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思考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美)约翰·布罗克曼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约翰·布罗克曼,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第三种文化”领军人。
“世界上最聪明的网站”(《卫报》赞誉)Edge的创始人。
他旗下汇集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话题进行跨学科讨论。
书评(媒体评论)
伟大头脑的伟大之处,绝不在于他们拥有“金手
指”,可以指点未来;而在于他们时时将思想的触角
延伸到意识的深海,他们发问,不停地发问,在众声
喧哗间点亮“大问题”和“大思考”的火炬。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
略官 段永朝
建筑学家威廉·J.米切尔曾有一个比喻:人不过
是猿猴的1.0版。现在,经由各种比特的武装,人类终
于将自己升级到猿猴2.0版。他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原
子之身呢?这是今日顶尖思想者不得不回答的“大问
题”。
——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胡泳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这套书中,每一本都是一
个思想的热核反应堆,在它们建构的浩瀚星空中,百
位大师或近或远、如同星宿般璀璨。每一位读者都将
拥有属于自己的星际穿越,你会发现思考机器的100种
未来定数,而奇点理论不过是星空中小小的一颗。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吴甘沙
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取决于他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而他未来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现在的阅
读。这套书会让你相信,在生活的苟且之外,的确有
一群伟大的头脑在充满诗意的远方运转。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主
任 周涛
作为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和出版人,约翰·布
罗克曼邀请了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科学精英和思想家,
通过在线沙龙的方式展开圆桌讨论。“对话最伟大的
头脑”这套书就是活动参与者的观点呈现,让我们有
机会一窥“最强大脑”的独特视角,从而得到思想上
的启迪。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大学教授,“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
》译者 苟利军
未来并非如我所愿一片光明,看看大师们有什么
深刻的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许会让我们活得更放松一
些。
——丁香园创始人 李天天
与最伟大的头脑对话,虽然不一定让你自己也伟
大起来,但一定是让人摆脱平庸的最好方式之一。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刘兵
以科学精神为内核,无尽跨界,Edge就是这样一
个精英网络沙龙。每年,Edge会提出一个年度问题,
沙龙成员依次作答,最终结集出版。不要指望在这套
书里读到“ABC”,也不要指望获得完整的阐释。数百
位一流精英在这里直接回答“大问题”,论证很少,
锐度却很高,带来碰撞和启发。剩下的,靠你自己。
——财新传媒总编辑,BetterRead公号创始人
王烁
世界虽只有一个,但认识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
学科的边界都是人造的藩篱,能了解各行业精英的视
角,从多个角度玩味这个世界,综合各种信息来做决
策,这不显然比死守一个角度更有益也有趣吗?
——复旦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兰小欢
关注Edge并阅读上面的文章已经十几年了,越到
后来越发现,打动我的不是布罗克曼及其周围那批作
家的睿智,甚至不是他们的渊博,而是他们讨论问题
的边界感,一种在专业视角下对世界彬彬有礼的试探

——果壳联合创始人,“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主
编 小庄
如果你不只对琐碎的生活有兴趣,还曾有那么一
个瞬间,思考过全人类的问题,思考过有关世界未来
的命运,那么这套书无疑是最好的礼物。一篇文章就
是一片视野,让你站到群山之巅。
——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 郝景芳
目录
总序
前言
01 丹尼尔·丹尼特
文化的进化
02 贾雷德·戴蒙德
为什么一些社会做出了灾难性的决策?
03 丹尼斯·达顿
艺术与人类现实
04 布莱恩·伊诺
文化大理论
05 斯图尔特·布兰德
吾众为神,须善为之
06 乔治·戴森
图灵的大教堂
07 戴维·盖勒特
是时候认真对待互联网了
08 卡尔·西格蒙德
间接互惠、评估硬连线与声誉
09 杰伦·拉尼尔
新网络集体主义的危害
10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尤查·本科勒、克莱·舍基、科利·多克托罗、凯文·凯利、埃丝特·戴森、拉里·桑格、吉米·威尔士、乔治·戴森
对杰伦·拉尼尔新网络集体主义的评论
11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社会网络就像眼睛一样
12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下一次文艺复兴
13 耶夫根尼·莫洛佐夫、克莱·舍基
数字权力及其不满
14 布莱恩·阿瑟
技术会进化吗?
