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越时间的欢喜或悲伤(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赵瑜著的《穿越时间的欢喜或悲伤(精)》是一部读书笔记和小说札记式的随笔作品。
作者以作家和读者的双重视角选择了中外三十多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独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等体裁,进行了由浅入深的细腻分析,从文本结构、人物分析到语言运用等。
作者简介
赵瑜,“核桃男人”的范本,1976年生,白羊座。河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天涯》杂志。曾用笔名陶瓷了、中原渔人。
已出版“小”系列散文集:《小闲事》深入打探鲁迅和许广平的恋爱过程、《小忧伤》怀念童年个人史。另曾出版长篇小说:《我们都是坏孩子》《我鄙视你》《暖昧》《裸恋》。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向内:温度
之一:生命是一场被误解的演出
之二:婚姻出逃者的奢侈记录
之三:其实,我是个演员
之四:爱是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遗书
之五:每个写作者都会死在自己的小说里
之六: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不会烟消云散
之七:一棵开花的树
之八:“英雄双行体”的写作尝试
之九:头脑简单者,不要打开此书
之十:感性女人阅读指南
之十一:纽扣店里的中国
之十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之十三:小说的建筑样式
之十四:道德与写作添加剂
之十五:灾难时期的人性素描
之十六:三个让人讨厌的人
之十七:小说是作者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
之十八:不如在小说里撒个野
之十九:以悲悯的手撕开城市的疤痕
第二辑 向外:尺度
之一:好色的人,请去写作
之二:神的孩子都跳舞
之三:一个九岁孩子的全部孤独
之四:巫师一样的小说语言
之五:如何喂养心里的猛虎
之六:欧洲70后
之七:好色并不可耻
之八: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
之九:艾丽丝·门罗的气味小史
之十:非洲小说家的政治野心
之十一:和小说开一个玩笑
之十二:“高明”的失落和“无意义”的成功
第三辑 向下:湿度
之一:陌生感
之二:旁白,一种小说叙述方式
之三:精神生活的需求额度
之四:日常生活的出口
之五:小说是日常生活关键词的筛选
后记:最短的,或者最丰富的途径
序言

我常常在公交车上被拥挤而又嘈杂的精彩对话惊
醒,是波纹,又或者烟花般突然点亮的夜空,总之是
瞬间有了写小说的冲动。我觉得,应该立即就下车,
坐在公交车站牌那里,撕一张纸,写下一个小说名字
,或者将开头的段落也设计好,甚至写下小说的结构
以及人物的命运设计。可是这瞬问生出的冲动,并不
持久,过了两站,车上的人员稀疏或者愈加稠密了,
身边的乘客所谈论的内容变化了,我刚才还跳跃的思
维也更换了频道。下车以后,小说的设想已经丢失。
有一次,我看张楚在小说里老写文学青年的种种
不堪,就想笑。每每,在公交车上,大家都在盘算着
收成或者爱情的时候,只有我,傻乎乎地在想着一个
小说的结构。而大家根本又不可能想到,他们身边站
着的这位庸常的男人就是一个小说家。我便获得一种
隐私的欢乐,这欢乐夹杂着闪烁不定的孤独感,也有
着一种缓慢且模糊的情绪。大抵是什么样子呢,是无
人欣赏却又不甘平庸的自恋。当然,这种种的心理活
动,都过于书面了,想来无聊。
有时候,打开我电脑的小说文件夹,便会看到这
样标题:《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做了什么》《易经》《
××先生诗歌赏析》《好事近》《自杀者李青青》《
慢慢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不吃早餐了》……好玩的是
,有些名字下面我并没有写任何内容,只是在这些小
