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英)理查德·道金斯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亮点展示

1.jpg

编辑推荐

   理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叶盛译的《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在社会各界引发了重大争议。本书为40周年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这些争议的回应,共计六万余字,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

作者简介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首席西蒙尼“公众理解科学教授”,演化论生物学家。他是英国著名科学作家,几乎每本书都是畅销书,并经常在各大媒体引起轰动。2005年,英国《前景》杂志会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道金斯赫然在列。
   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道金斯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观念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幻觉,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本书《解析彩虹》是道金斯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部作品,由此他迈上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漫漫长路。其他作品有《盲眼钟表匠》《地球上伟大的表演》《魔鬼的牧师》《攀登不可能的山峰》《祖先的故事》等。

目录

第1章 为什么会有人呢?
 好奇的孩子常会问:“ 为什么会有人呢?” 达尔文使我们能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给出一个切合实际的回答。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我们在面对这些深刻的问题时,无须再求助于怪力乱神。
第2章 复制因子
 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因子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 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第3章 不朽的螺旋圈
 DNA 分子因其太小而不能为肉眼所见,但它的确切形状已被人类用间接的方法巧妙地揭示了出来。它由一对核苷酸链组成,两条链相互交织,呈雅致的螺旋形,这就是“ 双螺旋”或“ 不朽的螺旋圈”。
第4章 基因机器
 北极熊基因可以有把握地预先知道,它们尚未出生的生存机器将会面对一个寒冷的环境。这种预测并不是基因进行思考的结果。它们从不思考:它们只不过是预先准备好一身厚厚的皮毛,因为在以前的一些躯体内,它们一直是这样做的。
第5章 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对于生存机器来说,合乎逻辑的策略似乎是将其竞争对手杀死,然后*好把它们吃掉。尽管自然界会发生屠杀和同类相食的现象,但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却是对自私基因理论的一种幼稚的理解。
第6章 基因种族
 根据汉密尔顿的遗传学说,我们很容易解释氏族之间的仇杀和家族之间的争斗。乱伦的禁忌表明人类具有深刻的亲缘关系意识, 尽管乱伦禁忌在遗传上的好处与利他主义无关。它大概与近亲繁殖能产生隐性基因的有害影响有关。
第7章 计划生育
 个体之所以调节其窝卵数,绝非出自利他性的动机。它们不会为了避免过多地消耗群体的资源而实行节制生育。它们节制生育是为了*大限度地增加它们现有子女的存活数,它们的目标同我们提倡节制生育的本来目标恰好背道而驰。
第8章 代际之战
 这是一种微妙的争斗,双方全力以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幼儿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欺骗。它会装成比实际更饥饿的样子, 也许装得比实际更年幼或面临比实际更大危难的模样。另一方面, 父母必须对这种欺骗行为保持警觉,尽力避免受骗上当。
第9章 两性战争
 鉴于精子易于散失,雄性鱼必须等到雌性鱼产卵后才在卵子上射精。但这样,雌性鱼就有了难得的几秒钟时间可以趁机溜走, 把受精卵丢给雄性鱼照管,使之陷入特里弗斯所说的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10章 你为我挠痒,我就骑在你头上
 假设B 头上有一只寄生虫,A 为它剔除掉。不久以后,A 头上也有了寄生虫,A 当然去找B,希望B 也为它剔除掉,作为报答。结果B 嗤之以鼻,掉头就走。B 是个骗子,这种骗子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但不感恩图报。
第11章 觅母:新的复制因子
 我认为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因子。它就在我们眼前,不过它还在幼年期,还在它的原始汤里笨拙地漂流着。但它正在推动进化的进程,速度之快令原来的因子望尘莫及。这种新汤就是人类文化的汤。
第12章 好人终有好报
 好人的数目注定要减少,善良在达尔文主义里终将灭亡。这里的“ 好人”还有另一种专有解释,和俗语中的含义相差并不远。但在这种解释里,好人则能“ 得好报”。
第13章 基因的延伸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一个生物体内的基因可以对另一个生物体有延伸表型影响。基因从其自身身体中逃逸出,操纵着外部世界。
第14章 基因决定论与基因选择论
 若干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和神学家们一直都在争论决定论观点是否正确,以及它与一个人为自身行为所需承担的道德责任之间是否有关联性。
第15章 对于完美化的制约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动物很有可能是“过时的”,影响其建立过程的那些基因是在某个更早的时期为了应对与今天不同的条件而被选择出来的。
尾注
参考书目
第14、15章术语表
评论集萃

