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南极独自一人(精)/远行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理查德·E.伯德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南极独自一人(精)》是美国极地探险家理查德·E.伯德从南极归来后写成的探险实录,描写他独自一人在南极孤独、奇特的经历。
一九三三年,他率领一支探险队到南极美国基地作气象观测。由于装备补给困难,他只得在距离基地一百二十三英里的小木屋独自居住。在南极的永夜被隔绝近半年,他因精神与肉体上的疾病而受尽折磨,救援要到来年的春天才会到来。
伯德曾在南极地区领导过多次探险,是美国军人和科学探险家眼中的英雄。他于一九二七年获得美国军人最高奖励的荣誉奖。
作者简介
理查德·E. 伯德(Richard E. Byrd, 1888-1957),美国海军军官、极地探险家。出生于弗吉尼亚州,一九一二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驻守加拿大的美国空军部队。继一九二六年成功飞越北极后,多次领导南极探险,每次都轰动国际。
伯德的著作不多,除本书外,还著有《航向天空》《小美洲》《发现》等,每本都是畅销书。
第二次国际极地年,美国发行了以伯德第二次南极探险和考察为主题的“小美洲”纪念邮票。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一九三三年
第二章 三月
第三章 四月
第四章 五月
第五章 六月
第六章 七月
第七章 八月
序言
本书是个人经历实录,正因为太个人了,所以四
年中迟迟未能执笔。本书跟我以前所写的东西截然不
同。前几本书是据实客观陈述个人探险和艰险历程,
本书则是十分主观的体验报道,而且书未成稿,笔者
已险些命丧黄泉。个中辛酸苦楚难以言喻,而将这些
事隐忍不提又是人之常情,叫我如何既要缕述“前进
基地”,又能免于不当地流露个人感情。再者,待在
南纬八十度零八分极地的旧创久久未愈,深深密密地
藏在我的记忆中,我很怀疑自己能否以超然的态度处
理。
但一干朋友却不让我对此事闭口不言,所到之处
总有人殷殷垂询。终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一天晚
上,我跟几位朋友在纽约聚首时,他们都劝我趁记忆
犹新,将所经历的事实笔录于书。我虽答应,但总有
几分勉强。
我已预见,只要一动笔,恼人的难题便会接踵而
来。其一,我知道如此一来,不得不揭开心头旧创,
重温“前进基地”的一些苦楚时光;其二,我觉悟到
,我谈论个人私事的方式必然会惹嫌招怨。然而在好
友热心和出版商催促的鼓舞之下,我抛开疑虑,答应
动笔。
一开始动笔便证实我先前的疑虑并非杞人忧天。
的确,我数度有搁笔之念,而且若是有冠冕堂皇的理
由,我早就完全放弃了。因为此情不关风与月,且有
许多层面纯属所谓的自尊心,实不足为外人道。尽管
如此,我还是有始有终,而这本书所呈现的正是有关
我自己,以及在那段时间内我所经历的实态。
我原打算利用日记作为本书的素材,但因记述琐
碎,加上卷帙浩繁,我很快就发现,单凭日记本无论
在时序或分量上都难以卒读。日记中不可避免地充满
重复的事物、只对我自己才有意义的指涉、零星琐事
,以及一些不宜列入书中的家庭私事。因此书中虽有
不少章节摘录自日记,但都是在自觉有助于阐述时为
之,行文时并不刻意表明所用的某一天日记究系全文
,抑或断章取义;笔者实不欲令书中充斥自传式的结
构,不过日记及个人对极地气象形态所作的札记、行
事历和零散的报纸,倒也不失为重燃记忆的绝佳工具

如今,《在南级,独自一人》一书终于付梓,然
而若非许多人殷切支持,恐无人能竞此全功。这拳拳
情意正是整个体验中的赏心乐事,特别是我从“前进
基地”归来之后,仍留在“小美洲”尽心尽力以减轻
我领导重任的五十五人,他们的这种支持尤为可感。
我的老船友乔治·诺维尔执行官,在我们抵达新西兰
之前对我关怀备至,笔者愿借此书以志其隆情高谊。
理查德·E.伯德
序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
一九三八年十月
导语
理查德·E.伯德著的《在南极独自一人(精)》是一部游记。伯德曾在南极地区领导过多次探险。1933年,他率领一支探险队到南极美国基地作气象观测。由于装备补给非常困难,他独自一人在距离基地123英里的小木屋(他称为前进基地)居住,进行大气观测,在南极的永夜,气温零下七十摄氏度的环境中被隔绝近半年,救援要到来年的春天才会到来。他因精神与肉体上的疾病而受尽折磨。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伟大而生动的书,几乎令人窒息与心碎
,记录了我们这个时代或任何时代一起激烈而感人的
戏剧性事件。
——约翰·巴顿
精彩页
第一章
一九三三年
起意
