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选题的基本依据和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本书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五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六 本书存在的几点不足或没有重点论及的方面
第一章 “帝国主义”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准备
一 时代特点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二)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类矛盾激化的焦点
(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新的问题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帝国主义列强争霸的性质
(二)列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口号的提出
(三)“工人没有祖国”的口号化为乌有
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极为严峻的局势
(一)年轻的苏维埃处于敌人的全面包围之中(国际)
(二)“红色政权”处于“灭亡的边缘”(国内)
第二章 “一国首先胜利”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述
(一)“共产主义革命”将“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二)“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
二 列宁“一国首先胜利”思想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发现
(二)“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三)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三 “一国首先胜利”思想与和平共处思想间的逻辑联系
(一)“一国首先胜利”思想形成时列宁还没有提出和平共处思想
(二)“一国首先胜利”思想是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理论前提
(三)苏俄政权存在下来是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实践基础
第三章 “均势”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理论继承与实践创新
一 欧洲传统外交中的“均势”理论
(一)“均势”的内涵
(二)欧洲“均势外交”的传统
(三)俄国的“均势”理念
二 列宁论“均势
(一)文本解读:列宁多次论及“均势
(二)列宁的“均势”理论对欧洲均势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三)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
三 列宁的“均势”理论与和平共处思想间的逻辑联系
(一)“两制”均势的形成是和平共处的前提
(二)“不稳定的均势”条件下和平共处只是“一种策略
(三)和平共处思想是“均势”理论的延展
第四章 经验总结: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探索
一 “和平共处”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和平共处”局面的形成
(二)“和平共处”的主要内容
二 “和平共处”理论在实践上的举措及成就
(一)“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居”原则和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二)利用资本主义,积极建立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
第五章 承继与延展: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实践的价值分析
一 对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一)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二),为“两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
(一)中国三代领导人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我国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实践意义
(三)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意义
三 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
(一)对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
(二)对如何利用和学习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价值
四 “构建和谐世界”:“两制”关系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一)从“和平共处”到构建“和谐世界”:一种策略的历史沿革
(二)构建“和谐世界”:世界和平共处的升华
五 传承与创新:习近平关于和平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创新实践
(一)“和”的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二)国家利益观
(三)周边外交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