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鸢都漫笔(借来东风放纸鸢)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钟亮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韩钟亮,祖籍山东诸城。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文化、文艺工作。曾任潍坊市文联副主席,潍坊市政协第七、八届常委,山东省作协理事,中国作协会员,研究馆员。1973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小说《拜年》入选《山东三十年小说选》、《散香》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出版长篇小说《唐赛儿》《永乐皇帝》《貂蝉》《曹操》,短篇小说集《散香》等多部,约三百万字,电影剧本《神凤威龙》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1987)。 后记 从1974年春天,在刚刚复刊的《山东文艺》(《 山东文学》)试刊号上发表《百花丛中》,到2018年 夏季出版这本散文随笔小集,粗算起来,在文艺创 作这条道路上我已颠踬了四十四载。但严格说来, 专业或者说“饭碗”是群众文化,“作家”的桂冠 于我是多少有点儿勉强的。 我的业余书写很杂,有曲艺、故事、儿童文学 、影视剧本、小说和报告文学等等,其中小说居多 ,大概两百万字。相比之下散文随笔却是小项,只 此薄薄一本,然而大都是我后期或者说近期之作, 虽为敝帚,而特别自珍,但愿它们对读者朋友亦不 无裨益。 拙作编辑付梓过程中,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 辑罗英女士等竭尽劬劳,师友贾平凹先生热情题写 书名,李存葆将军拨冗为序,张炜主席则对书中某 些篇什大加赏赞,并予指导,潍坊市委宣传部和市 文联的领导同志,对我本人的创作及这本小书的出 版特别重视、大力扶持,本人没齿不忘,于此一并 致谢! 作者 2018年7月 目录 第一辑 纸鸢情缘 龙乡诗魂归去来 ——怀臧克家先生 凝视“名士”的背影 ——忆汪曾祺先生 “同心笔会”侧记 ——兼忆屠岸先生 冯骥才先生与《风筝都》 我与沙翁的“缘分” 感受白鹿原 ——陈忠实先生印象 田仲济先生的风筝情 西京拜访平凹先生 永远的遗憾 ——悼路遥 峻青:心系昌潍故土的风筝 旧梦依稀忆莫言 ——在莫言文学馆里 我们的老乡莫言 第二辑 逝水流云 潍河渡 潍河匪 远山的呼唤 附:《远山的呼唤》的回应 巴山吟 卢山咏 粟园寻梦 “刀床”上的梦 ——次文人小聚时的畅谈笔录 《百花丛中》:见证历史的一段相声 人生的“霉点” 母校杂忆 《神风威龙》拍摄拾零 潍坊核雕漫话 明月清风是绝唱 ——王希坚先生最后的诗作 老校长刘岑轶事 那山那水那人 ——诸城竹山风景区游记 操琴赏月与鹤共舞 ——李增坡先生的精神生活 第三辑 读史杂俎 华佗的悲剧 割席分坐后的人生 于禁的故事 陈宫“义士”形象质疑 建安年间的连环迷案 ——荀或之死与伏后密信案探秘 关于“貂蝉”的话题 董卓的另一面 关羽是“爱神”吗 孔融杂说(六题) 吕布败在谁手里 祢衡:惊世骇俗的“另类 说孙权“养士 陈抟洞呓语 千古之谜唐赛儿 第四辑 茶酒脞语 “酒儒”郑玄传奇 借酒整人和以茶代酒 ——从孙权、孙皓祖孙的酒风说起 酒镇怀古 诗酒东坡 苏轼密州酒事 苏轼诗中的密州食俗与茶俗 佛寺一夜雪与酒 ——苏轼与潍州的“雪缘 顾渚“朝圣”小记 茶石 茶花上的蜜蜂 茶与茶道之我见 “上品无香”紫砂壶诞生记 ——关于莫言题书及一款“玉笠”壶的来龙去脉 后记 精彩页 龙乡诗魂归去来——怀臧克家先生 今日是克家老的忌辰。在他仙逝十三年后才想到写这篇小文,按说稍嫌不恭,但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为我辩解,想来宽厚的他老人家当不会怪罪吧。 其实我也想过,如我这般崇拜他并且忝列其门墙者遍地皆是,克家老脑筋再好怕也记不过来。但转而又想,老人家乡情忒浓,没准儿拿过《诸城名人》《诸城文化志》或《天南地北诸城人》翻翻,说不定会在某一页上发现韩钟亮这名字;如果他拍拍脑门,再在记忆库里搜索一下,那倒真有可能搜出我当年的形象了…… 是的,臧老,我是您的小老乡。您的家在诸城市西南角,那儿是恐龙的故乡,现在有中国科学院的“暴龙”展馆;我的家在诸城市东北端,那儿有潍水大战的遗迹“韩信坝”。