说标题的下面一行输入了“赵瑜”两个字,仿佛一张
铺开了的宣纸,只写了落款,而内容是一片空白。要
写的内容忘记了,对着电脑发呆很久,觉得有些内疚
。我一定也想好了一个人物,人物也一定有自己的事
情要做,只是当时,我写下标题后,有其他事情,忘
记将人物和细节一并记下。怎么说呢,我对一篇小说
失约了。我约了小说的人物在某个特定的故事里见面
,虽然说是我来写他的故事,我操纵着他的饮食习惯
和职业,甚至是每一句台词,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
,我会慢慢熟悉他,和他变成朋友的。那么,当这篇
小说只剩下一个标题时,我觉得,我将一个朋友丢了
。是啊,他一定生我的气了。我有些小迷信,我甚至
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一定也得罪了熟悉的朋友,才
会株连到我的小说。小说里的人物,谁能肯定他在现
实生活中不存在呢。只要写出来,那么,这个人物就
一定是生活着的,有着磁场的,甚至是我们熟悉的。
细节,细节是小说的种子,是根部,是表情,是
音乐,甚至是灵魂。有很多小说,一开始只是一个生
活细节,一直养在内心里。我常常和写小说的朋友交
流养细节的经验,甚至,还和朋友相互交换细节。每
一个人观察生活的出发点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便被切
片成为不同的细节。有一个细节非常好,是小说家张
浩文讲给我听的,说他们小的时候,那时候,陕西风
大,小孩子上学,大人们不放心,怕大风将孩子给刮
跑了,便在孩子的书包里装一块石头,很沉的石头,
这样,孩子们背在背上,大人便放心了。于是,每天
上课的时候,那小学的操场上摆满了一块一块的大石
头,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十分壮观。张老师讲到这里
的时候,我感动极了。这便是细节的力量,细节将我
们瞬间带回到生活现场,我甚至穿过了时间的缝隙,
到了那个旧年代的操场上,看到了那一排排摆放整齐
的石头。
……
在中国,江南作家的小说,唯美,沉静,缓慢。
所谓,岁月静好,虽然被用至庸俗,却仍然是极好的
形容。因为静,所以好,所以有了小说的风格。
同理,北方被雪覆盖过的麦子,经冬之后,在第
二年春天成长的历程,也一定会影响这些地方长出来
的小说风格。
说到底,小说的风格和气候、食物、风向以及人
性的地域偏执有关,是小说作者没有刻意便养成的一
个创作习惯。

我不止一次地给初学小说写作的人推荐麦克尤恩
。是的,他的那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八
篇小说,是作者二十八岁时完成的作品,当时,麦氏
正在读写作课的研究生,模仿了八个小说大师的作品
,因为加入了他个人的风格元素,所以便成了我们读
到的模样。
八篇小说,几乎每篇都是杰作。麦克尤恩的语言
,干净,诗意,湿润,一句一句的,几乎都是神的孩
子。
自然,我还要说起卡尔维诺,他的《我们的祖先
》三部曲,将小说的叙述难度和想象力都推向了极致
顶峰。我个人一直认为,卡尔维诺是无人可超越的大
师。
自然,还有故事读来非常舒服的福克纳。福克纳
的小说开头,都是故事的最佳切入方式,他仿佛拿自
己的小说练习过,写过多个开头,并在其中挑了最为
舒适的一个开头。还有一个闲笔写得超棒的小说家,
只不过,在每一篇小说里都要杀一个人,她叫奥康纳
,三十九岁那年,她去世了。
卡佛也很好,这个酒鬼,我怀疑他的小说都是酒
后写的,所以,他的小说看起来,从来没有开头也没
有结尾。我常猜测,他写的小说应该都是完整的,也
许是喝多了,吐在了小说稿件上,投稿的时候,才发
现稿子上有污秽,于是,便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撕掉
了。结果,便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小说样子。
姓卡的仿佛都是大师,卡夫卡自然也是。卡夫卡
将中短篇小说写作推向经典化。他的天赋将他与一般
的写作者区别开来。
要列的话,经典的小说家还有很多,比如,刚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大师门罗,是个家庭主妇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家庭主妇的文学修养是
最高的。
玩笑。