15 丹尼尔·希利斯
亚里士多德
16 理查德·福尔曼、乔治·戴森
煎饼人VS哥德尔到谷歌网
17 弗兰克·施尔玛赫
信息人时代
精彩页
是科学还是叙事?
有一种可能性认为,如果文化进化存在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能也没有科学的解释。有些人称,文化进化的模式可能只是叙事模式,而非科学模式。这显然有些道理,但却站不住脚。要知道,许多科学模式本身也是基于历史的,会在某种程度上以叙事的方式进行揭示和解释。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都是基于历史的科学。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西·汤普森(D'Arcy Thompson)曾说过:“万物各居其位,皆因各得其所。”如果他是对的,那么所有的科学门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基于历史的。
有些人可能想说,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或者说所有按照时间序列梳理过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被称为叙事。人类历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表现出的模式往往需要不同形式的理解:诠释学的理解(hermeneutical understanding)、顿悟式的理解,或是精神科学(德国人在这个领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式的解释。我认为这种想法也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只是说明一些特殊的理解方式会有助于我们弄明白关于人类主体的叙事而已。
一个好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不仅要能预测在一般规律及前提条件下的结果,还应该以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方式进行描述。然而,这些重要的事实并不能说明文化的进化不关科学的事,也不能说明文化的进化必须依靠学术界的其他领域才能解释。恰恰相反,这些事实说明,对叙事的人文理解与对生命过程的科学解释,虽然各自的形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但两者背后有着相同的逻辑支撑。在阅读或是创造优秀的叙事作品时,如果审视一下自己特殊的理解方式,我们就能看到这一点。
平庸的叙事作品要么就是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堆叠且毫无关联的情节——“讨厌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要么就是无聊到可以完全预测出下文的故事。好故事往往介于随机性和常规性的中间,那些出人意料的情景在回头看时往往很有道理,而且能和谐地穿插在一个符合常识的故事框架中。
之所以能够理解叙事作品,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特殊视角,我称它为“意向立场”(intentionals tance):这是一种策略,帮助我们分析在一连串的事件流中的故事主体及主体理性的行为与反应。故事中的主体,也就是人,出于某些原因才会做某些事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他们的理智、信仰、欲望进行分类,对每个主体做事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预测出对于每个主体而言最理性的行为是什么。有时候,最理性的行为相当地明显直白,“叙事”可以准确地预测结果,但同时也是无趣且没有启发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一局国际象棋比赛要想有趣,要么是我们惊叹棋手的着法高明、超过自己的计算能力,要么棋手出现低级失误,选择了我们认为不可能的次优策略。
在更为广阔的人类行为世界中,道理同样如此。我们不会觉得珍妮下班回家路上去了趟超市的故事是有趣的,因为从意向立场的角度来看,故事的展开完全在预料之内:给定珍妮的角色,她今天并没有经历什么有趣的事情。然而,在其他时候,一个行为主体最理性的行为并不那么显而易见,有时甚至无法进行实际的计算。在面对这样的叙事时,我们就会对事情的结局大吃一惊,有时兴高采烈,有时胆战心惊。回头来看故事的这种波折时,我会觉得很巧妙,但当初谁又能猜到珍妮今天会决定做这样的事情呢?繁复的人类日常理性行为不会造就经典的小说,但正是这种单调乏味的理性叙事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让我们能够在回顾故事中那些有趣而奇怪的情节时感受到意义,并预见到在运动的碰撞中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复杂事件。
