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烨鑫,女,土家族,出生于1981年,文学博士,湖北民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方法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若干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现状与不足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的时代:图像化时代 第一节 逻辑起点:“图像转向” 一 “语言转向”与“图像转向” 二 “图像转向”的两种命运 第二节 文化语境:视觉文化 一 视觉与视觉文化 二 视觉文化的本质言说 第三节 图像化时代 一 两种称谓:“图像时代”及“读图时代” 二 图像泛化与图文关系 三 图像化时代之“化” 第二章 图文之辨 第一节 语言之魅 一 缺席的形象 二 联结的言语流 第二节 图像之魅 一 虚拟的在场 二 定格的空间 第三节 图文的部分“祛魅” 一 语言符号的新质 二 图像符号的新质 三 图文新质与图文关系 第三章 场域理论与图文关系 第一节 历史回顾:图文关系的主要论题 一 “书画同体” 二 尊诗贬画 三 言、象、意之辨 第二节 场域理论视阈下的图文关系 一 场域理论及符号场域 二 游戏关系:“勾结”与“竞争” 三 “场域理论”下的图文关系 第四章 图文互换:超符号美学 第一节 图文互换的基点 一 图文互换的“出位之思” 二 图文互换的均势互仿 三 异质同构与图文互换 第二节 图文转换的思维过程 一 从符号到“精神的图像” 二 从“精神的图像”到异质符号 第三节 图文互换的三种表征 一 能指互换,所指共同 二 能指互换,所指增损 三 能指互换,所指迥异 第四节 图文转换的原则 一 忠实性原则 二 重构性原则 第五节 图文互换的局限 一 语言再现之视觉再现的局限 二 视觉再现之语言再现的局限 第五章 图文缝合 第一节 “文学图像化” 一 文学语言的图像化 二 创作主体的图像化追求 三 文学文本的图像化 第二节 “图像文学化” 一 图像所指的文学化 二 图像文本的文学化 第三节 图文缝合之后 一 积极影响 二 消极影响 结语 坚守场域特性,开拓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推荐 《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由李烨鑫著。图像化时代图文关系的主导趋势是差异性的互补关系,也是既“竞争”又“勾结”的缝合关系。语言符号是“缺席的形象”和“联结的语言流”,而图像符号是“缺席的在场”和“定格的空间”,因此,图文互换是一个异质同构的过程。语言和图像既要坚守各自的场域特性,又要分别开拓新的功能和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