精彩书摘

   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开始思索自身存在的道理时,才算真正成熟。如若宇宙空间的高级生物莅临地球的话,为评估我们的文明水平,他们可能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他们发现了进化规律没有?”30 多亿年来,地球上一直存在着各种生命有机体,但对生命存在的道理,它们始终一无所知。后来,其中有一个人终于弄懂了事实真相,他就是达尔文(Charles Darwin)。说句公道话,其他人对事实真相也曾有过一些模糊的想法,但对我们存在的道理第一个做了有条理、站得住脚的阐述的却是达尔文。好奇的孩子常会问:“ 为什么会有人呢?”达尔文使我们能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给出一个切合实际的回答。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我们在面对这些深刻的问题时,无须再求助于怪力乱神。著名动物学家辛普森(G. G. Simpson)在提出上面*后一个问题之后,曾这样说过:“ 现在我要讲明的一点是,1859 年之前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的一切尝试都是徒劳无益的,如果我们将其全部置于脑后,我们的境遇会更好些。”
   今天,人们对进化论产生疑问,犹如怀疑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理论, 但达尔文进化论的全部含义仍有待人们去了解。在大学里,动物学仍是少数人研究的课题,即使是那些决定选学这门课的人,往往也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哲学意义。哲学以及被称为“ 人文学科”的课程,现在讲授起来,仍好像不曾有过达尔文此人。毫无疑问,这种状况以后将会改变。不管怎样,本书并无意于全面地宣扬达尔文主义,而着眼于探索进化论对一个特定问题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我的目的是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除了学术意义,这个主题对人类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它关乎我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爱与憎、斗争与合作、馈赠与盗窃、贪婪与慷慨。这些本来是洛伦茨(Lorenz)的《论进犯行为》(On Aggression)、阿德里(Ardrey)的《社会契约》(The Social Contract)和埃布埃尔—埃尔布菲尔特(Eibl-Eibesfeldt)的《爱与憎》(Love and Hate)探讨的主题。这3 本书的问题在于它们的作者铸下了大错。他们犯错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进化论。他们错误地假定进化的关键在于物种(或者种群)的利益, 而不是个体(或者基因)的利益。可笑的是,阿什利·蒙塔古(Ashley Montagu)批评洛伦茨,说他是“(相信)‘ 大自然是残酷无情的’的19 世纪思想家的‘ 嫡系’……”。在我看来,洛伦茨和蒙塔古是半斤八两, 二人都拒斥丁尼生这个著名短语的含义。与二人不同,我认为这句话极好地概括了我们对自然选择(理论)的现代理解。
   我在开始论证之前,想先扼要地说明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论点, 以及不是什么样的论点。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某人在芝加哥黑社会中长期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我们就能够对他是什么样的人做一些猜测。我们可以想见,他的性格粗暴鲁莽,动辄开枪,而且能吸引忠贞不贰的朋友。而推论并非是万无一失的。但如果你知道一个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生活和发迹的,那你就能够对他的性格做出某些推断了。本书的论点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在一个具有高度竞争性的世界上,像芝加哥发迹的匪徒一样,我们的基因生存了下来,有的存续长达几百万年。这使我们有理由在我们的基因中发现某些特性。我将要论证,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上句中,“特殊”和“有限”是两个重要的词。尽管我们可能觉得这种情况难以置信,但对整个物种来说,普遍的爱和普遍的利益在进化论上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概念。
   因此,现在我要讲一下本书所不准备论证的第一点。我并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我只是讲事物是如何进化的,而不是讲人类应该怎样行动才符合道德准则。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知道我有被人误解的危险。有些人不能把阐述对事物的认识同提倡事物这两件事区别开来,此类人实在为数太多。我自己也觉得,生活在一个单纯以基因那种普遍的、无情的自私性法则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中将会令人厌恶至极。然而我们无论怎样感到惋惜,事实毕竟就是事实。本书的主旨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果你想从中引出某种教益,那么阅读时,可以视之为一种告诫。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希望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慷慨大度、相互无私合作的社会,那你就不能指望从生物的本性获得什么助益。让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人们头脑中去吧!因为我们生来就是自私的。让我们懂得我们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至少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而这是其他物种从来没能做到的。
   上述有关教育的议论,必然表明下面的观点是错误的: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继承下来的特性是明确固定、不容改变的。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谬见。我们的基因可以驱使我们的行为自私,但我们也不必终生屈从。如果