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们试着用传统的模式来解释文化的进化,把意向立场当作解释的框架。这些理论家把文化当作组装而成的商品或是财产,人们用丰富多样的手段来管理这些财产,或聪慧,或愚蠢。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某些传统,比如火光照明、房屋建造、说话、计算、公正等。他们像交易其他商品一样交易着这些文化商品。当然,也有一些文化项目(比如运货的四轮马车、意大利面、巧克力蛋糕的食谱等)本来就是商品。
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经济学的工具来画出这些商品供需变化的轨迹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很明显,要想保护受欢迎的文化项目就要牺牲不那么受欢迎的文化项目,这就是生命主体在竞争市场上对文化商品的“买”与“卖”。如果一种新的房屋建造方法或农耕技术,或是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席卷了文化圈,那是因为人们从这些新奇的事物中有所获益。
在这个模型中,人们被视为拥有自主的理性:如果夺去一个人的所有物品,他就算赤身裸体也依然会拥有理性,同时,也拥有各种欲望。当他穿上衣服,把自己用各种商品武装起来后,他就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同时欲望也变得更加复杂。如果瓶装的可口可乐在全世界推广,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买一瓶可乐。广告有时会愚弄人,但当我们回头看那些做广告的人或是他们的雇主时,则会发现,作为这个现象中的相关个体,他们其实是用自己的欲望来确定可乐在我们成本收益计算
导语
约翰·布罗克曼编著的《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思考系列》集合了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就“文化”这一历久弥新的主题展开讨论,本书就是这些演讲和讨论的集合。带你认识当今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了解这些“精英头脑”一年一度的思维大爆炸。
序言
本书是Edge系列的第二本,关注与“文化”相关的内
容。本书共包含17篇来自Edge网站的原创文章,包含编辑
访谈、特约文章和谈话。谈话中有许多是通过在线流媒体
视频完成的。在线演示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但纸质书(
无论是否有电子版)仍然是向读者提供重要观点的重要方
式。这是我们出版本系列书籍的主要原因。
在本书中,先锋艺术家、投资人、数学家、计算机科
学家、预言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
文化”的新思考。
针对文化发展的根本,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丹尼尔·
丹尼特(Daniel C.Dennett)在《文化的进化》中,利用
音乐的进化阐述了文化的传统性与进化性可以结合的方式

进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
《为什么一些社会做出了灾难性的决策?》中描绘了一幅
解决群体决策失败问题的路线图。首先,群体可能在问题
实际发生之前没能预见问题的存在。其次,当问题发生时
,群体可能没有察觉到问题的发生。再次,在发现问题后
,群体可能没有试着去解决问题。最后,群体可能试着去
解决问题,但经过多次尝试却没能成功。一方面,关于失
败原因和社会崩溃的问题似乎很悲观,但另一方面是积极
的,也就是成功的决策制定。也许如果我们理解了集体做
出不良决策的原因,就可以以此为依据让群体做出良好决
策。
美国艺术哲学家丹尼斯·达顿(Denis Dutton)主张
对人类的人格进行达尔文式的解释。在《艺术与人类现实
》中,他为达尔文式的美学进行了辩护,宣称它“并不是
牢不可破的教条,目的也不在于用同样沉重的理论取代沉
重的后结构主义。真正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人们对于将达
尔文的思想应用到心理学中的抵触,其实只是一种高声叫
嚷的漠视,他们甚至不愿去好好考虑一下达尔文的想法”

著名艺术家、颇具创新精神的布莱恩·伊诺(Brian
Eno)在《文化大理论》中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什么是
文化价值?它是怎么产生的?他说道:
几乎所有的艺术史都是在试着找出文化客体中的价值
源泉。色彩理论、维度理论、黄金分割法等所有这些理念
