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时节(跟着镜头走进中国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用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对时节更迭的细腻感受,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同时,作者陈帆亦用精致且温暖的摄影作品感知、诠释自然风物季节变换的魅力,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静谧时光。
本书集文化随笔、摄影作品于一体。文化随笔清新隽永,婉约缱绻,摄影作品兼具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间时节(跟着镜头走进中国二十四节气)(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作者 | 陈帆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间时节(跟着镜头走进中国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顺序,用散文随笔的形式抒写了对时节更迭的细腻感受,并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同时,作者陈帆亦用精致且温暖的摄影作品感知、诠释自然风物季节变换的魅力,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静谧时光。 本书集文化随笔、摄影作品于一体。文化随笔清新隽永,婉约缱绻,摄影作品兼具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作者简介 陈帆(微博名@陈帆-凌晨),人文地理作家、全国知名摄影师,已出版发行包括《时光且行》、《光线与色彩的魅力》《拍出价值感》等多本畅销的人文地理、摄影技法类书籍。陈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先后就读哲学与新闻专业,有着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视觉触觉,进入摄影行业已有十五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并在各主流文艺/摄影媒体撰写专栏/刊发大量摄影作品。凭借这些扎实的基础,他写的摄影和后期类教程精练、流畅、实用、易懂,受到广大摄影爱好者的认同;他的摄影作品结合他的文字自有一股独有的魅力,更是吸引了更多广大的网友追捧。 目录 春 立春——春到人间草木知 雨水——听风听雨小窗眠 惊蛰——桃花坞里桃花庵 春分——诗情过笔当千里 清明——沾衣欲湿杏花雨 谷雨——一缕茶烟透碧纱 夏 立夏——一夜熏风带暑来 小满——明月清风忆使君 芒种——稻香蔼蔼暑风清 夏至——濯锦园林有梦归 小暑——几回疏雨滴圆荷 大暑——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秋 立秋——从别后,忆相逢 处暑——疏灯旅夜忆君行 白露——书卷多情似故人 秋分——回首向来萧瑟处 寒露——芦花深处泊孤舟 霜降——志士栖山恨不深 冬 立冬——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小雪——我们都是风雪夜中赶路的人 大雪——问君此去几时回 冬至——此心安处是吾乡 小寒——长空杳杳雁北乡 大寒——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序言 映画忆岁月,走笔刻光阴 对于二十四节气,中国人当然不陌生,因为这 是融入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也许还是世上最诗意 的历法。一轮四季,与你邂逅二十四次,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自秦汉时期定型之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 节气”就一直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于先民而言,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最开始主要是 用以指导农事活动,并依此安排衣食住行。久而久 之,形成了一个圆整而扩大的生产和生活体系,井 然有序,周而复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用自 然规律告诚人们顺应天时。而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 、效法自然、利用自然、爱护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思想还是“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直观的注解。 随着农耕文明的远去,近代以来,我们在工业 化浪潮中高歌猛进。二十四节气,那些纯朴的习俗 、庄严的仪式、浪漫的传说,对今天的我们来说, 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成为逝去的田园牧歌。面对已 被改变得疏离的环境、已被磨砺得疲惫的心灵,我 们不禁重新审视走过的路程,而面对“我到哪里去 ”的终极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自身文化的 来处。 从这里出发,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极 佳的切入点。在某种意义上,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 人过日子的“方圆之道”:有根有脉,有因有果。 它让我们在无法回溯的时光中,重新唤起至真至美 的田园意趣,重新发现古人隐藏于节气中的诗意与 智慧,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古人在天地的荫庇、哺育下,随季节与草木鸟兽和 谐共生,在这四季循环更替的天地万物关系中泰然 自处。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都应继承先人的智 慧,走回天地日月中去,关注纯粹的自然,关注衣 食的初源,找回生活的本真。 二十四节气不会过时,亦不会消失,它系着我 们与祖先的血脉,就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平常日子里 。一如光阴里的注脚,一缘一会,如期而至。春分 日暖,白露生寒,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诗意生活 的生动画卷。我们生命里的经历、感知、成长,一 字一句,都映刻在流年深处。无论朝代更替、岁月 变迁,二十四节气,就这样传承着,同伟大的民族 一起,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导语 陈帆著的这本《人间时节(跟着镜头走进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二十四节气“身临其境”版,用全国各地、真实的节气摄影照片,带你走进身边的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微妙。 本书精装全彩,精良地锁线工艺,让你翻阅无障碍。 本书赠送2019年节气日历、节气书签和节气明信片。 精彩页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人的故乡情结尤为根深蒂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曾经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乡村社群状态,以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为统摄,缺乏变迁的动力,更侧重于维持现实生活,并受到道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中规中矩、保守谨慎、安贫乐道的国民性格,重视家庭、亲情、伦理和孝道,有人生百道孝为先的观念,重视故乡和乡情便是这种观念的升华。在民间谚语中,就有很多关于故土和乡情的表达一直流传着,比如:“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等,都是对这种感情的朴素表达。 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缅怀故乡,其中,诗人的怀乡诗歌表达得更为真挚感人。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写游历江南的风光:“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格调壮美、意境开阔,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他乡虽好,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洛阳,归雁传乡书,表达思乡之情。同是唐代诗人的岑参,思乡诗歌更是情深意切,其诗《渭水思秦川》日:“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平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古代交通、通信极不发达,一旦离乡,前路漫漫,关山重重,归期难料。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以乡愁为寄,汩汩而出的是美丽而忧伤的诗句,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故乡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到底什么才最能代表故乡,恐怕谁也说不清。门前的那棵粗壮的古树?上学途经的那条溪流?伙伴们郊游的那个春天?说到底,在我们的印象里,故乡更多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情感的归属地,永远地停留在那里。他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随时等待着你的回归,给你温暖,给你慰藉。不过,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千百年来我们所熟知的乡土,以往农业文明所建立的稳固不变的传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秩序逐一被打破,在这样一股城市化浪潮中,无论是自然环境、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念,都在快速地,以一种一去不回头的姿态变化着。故乡早已回不去了,许多人会这样感怀。百年不移的村庄,房前屋后的树木,蜿蜒的道路,起伏的山坡,水波粼粼的池塘,鸟儿欢鸣,蟋蟀弹唱,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曾经是中国乡村中最普遍的景象,这些有关永恒的愿望,在大时代的浪潮之下,短短几十年间都一一消散了。 人生常有的一种失落是,你以为能够永恒的东西,在你的眼里慢慢地磨蚀,而你也从最初的无能为力变得无动于衷,一切兼顾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消散了的一切又重新在心头凝结,继而又一次飘散。我们在情感上留恋乡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不变,认为它不会变化,乡村关照我们内心深处关于永恒的某种隐秘的愿望,那种想象中的、田园诗歌般的农耕生活。 人就是这样,既然未来变幻无穷,遥不可期,那么我们只好在已经定格的过去寻找一些永恒的东西来自我慰藉。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吧。正如《徒然草》里说的:“仔细想来,世间万事都能忘怀,唯有对故乡亲邻往事的眷恋,最难放下。”那些曾经的擦肩而过,忍痛别离,常常令人肝肠寸断。故乡的山水,几番梦回,恐怕终将成故乡缥缈的云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记忆中的故乡,没有地平线,有的只是连绵不绝的山冈,以及山冈上猎猎的风与树…… P292-29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