的父亲
送雨具,又一次踏进石子街时,立马就被这条幽静的老街
深深地迷住了。被岁月磨得溜光的青石板街面,一家紧挨
一家像古典的线装书一样的两层小楼、古色古香的店铺、
典雅秀气的花窗,屋顶上鱼鳞一样的小瓦、隐者般潜藏在
小巷深处的教堂和天井……这里有配钥匙的、补锅的、箍
桶的、叫卖破布烂棉花的、拖板车的,还有一个不知什么
的机构。
这一切,一下子就深深地打动了我,并令我对它迅速
生出一种一见钟情的情怀。因为,我喜欢这条巷子散发出
来的像古书一样的幽香,喜欢它曲径通幽的意境,喜欢它
的含蓄、内敛和不事张扬,更喜欢它的那份与世无争的淡
泊和超然。我觉得,这条巷子是诗意、唯美并且厚重的,
它凝集了许多唯美的元素和精华,其中就有一代大家叶鼎
洛。叶鼎洛的写作曾经呈现出一种从容的开阔和不计后果
的孤独,他可能还要孤掌难鸣一阵,他毕竟不同于卡夫卡
一类的天才。
若干年前,住在石子街的居民多半已是老年人了,他
们依然过着传统的生活。清早起来刷马桶,到井上去提水
,在后院里种菜,在马路上晾晒衣服和咸菜,家里缺什么
了就去附近的小杂货铺添置。闲来无聊就和邻里聊天,打
开收音机听听评书。不过也有很多房子开始出租了,主人
去了别处,一群外地人拥挤着住在这一片的老宅子里。
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这里的居民不会让土
地闲着,巴掌大的地方都要种上葱,种上蔬菜,他们爱极
了养花,天井里种石榴,种梅花,盆花无处放,常常是摆
在院墙之上,甚至在屋顶造出一个小花园来。正是这些花
花草草,蔬菜瓜果,让年久失修的老宅散发出勃勃生机。
他们真是一群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
不知道石子街的命运会如何,有的说会拆迁,有的说
会保留作为文化景点。而我,自然希望保留这样一处能让
我们看到过去的地方。
叶鼎洛和他的石子街,是一处能令我心灵安静和寄寓
的所在。虽然,我只是在距离这条小街六公里的乡下居住
,但这并不妨碍我内心的这一想法。每过一段时间,到了
周末,我很喜欢拐一点道,骑电动车去走一遭,在新建的
朝宗门那里的平冠桥,经河东街起步,沿东转河向南走,
至东西走向的那座八字桥,再进入窄长的石子街。石子街
比河西的埠下街更窄,呈现出s形,步入这样街巷,就像欣
赏一支舒缓悠扬的曲子。常常在到达石子街后,我所做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停好车子,然后徒步沿着青石板的街面缓
慢地行走,选择好的视角观察。一些屋顶天窗兀然挺立,
远远看,像歇着的一只猫头鹰,灰黑色的墙面是身体,玻
璃窗口是眼睛,窗篷是喙尖。一个人胡思乱想着,静静地
从巷头一直走到巷尾。我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想到这
条街上看一看和走一走,或者嗅一嗅这一街坊的古旧味道
。我来到古老的小街,踏过光滑的青石板,看小路旁滋生
的青苔绿得惹眼。它们毛茸茸地、一簇簇地堆积着,可爱
极了。春天的阳光明媚而忧伤,我不停地驻足。在一个个
有水埠头的豁口,见过这运粮河的水像少女温润的眼,柔
得令人醉了心。两座摆出大写“八”的小桥是改造过的水
泥拱桥,到了傍晚,会呈现出一幅古道残阳图。
我喜欢在这条巷子里行走的感觉。仿佛将我带进了戴
望舒《雨巷》的意境,每次,当我踏上这条由北向南延伸
的巷道时,内心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戴望舒的那首诗。是
的,这条街道每一次给我的感觉都是美的,一如戴望舒诗
中那个窄窄的雨巷。每一次置身这条小街,我的心中总是
悄然滋生出一种美好的情愫。这种情愫,既有些像给家里
养的那些花儿草儿浇水时的感觉,又有些像在路上看到一
株好看的花儿忍不住要多看一会儿时的心境。
现在,南门老区、老街的开发利用已受到政府的重视
,规划实施早已开始:南门的忠义街“以旧修旧”,获得
传承保留,五云桥也得到恢复性整修,新筑的虹桥南路从
石子街东面并行向南延伸,运粮河也开始清淤、开挖。