,都假设一些事物天生比另一些事物更加美丽、更有意义
。新的文化思维并不是这样的。新的文化思维认为是我们
给事物赋予了价值,是我们在事物中创造出了价值。是“
赋予”这个行动让事物有了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
许多,甚至可以说全部的基本理念,都是建构在认为有一
些事物具有天然内在的价值、共鸣和意义这个假设之上的
。同时,所有实用主义作品都从另一假设出发:不,是我
们,是我们创造了意义。
环保人士、富有远见的斯图尔特·布兰德在《吾众为
神,须善为之》写道:
全球气候变化很可能成为毁灭文明的巨大灾难,它迫
使我们必须好好表现。灾难过后,地球会没事,我们的生
活也可能恢复平静。但是,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我们
就会失去大量的物种,很可能还会失去热带雨林。因此,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而不仅仅是
发生在局部地区的小问题。俯瞰地球全景的视角现在已经
不只是关乎关学的问题了,也不单纯只是一个简单的视角
了。
实际上,它意味着我们正面l临着世界性的问题,需要
世界规模的解决方案,而且需要采用人类从未有过的管理
方式。它要求我们使用初现曙光的科学技术,启动生态学
家们所谓的生态工程。海狸在做生态工程,蚯蚓也在做。
它们可不会经常发动遍及整个星球这样大规模的生态工程
,而人类则必须给整个地球动工。
美国非小说作家、历史学家乔治·戴森在《图灵的大
教堂》一文中描述了他访问谷歌总部的见闻:“我感觉自
己就像走进了一座14世纪的大教堂——不是14世纪,而是
12世纪。”戴森想到了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H.G.Wells)在1938年做出的预言:“每个人都将有权
使用全人类的知识储备,这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戴
森还表明:“威尔斯不仅预见到了万维网的分布式智能,
还预见到了这种智能进行聚合的必然性,以及权力与知识
终将受其辖制的趋势。”
计算机科学家戴维·盖勒特(David Gelernter)在
《是时候认真对待互联网了》中写道:
互联网是一个大话题,不是手机或视频游戏平台或人
工智能可以与之同日而语的,它堪比教育,作用不可小觑
。因此要小心:成了一名教师,就要精通一些你能教授的
主题;就读教育学校,就要掌握一些知识;在互联网上工
作,就要熟悉互联网的某个领域,如工程、软件、计算机
科学、通信理论、经济或商业、文学或设计。不要在网络
学校中一无所得。互联网学院中精英荟萃,不乏令人钦佩
的高人。但是,如果这些学院之于互联网与学校之于教育
一样,发挥着相同的效果,那么它们的出现就是一场灾难

数学家卡尔·西格蒙德(Karl Sigmund)在《间接互
惠、评估硬连线与声誉》中写道:
目前,在电子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经济学家
们对此观点也乐此不疲、兴趣浓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
们同样拥有许多匿名状态下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固定在
两人之间,而是在大范围的复杂群体中。因此,你几乎不
可能再次遇到同一人。于是我们就有了信任、名誉,这些
尤为重要。谷歌浏览器独占鳌头、易贝(eBay)卖家与买
家信誉良好、亚马逊读者评论颇多,这些都是基于信任。
但是,这些互动交流中也存在一些固有的道德危险。
计算机科学家、在数据方面充满远见的杰伦·拉尼尔
(Jaron Lanier)在《新网络集体主义的危害》中向我们
警示了新网络集体主义带来的威胁。他在这篇文章中认为

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看待和使用维基百科的方式,以
及维基百科是如何迅速变得如此重要的。这还是新网络集
体主义更大规模诉求的一种体现。这种网络集体主义认为
集体是万能的,并试图将权力集中于某种瓶颈,从而对集
体产生强大的影响。这不同于代议制民主或精英政治
(meritocracy)。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强加给人们极
左或极右的倾向时,这种观念将产生灾难性后果。事实是
,杰出的技术专家和未来学家(许多还是我认识和喜欢的
),让这种观念重见天日,但威胁丝毫没有减少。
在社交软件方面富有远见的研究者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对杰伦·拉尼尔新网络集体主义的评论》中
驳斥了拉尼尔的观点。他认为:
维基百科适应新环境新挑战的能力强大,但我们只看
到了其表面现象。接下来,批判又指向了人们将维基百科
视为黄金时代集体主义意识化身这一行为。我们认为,这
些使用蜂巢思维来讨论维基百科和一些社交软件的人总是
太过轻信,他们的言论往往显得夸张与讽刺。事实上,维