前言/序言

   科学家与政客不同,能够以错为乐。政客如果
改变了主张,会被人说成是“ 反复无常”。托尼·
布莱尔(Tony Blair)就夸口说自己“从未开过倒
车”。科学家一般来说也愿意看到自己的观点被证
明是正确的, 但是偶尔一两次的错判同样能够为自
己赢得尊重,尤其是当他们能够优雅地承认自己的
错误时。我从未听说过有哪位科学家被指责为反复
无常。
   在某种意义上,我很愿意找到一种方式来收回
《自私的基因》一书的核心思想。在基因组学的世
界中已经发生了如此之多激动人心的事情, 那么一
本出版于40 年前的以基因为题的书如果还不至于被
彻底摒弃的话,必然需要接受大幅度的修改—这似
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甚至很是诱人。然而在这本
书中,“基因”的定义比较特殊,它是为进化量身
定做的,而不以描述发育问题为目的—若非如此,
这本书就真要大改特改了。本书中基因的定义来自
种群进化生物学家乔治·C. 威廉斯, 他已然仙逝
,但无疑是本书的英雄。同样离我们而去的还有约
翰·梅纳德·史密斯和比尔·汉密尔顿。威廉斯认
为:“基因是染色体材料上任何一个可能存在得足
够长久的代际,并且是可以当作自然选择的单位的
部分。”我从这个定义中得出了一个多少有些好笑
的结论:“严格来讲,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
染色体有点自私的一大部分以及更为自私的一小部
分》。”胚胎学家关心的是基因会如何影响表型,
我们新达尔文主义者的关注点则是实体在种群中的
频度发生的改变。这些实体在威廉斯看来就是基因
(威廉斯后来称之为“ 抄本”)。基因是可以计数
的, 而其出现频度是其成功与否的一种测度。本书
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生物个体不具备上述讨论的基
础。单个生物体的基因频度都是100%,因而无法“
当作自然选择的单位”。同样,复制单元也无法扮
演这样的角色。如果非要说生物个体是自然选择的
单位,这其中的意味也很不一样,实际上是把生物
个体视为基因的“ 载具”。生物个体成功与否的测
度是其所携带的基因在未来代际中出现的频度,而
其奋力去争取最大化的那个量值是汉密尔顿所说的
“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
   一个基因要获得这些数值层面的成功,就需要
在生物个体身上表现出表型效应的价值来。一个成
功的基因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表现在许多个体身上
,它能够帮助这些个体在环境中存活得足够长久,
令繁育下一代成为可能。不过,这里的环境指的并
不仅仅是身体之外的外部环境,诸如树木、水体、
天敌等等,其实还包括了内部环境,特别是其他基
因—自私的基因与其他基因共享了一系列生物个体
的身体,不仅遍布种群,而且跨越代际。由此,必
然的结果是,自然选择会青睐那些在有性繁殖种群
中其他基因的陪伴下共同繁荣的基因。从本书的主
张来讲,基因的确是“ 自私的”。但基因同时也能
够与其他基因合作,它们所共享的不仅仅只是某一
个特定的生物体的身体,还是这个物种的基因库所
产生出来的一般意义上的所有身体。一个有性繁殖
种群是由相互兼容、彼此合作的基因所组成的联合
体—它们今天会合作是由于许多世代以来在先祖类
似身体中的合作已经让它们得以繁荣。需要了解的
重点在于(这一点常常被人误解),合作性之所以
得到青睐,并非是因为一组基因天然地作为一个整
体接受选择,而是因为单个基因是单独接受选择的
,但这个选择过程的背景是该基因在身体内有可能
接触到的其他基因,也就是说物种的基因库内的其
他基因。一个有性繁殖物种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从基
因库中抽取自己的基因的。在一系列个体的身体里
,这一物种(而非其他物种)的这些基因会不断地
彼此相遇,彼此合作。
   我们仍不完全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了有性
