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兼收并用莫不崇奉(陈高华说元朝)/大家说历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高华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陈高华、党宝海编的《兼收并用莫不崇奉(陈高华说元朝)/大家说历史》从蒙元政权演变入手,分为总说和分说,依次讲述元代经济、民族、文化、对外关系、学术思想、宗教发展、海外贸易、医学发展、艺术等诸多领域,体系非常清晰,在后续领域的讲述当中,仍然穿插着政治变迁的影响。附录部分还包括陈高华先生的小传、治史体会和学术发展状况。读者通过了解作者个人信息和治学情况,能更好地了解本书的体系和脉络,从而对蒙元史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
作者简介
陈高华,1938年3月生,浙江温岭人。1960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作有《元大都》《元代画家史料》《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合著)等。
目录
总说
引言
元史的范围
元史的分期
元朝世系表
成吉思汗与蒙古的崛起
统一之前的蒙古地区
成吉思汗与大蒙古国
大蒙古国的扩张
元朝的建立与全国的统一
忽必烈称帝与元朝的建立
全国的统一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忽必烈与元朝的立国典制
中央与地方
军制、官制与法律
政府与百姓
文化和宗教政策
民族政策
从守成到更化
帝位的迅速更迭
政治的腐败
农民战争与元亡明兴
起义的爆发与早期局势
明朝建立与元朝灭亡
元代的社会阶层
土地关系
阶级关系
元代的经济
人口分布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城市
交通
元代的民族状况
北方地区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吐蕃地区
西南地区
元代的文化
思想
史地之学
文学
书法绘画与雕塑
宗教
科学技术
元代的中外关系
高丽
日本
交趾、占城
真腊
南海诸国
伊朗
非洲诸国
欧洲诸国
分说
元朝尊孔与元代理学
尊孔与衍圣公家族的命运
理学地位的确立
朱学与陆学
朱陆之学的调和
元代佛教与元代社会
佛教与统治阶层
佛教的管理形式
佛教与元代经济
佛教与元朝政局
元代的海外贸易与航海家族
海外贸易的形式
主要的贸易海港
航海技术
贸易商品
元代的航海家族
元代医疗习俗和医学状况
医疗习俗
医生和医药
元代的书画和雕塑艺术
元朝前期的书画雕塑艺术
元朝后期的书画艺术
附录
陈高华先生小传
陈高华先生的治史体会
陈高华先生主要学术成果
序言
元史的范围
元朝以“大元”(简称“元”)作为国号,是
1271年确定的。在此之前,这个政权称为“大蒙古
国”或“大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蒙古语的
拉丁文音译是“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
国”是蒙古语国号的直译,“大朝”则是其简译。
大蒙古国的第五代大汗忽必烈仿效“汉法”,建号
改元,他在至元八年(1271)颁布的《建国号诏》
中说:“可建国号日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在《易经》中,“元”的本义为大,因此“元
朝”就是“大朝”,是朝臣用儒家经典对原有国号
加以改造的产物。当然,采用儒家经典语言作为国
号,意味着国家性质的重大改变,但元朝是大蒙古
国的继续则是无可置疑的。
大蒙古国前四汗的历史,是元朝历史的组成部
分。也就是说,元朝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指1271年以元为国号起到1368年灭亡为止,前
人有“元朝享国不及百年”之说,即指此而言。另
一种指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到1368年灭亡为止。本
书所论述的元朝,取后一种。事实上,明人编纂《
元史》,便是从太祖成吉思汗开始的。
忽必烈以前,大蒙古国相继有四位大汗,即成
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和蒙哥汗,后来分别被
尊称为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他们统治的时间
从1206年到1259年。忽必烈被尊称为世祖,世祖之
后,到元朝灭亡,先后共有九位皇帝,他们是成宗
铁穆耳、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
德八剌、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明宗和世球、文宗图
帖睦尔、宁宗懿磷质班、顺帝妥懂帖睦尔(参看第7
页所附“元朝世系表”)。从世祖忽必烈算起,十
位皇帝统治的时间始于1260年,终于1368年。
如上所述,元朝的历史,始于1206年,终于
1368年,共十四帝,延续了162年。本书所要介绍的
,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些历史现象。
元史的分期
元朝一百六十余年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每个时期各有特点。
