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李楯 大雅宝记忆 傅国涌 滕万林老师——故乡雁荡杂忆之八 李百军 回望生产队(下) 秦风 大海的远方——岁月台湾1960之四 王秋杭 西湖边上的包子铺 吴申庆 民国著名海军将领吴振南 沈宁 二伯伯的恩情 周允中 周楞伽与金性尧的交谊 姜蒙 一个平凡家族的时代记忆 徐义亨 小城深处 熊景明 1928年的全家福 杨艳玖 剪辫之忆 杨潜 苏濯溪与自忠中学 张友谷口述 许元整理 南下干部张友谷 孙国辉 九十多年前的绅商出殡 谭金土 严裕棠魂归姑苏 金月培 抗日义士安重根的遗照 彭均胜 刘公岛上的三块功德碑 冯克力 历史与当下 封面 清末南洋舰队袍泽合影(吴申庆) 封二 北京大雅宝胡同甲2号院内的合影(李楯) 封三 1958年,文化干部在济南北园绘制宣传画(孙家骐) 精彩页 大雅宝记忆 李檐 有一种记忆是深深地刻画在一个人的心中的,人还活着,记忆就不可能消失。大雅宝。就是这样的一种记忆。 ——题记 我在1948年秋,一岁时随父母从椿树胡同的旧宅(那是一个大院落,正门在南柳巷)搬到大雅宝胡同甲2号居住——当时,它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宿舍,住在那里的有李苦禅、李可染、叶浅予、董希文、韦江凡、滑田友。一些美术界中人,如齐白石、徐悲鸿也常去。后来,搬到这里住的,又有王朝文、张仃、彦涵,以及黄永玉、范志超、吴冠中。 1952年,我家从这里搬出,住进了和平门内东顺城街48号,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 对于一个年近七十的人来说,已到了该把回顾、反省人生作为一件事来认真做的时候了。从我一岁到五岁在大雅宝胡同居住的四年中,所经历的,与后来的几十年有着太多的不同。其中前期属于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历史,而因居住在一个建立于1917年的艺术院校的宿舍,它又与始自清末止于1952年院系改革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相关联,与那样的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相关联。儿时的记忆,是破碎的。我甚至不能清楚地描摹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三个院落。我只记得家里不同于后来所见一般房屋的是:进门处,先有数尺宽的水泥地,然后是房屋的大部分地面比水泥地略高数寸,铺有木制的地板。我常在地板上玩,一把小刀被我从地板缝中插进去,就再也取不出来了。 我记得院中种有很多西红柿,母亲带我摘西红柿时用的是给我洗澡的盆。后来,这个盆被父亲按刘亚兰的主意,改作了自制的烤箱(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盆,一个去了底,在盆面上焊上一层铁皮,上面放一个不到一寸高的支架,要烤制的食品就放在这个支架上,另一个盆打几个孔透气,焊两个把手。烤制食品时,把第一个去了底的盆放在蜂窝煤炉上,支架上放了食品,然后再把第二个盆倒扣在第一个盆上)。 大门外是一片略有坡度的平地,有一些拉车的牲口在那里进食、休息。我常能见到驴打滚。我还记得出大门不远(哪个方向记不得了)有个小铺,母亲曾叫我去买过酱,好像我买的酱是坏的,又去换过。记忆中那时常随父亲去美院,我个子很小,在美院的操场上跑;也随父亲去画室,那画室中支立着一个一个的画架。父亲周围的人们都认为我长大也会是一个画家——在我周岁“抓周”时,我抓弄的是画笔。谁知长大后笔下画出的竟不是画作,而是别的。 我三岁上幼稚园,在东单三条,还记得由老师带着,排队出去玩。 东单有家法国面包房,那里有很好吃的起司面包和苏打饼干。母亲总说我是吃美国奶粉长大的,到有了妹妹后,就没有美国奶粉卖了。我还记得那时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记得吉士林的西餐。母亲在协和医院生了妹妹后(我和妹妹都是林巧稚接生的,我出生时,由于是战后,协和医院还没有恢复正常的运营,所以妹妹出生在协和,我则是请林巧稚出来,在后来是人民医院的西四西边的一个医院出生的),父亲曾高兴地带我去了吉士林。后来,吉士林成了父母时不时带我和妹妹去的地方。除吉士林外,整个东安市场都给儿时的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一处四面相对的四个摊子,卖果脯、金糕、栗子羹和糖葫芦,在另一些地方,有卖绒花、折扇、纸狮、脸谱、戏人等工艺品的,有旧书店,有写着“丹桂市场”的匾,还有卖奶油炸糕、核桃酪、爆肚等小吃的,还有东来顺和森隆。东安市场北是金鱼胡同,东有校尉胡同,邻近的就是父亲就职的美院和我的东单三条幼稚园。我们搬到大雅宝胡同住后,爷爷、奶奶时常会来看我们。那时,爷爷、奶奶来都是雇三轮车。大雅宝胡同门外的那片小小的空地,是常常停有三轮车的地方,蹬三轮的,和那些赶大车的,也常常蹲在门外的路边休息、吃饭。如果说,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画家的聚落或是聚会之所,那么,门外,就是个世俗的聚落了。 当我只是一个小孩,站在门口望去时,不知这样的一种门内的艺术和门外的市民生计都行将变化——当然,这变化已在悄然发生。母亲1946年结婚,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同年生我,1950年生我妹妹,直到1951年,我四岁(妹妹一岁半)时,母亲才去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为了照料我和妹妹,先是请来了我的五奶奶。五爷是爷爷的弟弟,爷爷在清末离开旧家庭,去日本学印刷制版,后来在清度支部的印刷厂工作。爷爷带出了他的两个弟弟——五爷、六爷,一个在铁路工作,一个在邮局工作。五爷先去世,五奶奶寡居,在我和妹妹小时候,照看过我们。当时,是1950年。半年后五奶奶回去了,我的外婆和小姨来了,由外婆照看我们——后来,直到“文革”中才知道,外婆和小姨在当时之所以从四川来,是因为大舅在“土改”中被镇压了。大舅是母亲的哥哥,在他的影响下,母亲参加学生运动,成了中共地下党员;三舅在解放军到了四川后,也参加革命,后来是中共党员、政府官员;四舅、四姨入伍,后来死于朝鲜战场,而大舅自己却在“土改”中被镇压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不提此事,后来,人们虽不再回避、遮掩,但仍不愿提此事。一个 导语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 《老照片(第122辑)》为第一二二辑,由冯克力主编。 内容推荐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第122辑)》中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队里一些“忆苦思甜”的事,记录了半个多世纪前江南小城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南下女干部张友谷的故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