繁殖的起源。但是有性繁殖的一个结果就是,物种
可以被创新性地定义为:相互兼容的基因所组成的
合作联合体的栖息地。正如在《基因的延伸》这一
章所指出的: 合作的关键在于,对于每一代而言,
一个身体里所有基因共享的那个去往未来的出路如
同“ 瓶颈”一般—那是它们渴望搭乘着前往下一代
的精子或卵子。“ 合作的基因”也是一个同样恰当
的书名,而且如此一来, 这本书就根本不用做任何
修改了,我估计人们因误解提出的许多质疑也可以
因此而避免了。
   另一个不错的书名是“不朽的基因”。“不朽
”比“自私”更有诗意,同时也抓住了本书的一个
关键性问题。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的高保真度
对于自然选择而言是一个基本要素,也就是说突变
是罕见的。高保真度意味着,基因作为准确的信息
拷贝能够存续数百万年之久, 成功的基因如此,不
成功的基因则不行—而这正是成功性的定义。不过
,如果一段遗传信息可能的生命周期很短的话,两
者的差异就不会很显著。换个角度来看,每一个活
着的生物个体从其胚胎发育期开始就是由一些基因
建造出来的,而这些基因能够追溯到许多许多代际
以前的许多许多祖先个体身上。活着的生物继承了
这些曾经帮助过许多许多祖先存活下来的基因,这
就是为什么活着的生物具备存活下去所需的一切,
并且能够繁衍下去。它们所需的东西具体是什么,
是因物种不同而各异的—捕猎者或是猎物,寄生虫
或是宿主,水生或是陆生,栖息在地下或是森林的
树冠层—但是普遍性的原则仍是相同的。
   基因视角还可能以其他方式穿透历史的迷雾吗?
我在几本书中曾经提出了一个想法,我称之为“死
亡的基因之书”。一个物种的基因库就是相互支持
的基因的联合体,它们曾经一起在过去的特定环境
中存活了下来,有久远的过去,也有近世的牵绊,
这就使得它们成为那些环境的一种相反印记。如果
一个遗传学家具备足够的知识,就应该能够从一种
动物的基因组中读出该物种曾经生活的这些环境的
特征。理论上来讲,欧洲鼹鼠(Talpa europaea)的
DNA应该能够生动地展示出地下世界的面貌,那是一
个位于地表之下的潮湿、黑暗的环境,空气中满是
蠕虫、腐叶、甲虫幼虫的气味。如果我们知道如何
去阅读的话,单峰骆驼(Camelus dromedarius)的
DNA将会展现出用编码描绘的古老沙漠,那里有着沙
尘暴、沙丘,以及生命对水的渴望。常见的宽吻海
豚(Tursiops truncatus)的。DNA表达着“深海水
域”“快速追逐鱼类”“躲避虎鲸”等信息,不过
是以一种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予以解读的语言
写就的。但是同样的海豚DNA中也包含了一些描述其
更早时期所处世界的段落,相应的基因也存续了下
来:那是它的祖先们在陆地上生活的时期,要小心
躲避暴龙和异特龙,活得足够久,久到能够生育才
行。在那之前,肯定还有一部分DNA描述了更为古老
的生存技能,又一次带我们回到了海洋中,那是它
的先祖们还是鱼的时期,被鲨鱼甚至是广翅鲎(巨大
的海蝎子)追逐的时代。对于“死亡的基因之书”的
研究工作应该会在未来某个时间成为活跃的热点。
它会不会成为《自私的基因》50周年纪念版的后记
中的精彩内容呢?
   

精彩书评

   理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叶盛译的《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道金斯经典代表作,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热销40年,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颠覆性、革命性的经典作品。
本书为40周年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出版以来所引发争议的重要回应,针对基因决定论和基因适应论进行了详细的辩驳,共计六万余字,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