作为在此度过童年岁月的我来说,这确是件令人兴奋
和喜悦的好消息。然而,2016年再去故地,整个石子街在
城市建设的喧嚣纷扰中已遭拆迁,断墙残壁,杂草丛生,
一派萧条。石子街再不能遇上忠义街的运气了,因这之前
它就没有了较完整的原貌,不拆,看来也是不能维护了。
尽管这条街有老街特色,有数百年沧桑,旧时还有发达的
工商业、土布纺织业,有历史的渊源等,在人文方面,近
百年来,这条老街还人才辈出,曾出了多位功业有成的名
人、精英,街上还留存着他们的旧居和出生地,如王亦旦
(亦是沈鹏的外祖父)、冯云山、叶鼎洛、周文楷和邓传
楷等。
然而这一切还是没有留下,毕竟他们的主人还不是世
界级名人。对于叶鼎洛的故居,已经辨不清是哪一处。房
子几经转手,我只能面对残剩的几处破房,生出一种“遥
想公瑾当年”的滋味。
一个曾经笔下才情千钧的作家最终惨败于现实脚下,
而他的故居,孤独地挺立了几十年,也终究归结到大拆迁
的唏嘘中。
光阴荏苒,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小城童年(1897-1906)
第二章 烙印深深(1906-1912)
第三章 杭州苦学记(1912-1918)
第四章 日本留学记(1919-1922)
第五章 在上海立足(1922-1924-)
第六章 湖南一师任教(1924-1925)
第七章 加入南国社(1925-1927)
第八章 在沈阳当教员(1927-1928)
第九章 养病的日子(1928)
第十章 参与《大众文艺》编辑(1928-1930)
第十一章 两次见鲁迅(1930-1931)
第十二章 在开封河大(1931-1933)
第十三章 上庐山当教官(1933)
第十四章 河大的抗日救亡(1933-1938)
第十五章 抗战洪波曲(1938-1946)
第十六章 从东北撤回重庆(1946-1947)
第十七章 落叶归根(1947-1949)
第十八章 从兴奋到困惑(1949-1958)
尾声
叶鼎洛生平大事记
参考文献
精彩页
父亲好的地方,就是能给他讲些历史故事,说点“杨家将”之类的。叶之麒是善于表达的那种人,在他嘴巴里,小人书上的那些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这样也培养了叶鼎洛对人生的细致观察和他的形象化思维能力。从小的这些经历,导致他后来写小说都非常强调人物的个性描写。他同时也忘不了童年时母亲教他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教导他从小要“志存高远”的人生道理。
叶鼎洛在乡下亲戚家最喜欢看水牛耕田,看着看着就在地上捡了树枝画。表哥在农田旁边的河浜里摸小鱼、小虾、螺蛳、河蚌之类,见了表弟画牛,就笑他呆,说:“你们城里人脑子怪,牛有什么画头,还不如跟表哥到河浜里摸些小鱼、小虾,回去还可以当菜。,’叶鼎洛专心看着泥地上的画,回答表哥说:“你来看看,我画得怎么样?”表哥就从岸边一丛茭白那里上岸来,见了表弟画在泥地上的牛,连连说:“像的,像的,你有这个本领,将来可以给有钱人画照了。”叶鼎洛经表哥这么说,想自己长大了,能画照倒也是一条路。于是,后来他每到一地,都比较注意观察。没有笔和纸,他就在泥地上画。到了城里,就拾些木炭条在麻石和青砖地面上画。
那天夜里,叶鼎洛睡梦里感觉下雪了,第二天醒来果然是雪花纷飞。父亲踩着深深的积雪来接他回家了,他对乡下有些难舍。不久,春天又来了,天气回暖,冰融化了,老宅西侧的运粮河苏醒了……
春暖花开,叶鼎洛最喜欢跟母亲去外婆家。外婆家在与无锡接界的荡南村,村三面靠百丈白荡河。开阔的百丈白荡河,河水清澈,水草丰盈,岸边柳树十分茂盛,水鸟密集,水产品也极为丰富。当叶鼎洛站在舅舅为他把舵的一只舢板上时,他耳旁仿佛听到远处随风飘来的阵阵山歌。他抬头眺望,白亮的河面上出现了一些渔船,好些撑船的还是姑娘。她们站在两头尖尖的渔船尾舱上,人立成马步,双手荡着“双飞燕”,时而俯首用力摇桨,时而仰头远眺,情不自禁地扯着嗓子,你一句我一句地唱起了江阴方言的山歌《一口渔网》:“一口渔网甩到半天,落下来水花分在四边。没有我拨拨弄弄,哪有鲜鱼在你眼前?”
