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刘静伟,西安工程大学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 长期从事设计理论研究,从设计之物变与不变及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出发,构建了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生产、创造的设计方式与方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维与设计 一、无处不在的设计 二、思维与思维方式 第二节 知识体系与学习模型 一、知识体系 二、学习模型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设计的模型 第一节 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 二、模型的应用 三、模型的建立 第二节 人模型 第三节 用户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概念 二、用户模型的基本参数 第四节 产品模型 实验一:模型的认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活方式与设计 第一节 生活方式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 二、生活方式分析的方法 第二节 活动 一、活动的概念 二、活动与设计 第三节 情感 一、情感的概念 二、情感的分类与描述 三、情感启动与产品设计 第四节 趣味 一、趣味的概念 二、趣味与设计 实验二:生活中活动或事件的情感、趣味认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未来生活与设计 第一节 未来生活 一、古人对未来的构想 二、探索与决策 第二节 人造物 第三节 历时法 一、共时性与历时性 二、历史思维 第四节 愿景 实验三:人造物的本质认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从文化出发的设计与创意 第一节 文化再生产与文化创新 一、文化遗传与文化遗产 二、文化的习得与文化再生产及文化创新 第二节 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属性 三、文化与设计消费 第三节 语言 一、符号与符号系统 二、符号与语言 三、语言与文化 四、语词与设计 第四节 语言模态 一、语言模态的概念 二、语言模态的应用 三、有效的语言表达 实验四:语言模态的转换(1) 实验五:语言模态的转换(2)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审美与设计 第一节 审美 一、什么是美 二、审美思维与实践 三、审美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美感 一、美感是人造物的属性 二、美感的描述与构成 三、美感的设计应用 第三节 共通感 一、共通感的依据 二、共通感的应用 第四节 风格 一、风格的概念 二、风格的设计应用 三、典型风格的特征 四、风格与品牌消费 实验六:从意到形的审美体验与语言模态转换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设计思想 第一节 设计思想的属性 一、设计思想的概念 二、设计思想的知识属性 三、设计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机器中心论 一、机器中心论的概念 二、机器中心论与技术美学 第三节 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的概念 二、人本主义与真善美 第四节 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的概念 二、功能主义的目的 三、功能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设计思想 实验七:设计思想的认知与应用 实验八:关系的认知与应用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设计的实现 第一节 设计实现的概念与方法 一、设计实现的概念 二、设计实现的方法 第二节 科学 一、科学的概念 二、科学的活动 第三节 艺术 一、艺术的概念 二、艺术活动 第四节 技术 一、技术的概念 二、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 三、QFD 实验九:设计实现中的技术与工具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劳动成果 第一节 劳动成果 一、劳动成果的概念 二、劳动成果的流转 第二节 评价 一、评价的概念 二、劳动成果相关的法规及社会评价 第三节 作品 第四节 产品 实验十:劳动成果的评价与转换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市场与设计 第一节 市场 一、市场的发生与发展 二、体验经济下的市场 三、顾客知识与顾客资产 第二节 体验 一、体验的概念 二、制造体验 三、体验与故事、游戏的技术 第三节 场景 一、场景的理论 二、场景的构造 第四节 角色 一、角色的概念 二、以国粹——京剧中的角色为例 实验十一:体验的发生分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导语 这本书不是研究思维本身是什么,而是研究思维可以怎样进行,设计可以怎样表达,从而开展设计思维训练和设计。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想探索,你想改变,你想进行设计,都希望此书能帮到你。 刘静伟著的《设计思维(第2版)》试图在哲学与应用学科之间搭建桥梁,希望在行为与思想、历史与当下之间构建畅通的思维。其中的插画多是历史留给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了人类对生活意义、生活福祉追求的始终如一,变化的只是实现意义的技术、表现意义的形式。 内容推荐 刘静伟著的《设计思维(第2版)》以设计行为和设计内容为中心,提供了设计思维扩展和聚敛的方法,提供了产品设计内容的思维方式、黏着方式。文化结构、文化生产、文化价值在设计思维中具有核心地位。本书力求在哲学与应用学科之间搭建桥梁,希望为行为与思想、历史与当下之间的转换形成畅达的思维通道。书中选用的插画多是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直观地说明人类对生活意义、生活福祉追求的始终如一,变化的只是实现意义的技术、表现意义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探索了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意义、设计的形态、设计的技术等。 全书围绕产品生命不同时期设计了十一个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出发,形成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片断与结构,拓展、聚敛、寻找是每次思维发散、思维组织的过程。书中每一章既可以单独从某一点出发,应用本章的方式与方法开展思考,也可通过全书的体系开展思维加工。其结果往往是令人欣喜的,有时是震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