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书评(媒体评论) 萧红好得一塌糊涂!萧红的文学成就一点也不 比张爱玲逊色。 ——夏志清 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是从萧红开始的,她是用 文字绘画的好作家。 ——葛浩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译者) 她的名声姗姗来迟。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锁占据 的巨大分量只是在现在才清楚地显露出来。 ——顾彬(德国汉学家) 萧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目录 小说 后花园 小城三月 王阿嫂的死 牛车上 朦胧的期待 弃儿 生死场 散文 蹲在洋车上 夏夜 镀金的学说 饿 祖父死了的时候 初冬 过夜 家庭教师 他的上唇挂霜了 广告员的梦想 女教师 小偷、车夫和老头 册子 一个南方的姑娘 十三天 欧罗巴旅馆 拍卖家具 最后的一个星期 的憧憬和追求 感情的碎片 失眠之夜 回忆鲁迅先生 书信 致萧军(选) 致X先生 『九一八』致弟弟书 致华岗(选) 致白朗 诗稿 苦杯 沙粒
精彩页 人们并不把它当作花看待,要折就折,要断就断,要连根拔也都随便。到这园子里来玩的孩子随便折了一堆去;女人折了插满了一头。 这花园从园主一直到来游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爱护这花的。这些花从来不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可是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园子煊耀得闪眼,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 胭粉豆、金荷叶、马蛇菜都开得像火一般。 其中尤其是马蛇菜,红得鲜明晃眼,红得它自己随时要破裂流下红色汁液来。 从磨房看这园子,这园子更不知鲜明了多少倍,简直是金属的了,简直像在火里边烧着那么热烈。 可是磨房里的磨倌是寂寞的。 终天没有朋友来访他,他也不去访别人,他记忆中的那些生活也模糊下去了,新的一样也没有。他三十多岁了,尚未结过婚,可是他的头发白了许多,牙齿脱落了好几个,看起来像是个青年的老头。阴天下雨,他不晓得;春夏秋冬,在他都是一样。和他同院的住些什么人,他不去留心;他的邻居和他住得很久了,他没有记得;住的是什么人,他没有记得。 他什么都忘了,他什么都记不得,因为他觉得没有一件事情是新鲜了。人间在他是全呆板的了。他只知道他自己是个磨倌,磨倌就是拉磨,拉磨之外的事情都与他毫无关系。 所以邻家的女儿,他好像没有见过;见过是见过的,因为他没有印象,就像没有见过差不多。 磨房里,一匹小驴子围着一盘青白的圆石转着。磨道下面,被驴子经年地踢踏,已经陷下去一圈小洼槽。小驴的眼睛是戴了眼罩的,所以它什么也看不见,只是绕着圈瞎走。嘴上也给戴上了笼头,怕它偷吃磨盘上的麦子。 小驴知道,一上了磨道就该开始转了,所以走起来一声不响,两个耳朵尖尖地竖得笔直。 磨倌坐在罗架上,身子有点向前探着。他的面前竖了一个木架,架上横着一个用木做成的乐器,那乐器的名字叫“梆子”。 每一个磨倌都用一个,也就是每一个磨房都有一个。旧的磨倌,走了,新的磨倌来了,仍然打着原来的梆子。梆子渐渐变成个元宝的形状,两端高而中间陷下,所发出来的音响也就不好听了,不响亮,不脆快,而且“踏踏”的沉闷的调子。 冯二成的梆子正是已经旧了的。他自己说: “这梆子有什么用?打在这梆子上就像打在老牛身上一样。” 他尽管如此说,梆子他仍旧是打了。 磨眼上的麦子没有了,他去添一添。从磨漏下来的麦粉满了一磨盘,他过去扫了扫,小驴的眼罩松了,他替它紧一紧。若是麦粉磨得太多了,应该上风车子了,他就把风车添满,摇着风车的大手轮,吹了起来,把麦皮都从风车的后部吹了出去。那风车是很大的,好像大象那么大。尤其是当那手轮摇起来的时候,呼呼地作响,麦皮混着冷风从洞口喷出来。这风车摇起来是很好看的,同时很好听。可是风车并不常吹,一天或两天才吹一次。 