一群年轻的渔姑则欢天喜地和唱道:“风吹河水云中波,浪打长堤柳飞歌。渔灯浜底闪,长桨雾里拨。网撒水中情,船载日月多。啊,百丈白荡绕弯过,声声渔歌好欢乐。”
此时,年轻的打鱼小伙子们也不甘寂寞地扯着嗓子唱起了《情姐爱的打鱼郎》等抒情的渔歌……歌声、桨声、笑骂声搅碎一湾河水。
叶鼎洛一个人在舅舅家住了一个多月。芒种前一天,舅妈送他回江阴。舅妈对他说:“等过一程再来吧,我们要农忙了。芒种忙,麦上场。这是老话,一年二十四节气中,芒种抢种,我们会做得很苦。还是做城里人好,一年到头不用赤脚下田,蛇虫也咬不到。”
叶鼎洛没有觉得赤脚下田有什么不好,所以他说:“等过几年,我长大了来乡下帮你们。”舅妈就笑呵呵说:“小鼎洛真懂事,舅妈等着。”舅妈和母亲一样,对于自己发式是比较讲究的。她每天早早起床,对着门口一只大水缸梳头,水面清凌凌的像一面天然镜子,她忙活着,还要梳“窝鬏”,就是老年妇女的那种发鬏。
转过几天,老天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从早上一直下到晚上。叶鼎洛就对母亲说:“舅舅农忙,可怎么办?”母亲笑出了声,批评儿子说:“麦子收进家了,现在是莳秧,莳秧就要雨水的。这样一下,不再需要出人工车水了。舅舅家小家小户,没有牛车水,人力车水非常吃力的!”叶鼎洛就高兴地说:“这老天还合人心意!”夜里,当再听那絮叨缠绵的雨声,他就不觉得搅扰自己了,而有一种自然的美感。
P6-7
导语
叶鼎洛(1897-1958),江阴文学家、美术家。没有直系后代。
李建华著的《江阴才子叶鼎洛/江阴名贤文化丛书》,作者收集大量资料,采访了大量人士后创作了这部长篇纪实报告,重现了一段民国文化史。双栖艺术家的叶鼎洛自幼喜欢绘画,曾就学于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和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留学时,结识了郭沫若、田汉、郁达夫等后,移情文学。192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担任美术教师,1926年参加拍摄田汉的处女作《到民间去》。1931年在河南大学担任国文教授,1938年在西南联大担任美术教授,用手中的画笔为抗日救亡作了大量的宣传。1946年参与《东北画报》的编辑,1947年撤回重庆养伤。1947年颠沛流离了大半生的叶鼎洛回到故乡,在江阴地方报担任总编,1949年后在县城一所中学执教,1958年病逝。此书没有涉及重点选题申报的内容。叶鼎洛本人政治清白,生活圈主要是在文艺界。
序言
我喜欢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告别了白昼的喧嚣,感
觉心灵也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静静地躺在床上,床旁边一
台打开的电脑里播放着轻音乐,是我较喜欢的那种音乐,
诸如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某些插曲之类,安静,忧伤
,仿佛一个人在诉说什么,任忧伤蔓延,任思绪飞舞。
对于人生,我除了忙碌一些俗不可耐的事,只会在每
天的沉重中度过,当我每每回首往事时,会发现,原来我
的一生并不曾为自己活过。
由这个话题,闲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学创作颇为
活跃的江阴籍作家叶鼎洛。失意落魄是他最大的标识,他
的文学所表达的也基本围绕这个母题,个人的伤感颓废与
其作品里的婚恋故事在精神内核上已然有些契合。如果说
前者大多是四处奔命、人生不顺、战火纷飞等不可抗拒的
现实因素导致的被动流浪,多倦游、哀叹、思归,是不得
已而为之,那么他个人一生的挫败,本身就构成了他生命
存在的状态。
背井离乡是痛苦辛酸的。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完全可
以选择不去过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但无法满足的精神欲
求使他们不能安定于现实家园。“走出去”于他们而言,
不仅仅是肉体的流浪,更是精神的无依。背井离乡在这里
已经不是由于生计所迫、人生失意而流浪,完全是出于形
而上的精神欲求驱使。这一点,我觉得是较为切中要害的