一九三四年南极冬夜,我独自一人操持的“博林前进气象基地”坐落在广袤的罗斯冰盾上,介于“小美洲”和南极之间,是地球最南端大陆上第一座内陆观察站。我决定在那儿过冬,个中艰辛不是在“小美洲”的一些人所能想象的。原先的计划是在基地配置数人,但不久便发觉全然不可行,结果我只能在完全放弃基地和科学观察任务或独自操作中择其一。我实在不愿放弃。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在迄今仍杳无人迹的南极内陆观察气候和极光,除了确有实质价值,以及我对这些研究也有兴趣外,其实我是纯为体验而去。因此这动机可说有点私心,除了观察气候和极光的工作之外,个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目的。完全没这回事。有的只是一介凡夫渴望彻底了解那种体验,也就是暂时离群索居以品味安详和宁静,在长期的孤独中玩索个中滋味。
就是这么简单。我相信,为现代生活的繁杂所苦的人,必然会心有戚戚焉。我们陷入从四面八方吹来的狂风中,而在这喧嚣扰攘中,有识之士不免思忖,我将吹往何处,于是便渴望有个安静之地,可以不受干扰地思考和自省。也许有人认为我夸大了人偶尔对离群索居的需求,我则不以为然——至少我可以为自己发言,因为我往往要比一般人花更多时间,才能理出头绪。这么说并不是影射在前往“前进基地”之前,我的私生活过得不如意,事实上我过得很快乐,几已超乎我所能期望的。然而当时杂事的确纷至沓来。大约十四年来,各项探险活动一个接一个占据了我的时间和思绪,几乎将其他的事都排除在外了:一九一九年,海军横渡大西洋飞行;一九二五年,格陵兰;一九二六年,北极;一九二七年,大西洋;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〇年,南极;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重回南极洲。探险活动的间隔期间也不得闲。探险尚未结束,我已着手张罗下一次探险,同时还得奔走全国各地演讲,借以维持生计和支付刚完成的探险活动的债务,不然就是栖栖惶惶筹措下一次探险的经费和装备。
各位也许会以为,一个以往来于偏远地区为生的人应该不会特别需要宁静。有此想法的人想必对探险所知不多。探险家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壅塞和喧嚣环境中,而且往往是在跟时间赛跑。只要探险家不是富甲一方,只要探险本身所面对的是不确定,情况莫不大同小异。无疑地,世人都以为到得了南极或北极就是好事。成千上万人为了一探南北极而奉献毕生最美好的时光,也有很多人中途丧命,但我很怀疑,在极少数真正抵达南北纬九十度的人里面,是否有人认为极地风光真是那么令人振奋。可看之物少得可怜:在地球的一端,是苍茫浩瀚大海中央微小的一点,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样是寒风凛冽广袤冰原中间虚构的一点。不一定要到极地才算数,更重要的是在途中所取得的科学价值,到了极地而能全身而返,则是附加价值。
我到过两极。说起来,这已是公认令人满意的成就,广义来说也确是如此——我之所以能号召一般大众支持我个人兴趣所在的全面科学计划,所凭的就是“极地”两字。我家人所保有的剪贴簿越积越厚,而剪报上所报道的全是好事。对我这种行业的人来说,这些有形的成就,加上各界的善心美意,便形成了有形的资产。但我必须指出的是,有识之士如保守的会计师之辈,对后者的估价鲜有超过一美元的。
不过我个人非但少有真正的成就感,反而在评量得失后怅然若失。这种感受主要因为有些事虽然微不足道,但没有去做却令人日益感到悔憾,书籍就是其中之一。我一直告诉自己要读的书不一而足,一旦真正想去读时,不是没时间,就是没耐性。音乐亦然。我爱音乐,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需要,但苦无意志或机会足以打断大多数人珍视为“生存”的日常作息以偷闲聆赏一番。
其他事物,例如我所知不多或全无所悉的新理念、概念和发展等,莫不如此。生活方式似是受到局限。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带进生活里?何苦为了图个清静而远走异地,只身处于极地的荒寒暗漠之中?毕竟,徜徉于纽约第五大道的陌生人的孤寂之情,也许跟浪迹沙漠的旅人无分轩轾。这些我都同意,但我必须指出一点:流连于熟谙的习惯和紧急境况中的人,难望拥有彻底的自由,遑论像我这般工作的人,必须抛头露面寻求支持,并对自己的工作随时提出说明。我们的文明确实已演绎出一套保护个人隐私的绝佳制度,但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人却不在保护之列。
我所要的不只是地理意义的隐私。我希望深入裨益人心的哲理,而随着“前进基地”周遭环境的变化,我发现这里是个机会。在南极冰盾之上,在宛如地质更新世的荒寒暗漠之中,我应该有时间研读、思索和听听留声机;而且在约七个月的时间里,远离尘嚣,只剩下最单纯的消遣,我应该可以率性地生活。除了寒风、暗夜和酷寒所加诸的需要外,毋需仰人颜色;除了服膺自己的准绳外,毋庸屈从他人的律法。
我是持此看法。也许不止于此,事隔多时,我已不太确定,或许我心中也有尝试更波澜壮阔的生活的欲望。我成年后的生活大部分是在航行,而从事飞行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