除了这一点点工作,冯二成子多半是站在罗架上,身子向前探着,他的左脚踏一下,右脚踏一下,罗底盖着罗床,那力量是很大的,连地皮都抖动了,和盖新房子时打地基的工夫差不多的,又沉重,又闷气,使人听了要睡觉的样子。 所有磨房里的设备都说过了,只不过还有一件东西没有说,那就是冯二成子的小炕了。那小炕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总之这磨房是简单、寂静、呆板。看那小驴竖着两个尖尖的耳朵,好像也不吃草也不喝水,只晓得拉磨的样子。冯二成子一看就看到小驴那两个直竖竖的耳朵,再看就看到墙下跑出的耗子,那滴溜溜亮的眼睛好像两盏小油灯似的。再看也看不见别的,仍旧是小驴的耳朵。 所以他不能不打梆子,从午间打起,一打打个通宵。 P4-5 导语 《在我的灵魂上他曾洒下月光》是萧红经典文集之一,收录其小说、散文、书信、诗稿三十多篇。这些多是基于萧红本人的真实生活及以情感为主题的作品,能帮助大家更纯粹地去理解一个敏感、苍白而感情充沛的萧红,理解这个被时代辜负也被时代成就的民国奇女子。 序言 没有爱,人间不值得 文/霍念 在民国的女作家里,萧红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 。 她的一生短暂而坎坷,但也并非没有过璀璨。 她的璀璨,来自于她浑然天成的才华,来自于 呼兰河畔、慈爱的祖父身边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以及她对爱近乎天真的赤诚与奔赴…… 然而,越璀璨的东西,背后往往有越深的幻灭 。 惊世的才华背后,是对命运深深的探索与悲凉 ; 炽烈的爱背后,是她内心那个不愿长大的小女 孩对人间的温暖一次次的希冀与失落。 常言道,佛家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 会、爱别离、求不得。 萧红的一生,可以说都在“爱别离”“求不得 ”的执念上兜兜转转。 她似乎一直都在寻找某种归宿。那个归宿是什 么? 或许我们可以顺着萧红的命运轨迹回到最初的 起点看看。 1911年,萧红出生在呼兰城一个地主家庭,因 为是个女孩,从小不受父母重视,只得闲赋在家的 祖父的疼爱。 爷孙俩日日在后花园里劳作、玩耍,相依相伴 ,度过了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正是这段 时光,奠定了萧红一生爱的底色: 充沛的爱,充沛的自由,充沛的安全感,然而 这种欢愉是建立在一种隐隐的不安里的。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借着孩子的口吻,看 似无眇也重复着这样_段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 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平淡的叙述里,隐隐透露出隔代抚养的孩子难 以摆脱的焦虑与不安。 渴望长大,长大了就可以保护自己和祖父了。 可是,长大了也就意味着祖父更老了,离别也就近 在眼前了。 人对别离的恐惧,本质上都是对时间与未知的 恐惧。 萧红十八岁那年,祖父去世了。 在《祖父死了的时候》中,萧红描写回家为祖 父奔丧的情形,一改往常克制淡然的文风,再也无 法掩饰心底的悲泣。 吃饭的时候,我饮了酒,用祖父的酒杯饮的。 饭后我跑到后园玫瑰树下去卧倒,园中飞着蜂子和 蝴蝶,绿草的清凉的气味,这都和十年前一样。可 是十年前死了妈妈。妈妈死后我仍是在园中扑蝴蝶 ;这回祖父死去,我却饮了酒。 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 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 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我饮了酒,回想,幻想…… 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但我 在玫瑰树下颤傈了,人群中没有我的祖父。 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萧红描写了父亲 的暴戾,只有从祖父那里她才能感受到爱: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 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这种对爱的“憧憬和追求”,后来被她投射在 一个个男人身上。 