一、前四汗时期(太祖、太宗、定宗、宪宗,
1206-1259)
在这个时期,新建立的大蒙古国进行了长达半
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征服战争,建立了东起朝鲜半岛
,西到东欧的空前庞大的世界帝国。在这个阶段,
尽管西北各蒙古汗国逐渐显示出分裂的倾向,但毕
竟整个国家基本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还没有形成
公开的分裂,蒙古大汗的政令、军令能够在汗国全
境内得到遵守和执行。由于扩张的速度过快,蒙古
还不能对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实施有效的管理,除推
行蒙古制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社
会经济基础的差异,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这
一时期蒙古的漠北地区是整个汗国的政治中心,蒙
古本土是国家的主体,蒙古的统治方式、剥削方式
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二、忽必烈时期(1260-1294)
在这一时期,统一的蒙古汗国解体。由于忽必
烈与阿里不哥的帝位之争,两北各汗国独立,并进
而控制了原来属于大汗政府直接管辖的西域各地。
成功夺取了大汗宝座的忽必烈只能统治蒙古本土和
原来金、宋、西夏、大理、吐蕃、畏兀儿等地区。
忽必烈的大汗地位长期受到西北蒙古汗国的挑战,
统一的“蒙古帝国”已经不复存在。忽必烈为了有
效地治理国家,针对汉地为国家主体的客观现实,
改革蒙古旧制,推行“汉法”,不仅采用了汉式的
年号、国号,确定了都城,还采用了汉地传统的行
政、财政等管理制度,确立了以中原王朝制度为主
的中央集权体制。与大蒙古国时期相比,这是蒙古
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尽管忽必烈保留了不少
蒙古制度,用以维护蒙古贵族政治、经济上的特权
,但汉法的推行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在蒙
古旧制与“汉法”之间存在着矛盾、摩擦,甚至激
烈的斗争,就在这种新旧制度的碰撞中,长期遭受
战争破坏的中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
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在灭亡南宋之后,忽必烈对日
本、东南亚地区发动了规模庞大的远征,在北方及
西北地区多次讨伐蒙古叛王,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
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的进
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对至元时期元代经济和社会
的恢复程度不能做过高的估计。
三、元代中期(包括成宗、武宗、仁宗、英宗
、泰定帝、文宗、宁宗诸朝,1295-1332)
元世祖去世后,成宗即位,在政治上推行所谓
“守成”之治,继续奉行忽必烈所采用的“汉法”
政策,对外以武力威慑为后盾,采取和解的立场,
平息各种战事。仁宗、英宗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
更深人地推动改革,如恢复科举,扩大儒臣对政治
的参与程度,经理田赋,整顿经济,颁布《大元通
制》,限制投下权力等。改革的推进,必然触动以
蒙古权贵为首的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遇到很大阻
力。这种阻力通常和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系争权夺利
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在这一阶段,围绕着皇位继承
,出现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几乎每一次皇位交替都
是在统治集团的争斗中完成的。这中间有各种形式
的明争暗斗,如果说成宗即位靠的是实力的暗中比
拼,那么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文宗的即位
则由宫廷政变、暗杀,一步步升级为大规模的内战
。政局动荡削弱了元朝的统治。
四、元代末期(顺帝朝,1333-1368)
在这一阶段,元朝的统治更加黑暗。统治集团
的内部斗争从未停息,吏治极为腐败,军备废弛,
军队战斗力低下,当年的蒙古劲旅已经不复存在。
丞相脱脱当政时推行了一些改革,但政策多不得法
:变更钞法导致国家恶性通货膨胀;更新政治,而
朝中政争不绝。不断积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终于以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形式爆发出来,元朝在这
个汹涌的历史洪流中土崩瓦解。
在本书的总说部分,我们将按照不同的历史阶
段和若干专题来介绍蒙元时期历史的基本情况。
导语
陈高华、党宝海编的《兼收并用莫不崇奉(陈高华说元朝)/大家说历史》是“大家说历史”系列丛书的一种。
