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宝葫芦的秘密》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创作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王葆幻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力气得到一切;一天他的愿望实现了,心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他的宝贝不但没给他带来幸福反而带来痛苦,最后他觉悟后变成了一个好孩子的故事。另外书中的多幅精美插图不但有助于孩子了解故事情节,还能有效提高孩子阅读的积极性,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本书根据统编版教材的最新阅读要求,为学生设计了阅读有方法、名师导读方案、文中点评、文后练习题、好词好句积累卡等栏目,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同时,了解到更多文章中深层次的思想,学习到更多写作的精髓。 作者简介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解放后曾先后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儿童文学》编委等职。 张天翼是中国童话界的一位奇才。他的作品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之中,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并因其积极、健康的教育意义,得到了家长、老师的热情推崇,成为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结合的文学读物。 代表作品有《秃秃大王》《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其中,《宝葫芦的秘密》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并继续影响着今天的孩子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之作,也是首部被迪士尼拍成电影的中国童话。他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俄、法、德、日等多国文字,深受广大海外读者欢迎,被誉为“中国的安徒生”。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我的读后感 小考真题回放 阅读自我测试 参考答案 我的阅读记录卡
序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 去填充自由闲暇的时光。有人沉浸于全民狂欢的某种 游戏,有人着迷于喧嚣热闹的综艺节目……一杯茶、 一盏灯、一本书,此情此境里,还有多少人愿意做那 个捧书人呢?有些人已经物化为机械电子装置的一部 分,不再喜欢简简单单的读书活动。 正是因为这样,国家才提倡“全民阅读”,提倡 阅读经典。因为娱乐只是一场过境不停的风暴,真正 跨越时间长河的是经典带来的最初的感动和肃穆的仪 式感。所以,我国近些年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经典文 学作品的阅读与考查。现在的统编版教材更是提倡学 生大量阅读世界文学经典,每个年级都列出了对应学 生水平的阅读书目,提供阅读方法,为学生做出阅读 规划,引颌学生更轻松愉悦地阅读名著。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策划了这套“统编版语文教 材配套阅读丛书”,邀请了众多名师共同研究新教材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秉持“读名著学语文”这一阅 读理念,以名著常考考点为依据,为学生制定了阅读 方案,通过各种栏目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名著、理解 名著,以期让学生得到更丰厚的收获!为此,我们做 了以下工作: 一、根据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最新教材选择书目 根据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最新语文教材中指定阅读 和推荐阅读的名著为学生选择书目,并与课本教材规 定的年级基本对应,让学生根据教材进行同步阅读, 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与学习。 二、邀请名师结合中考考点制定名师导读方案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更充分地备考, 我们邀请名师结合中考名著常考考点特地为学生制定 了一整套阅读方案,包括作家与作品、内容简介、主 要人物、写作的艺术等。这套阅读方案可以帮助学生 快速而深刻地理解名著,把握常考考点,提高考试成 绩,进而对名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三、精心讲解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 新版语文教材强调阅读方法,为此,我们邀请名 师专门根据新教材阅读推荐的部分,结合具体阅读内 容,为学生讲解、总结适合他们现阶段阅读水平的阅 读方法,比如精读法、跳读法、做读书笔记、摘抄、 写阅读心得等。 四、制作“名师微课”,视频讲解名著中的考点 邀请名师分析各地历年中考真题,总结分析名著 常考考点、题型,并根据常考考点对常考名著进行归 纳总结,制作成视频,扫二维码即可听课,有助于学 生提高考试成绩。 除此之外,本套书还配合新教材的阅读理念为学 生制定阅读记录卡,提出阅读建议,在文后提供优秀 的读后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还提供 了历年中考真题和阅读自我测试题,帮助学生把握考 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 努力,为学生提供一套集鉴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经 典名著阅读指导书,为学生阅读尽绵薄之力! 编者