所以才有了那几段颇受争议的情感经历。 为了反抗包办婚姻,19岁的萧红离家出走,和 已婚的远亲表哥陆振舜同居,然而迫于经济和家庭 压力,最终陆振舜舍弃了山盟海誓,重新回归家庭 。 20岁,与包办婚姻的“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数 月,怀了孕,汪恩甲说回去和家族谈判,从此一去 不归。 大着肚子穷困潦倒的萧红,写信向报社求助, 最终叩响她大门的,是她的“救世主”萧军。 两人度过了一段相知相爱相互扶持的岁月,那 段时光虽被萧红形容为“没有青春只有贫困”,却 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好光景。纵使在那样的日子里, 萧军身边桃花不断,甚至毫不掩饰地在她面前表达 对其他女人的倾慕。 这段关系最终无以为继,原因或许还在于萧军 骨子的大男子主义以及对萧红的写作才华凌驾于其 上的隐隐“嫉妒”,甚至曾有“家暴”传闻。 和萧军分手后,萧红嫁给了她曾对别人形容为 “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一天到晚在那里装腔 作势”的端木蕻良,最终,在战时的香港,死于病 痛的折磨与爱人的漠不关心…… 说到萧红一生中重要的男人,还有一位不得不 提。 鲁迅曾公开赞扬萧红是“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 家”,对其极尽师长 在上海的时候,萧红几乎日日去鲁迅家拜访, 一坐就是大半日。 这段美好的忆记,曾多次出现在萧红怀念鲁迅 的文字中,是她成年后的人生里为数不多的柔和明 亮的色彩。 据说,有段时间鲁迅卧病在床无法见客,萧红 去了也不走,就在楼下待着,拉着许广平闲聊家常 。 此事许广平后来曾在文章中提及过,有人认为 是萧红赖着不走导致鲁迅受了风寒病情加重以致去 世,斥责萧红不懂事。 真相如何已经无从追索,然而,明知见不到鲁 迅的面,却迟迟不愿离去,与其说她是不懂事儿, 不若说是一种留恋,留恋鲁迅身上祖父般的温暖与 关怀,留恋家的氛围……纵然,那个家并不是她的 。 没了祖父的萧红,就像一个长久没吃过糖的小 女孩,一点点甜,就可以让她认为是人间极味,不 惜把自己整个儿地托付出去。 与其说她在寻找爱,不如说她一直在人群里寻 找自己的“祖父”,寻找那种无条件的安全感。然 而,这样的希冀,是无从为外人道的。 萧红这一生,是为爱而生的。 那些人,在她生命里来了又走,不管最终给她 带来的是爱还是伤害,在萧红柔弱的灵魂上,他们 都曾洒下过月光,为她短暂地照亮眼前的路。 以今日的眼光,或许有不少人会质疑萧红对爱 过度依赖,然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个体弱 多病的女子,独立行走于茫茫人世,如同逆风掌灯 ,那灯芯是爱,也只能是爱。 毕竟,没有爱,人间不值得。 本书精选的萧红作品,多基于萧红本人的真实 生活及以情感为主题的作品,希望能帮助大家更纯 粹地去理解一个敏感、苍白而感情充沛的萧红,理 解这个被时代辜负也被时代成就的民国奇女子。
内容推荐 在民国的女作家里,萧红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 她的一生短暂而璀璨,她的璀璨,来自于她浑然天成的才华,来自于呼兰河畔、慈爱的祖父身边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她对爱近乎天真的赤诚与奔赴…… 虽命运多舛,情路坎坷,却无法掩盖其惊世的才情。在31年瞬若流星的生命,不到10年的创作生涯,萧红在世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令人惊叹。 《在我的灵魂上他曾洒下月光》收录了萧红经典的小说、散文、诗歌、书信作品,以其一生情感为主线,为读者呈现一个更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的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