当然了,我们两家的茅屋相距太远,不可能互见炊烟袅袅;然而这又有什么,如果在晴朗的日子,你家窗南的马耳山神和我家屋后的巴山魈,不是可以彼此“摘帽”致意(乡谚谓,马耳山或巴山顶上出现帽状乌云,则预示大雨将至)吗? 我与您的关系,其实比通常意义的“老乡”更近一层。因为有您的一个亲戚,拉近了我们之问的距离。那是1960年秋,我在诸城二中读初二时,上面突然“下放”来一位“右倾”分子,担任了我们的历史课老师。他就是刘岑。刘老师跟一位姓曲的语文老师同住一间宿舍,而我又经常找曲老师借一些文学书籍,如此一来二去,我们师生三人居然成为“文友”。记得有一回,刘岑老师穷极无聊作几首诗,博得曲老师鼓掌喝彩,而他却摇头一哂说:“唉,比我表兄臧克家差远了,他才是真正的大诗人呢!”棒下来,我从他嘴里,得到您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一些轶事。 他说的那些轶事,有的发生于青岛、武汉,有的则就在二中驻地相州镇一带。相州文脉昌盛,乃王翔千、王统照、王愿坚、王希坚、王意坚(台湾著名作家)的故里,附近又出过崔嵬、陶钝、李仁堂,据说您又曾在此长住,故乡人谑之日“中国的佛罗伦萨”。但刘岑所述,其故事过于惊险,虽比当下热播的谍战剧还要热闹,却令人怀疑讲述者是否掺了水分。上世纪80年代,我曾想找讲述者和当事人进行采访,据此写一部非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但遗憾的是刘岑早已惨死于“文革”,而找您采访又谈何容易。再说您是否同意披露那些秘闻,那些秘闻适不适合公开发表,还真是没有把握,所以此事就只能“耿耿于怀”而长期搁置了。 但我和刘岑的师生关系并没有结束。转过年来我考入诸城一中高中部,而刘岑甄别了“右倾”错误,调进一中担任了校长,我们仍然天天见面,见面时也经常会谈到您。记得有一天,他兴冲冲地对我说:“快到文化馆看看吧,那里展览臧克家的一首诗呢!”于是在诸城文化馆那栋靠街的厢房里,我有生第一次见到了您老的墨迹。 那其实并不是您的诗,而是您为诸城县书法展览会的题词。我至今清楚记得,您的毛笔字写在了大约四尺三开的宣纸上,内容是:“吾邑书法,历代不乏名家。千里书来,云将展出,意甚欣喜。略成小幅,以列于后。提笔之时,马耳常山,似逞秀目前,乡思油然而生矣。”落款为:“一九六二年六月,臧克家于北京。”我把您这题词背得滚瓜烂熟,从而增添了一点向人炫耀的“资本”,以“臧克家老乡”而洋洋得意。 其实您给我们带来的何止桑梓之光,更重要的乃是人生道路上追求理想的那份自信。不瞒您说,我之所以最终选择文学为业,您那只手于冥冥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P12-13) 导语 韩钟亮著的《鸢都漫笔(借来东风放纸鸢)》既是作者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又经过了扣地问天的哲理思考,故称得起一个老作家的扛鼎之作。文章中许多内容甚至具有史料价值,因此是弥足珍贵的。 其中《人生的“霉点”》,通过作者和他两个同学在“文革”中的不同遭际,揭示了每个人面临厄运时的人生追问。我们固不能“选择”命运,但能够“把握”自己的处世方向。古人所谓的“乐天知命”,于今天的人们似仍有指导意义。 序言 日前钟亮君寄来厚厚一沓文稿,是他的散文随 笔结集。我先睹为快,获益良多。首先向他表示祝 贺,然后不揣浅陋,谈几点读后感想。 我与韩钟亮结识三十余年,算得上知交了。据 我所知,他是“文革”前的“老五届”大学生,专 业是哲学,但多种因素使他走上了文艺之路。先搞 曲艺,继之小说,间或也涉猎影视,且屡有亮眼之 作。峻青先生曾赞赏其“多才博艺”(见峻青1996 年为韩钟亮小说集《散香》所作的序),我亦有同 感;然而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对文学的那种执着 。这部集子里,我看到文怀沙老先生曾戏谑钟亮为 “诸城痴绝”,而莫言则称“他是个对文学有些痴 迷的人”,他们不约而同都用了一个“痴”字。“ 痴”,这里无疑是褒义,它表达的是不同流俗,意 志卓绝。这使我想起蒲松龄笔下那位粤西名士孙某 。异史氏认为,“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 艺痴者技必良”,只有那些“落拓而无成者”,才 大言不惭地“皆自谓‘不痴者’也”。我认为,韩 钟亮具备“志凝”的长处,他对待所挚爱的文学,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坚持了下来。《鸢都漫 笔》无疑是他在追逐“阿宝”过程中的又一行印记 。 选入《鸢都漫笔》的50篇文章,从内容上大致 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作者在潍坊市文联工作 期间,特别是主编《风筝都》杂志过程中,与臧克 家、汪曾祺、屠岸等大师结识交往的回忆实录。