,在我阅读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几部传记后,就非常赞赏他
们,并因他们能洒脱地为自己活过一回而击掌。
暇时,我曾拿叶鼎洛跟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作比较,
除开郁达夫,基本都是严肃有余而率性不足,包括鲁迅、
胡适、刘半农之类。让我清楚地记得,他们的个人生活还
很守旧。
我羡慕叶鼎洛的率真,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说是不
顾及其他的。他的小说大多以自己的真实遭遇为蓝本,并
且敢于直陈自己是小说中的男主角,叙述的是他自己的艳
遇。当然,这场艳遇的情节是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艺术虚构
。他的大胆不讳,与唐代张鷟的《游仙窟》相近,文本中
均有绘声绘色的男女生活的描写。这样一位看起来风流倜
傥的文坛才子,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背景里
,显得太不“人世”。叶鼎洛很少写跟风作品,故在1949
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至20世
纪90年代,在一股回归文学、回归现实、回归艺术个性的
潮涌中,他才被人提起,人们才重新发现他在新文学史上
的意义。
我们翻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档案袋,叶鼎洛在
文化战线上确实是名多面手,除了小说、绘画、表演外,
还有散文、诗歌、剧本、文学评论、论文等行世。单以小
说而论,其所抵达的思想艺术高度,是有目共睹的。他和
沈从文一样,属性就是真文字。他对伟大作品的姿态、模
样与腰身,有自己很确切的理解,这本身已经很能说明问
题了。
按照我的阅读习惯,我希望作家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
的精神可能性与语言向度。叶鼎洛偏重于私生活的写作经
验,我觉得这种惯性状态,如果能够早一点规避,生命自
身的抗干扰能力可能会大些。他的精神在另外一个特殊的
空间获得舒展和拉伸,作为不得志人群的精神漫游式写作
,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精神的“痼疾”。这一点,容易引
起读者对他们这类作家的误解,特别是在要求大写“新的
人物、新的世界”的热潮中。
布罗茨基说:一位伟大作家是一个能够延长人类感受
力之视角的人,能够在一个人智穷计尽时为他指出一个好
机会,一个可以追随的模式。叶鼎洛追随的模式是什么?
很显然,他的文学性写作,在当时,还没有其成长的土壤

有一段时间叶鼎洛是想用新我去历经一场“火浴”的
,把焦灼与痛苦、奔突与追求融化于新作品中,以印证风
雨夜归的人情世态。例如晚年未能完稿的《梨园子弟》,
是否有意要挑战茅盾先生的《锻炼》呢?但它们原本是不
能作比较的两个文本呀。晚年的叶鼎洛克服困难写着,他
活得不再洒脱,一张皮多肉少的脸,因为辛勤的付出而被
时间无情地刻上沧桑的印迹,他脸面上手背上的老年斑,
越发明显。
生活,伴随着的不仅是激情,还有那不能言说的伤痛

叶鼎洛身上携带着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个
有非凡印记的人。经过历史的淘沙和沉淀,他的绚丽人生
和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将会成为本埠文化研究的一个课
题。
作家面对这个时代,永远是不安的,永远是困境,无
法突围。叶鼎洛为一段豪气活过,但他的作品没有乌托邦
式的幻想,而是重在表达男女的精神世界:一个活生生的
人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他的敢于担当,他对弱势
人群的关怀,他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个人情感的
坦诚,让我生出无穷敬意。
叶鼎洛永远做着临时性工作,生活中也没有牵挂的人
,这样的境遇,让他获得了自由,让他形成了放胆为文、
率性而为的特点。他始终认为写作必须是有意思的——有
