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是指1949—1958年新中国普及学校教育后,长期在县城及以下的乡镇和村小任教的专业人员。本书一共收录15位第一代乡村教师的口述历史,共计34万余字。这些教师的平均年龄约80岁,所在地区涵盖了10个省份(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安徽、云南、浙江、贵州、四川和福建)。
郑新蓉、武晓伟、熊和妮等编著的《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通过“口述”形式,对第一代乡村教师的求学与成长经历、从教经历、教学与管理工作、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对乡村教育、师生关系等重要问题的反思都做了较为详尽和准确的记录,试图还原这些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活图景,展现其个体命运与社会、历史的勾连。
不惧命运之多舛,但谋学生之发展 口述者 曹爱琴
我是新中国第一代乡村女教师 口述者 高秀珍
西双版纳学校教育的开拓者 口述者 陶发生
与新中国共成长的教育人 口述者 王延顺
教育总是好的——我的政教之路 口述者 温 江
我是新中国第一代彝族教师 口述者 木乃尾且
在基础教育战线上默默奉献 口述者 徐丕铭
痴心未泯园丁志,几度梦中上讲坛 口述者 闫旭生
我是青龙的女校长 口述者 杨素云
我的民办教师生涯 口述者 叶登稳
八十忆旧:我是一个乡村教师 口述者 张民信
苦乐参半的教师之路 口述者 张学芝
一名乡村教师的平凡之路 口述者 陈章根
布依族儿女的守望者 口述者 黄宝环 补充者 罗吉洪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口述者 周国荣
后记
郑新蓉、武晓伟、熊和妮等编著的《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乡村教师口述史系列》一共收录15位新中国第1代乡村教师的口述历史,这些教师的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通过“口述”的形式,对他们求学与成长经历、从教经历、教学与管理工作、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对乡村教育、师生关系等重要问题的反思都做了较为准确和详尽的记录,试图还原这些新中国第1代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活图景,展现其个体命运与社会、历史的勾连。
每位教师实录包括口述者简介、口述者生平、访谈后记等3个主要板块。从这些新中国第1代乡村教师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生命历程,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教育欠发达的历史,更看到了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各级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乡村教师们的勤勤恳恳的努力与奉献,默默无闻的坚守与付出。
做我国乡村教师口述史,是由来已久的想法。落实这
个想法,来源于四年前的一个契机。2012年9月,日本早稻
田大学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新保敦子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部给研究生开设“教育社会学研究专题——中小学教师口
述史”的课程。课程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
究团队以及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师生开始筹备第一代乡村
教师口述史的工作。
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有的
年近90岁高龄,或者已经去世,要寻找第一代乡村教师进
行口述史资料搜集非常不易。经过前期的筹划,2014年11
月,团队成员利用课题资源以及社会关系,在全国范围内
寻找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进行口述史研究,同时开始了
征稿工作。
历时一年,本书完成了口述史资料的搜集工作。感谢
曹爱琴、高秀珍、陶发生、王延顺、温江、木乃尾且、徐
丕铭、闫旭生、杨素云、叶登稳、张民信、张学芝、陈章
根、黄宝环、周国荣这15位老师,他们年事已高,有些老
师身体不便,但他们仍然愿意叙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分享
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口述资料都经过了口述者本人或其
亲属的审定。正是他们孕育了《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
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这本书,如果没有他们,就不可
能有今天这本书。感谢15位口述者的亲属对于本项工作的
支持,他们或在口述过程中全程陪同,或补充和核对了口
述资料。
感谢胡艳、王恒、武晓伟、王成龙、刘东平、谭钧林
、刘淞月、王莹莹、温鸿雨、阿呷热哈莫、木格约布、刘
园园、蔡凡弘、裴海、张燕、杨雪临、刘佳、徐淼参与了
口述史的访谈与整理,他们为本书的成稿付出了巨大的心
血和汗水。他们因为课题项目或个人机缘而走近新中国第
一代乡村教师,是他们的耐心聆听、细心整理使这本书的
成书成为可能。同时也感谢为寻找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
提供线索与联络的热心人士。这册书每一个口述故事中都
有访谈后记,记录了访谈者与口述者取得联系的过程,以
及访谈者与整理者在搜集、整理口述资料过程中的心得感
悟。
感谢武晓伟和熊和妮参与本书的统稿工作,通过多次
讨论,我们确定了统稿规则:(1)在结构上,围绕成长与
求学经历、从教经历、家庭生活这三个方面组织口述资料
;(2)语言文字方面,修改错别字以及不通顺的语句;保
留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并加以注解;对具有时代特色的历
史词汇、历史事件进行注解;(3)格式方面,统一15篇口
述史的格式,包括口述者个人简介、口述史资料、图片资
料、访谈后记,以及字体、字号方面的要求。在统稿期间
,武晓伟和熊和妮逐字逐句地阅读、校对文稿,通过电话
、邮件、视频等方式联系每一位访谈者与整理者,对文稿
、图片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编审过程中,与胡艳、魏曼华、张莉莉、杜亮、王成
龙、沈晓燕、阿呷热哈莫、张燕、王伟剑等各册主编之间
的经验交流对本书成稿具有重要帮助。
最后,感谢广西教育出版社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做的
努力与提供的支持。
熊和妮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