基百科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那般,这是新网络集体主义有
失偏颇之处。
社会科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Christakis)在《社会网络就像眼睛一样》中阐述了网
络形成的原因,以及网络的运行机制。文中写道:
社会网络不像神经元网络、基因网络、天体网络、计
算机网络或其他一些可以想见的网络一样有趣,其惊人之
处在于社会网络的节点(实体、组件)是有感知的,网络
中的个体可以对网络做出回应,从而通过自己的力量形成
一种网络。
在《下一次文艺复兴》中,美国媒体理论家道格拉斯
·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表明互联网不是通过写
作向我们提供“个人”民主。他说道:
写作完全不是这些工具提供给我们的能力。新技术提
供的能力是编程。而我们中间几乎没什么人真正懂得怎样
编程。我们只是简单地使用已经编好的现成程序,将文字
输入屏幕上设定好的文本框内。博主和记者们流畅地操作
,发表文章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只要点击发表,一切就大
功告成。
在《数字权力及其不满》中,政治评论员耶夫根尼·
莫洛佐夫(Evgeny Morozov)和克莱·舍基展开了辩论。
复杂性系统研究专家布莱恩·阿瑟(W.Brian Arthur
)在《技术会进化吗?》中写道:
关于技术进化理论的两个因素并不全是达尔文主义。
它们截然不同:一是某些原有成分的不断重组;二是某些
技术习惯性地捕捉新现象,随后这些技术也会转而成为未
来技术的发展基础。许多新技术的发明仅仅是为了满足当
下需求,并不是为将来技术的进化做铺垫。不过,有些技
术并非如此。
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丹尼尔·希利斯(W.Daniel
Hillis)在《亚里士多德》中建议:
借助知识网,人类积累的信息存储将更为便捷,更容
易管理,也更加有用。任何人想要学习,都可以找到最佳
以及最有意义的讲解。任何人想要教授知识,也都有传播
的途径。教师们将超越现今信息分配者的角色,成为导师
、辅助人员以及作者。知识网将使我们所有人都变得更聪
明。它的时代已然到来。
导演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eman)在《煎饼
人》中向Edge提出了一个观点和一个问题。观点出现于他
的剧本《诸神敲打我头》(The Gods Are Pounding My
Head),问题则是未来的开端。乔治·戴森在《哥德尔到
谷歌网》中以另一个问题对此做出了回应:
正如理查德·福尔曼如此美妙的描述,我们已被碾压
成了可以立即食用的煎饼,成了整个哥德尔到谷歌的网络
中,不可预知却又具有重要统计学意义的突触。由此产生
的头脑(正如理查德·福尔曼将会拥有的)属于我们吗?
或者属于其他人?
在《信息人时代》中,杰出的德国作家、记者弗兰克
·施尔马赫(Frank Schirrmacher)
很显然,我们目前正处于这样一种情形中:现代技术
正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记忆方
式。不仅仅只是理论上如此,当你遇见一些人,当人们突
然开始遗忘某些东西时,或突然依赖他们的小工具和其他
东西来记住某些事情时,你都会感觉到这种变化。这只是
一个开始,只是一种体验。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想想
自己的行为,就会突然意识到,一些本质的东西正在发生
变化。这是Edge中的一个我很喜欢的评论,是丹尼尔。丹
尼特为回应2007年的年度问题而写的,他说:“我们的思
想经历着人口爆炸式的发展,但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头脑来
容纳这些思想。”
内容推荐
约翰·布罗克曼编著的《文化(关于社会艺术权利和技术的新科学)/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思考系列》是Edge系列的第二本,关注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本书共包含17篇来自Edge网站的原创文章,包含编辑访谈、特约文章和谈话。谈话中有许多是通过在线流媒体视频完成的。在线演示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但纸质书(无论是否有电子版)仍然是向读者提供重要观点的重要方式。
在本书中,先锋艺术家、投资人、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预言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文化”的新思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