小说是艺术的、天赋的,但同时也是技术的、体
力的。
小说不是小声说话,是小心说话。是的,不小心
的话,就平庸如常了。
导语
赵瑜著的《穿越时间的欢喜或悲伤(精)》既有文学专业性的考量又不失亲切性和可读性,既向读者展示了作品的内涵,也引领了读者对文学世界的探索。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选取了中国作家如虹影、余华等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第二辑分析了外国作家,如麦克尤恩、亨利·米勒等的作品,第三辑是对自己创作作品的分析和回顾。
后记
最短的,或者最丰富的途径
三十岁以后,常常会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渐渐少
了。阅读也不大喜欢虚构的东西了,对有技巧的所有
事物都充满了警惕,觉得那些靠时间和耐心积累的技
术都充满了让人生枯燥的匠气。正由于此,我写了大
量的散文,试图用个人史来记录这个时代的灰尘或光
泽。但无济于事。一个进入城市的乡下人,被物质压
迫得四处奔走,哪里会有思想的锋芒,不过是写一些
小闲事和小忧伤,小呻吟一下而已。
直到去年有几个月闲暇,我在鲁迅文学院遇到了
几个人,他们是:卡佛、卡尔维诺、麦克尤恩、奥康
纳、福克纳,我突然又喜欢上小说了。我意识到,我
之前对小说的认识太肤浅了。我十分怨恨米兰·昆德
拉,这话说起来仿佛有些矫情,但是他误导了我,让
我觉得,写小说不就是一件强奸阅读者的事情吗?我
写到哪里,读者就要跟到哪里。
然而小说像植物,有不同的生态和习性,我只是
食用了其中的一枝。我看到二十四岁的卡尔维诺在《
通往蜘蛛巢的小径》中用一个固定的视角打量一场战
争,一个孩子的视角像一个固定在某个时间深处的摄
像镜头,它不断地拉伸、放慢,让我知道,小说的叙
事不一定全知全能,不一定像中国民间传说一样充满
了逻辑上的荒诞,而是那么贴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和
他一起看着这个世界,和他一起欢喜或悲伤。
我还看到热爱喝酒的小说家卡佛,他像是一个裁
纸爱好者,他的每一篇小说都像是将一部完整的作品
剪掉了一个角。没有看卡佛的作品之前,我总是以为
小说和新闻一样,总是要有几个W。然而,卡佛完全
不顾这些,他更像一个摄影师,对现实生活摁下快门
,然后呈现给我们看。卡佛的小说不过是一帧又一帧
的照片。卡佛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做减法的小说家,
这大概和他热爱喝酒有关系,要么是喝醉了酒,忘记
了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要么就是为了赶赴朋友的酒
会,紧张地将一件事情写完。总之,他大量留白的写
作方式,像极了城市生活中忙碌不堪又常常失忆的我
们。所以,他的作品一出,便引发城市中产阶级的文
艺男女的热捧。
自然还有奥康纳隐藏在小说里杀人不止的有趣,
以及麦克尤恩诗歌一样华丽的语言。小说在这些人的
笔下突然就成了迷人的景致。我不得不承认,我在看
每一篇好小说时,都有立即出发的冲动,一边看,一
边在心里暗暗地说,我要写小说,我要写小说。
早些年,我对小说一窍不通,却写出几个长篇,
一想到我最初的小说写作,我都会想到一个孩子捉迷
藏时遇到了其他的事情,便忘记了最开始的游戏。是
的,我的长篇小说写作经验全部来源于对米兰·昆德
拉的阅读,他告诉我,小说就是带领读者去找一个东
西,但是在半路上,也可以停下来,顺便看看其他好
玩的事情。
然而,对于一个普通写作者,如何在路上不被其
他风景诱惑,这简直太难做到了。
只有在写中短篇小说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弊
病,是的,我太喜欢路上的风景了,故事行进中的停
留,其实就是对小说的伤害。除此以外,还有小说的
结构。我以前一直忽略这个词的药用价值,认为小说
不就是将男人带到女人面前,让他们说话、误解、争
执,最后或者相爱或者相憎。然而,当我熟读一些技
巧娴熟的作品以后才知道,故事并不是最重要的,如
何讲述这个故事,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讲述便是小
说的结构。小说的结构让我想到一种内容躲藏在里面
的水果,比如北方的石榴、南方的榴裢。若是不能掌
握好技巧,便不好剥开。如果有一个好的切入口,那