大蒙古国前四汗的历史,是元朝历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元朝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指1271年以元为国号起到1368年灭亡为止,前人有“元朝享国不及百年”之说,即指此而言。另一种指成吉思汗1206年建国到1368年灭亡为止。本书所论述的元朝,取后一种。事实上,明人编纂《元史》,便是从太祖成吉思汗开始的。
精彩页
成吉思汗与蒙古的崛起
统一之前的蒙古地区
在我国古代北方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东起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和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西到阿勒台山(今阿尔泰山),分布着许多不相统属的大小部落。在辽、金先后兴起的两个多世纪中,它们中的大多数和这两个政权发生过联系,并受它们的管辖。
蒙古本来是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唐代,它是室韦部落联盟的组成部分,称为蒙兀室韦,聚居于望建河流域,后来逐渐向西迁移。12世纪初,它已游牧于斡难(今鄂嫩)、克鲁涟(今克鲁伦)、土兀刺(今土拉)三河的源头。在它的周围,分布着其他一些部落,比较著名的是:克烈部,位于蒙古部之西,牧地主要在土兀刺河流域;蔑儿乞部,位于克烈部之北,主要游牧于薛良格河(今色楞格河)一带;乃蛮部,在克烈部和蔑儿乞部之西,位于阿勒台山和康孩山(今杭爱山)之间;塔塔儿部,游牧于蒙古部之东,捕鱼儿海子(今内蒙古贝尔湖)周围;弘吉刺部,牧区处于塔塔儿部之南的合勒合河(今哈拉哈河)流域。此外,大漠以南,居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汪古部;在北方贝加尔湖附近森林里,散布着斡亦剌部。
在成吉思汗统一这些部落以前,拥有营帐七万的塔塔儿部曾是他们中间力量最强大的部落,因此,塔塔儿或“鞑靼”一名长期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称呼。当时习惯把邻近中原的汪古等部称为白鞑靼,而把其他一些部落称为黑鞑靼,还有部分与中原联系较少的部落,则被称为生鞑靼。只有当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建立政权以后,这些部落逐渐融合成一个共同体,才采用“蒙古”作为民族的名称。但是,其他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以“鞑靼”一名来称呼他们。
12世纪时,这些部落的发展水平很不相同。从生产的状况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些生活于北方森林地区的部落,主要以狩猎为主,并以捕鱼和采集作补充,他们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其他大多数草原上的部落,主要从事游牧,称作“毡帐中的百姓”。对于后一类游牧民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以黑车白帐为家”,“随水草放牧”。牲畜既是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又是基本生活资料,但是狩猎和采集仍是他们用作补充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在他们中间,已经出现了适应游牧经济所需要的简单手工业。除了以牲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家庭手工业外,已有专业的铁匠、木匠。在中原汉族的影响下,邻近中原的汪古等部已食“粳稻”,“能种秫檫”;远在漠北的蔑儿乞部等也开始经营农业。由于农业的发展,草原上出现了“土城内住的百姓”,过着定居的生活。草原各部大都信仰原始的萨满教,这是一种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但在克烈部、汪古部和乃蛮部中间,流行的是从畏兀儿人那里传过来的景教。乃蛮部还采用了畏兀儿文字。
畜牧业的经营,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自身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私有制便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12世纪时,在蒙古各游牧部落中,牲畜和其他财产私有的现象已普遍出现,父系的财产继承制度也已确立。私有制和财产继承权的存在,必然摧毁氏族制度的平等关系,引起贫富的分化。富有者称“那颜”(官人),拥有大量牲畜,实际上还掌握着氏族公有牧场的支配权。氏族的大部分成员,逐渐成为保有少量牲畜的牧民,即“哈剌出”(下民、黑民),他们依附于那颜,随那颜转移牧场,为那颜服各种劳役。和这种变化相适应,原来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进行集体游牧的“古列延”(圈子)形式,也逐渐转变为以个体牧户为基础的“阿寅勒”(营)形式,即一个或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在一起放牧。有的阿寅勒还吸收了来自外族的人口。
P8-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