导语 在张天翼著的《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无意间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这个葫芦可以让他不费力气得到一切。从此以后,王葆心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他慢慢发现,宝葫芦不但没给他带来幸福,反而给他带来很多痛苦,于是最终他说出了“宝葫芦的秘密”,把宝葫芦抛弃了。故事结尾揭示出这是个梦,但王葆从中得到了教训。 《宝葫芦的秘密》告诉我们,投机取巧的心态是成功的绊脚石,做事应该脚踏实地。只有努力不懈、自强不息,才能成功。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但很多人却都没有实现梦想,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付出让梦想变成现实的努力,总是幻想着天上掉馅饼。总之,世界上不存在不劳而获。《宝葫芦的秘密》让我们能在愉快的阅读中轻松领悟诚实做人这个道理。 书评(媒体评论) 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 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 温儒敏 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 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提升文化素养。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想象力 ,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心去感受。 ——中国作协副主席 王安忆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 ,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 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周国平
精彩页 第十章 那个蒙我眼睛的人可真有耐心。那双手就好像长在我脸上的一样。要丕是我扔掉手里的钓竿去胳肢他,真不知道他哪一辈子才放手呢。【夸张:用“哪一辈子”夸张地写出了和“我”开玩笑的人捂住“我”的眼睛很长时间都不放手。】他一笑——活像喜鹊叫唤,这可就逃不掉了。 “郑小登!”我叫起来。 郑小登不但是我的好朋友,而且是我们班上的大钓鱼家。钓鱼谁也赛不过他。他只要把钓竿一举,就准有一条,保你不落空。要是鱼耍狡猾,不来上他的钩,那他就有本领跟它耗上,一辈子泡在那儿他也不着急。 我们有好些个同学都跟他学钓鱼,我也是一个。可是我的成绩总不大那个,反正——挺什么的,仿佛整个鱼类都对我挺有意见似的。其实钓鱼的道理我全懂得,叫我做个报告我都会做。我只是一拿上钓竿,就不由自主地有点儿性急就是了。 这会儿我瞧见了郑小登,我可高兴极了:“我正要找你,郑小登!今天是你上我家喊我来的吧?” “没有哇,”郑小登拉着我的手,“怎么,你不是去参加科学小组的活动了吗?” “嗯,嗯……后来我……呃,后来……”【语言描写:此处“我”说话吞吞吐吐,是因为“我”任性离开了科学小组,面对好朋友的问话,“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哟,你钓鱼去了?”他忽然发现了我拎着的桶,“还有谁?” “什么还有谁!一个人也没瞧见!” “那么这都是你钓上的?” 我当然不能否认,只好点点头。可是脸上一阵热。【细节描写:因为有了和宝葫芦的约定,平时不撒谎的“我”不得不承认这些鱼全是“我”钓的。这暗示了王葆害怕被看穿的心理。】 “嗬,这么多鱼!”郑小登高兴得直嚷,“真行,王葆!你真行!你怎么忽然一下子——哎?一下子就变成了这么个老手了?怎么回事?你一个人悄悄练习来的吧,你这家伙!” “嗯,别价,别价,”我脸上越来越发烫,“算不了什么……” 同志们!我不得不承认:我这一回的确吹了牛,破天荒。 难道我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行为吗?那也不然。要是仔仔细细考究起来,以前可能有过,尤其是在我小时候。可是那时候只是因为我还不懂事,不知不觉就吹了出来的。都不像这一回这一回简直是成心那个。因此我觉着怪别扭的。 郑小登把我那只桶拎到路灯下面去了。他一瞧,就又大惊小怪地叫起来:“哟,还有金鱼!……这全是你钓上的?”【黹成语:“大惊小怪”写出了郑小登看到“我”竟然从河里钓到了金鱼后十分吃惊的样子。】 我只好又点点头,他又问:“哪儿钓的?咱们那个老地方吗?” 我除开点头以外,想不出别的办法。 “真新鲜!”他叨咕了一声,看看我,“河里也钓得上金鱼?” “什么?” “怎么,你没瞧见你钓上的是些什么鱼吗?” “我哪瞧见呢!”我差点儿没哭出来,“我反正钓一条,往桶里放一条,我也不知道哪号鱼兴钓,哪号鱼不兴钓。天又黑了……”【语言描写:因为不能说出实情,“我”只能编假话,表现出“我”害怕被看穿,害怕郑小登不相信“我”的心理。】 他高兴得直嚷:“哈,大发现!” “什么?” “这是一个大发现!王葆,这可有科学研究价值呢。” 我瞧着他,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他呢,劝我去报告李老师——我们的生物学教师。然后,也许还可以把这些鱼送到鱼类研究所去,请他们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让大家都知道这个新发现:喏,咱们城外那条小河里竟有那么美丽的鱼——也许并不是什么金鱼,而是一种新的鱼种,还没有名称的。 “那,就可以叫作‘王葆鱼’。” “得了,别胡扯了!”我身上一阵热,一阵冷。【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我”在郑小登面前尴尬、难受的心情,以及“我”说谎话时内心的煎熬。】 “呃,真的!” “可是我……我老实说……”我想说“这是逗你玩的”,可是又觉着不合适。 假如现在我碰上的是别的同学,那还好对付些。至于郑小登一唉,郑小登对我可太了解了:他知道我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向来不怎么爱吹牛。他相信我所说的全都是事实,他相信这件事肯定有科学研究的价值。……这可就不好办了。 这时候幸亏有几个过路的人从我们身边走过,这中间还有一个熟人和我招呼:“嘿,王葆!……你们玩去了?” “嗯。” “真不错,”他瞧瞧鱼捅,又瞧瞧我们,抿着嘴笑了一笑,【动作描写:“抿着嘴笑了一笑”,写出了杨拴儿看到“我”桶里的鱼后,流露出对“我”的羡慕,为后文他缠着“我”拜师埋下伏笔。】“你奶奶好?” “嗯。” 他好像还要问我什么话似的,可又没说出来,只爱笑不笑地盯了我一会儿,道了声“回见”,翘一翘下巴,就走了。还似乎对我挤了挤眼睛——不过我没看真。 郑小登问:“这是谁?我好像在哪儿见过。” “怎么,你不认识吗?”我赶紧接上茬儿,巴不得换个题目谈谈,“他就是杨拴儿——他的学名我不知道。” 接着我就告诉郑小登: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