意思的形式、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背景和有意思的荒
谬。问题在于,我们在作了今昔对比后,如何把当下这些
“有意思”写出来。
我觉得还是来捧读叶鼎洛作品吧,多读几遍。因为叶
鼎洛的小说,的确写出了我们人类自己的灵魂。他用自嘲
或同情之笔写男女之事,用真实与虚构杂糅之法,讽刺世
相,其良知和正义感包含着人性品格与人性力量。在某种
程度上,因是“自己的生活”的文学,故“不事雕饰”而
风韵绵延,引人回味无穷。
叶鼎洛给别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有学生回忆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在县中读初中,叶先生曾
是我的语文老师。他是“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之一,人
中等偏高,不修边幅,长方形脸,留着短短的胡须,穿着
长衫,讲课时声音不高,慢慢腾腾的,边讲边在教室内踱
步。他讲古文,喜欢边讲边吟唱,我们都感到很新鲜。他
很少直接提问学生,也不大与学生交谈,我行我素,给我
一种旧文人无限清高的感觉。至今,我一闭上眼,就会在
脑子里浮现出他带有“孤芳自赏”的身影。我记不清他教
了我们多长时间,但他的语文教学却成为我语文水平开始
提高的坚实台阶。
或许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人们会淡忘我这个曾经
写作的人,但只要我们的文学能成为某个生命段落中的一
点印记,就够了!比如此时萦绕在我脑海里的叶鼎洛。
像叶鼎洛这样率性,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遇
见陌生的人,不好吗?
叶鼎洛走着一条逐渐低落的人生之路。
其实,苦难经历对于作家是有价值的,因为所有苦难
都可以在他的文字里化为艺术,得到升华;苦难经历对于
作家又是一切,因为有过大苦难才识得大人生。
叶鼎洛有别的作家所不具备的“闪光点”。作为后辈
的同乡人,对于他的被遗忘和受到毁誉参半之遭遇,心里
略有不平。早在十多年前或者说是二十年前,当我偶有闲
暇,便利用“时间的碎片”开始搜集叶鼎洛的生平史料和
其出版的著作,许多年进展不太明显,可靠材料还是缺乏
。近几年,我又转向研读与他有过交往的文化名人传记,
从中寻找叶鼎洛的“蛛丝马迹”,还从一些史志、名人的
日记和书信中觅寻线索。比如在《杭州市志》上就考证出
传主所读的学校和年份,纠正了原有生平介绍上说是所谓
刘海粟创办的“杭州艺专”或什么“上海美专”之类讹传
。另外我还在赵景深的日记中,查到了有关叶鼎洛处女作
的内容、有关组建“绿波社长沙分社”的信息等。而从叶
鼎洛给田汉的一封信件中,又隐约觅寻到了叶鼎洛的第二
次日本之行等资料。在严平发在《收获》杂志的一篇纪实
文学《他们走向战场.埋伏》中,我又逐渐梳理清楚1938
年后叶鼎洛及其抗敌演剧队行军的履痕。
还有许多史料,是到实地采访或于图书馆和网络查找
获得,遂使一些处于隐匿状态的信息得以浮出水面。功夫
不负有心人,对一个人的史料一旦读通,就可以摆脱材料
不足的制约,因为许多东西已经潜伏在某本书籍中,就等
着魔高一丈的有识者来“失物招领”。这是我写作中的体
会。
这是一次耗时的大工程,由于是一己之力的采撷,加
之“炼字”功夫和修辞学素养缺乏,文本瑕疵在所难免,
期望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正。
内容推荐
李建华著的《江阴才子叶鼎洛/江阴名贤文化丛书》这部传记文学重现了一段文化秘史。作为双栖艺术家的叶鼎洛自幼喜欢绘画,留学时,移情文学。1924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担任美术教师,1926年参加拍摄田汉的电影处女作《到民间去》。1931年在河南大学担任国文教授。1938年在西南联大担任美术教授,同年奔赴抗日战场,随抗敌演剧队到过延安,用手中的画笔为抗日救亡作了大量的宣传。1946年参与《东北画报》的编辑,后辗转回到重庆。1947年结束颠沛流离回到故乡,在地方小报担任总编。1949年后在江阴县中执教。1958年在孤寂感伤中病逝。本书基于翔实的史料,通过文学的笔法,再现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