么,这种水果,便很容易一瓣一瓣地取出。小说也是
一枚未被切开的水果,只有找到那个最为合适的位置
,一刀下去,不费力地便将故事展开。
语言是小说的衣服,而故事的留白处理才是小说
的高潮。小说和故事不同之处,便如同用一个相机对
着一个湖泊拍照。拍下整个湖泊只是将故事说出来;
不停地调整景深,选择取景框里的构图,注意突出特
写部分的比例,注意天地的留白,这个时候按下快门
,那么,定格后的湖泊照片,这才是小说。
小说是从一个完整的故事里选取一帧或多帧照片

这样轻描淡写地将一个接近小说本质的话说出来
,其实也是一种对小说的逃避。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
,我才明白,我并没有找好最佳的构图比例。
在小说的实际操作中,我相信有不少人对自己的
叙述能力产生怀疑,明明一万字便可以完成的一个短
篇,可写了八干字故事的转折还没有进行,至少我多
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进入得太慢,就像在拍摄照片
的时候没有对准焦距,那么所要表达的主题定是模糊
的。可是,为什么就不能等焦距定下了再按下快门呢
。是因为太着急下笔了,没有在虚拟的空间里建筑好
自己的故事,没有找到第一块砖石摆放的位置。一块
砖摆错了,必然会株连到后面所有情节的进度。
我试过将同一个故事换作另外的开头,发现原来
的开头错了,只需要换一个开头,我便顺畅地将所有
的人物和情节捋顺。与此同时,我有一种找到小说钥
匙的惊喜。虽然是
精彩页
她的大胆是对我的一种侵略。那些文字从母亲的个人史出发,那琐碎又疼痛的生活,被时间晒干成一声又一声叹息。
虹影是私生女,母亲一生有过多个男人。这使得母亲有了丰富的矿藏,在那样一个意识形态紧绷又恶劣的时代,虹影目睹了母亲全部的演出。那关乎伦理与欲望的细节成了她以后创作的矿藏,她的前期的文字,无论是气息还是词句,都是从母亲的河里打捞出来的。
《好儿女花》也是如此,开头便是母亲的死。她从北京坐飞机往重庆赶,然而,不论她如何追逐,也没有追上母亲的远去。
媒体报道此书时,以小说论,大约也是作者的意思。但我看不到小说的模样。整部作品,从开始到结束,再到中问的插叙,都不过是散文常用的手段。
散文并不拒绝局部的修饰。完全照搬生活的写作几乎无法进行,哪怕是日记,也不过是对生活局部的截取。真相在时间的流水里融化,过后的叙述,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抵达。
好儿女花是一种常见的花朵,在我的乡下,这种花大约是用来染指甲的。在虹影的乡下,这种花有着和她母亲身世接近的名字,又叫作“小桃红”。虹影用一个近乎风月的花朵名字暗喻了她的母亲,这是一种大胆。虹影在作品中写到生活窘迫时自己的模样,这依旧是一种大胆。最为大胆的是,她用录音笔一样的笔调记录了世俗情状下的兄妹感情、母女之情以及让人难以想象的底层生活秩序。
虹影在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大姐,荒唐而真实,自私而又热情。小姐姐跋涉在一条没有方向的婚姻岔路口。虹影的大胆不是极端地缩小人性的恶,又或者适度地夸大人性的善。没有,她的大胆用在了对生活的真实着色上。
我一直把此作品当成散文读,读到母亲出殡的时候,内心大恸。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不能再接续下去。虹影在《好儿女花》里的文笔简短、坚硬,让我想到明清笔记小说。之前,我看到的她的文字是柔软的、诗意的,这样对语言的选择,让我想到她对婚姻的舍弃。诗意遇到盐,遇到泥泞的乡村世界里的母亲,遇到旧时的自己,便显得多余和小气。
我被虹影散淡而细琐的描述打动:“……母亲成了一个骷髅头和一堆灰,被坑板原线送回来。火化加冷却,花了一个小时。工作人员用铁铲敲碎骷髅头,他招呼我们几个儿女进入里间,亲自拣骨灰。我看那工作人员的脸,发现他奇丑无比,他凭什么拿着铁铲朝母亲的头猛击?他头上‘要对遗体轻放小心’的标语是做什么的,我马上想到那个举着六十五斤重木板朝母亲头砸去的‘文革’造反小子。他和一尺之外那个工作人员一样,下得了手,中国人太多,人连东西都不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时代,都一样。可这两个人不知,这次他们击碎的不仅是我母亲,还有我……”
P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