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先生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红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老先生们》是一本人物志,收录了39篇文章,书写了40位全国各地的温州籍在各条线上做出贡献的文化艺术大家,内容翔实,细致。作者周红通过采访一个个人物,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思考,从而鲜活解读温州人。 目录 序 陈步宣:惟喜临池不辍耕 陈景炜:技术中的艺术,艺术中的技术 陈增杰:并不呼啸的人生 陈天龙:寂寥的画境,奢侈的灵魂 陈锡强:精雕细刻一甲子 池渌:幸福着我的幸福 池如淮:那些让我激情进发的事儿 董兰兴:追梦·圆梦 高满堂:一滴水可以见太阳 谷好好:我身上流淌的是温州血脉 黄传会:一个作家的良心 黄学矩陈国香:双双守业于一个行当 洪水平:历史从我面前走过 洪武平:回首不尽是沧桑 胡景濂:忆往昔峥嵘岁月 姜嘉锵:一生为人民歌唱 金柏东:博物馆工作的那些事儿 林培明: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孩子 林曦明:笔墨精神的传达 卢发良:镌刻岁月的手艺 孟庆江:心系桑梓,笔能传神 渠川:其人·其文 施成权:守艺·瓯绣 孙建舜:不忘初心 王阿龙:一生只够做一件事 谢云:他的三个身份 谢振瓯:他和他的文化苦旅 徐永光:自由,是我生命的追求 叶萌春:艺术靠作品说话 叶名佩:抚琴作画,倾尽一世风雅 叶荣光:发扬棋城的荣光 叶永烈:日日著作无虚度 张思聪:戏剧·人生 张如元:学问求真,艺术求美,生活求淡 周锦云: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郑曼莉:她的梅花,她的醉美 郑张尚芳:语言学界的传奇 朱锦绣:她和她的纯真年代 朱小杰:匠人精神的传承 序言 《温州广播电视报》是一份副刊类的周报。龙 应台发表过一个高见,那就是“有什么副刊,就有 什么社会”。众所周知,温州乃至中国报纸的副刊 在一个接一个地消失,还没有消失的,承担着很大 的市场压力。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旧阶段还是 新阶段,副刊总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文化指标。社会 有多么成熟深刻,副刊就有多么成熟深刻。而副刊 不应该只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镜子,更应该是文化的 标杆。一个社会要从原有的轨迹上冲刺跃进,得依 靠脑力的激荡,刺激社会前进。副刊,就应该是这 样一个激荡的磁场,进发出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大潜 能。 《温州广播电视报》创办自1988年,是温州广 播电视传媒集团属下的唯一平面媒体。三十年的办 报历程,她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坚持至今,在国 内副刊频频倒下的今天,却更大胆地深耕,自有她 的勇气。尤其是2014年7月的改版,将封面人物从以 往的娱乐明星换成《温州人物志》中的人物,更令 人耳目一新。当时,在温州力促历史文化名城的当 口,《温州广播电视报》没有迎合大众口味,而是 寻找在全国各地各条线上做出贡献的近百位温州籍 文化艺术界人才为他们言志写传。这些人中不乏文 化艺术大家,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黄传会、出版界 前辈及书法家谢云、开创丝绸之路画风的画家谢振 瓯、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温州教育战线杰出代 表池渌。这些记录他们的文章成熟深刻,赢得了社 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誉。 瓯山越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温州人 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自己的影响力。这是因为 他们的勤奋,因为他们的智慧,因为他们的成绩。 但如何解读温州人?他们有很多特点,很多的标签 。归而言之,“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正 是温州人的精神。 《温州人物志》栏目,就是通过采访一个个人 物,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思考 ,从而鲜活解读温州人。虽然他们大都来自温州的 文化艺术战线,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 是温州人这个群体的精神,就是温州形成自己影响 力的根本,是温州以后能走得更远的希望所在。 为了更好地宣传温州文化艺术人才,扩大温州 文化艺术人才的影响力,报社将其中采访老先生的 文章结集出版。这本《老先生们》,收录了39篇文 章、40位人物,他们各有成绩,各有亮点,值得学 习与尊重。 黄建省 2017年12月28日 导语 为了更好地宣传温州文化艺术人才,扩大温州文化艺术人才的影响力,周红著的《老先生们》收录了39篇文章、40位人物,他们各有成绩,各有亮点,值得学习与尊重。 本书中的人物大都来自温州的文化艺术战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温州人这个群体的精神,就是温州形成自己影响力的根本,是温州以后能走得更远的希望所在。 精彩页 关于瓯窑的记载,有很多只字片言留存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文辞歌赋里,但对瓯窑的研究,却还是始于进入到2l世纪的今天。这些年来,温州市博物馆、考古所等单位的瓯窑研究出了不少成果。胡春生先生编著的《温州瓯窑褐彩青瓷》更是第一本综合介绍瓯窑历史发展和连贯记述“褐彩特色”的著作,成为研究瓯窑神秘踪迹文化之士喜欢的览本。 随着对瓯窑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走近瓯窑,探索瓯窑。随着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的推进,恢复、传承瓯窑这一温州历史文化瑰宝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得到了顺利实施,这让温州一批旨在复兴瓯窑的“发烧友”心花怒放。2011年7月7日,在经历了发展、辉煌、衰退直至被人遗忘的几个阶段后,瓯窑的火种在永嘉三江龙下村永嘉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被重新点燃。这标志着瓯窑迈开了复兴的第一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这个艰难的复兴过程中,永嘉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的所长陈景炜功不可没。 我是在位于花源路非遗广场大师楼的瓯窑工作室里见到陈景炜先生的。工作室里摆满了瓯窑作品,无不清新隽永,古朴精致。徜徉其间,我既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瓯窑器皿那种独特的魅力。室外烈日炎炎,室内并无空调,但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中,却体会到了一种静谧。这可能就是心静自然凉的感觉吧。 陈景炜清清瘦瘦,着力于研究瓯窑文化的他,用《世说新语》中的话来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虽然不宜以魏晋人物“雅望非常”之类的熟语轻施品藻,但他也确实在瓯文化的浸淫下,心无点尘,渣滓日去,散散淡淡瘦出了一剪清癯。 环顾一屋子的瓯窑作品,我按下心头喜不表,而是从陈景炜交付了十几年心血的“西联”陶瓷人手,打开了话匣子。 彤子:您曾说过,陶瓷是一门“土”与“火”相结合的艺术,既古老,又年轻。在历史上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现代社会又以新的理念和形式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您是怎么和陶瓷结缘的? 陈景炜:我曾经担任过温州西山联合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联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西联公司是香港友联公司与温州西山面砖厂于1993年合资组建的企业,是温州市创办较早的合资企业。 在西联公司十多年,我最难忘的是1995年11月7日。被誉为亚洲之最的北京西客站胜利竣工,西联公司提供的500万片仿花岗石外墙砖为北京西客站外墙增添光彩,受到中央有关方面领导的赞扬。西联公司能够在180家陶瓷企业争夺北京西客站外墙砖供应权上一举夺标,我认为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记得那是在1994年7月,我获得一条信息:正在建设的北京西客站原先计划采用花岗石装饰外墙,但考虑到花岗石成本昂贵,故决定改用仿花岗石效果的陶瓷外墙砖,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机不可失!我立即飞往北京,向首都有关部门表示愿意承担生产仿花岗石外墙砖的任务。 P7-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