正 如钟亮自己所说,这是风筝促成的情缘,上苍赐予 的福分,我能理解他所谓“三生有幸”的涵义;然 而不仅如此。在我看来,这些回忆的片段,虽系“ 个人角度”,但映示的却是新时期文学事业宏大舞 台上的斑斓景象;文章中许多内容甚至具有史料价 值,因此是弥足珍贵的。另外,从这些文章可以看 出,钟亮在经营《风筝都》的那段时间,的确是含 辛茹苦、殚精竭虑,我对此感同身受。那几年我和 他联系较多,除了他在文章中提到的“同心笔会” ,我还曾以《风筝都》顾问的名义,参加过这份杂 志的组稿和评奖活动。峻青先生称钟亮有“红烛” 精神,我不仅赞同,而且认为,这也是他痴迷文学 的另一种体现。 其二,《逝水流云》一辑的几篇,窃以为是本 书分量最重、质量最佳的部分。譬如《“刀床”上 的梦》,记述了作者在“社教”中的生死经历,事 件独特,人所未闻,其“黑色幽默”的艺术特色, 尤其让人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百花丛中): 见证历史的一段相声》,涉及了“文革”中轰动全 国的“陶李事件”,作者以“旁证者”的身份,通 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控诉了“四人帮”戕害文艺和 文艺工作者的罪恶。《人生的“霉点”》,通过作 者和他两个同学在“文革”中的不同遭际,揭示了 每个人面临厄运时的人生追问。我们固不能“选择 ”命运,但能够“把握”自己的处世方向。古人所 谓的“乐天知命”,于今天的人们似仍有指导意义 。然而这一辑中,我最喜欢和看重的还是《潍河渡 》和《潍河匪》两篇。这两件作品既是作者刻骨铭 心的生活体验,又经过了扣地问天的哲理思考,故 称得起一个老作家的扛鼎之作。 其三,《鸢都漫笔》第三、四辑中,有多篇文 史随笔,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史学修养和文学底蕴。 其中谈“三国”的几篇,譬如《华佗的悲剧》《割 席分坐后的人生》《于禁的故事》,都在《文汇报 》“随笔”版发表过,据悉反响不错,曾引起读者 和网民的热议。钟亮兄能在如此高的平台上,与全 国的“三国”迷们(其中不乏学者专家)展开对话, 这种自信的确令人歆羡。我曾听钟亮说过,他退休 之后,已将兴趣由小说向“国学”倾斜,为此通过 各种渠道,购买了大量的经史方面的书籍。他说向 曾国藩学习,基本上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因此收获多多;虽然随着年事的渐高,记忆力衰退 得厉害,但常读常新,反倒有一种“太阳每天都是 新的”感觉,则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要说的是做人与作文的关系这个老生常 谈的话题。记得当年韩钟亮的《散香》出版,老作 家苗得雨在祝贺词中称赞他:“人品老成,毫无当 今有些人的浮躁之气”;著名评论家任孚先则说: “我们文坛上有一种令人可敬的人。他们从不虚张 声势地宣扬自己,也不利用各种媒体‘炒’得火爆 。而是默默地在文学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执着于 人生与艺术的追求,将丰硕的艺术成果回报给自己 的故土和父老乡亲。我以为韩钟亮就是其中的一位 。”两位老先生的论语其实也代表了我的意思,故 在此引用一下,就不再赘笔。 希望钟亮兄在注意身体保证健康的前提下,继 续坚守文艺园地,并不断有新的收获。《语》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又曰:“ 虽小道必有可观。”其与钟亮兄共勉。 是为序。 2017年5月13日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解放军艺术 学院原副院长) 内容推荐 韩钟亮著的《鸢都漫笔(借来东风放纸鸢)》记叙了潍坊地区的历史文化及他数十年文学生涯中,和一些著名文化人作家交往的故事。本书含50篇文章,内容上分为三部分。其一是作者在潍坊市文联工作期间,特别是主编《风筝都》杂志过程中,与臧克家、汪曾祺、屠岸等大师结识交往的回忆实录。其二,《逝水流云》一辑讲述了作者在“社教”中的生死经历,事件独特,人所未闻,其“黑色幽默”的艺术特色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其三,《鸢都漫笔》属于文史随笔,显示了作者的史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